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 3.《湖心亭看雪》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3.《湖心亭看雪》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4.《鱼我所欲也》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4.《鱼我所欲也》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5.《唐雎不辱使命》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4.《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4.《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助读,课文解析,文章结构,课后习题,核心命题解读,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鱼我所欲也”,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这里是比喻,强调“道义”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二、课文解析
三、文章结构
四、课后习题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答案】
(二)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答案】①“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②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③“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1.介词,比;介词,对。2.动词,做;介词,为了。3.动词,给;同“欤”,语气词,表示推测语气。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案】事例:①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最终慷慨就义;②著名作家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知识分子;③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能够出逃的情况下没有出逃,选择了舍生取义,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④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护士长叶欣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非典”病人,最终以身殉职。
理解:“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在如今已经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舍弃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经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答案】示例一: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番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希望与清爽。
示例二:屋檐下,时常会发现一些小凹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下雨天沿屋檐滴落下来的雨水,几十年如一日地滴在同一个地方,最终形成凹槽,这就是“滴水穿石”。同样,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果能做到这样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一定会有大的成就。
五、核心命题解读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答案】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只谈一种即可)
【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鱼取熊掌;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文章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答案】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①首先,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不能“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②然后,从“所欲”“所恶”两方面阐述道理,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③最后,通过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7.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答案】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8.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比喻论证;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生动形象,使所讲的道理通俗易懂。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案】举例论证;用“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对比论证;将以前和现在的做法进行对比,证明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9.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比喻 举例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的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10.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善用比喻和类比。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具有文学趣味。②大量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节奏感强,富有气势。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采用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方法,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句式由对举转为排比(铺排),用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③善用对比,正反论述。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例子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1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案】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2.《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无论什么时候,心中都应该有正义的准则,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放弃做人的道德;更不能为了一已之私,而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1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示例一: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示例二: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示例三: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
六、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这种;今义:动词,表判断)
4.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义:同“向”,从前;今义:乡村)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
6.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三)词类活用
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用作名词,益处,好处)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和)
2.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获得生命)
③绝多生怪柏(动词,生长)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生存)
⑤崔氏二小生(名词,对读书人的称呼)
3.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获得)
②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动词,领会)
⑤余因得遍观群书(动词,能够,可以)
⑥得志,与民由之(动词,实现)
4.心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名词,思想)
②则有心旷神怡(名词,心情)
③必先苦其心志(内心)
5.则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连词,那么)
②得之则生(副词,就)
6.而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连词,表并列,不译)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③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就)
7.故
①故不为苟得也(连词,所以)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
8.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9.之
①人皆有之(指示代词,代指“是心”)
②呼尔而与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中指“行道之人”)
③蹴尔而与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中指“乞人”)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结构助词,的)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三人称代词,它,在文中指“接受施舍”)
10.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②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义”,动词“受”的后面省略宾语“施舍”)
2.倒装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甚”的状语“于生”后置)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加”的宾语,宾语前置)
3.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和类比,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然后正反结合,进一步分析论证观点;最后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内容理解
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案】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认为“义”比“生”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通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写作手法
文章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层意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为什么要“舍生取义”,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不丧失它。
●内容理解
本层是从哪三个层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的?
【答案】①“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述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事。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以假设的语气,反面论述人们把“生”的价值看得高于“义”,为了“生”而不择手段。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保持了本心。
●写作手法
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比喻论证: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又将“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进行类比,点明论点——舍生取义。②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宁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事,再用假设的语气,反面论述一旦人们把“生”的价值看得高于“义”,便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正反对比,进一步突出“义”的价值,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层意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内容理解
文中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做了哪些推测?有何用意?
【答案】①可能是禁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赞许。②孟子认为,虽然人人都有本心,但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会丧失本心,突出了人应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写作手法
1.本段讲述饥民、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①用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说明他们有“羞耻之心”,②既证明了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也与下文见利忘义之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2.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通过举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和有的人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贪求优厚的俸禄的事例,引发人们对利与义的思考,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对比论证:①将有的人“不辨礼义而受之”与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作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而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②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3.分析本段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及其作用。
【答案】①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构成排比,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辩礼义”、贪求“万钟”是丧失“本心”的表现。②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增强了无可辩驳的论证气势。
主题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喻、类比、举例、对比等),阐明了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应“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都应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
写作
特色
(1)逻辑严密,雄辩有力。
(2)巧用比喻,通俗易懂。用日常生活中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重大生死考验时要“舍生取义”,这样使道理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3)正反对比,说理透彻。把“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乡为”和“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善用排比句式增强议论的气势。如“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名句积累,重点词句积累,内容理解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