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 4.《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4.《鱼我所欲也》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5.《唐雎不辱使命》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5.《唐雎不辱使命》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5.《唐雎不辱使命》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4.《鱼我所欲也》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4.《鱼我所欲也》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课外迁移,模拟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如何践行“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保持本心。墨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2分)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①者实壤,能欣②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选自《墨子·耕柱》)
【注释】①实壤:充填泥土。②欣:同“掀”,向上递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1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蝇营狗苟 忍耻苟活
B.死亦我所恶 深恶痛绝 好逸恶劳 怙恶不悛
C.故患有所不辟也 防患未然 人满为患患得患失
D.贤者能勿丧耳 如丧考妣 玩物丧志 灰心丧气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在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是心”。
C.选文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道之人、乞人和见利忘义的人的行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D.选文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虽然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但是无论何时都应以“义”为重。
4.选文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夏完淳和张宪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夏完淳①)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②,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③,视身若敝屣④。但为气⑤所激⑥,缘悟天人理⑦。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节选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链接材料二】张宪为王部将,屡立战功。绍兴十年,兀术屯兵临颍,宪破其兵,追奔十五里,中原大振。秦桧主和,班师。桧与张俊谋杀岳飞,诱飞部曲能告飞事者,卒无人应。张俊锻炼宪,被掠无完肤,强辩不伏,卒以冤死。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夏完淳:明末著名诗人。十四岁参加抗清活动,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②太虚:天。③大道本无生:依照道家的说法,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④敝屣(xǐ):破旧的鞋。⑤气:正义之气。⑥激:激发。⑦缘悟天人理:因此明白了天意与人事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林就文中两句话的意思展开讨论,请你帮他们把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小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是”的意思是“这种”,因此,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我不太理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句话。
小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从欲望谈起,用“鱼”与“熊掌”进行设喻和类比,说理生动。
B.第二段举“行道之人”“乞人”不愿接受侮辱以获得施舍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观点。
C.“本心”在文中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那些欠缺“义”的人即丧失了他们的“本心”。
D.孟子在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十分富有文采和气势。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共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
B.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 从民欲也 摇摇欲坠
B.死亦我所恶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深恶痛绝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人为善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孟子将“万钟”和“一箪食”“一豆羹”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君子应“勿失其本心”,那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是从哪些层面来体现君子的品行的?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楚王问庄辛曰:“君子之富奈何?”对曰:“君子之富,假贷人不德也,不责也;其食饮人不使也,不役也;亲戚爱之,众人喜之,不肖者事之;皆欲其寿乐而不伤于患,此君子之富也。”楚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贵德》,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①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节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有删改)
【注】①君:指谭嗣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3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
【乙】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释】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
(3)辟阳侯欲知建 欲:___________________
(4)宜何如哉 宜: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税受之不辞
4.乙文中的朱建未能最终保有气节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班固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①,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③?……且陛下春秋高④,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⑤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⑥?愿听陵计,勿复有云⑦。”武曰:“武父子亡功德⑧,皆为陛下所成就⑨。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⑩”,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素厚:一向关系很好。②亡:同“无”,没有。③信义安所见乎:(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即有谁知道您的信义呢)?安,何。见,同“现”。④春秋高:年纪老。⑤夷灭:消灭,这里指全家杀尽。⑥尚复谁为乎:还又为谁(守节)呢?⑦勿复有云:不要再有什么话说了。⑧亡功德:无功无德。德,指施于民的德惠。⑨成就:栽培,提拔。⑩虽蒙斧钺汤镬(huò):即使被杀。斧钺(yu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斧钺、汤镬,这里泛指刑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为陛下所成就 皆若空游无所依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村中闻有此人
C.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
D.武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而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
【注释】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饱,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__________________
(4)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万乘之国”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五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故枸①木必将待櫽栝②、蒸③、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④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⑤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⑥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⑦,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选自《荀子·性恶》)
【注释】①枸:弯曲。②櫽栝:矫正弯木的工具。③蒸:烘烤、加热。④砻厉:磨砺。⑤偏险:偏,偏颇。险,邪恶。⑥扰化:驯服教化。⑦化师法:受师长、法度的教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贤者能勿丧耳(沮丧)
D.以为偏险而不正(认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荀子的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截然相反,请概括【乙】文中荀子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驾驶。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虚夸
C.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做法
D.动必缘义 缘:遵循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命不可必①,可必者,义也。命之所在,虽圣人有所不能违。义之所在,虽造物②有所不可夺。韩子③曰:祸与福存乎天,贤、不肖在乎我。在我者,我将勉焉;在天者,我何知哉。是故孔子不以厄④易其圣;颜渊不以穷易其仁;伯夷、叔齐不以饿且死弃其义。衡且击之,彼将安之;升⑤且沉⑥之,彼将顺之。是故得之不喜,丧之不戚⑦,生之不贪,夭⑧之不怒。彼其视富贵、福泽、贫贱、忧戚,如波涛之于巨石也,岂以其纷然者动于中哉,是所谓义也。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⑨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然哉,虽圣人固亦惟知有义而已。
(节选自佚名《义命说》,有删改)
【注释】①必:一定,必定。②造物:造物主。③韩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④厄:困苦,灾难。⑤升:上升,登。⑥沉:潜伏,隐藏。⑦戚:忧,忧伤。⑧夭:摧折。⑨执鞭之士:古代手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等差事的人。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造物有所不可夺”中的“夺”联系《<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可知,其意为“改变”。
B.“我将勉焉”中的“勉”联系成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知,其意为“勉励”。
C.“是故孔子不以厄易其圣”中的“易”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交换”“改变”“容易”等含义,在此处意为“交换”。
D.“是所谓义也”中的“是”联系语境,结合后文“所谓义也”可知,其意为“这”。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伯夷、叔齐不以饿且死弃其义
A.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C.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D.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圣人固亦惟知有义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中孔子、颜渊、伯夷、叔齐的做法,谈谈你对《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著称。太宗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①,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遣使者召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②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选自《魏书》,有删改)
【注释】①公车:官署名。②蹇蹶:磕磕绊绊。蹇,跛脚。蹶,跌倒,绊倒。
1.下列选项中,与“以与百姓”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弼入欲陈奏 陈:___________________
(2)弼具状以闻 具:___________________
(3)免冠徒跣 徒:___________________
(4)苟利社稷 苟: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帝奇弼公直”,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古弼的“公直”体现在哪些事情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舍生取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⑤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天祥至潮阳 至: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忠孝尽矣 尽:__________________
(3)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书:__________________
(4)天祥泫然出涕 涕: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朝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
D.(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朝的态度事奉我们皇上
4.本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鱼我所欲也》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①,形容枯槁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③其糟④而啜其醨⑤?何故怀瑾握瑜⑥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⑦,受物之汶汶⑧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⑨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忧愁的样子。②枯槁:憔悴,瘦瘠。③餔(bū):吃。④糟(zā):造酒剩下的渣子,酒糟。⑤醨(lí):薄酒。⑥怀瑾握瑜: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怀沙》。瑾、瑜,美玉,比喻美德。⑦察察:洁白的样子。⑧汶汶(mén):污浊的样子。⑨晧晧:洁白。比喻品质的高贵纯洁。⑩温蠖(huò):昏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_____
(2)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__
(3)何故而至此 故:___________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 遂: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二者不可得兼
夫圣人者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D.人皆有之
吾闻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屈原的做法能否印证【甲】文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赏罚之柄,此上①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②之若性。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上:帝王。②雠(chóu):仇恨。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乞人不屑也”中的“不屑”是“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的意思,说明人们普遍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即便贫困低贱的乞丐都有重义之心。
B.“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何加”是“有什么益处”的意思,孟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接受优厚的俸禄都没有益处。
C.“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概念,指出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持“本心”。
D.“久兴而不息”中的“不息”是不停息的意思,点出了帝王若赏罚不符合道义,则会导致百姓相互仇恨,社会风气变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甲文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段都谈到了“义”,但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濯濯③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节选自《孟子》,有删改)
【注释】①牛山:山名,在齐国都城临淄附近,位于今山东淄博。②大国:即大都城,指临淄。③濯濯:山上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文段,谈谈你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段在提出中心论点时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上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的很多单音节词可译为双音节词,如文本一中的“苟”可译为“苟且”,“丧”可译为“丧失”。
B.“所”字后跟动词,如“所思”“所想”,据此推测“死亦我所恶”中的“恶”应为动词,意为“厌恶”。
C.“斯是陋室”的“是”为判断动词,通过迁移可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与之同义。
D.成语中保留着一些词的古义,关联“鲜为人知”,结合语境可推知“鲜不乱矣”的“鲜”意为“很少”。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结合上下文,揣摩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作者将“仁”与“义”相对举出,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甲乙两文段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两个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至初六日,变①遂发。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与余相见,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②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选自《谭嗣同传》,有删改)
【注释】①变:此处指戊戌政变。②再四:一次又一次,连续多次。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以鱼和熊掌开头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谭嗣同的哪些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贤者”?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1.(1)同时得到 (2)同“向”,先前、从前(每小题1分,共2分)
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意思对即可。2分)
3.首先,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不能两全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然后,从“所欲”“所恶”两方面阐述道理,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最后,通过列举“一箪食”和“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意思对即可。4分)
4.要务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意思对即可。2分)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子硕向墨子问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一件)是大事?”墨子说:“(这)好像筑墙一样,能捣土的就捣土,能充填泥土的就充填泥土,能向上递土的就向上递土,这样墙就筑成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是如此,能论辩的论辩,能讲书的讲书,能做事的做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二)1.A 【解析】A.形容词,苟且;B.动词,讨厌,憎恨/动词,讨厌,憎恨/动词,讨厌,憎恨/动词,作恶;C.名词,祸患,灾难/名词,祸害,灾难/名词,祸害,灾难/动词,忧虑;D.动词,丧失/动词,丢掉,失去/动词,丢掉,失去/形容词,情绪低落,失意。(2分)
2.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意思对即可。2分)
3.A 【解析】A项表述有误。选文开头,先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进行正反论述。(3分)
4.①夏完淳参加抗清活动,兵败被俘,临死前认为自己和父亲一样,为国尽忠,死得其所。表现了他宁死不降、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②张宪拒绝诬告岳飞,被张俊罗织罪名诬陷,张宪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不屈服,最终含冤致死。表现了他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链接材料一参考译文】(夏完淳)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啊,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罢了!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依照道家的说法,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那样不足珍惜。(我)只是为正义之气所激发,因此明白了天意与人事的关系。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留给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可以毫无愧怍了!
【链接材料二参考译文】张宪是岳王的部将,多次立下战功。绍兴十年,兀术在临颍驻扎军队,张宪大破其兵,追奔了十五里,中原为之大振。秦桧主张求和,将在外打仗的军队调回。秦桧与张俊密谋杀岳飞,引诱岳飞部下告发,最终没人响应。张俊罗织罪名诬陷张宪,张宪被打得体无完肤,仍绝不屈服,最终冤死。
(三)1.(4分)(1)讨厌,憎恨 (2)同“德”,感恩、感激 (3)同“向”,先前、从前 (4)停止
2.(4分)(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2分)B 【解析】第二段举“行道之人”“乞人”的例子是从正面进行论证,B项理解有误。故选B项。
(四)1.D 【解析】句意为: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朗读节奏为:此之谓/失其本心。
2.B 【解析】A.乡:同“向”,先前、从前;C.于:比;D.得:同“德”,感恩、感激。故选B.
3.B 【解析】A.有误,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C.有误,这是从正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D.有误,都是指自家方面。故选B。
4.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五)1.B 【解析】A.喜爱/愿望/将要;B.讨厌,憎恨;C.祸患,灾难/忧虑,担忧/忧虑;D.给/同“欤”,语气词/赞许;赞助。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①赞扬了行道之人和乞人舍生取义的精神,同时也讽刺了贪图荣华富贵的人。②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4.①链接材料一:个人层面,君子应尊重他人、助人不求回报。②链接材料二:国家层面,君子应不畏艰险,为国奉献。(意思对即可)
【链接材料一参考译文】楚王问(庄辛):“君子的富有是怎么样的?”庄辛回答说:“君子的富有,借东西给人家不要人家感恩戴德,也不向人家索要;给人家东西吃也不使唤人家,不差役人家;家里人爱戴他,众人喜欢他,不肖的人也来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寿快乐并不为忧虑困扰,这就是君子的富有。”楚王说:“很好。”
【链接材料二参考译文】初十日,便被逮捕。被逮捕前一天,好多日本志士苦苦哀劝谭嗣同东游日本,他就是不听,(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最终没有离开。
二、(一)1.(1)同“德”,感恩、感激 (2)停止 (3)想要 (4)应当(每小题1分,共4分)
2.(1)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因为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名节。(每小题2分,共4分)
3.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这裞/受之不辞(断对1处得1分,断错、多断不得分。共3分)
4.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每空1分,共2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西汉的平原君朱建,历史上称赞他廉洁刚直,行为不随波逐流,(为追求)正义不讨人欢心。辟阳侯想要结交朱建,朱建不肯见他,(那时)朱建的气节可以说是崇高的。后来朱建的母亲去世,(朱建在办丧事的时候)穷得甚至不能凑齐治丧用具。辟阳侯便(趁机)送上价值百金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收下了。朱建既然接受了百金,所以在辟阳侯获罪的时候,就不得不设法为他开脱。听到文帝追查此案,(朱建也)就不得不自杀了。可惜啊!因为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名节。士大夫和君子在对待获取和给予之间,应当采取何种姿态呢?
(二)1.C 【解析】A.都;B.听说;C.安排置办∕放置、安放;D.出使
2.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3.(1)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4.在现代现实生活中“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也是不可低估的一团火花。只有平时肯为公众利益放弃个人利益,才会在家国大义面前选择大义。只有让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乙文段参考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备办酒宴、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准备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并且皇上年纪老了,法令没有固定不变的,大臣无辜而全家被杀尽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又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有什么话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无德,都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献上生命。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被杀,却也甘心乐意。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三)1.(1)同“德”,感恩、感激 (2)用脚踢 (3)益处 (4)如果
2.B 【解析】B项“小大之狱”中的“之”与“万乘之国”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动词,到,往;D.代词,指齐国军队。故选B。
3.(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2)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
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甲】文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阐明了对百姓施行仁政的观点。
【乙文段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四)1.C 【解析】“丧”,丧失。
2.(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这个道理)很明白了。
3.①正面论证:有些人不苟且偷生不躲避祸患的原因是认为“义”比生命更重要。②反面假设推理:有些人认为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就会贪生怕死,苟且偷生。③客观事实论证: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在二者不可兼得之时,要舍生取义。
4.观点:人性本恶,需要师长、法度、礼义的教化。
论证过程:以枸木和钝金设喻,类比提出人性本恶,需要师长、法度、礼义的教化的观点;②假设说理没有师长、法度、礼义教化的后果,举例古今、正反对比,强调师长、法度、礼义的重要性;③推出结论,人性本恶,需要师长、法度、礼义的教化。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乙文段参考译文】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通过工具的矫正加热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一定要通过磨砺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是恶的,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得到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治理。现在(如果)人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动荡无治。古代的圣王认为人性是恶的,认为人性会偏颇而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为人们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矫正人的性情使之端正,驯服教化人的天性并引导他们。使人们都受到治理,合乎道德规范。现在的人受师法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遵循礼义的,就是君子;放纵个人的性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这个道理)很明白了,那些善良是人后天的行为。
(五)1.B 【解析】加:益处,好处。
2.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大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3.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甲文:因为乞人虽然饥饿却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乙文:手因为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义”,在取舍上更应该做到“义”不苟且。
【乙文段参考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 “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三、(一)1.(2分)C 【解析】C项“是故孔子不以厄易其圣”中的“易”意为“改变”。
2.(2分)A 【解析】例句中的“且”和A项中的“且”都为连词,表并列,与,及;B项中的“且”为连词,表让步,犹,尚且;C项中的“且”为副词,将近;D项中的“且”为副词,将要。故选A项。
3.(2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4.(4分)(1)倘若不能得到,就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2)即使是圣人原本也只知道有大义罢了。
5.(4分)孔子、颜渊在困苦之中始终坚守对贤圣的品质和仁爱的追求,伯夷、叔齐即便面临饥饿与死亡也要坚守道义。因此“义”的价值高于“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答出四人的做法2分,答出“义”与“生”的关系2分)
【参考译文】命运不一定是必定的,可以使它必定的,是大义。命运所在之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违背。大义所在之处,即使是造物主也不能改变。韩非子说:灾祸与福气在于天,贤能和品行不正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我会勉励;在于上天的,我怎么能知道。所以孔子不因为困苦改变自己的贤圣;颜渊不因为穷困改变自己的仁爱;伯夷、叔齐不因为饥饿与死亡放弃自己的道义。有对抗(就)去攻打,那就会安全;有上升时要隐藏,那就会顺畅。所以得到了不高兴,失去了不忧伤,谋生时不贪婪,(遭遇)摧折时不恼怒。他看到富贵、幸福和禄泽、贫穷和低贱、忧愁和悲伤,就像波涛遇到了巨大的岩石啊,哪能由于纷纷然然的外物而使志向动摇、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啊。孔子说:富贵可以得到,即使是手拿鞭子的人,我也去做。倘若不能得到,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做)。是这样啊,即使是圣人原本也只知道有大义罢了。
(二)1.C 【解析】例句“以与百姓”的“与”是动词,给予。A.动词,欣赏、领悟;B.连词,和;C.动词,给予;D.同“举”,动词,推举。故选C。
2.(1)陈述 (2)详细 (3)裸露 (4)如果
3.(1)后来改名为“弼”,意思是说他有辅助君王的才能。
(2)作为臣子在君主面前任性表达意愿,不是没有罪过。
4.向世祖直言劝谏应减少皇家园囿,还地于民;当着皇帝的面揍刘树;因为御前失仪,主动去官署认罪。
【参考译文】古弼,是代国人。年轻时忠厚谨慎,擅长骑马射箭。起初担任猎郎的官职,凭着敏捷正直闻名。太宗嘉奖他正直而有能力,赏赐他的名叫“笔”。后来改名为“弼”,意思是说他有辅助君王的才能。
世祖登位,(他)凭着功劳被任命为立节将军,被赐予灵寿侯的爵位。上谷民众上书朝廷,说帝王畜养禽兽的园地占地太多,民众没有田地,乞求削减大半,用来赏赐给贫困的人。古弼进宫想向皇帝陈述上奏,遇上皇帝跟给事中刘树下棋,没心思听政事。古弼在旁边侍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事情报告皇帝。(他)于是站起身,在皇帝面前揪住刘树的头,把他拉下床,用手打他的耳朵,用拳头捶打他的背,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皇帝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的报告,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放开他吧!”古弼将事情详细报告皇帝。皇帝认为古弼公正刚直,很不寻常,都同意了他的奏事,把土地给了百姓。古弼说:“作为臣子在君主面前任性表达意愿,不是没有罪过。”于是前往官署,摘下帽子,光着脚,弹劾自己请求治罪。皇帝派遣使者召见他,对他说:“你戴上帽子,穿上鞋子。我听说修筑祭祀所处的时候,人们磕磕绊绊地修筑它,仪表端庄地侍奉它,神就给人福气。既然如此,那么你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如果有利于国家,对国家有益,对百姓方便的事,即使困顿仓促,你都去做,不要有所顾忌。”
(三)1.(1)到 (2)竭尽 (3)写 (4)眼泪
2.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D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
【参考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与他一起进入厓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持向他索要招降信,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放过了他。厓山攻陷,军中举行大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心意用事奉宋朝的态度事奉我们皇上,可能仍是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悲痛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偷生怕死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使者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四、(一)1.(4分)(1)同“避”,躲避 (2)丧失 (3)缘故,原因 (4)于是,就
2.(2分)B 【解析】A项中的“者”前者为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种、样、个;后者为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不译。B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C项中的“于”均为介词,前者表比较,比;后者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被。D项中的“之”前者为指示代词,代指“是心”;后者为音节助词,不译。故选B项。
3.(4分)(1)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2)整个世界(都)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4.(4分)可以印证(1分)。屈原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宁可投入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其做法符合【甲】文中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的观点(1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吟咏着走在水泽边,脸色瘦弱萎靡,神色憔悴。渔父看见便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流落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浊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么能使自己高贵纯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昏聩呢!”于是写下了(名为)《怀沙》的赋。在这里抱着(一块)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了。
(二)1.B 【解析】B项表述有误。孟子并没有绝对的否定富贵,而是应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对“礼义”的考量。(2分)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意思对即可。2分)
3.①构成排比,强化“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与后文形成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每点1分,共2分)
4.①甲文段通过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和有的人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贪求优厚的俸禄的事例,引发人们对利与义的思考,以此劝告人们应重义轻利、坚守“本心”;②乙文段通过对比帝王在赏罚时是否符合道义所造成的两种不同情况,劝谏帝王在对臣民施行赏罚时要符合道义。(每点2分,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行使)赏罚的权力,这是帝王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长久了,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它们成了自己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制止改变百姓的思想。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思想。不恰当地使用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同样的道理。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
(三)1.(1)获得生命 (2)停止(每小题1分,共2分)
2.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意思对即可。2分)
3.“本心”在甲文段中是指人的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吃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4分)
4.甲文段用鱼和熊掌设喻,用“熊掌比鱼更珍贵”类比“义比生命更珍贵”,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2分)乙文段用牛山之木设喻,用“牛山之木经常遭到砍伐不能保持茂盛”类比“人们放任良心失去,不能保持仁义之心”,提出了“仁义之心也需要滋养”的论点。(2分)(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是因为它们生长在大都城的郊外,一直用斧头去砍伐,它们还会茂盛吗?人们看到它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这儿从来没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原来的样子吗?即使在某些人身上,难道就没有过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善心,就好像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它,能使它茂盛吗?人们看到他跟禽兽差不多,就以为他从来没有过善良的本质,可是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所以,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不生长的;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什么不消亡的。”
(四)1.C 【解析】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为代词,是“这种”的意思。故选C。(2分)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意思对即可。2分)
3.(1)对上述三种见利忘义行为的否定和批判(呼吁人们停止这种失其本心的错误行为)。(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2分)
(2)句式整齐,形成对照,在比较中清晰展现“仁”与“义”的不同(突出“仁”是为了关爱他人,“义”是为了规范自我)。(句式特点或对比1分,内容理解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共4分)
4.示例:甲文段中的语句阐述贪生怕死会导致人不择手段,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必要性;乙文段中的语句阐述人们不能区分“仁”和“义”适用的对象(人们用“仁”来宽待自已,用“义”来苛求别人)会导致混乱、带来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区分“仁”与“义”的重要性。(每个文段2分,如果分析的内容不涉及反面论证,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规范自己。所以“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义”说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仁”的标准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标准在于规范自己,不在于规范别人。自己不规范自己,即使能够规范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五)1.(1)祸患,灾难 (2)同“避”,躲避
2.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3.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而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①政变发生后,整日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②不顾个人安危,再次和侠士商议救皇上;③有人劝他到日本避难,他坚决不走;④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英勇赴死。(意思对即可)
【乙文段参考译文】到初六这天,戊戌政变就爆发了。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既然没来,(他)就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于是相互拥抱告别。谭君又同侠士们商议救皇上,这事最终没有成功。初十日,(他)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很多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听从。连续多次勉强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开始!”(他)最终没有离开,因此到了遇难的地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名句积累,重点词句积累,内容理解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