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内,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阅读与鉴赏(本大题第14题,4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出炉,其中提到,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通过公众号、短视频、消息推送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办公软件处理工作,通过购物软件、支付软件安顿生活,在不同界面间进行着注意力的转换。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不断的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久而久之,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弱化,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
    诚然,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浩如烟海、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中。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
    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较少受外界干扰。在这种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下,人们得以从生活的压力中短暂抽离出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养分。在这一过程中,人成为自己的主宰,掌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在“心与物游”的状态中,丰富自我、愉悦自我、提升自我,借此实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在笔者看来,深阅读不必过多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读了几部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它更多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有一句话:“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但它又是激越的,总能搅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阻碍我们进行深阅读的一大原因是时间。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能够坚持深阅读,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形成习惯,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领悟人生与学问的真谛。
    实际上,浅阅读与深阅读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希望我们都能抽出那么三两夜晚,或是周末午后,放下手机,翻开书本,当一个自在的阅读者,享受那种“读书不觉已春深”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25日第7版,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深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阅读指在持续专注力状态下有自我反思过程的整本书阅读。
    B. 深阅读是个人在较少受外界干扰情况下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
    C. 有了深阅读的体验,人们就能够从生活和工作压力中抽离出来。
    D. 深阅读让我们享受作为阅读者的自在体验,所以过程是孤独的。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们经常处于浅阅读状态。
    B. 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浅阅读在某些方面非常高效实用。
    C. 在某种程度上,读书能帮助我们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并获得智性顿悟。
    D. 浅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在浅阅读的同时需要多进行深阅读。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持续专注力状态下有自我反思过程整本书阅读”的说法错误。从材料第四、五段中“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养分”“在笔者看来,深阅读不必过多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读了几部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它更多是一种心灵的享受”的相关语句看出:并非要整本书阅读,也不一定都伴随“自我反思的过程”。
    C.“人们就能够从生活和工作压力中抽离出来”的说法错误。“深阅读”是一种方式,也是生活的一种姿态,怎么会将人们从中“抽离”出来呢?从材料倒数第三段“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但它又是激越的,总能搅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等可知:阅读的目的是心灵的陶冶和情感压力的释放,但绝不会“抽离”。
    D.“所以过程是孤独的”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倒数第三段“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选项少了个“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修饰成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A.“直接导致了人们经常处于浅阅读状态”的说法,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是“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说明浅阅读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阅读方式。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A.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B.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两段选文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4. 简析两篇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3. A句:焦急、担忧、期盼。
    B句:担忧、委曲求全、随遇而安。
    4. 甲文: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调节叙事节奏;③具有暗示意味。
    乙文:①渲染紧张气氛;②暗示人物命运;③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A.“无论如何”,体现了说话人焦急的心理;“要想办法”治好伤员,可知说话人知道伤得不轻,内心充满担忧;治好要“挂匾”,表明对治好伤员的期盼。
    B.“如何过得一冬”表明内心的担忧,怕这屋子过不了冬天;“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面对恶劣环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愿反抗,变现了林冲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心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甲文:“外边月亮很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夜晚;在战事救治伤员的间隙加上景物描写,舒缓情节发展,调节叙事节奏;“也比平日悬得高”,具有暗示意味,暗示有不平常的事要发生。
    乙文:“那雪正下得紧”,雪花迅疾纷飞,漫天飞卷,渲染紧张气氛;“紧”字写雪,是通感手法,以感觉来写视觉,使人感受强烈、真切,写出了雪的气势,烘托了林冲这个落魄英雄的处境,暗示人物命运;因了这场大雪压倒了草屋,使林冲免于被火烧死并得以报仇,大雪推动了情节发展。
    5. 下列事例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
    A. 苏秦游说失败之后,潦倒回乡,“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B. 两三家合住的院子,积满灰尘,长满荒草,谁也不想去清理。
    C. 痛骂贪官的人遇到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父亲掩饰。
    D. 游牧部落成员间互相依赖,他们以团体形式在山林里求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差序格局”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D.部落形态以团体形式在山林里求生是“团体格局”。
    故选D。
    6.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青子衿 子:对对方的尊称。
    B. 令以责之里正 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C. 千乘之国 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
    D. 押正旦带枷上 正旦:传统戏曲中的女主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B.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 凌万顷之茫然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B.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
    C.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D.须臾:一会儿,片刻,古今同义。句意:不如片刻的学习。
    故选D
    8.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B. 视为止,行为迟——眼睛为此而凝视不动,动作也慢下来。
    C.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
    D.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只在一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视”,视力、视线;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C.“陪”,增加。句意: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D.“人”,百姓。句意:(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
    故选A。
    9. 下列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A. “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 “有”“捋”“襭”等一系列动词,细腻描绘劳动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 重章叠唱,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 这首民歌素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错。采采:茂盛的样子。
    故选A。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
    B. 举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
    C. 包九夷 包:吞并,囊括。
    D. 遂散六国之从 从:侍从,随从。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东得百里奚于宛
    A 以其无礼于晋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多于南亩之农夫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门见山反对逐客,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的结果,以免触怒秦王。
    B. 选文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历史事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C. 段末进行假设推论,正面论证了秦国如果拒绝客卿,必然出现国力日益衰退的严重后果。
    D. 灵活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使语言形式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增强了说理气势。
    【答案】10. D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于”是介词,“从”的意思。句意: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A.介词,对。句意:因为他曾经对晋国无礼过。
    B.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C.介词,比。句意:比农田里的农夫还要多。
    D.介词,被。句意: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正面论证”错,段末进行假设推论,是从“反面论证”了秦国如果拒绝客卿,必然出现国力日益衰退的严重后果,而非“正面论证”。
    故选C。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13. 综合下列信息,写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名。
    人物一:寄居于贾府;贾宝玉表妹;“潇湘妃子”;多愁善感。
    人物二:“十二金钗”之一;贾琏妻子;“凤辣子”;精明能干。
    【答案】人物一:林黛玉 人物二:王熙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于是寄居于外祖母贾家。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
    王熙凤,《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性格泼辣、敢作敢为,人称“凤辣子”。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一文中,荀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有才德者的本性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气象宏伟。
    (3)“沧海”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曾将沧海难为水 ⑥. 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非、坼、乾坤、碣。
    二、表达与交流(本大题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jiā/jiá),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 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 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查/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 的水稻植株上。他屏(pínɡ/bǐnɡ)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5.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夹(jiā) 查 屏(pínɡ)B. 夹(jiā) 察 屏(bǐnɡ)
    C. 夹(jiá) 察 屏(pínɡ)D. 夹(jiá) 查 屏(bǐnɡ)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培育 呈现 鹤立鸡群B. 培养 呈现 独树一帜
    C. 培育 呈献 独树一帜D. 培养 呈献 鹤立鸡群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或字形的能力。
    夹(jiā)夹东西的器具;夹(jiá)将东西放在腋下,以胳膊使劲带紧。袁隆平掖着讲义夹,掖着夹讲义的器具,故读jiā。
    查,检查之意;察,审视察看之意。语境是袁隆平审视察看稻田,故选观察。
    屏(pínɡ)泛指像墙的遮蔽物;屏(bǐnɡ)停止、抑制。语境应是抑制呼吸,故选bǐnɡ。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一般用于物;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一般用于人。语境是指袁隆平让早稻常规品种成长起来,故选培育。
    呈现:显出或露出的意思。呈献:表示恭敬地送上。根据语境是露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故选呈现。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风格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是说在所有稻田中这株稻田比较突出、形态各异,故选鹤立鸡群。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书写现实、反映时代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中国文学历来有观照现实、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 ),通过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7.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用血和泪书写出百姓疾苦的“三吏”“三别”
    ②再到生动刻画封建家族荣辱兴衰和生活景象的《红楼梦》
    ③从真实反映衣夫劳作、士兵征战、青年爱情等古代生活的《诗经》
    A. ②①③B. ①②③C. ③①②D. ③②①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B. 通过这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树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C. 通过这一部部植根现实而又观照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D. 这一部部植根现实而又观照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树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题注意作品的时间即可,先《诗经》,再“三吏”“三别”,最后是《红楼梦》。整个句子排序为③①②。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可将“通过”改为“这”;
    “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语序不当,应改为“植根现实而又观照现实”;
    “建立……高峰”搭配不当,应改为“树立……高峰”。
    全部改对的是D项。
    故选D。
    19. 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排比)
    B.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反问)
    C.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比喻)
    D.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拟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这句话有问有答,属于设问修辞。
    故选B。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与“你”“他”构成“我们”。
    以“我”来思考和行动,是一种视角;以“我们”来思考和行动,是另一种视角。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提到,“我”与“你”“他”构成“我们”,其中“我” “你”“他”代表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代表团体,意在表明单个的社会人组成一个整体性团体;后一部分提到,以“我”来思考和行动,很明显是指从个体的角度来想和做;以“我们”来思考和行动,是另一种视角,是指从团体的角度出发考虑个人的想法和行动。两种“视角”不同,分别涉及个人和团体的不同利益。
    由材料可以看出,材料既指出了团体由个体组成,也强调了个人应从团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应具有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同时也可以看出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团体,从团体的角度去考虑个人的行为,才能有助于团体的发展,从而个人的利益才能得以保障。总之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行文构思上,要以“个人和集体”为核心,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全文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才能不干涸”,个人离不开集体,人人为集体,凡事从集体的利益考虑自己的行动,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然后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是集体的一个元素,是集体的一分子,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接下来再论述集体的重要性,集体为个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样,集体的成就和荣誉也需要个人去争取。集体的壮大离不开每一个个人的努力;最后总结全文,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和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联想到我们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每一位青年都要把自己的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相结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踔厉奋发,勇于进取,才能有个人的美好未来。
    立意:
    1.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水滴融入大海才有浩瀚和壮阔。
    3.做好自己,方可成就集体利益。
    4.团结就是力量。
    相关试卷

    [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

    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共7页。

    2024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1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