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苏科版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
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像特点和产生原因;
3.知道用凹透镜或凸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 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矫正视力的方法;
2. 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2. 增强学生自学保护视力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分析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讲授法、自主阅读、多媒体辅助法。
三、教学准备
光具座、光屏、蜡烛、凸透镜、凹透镜。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照相机
结构:如图。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物距:被拍摄景物到的距照相机的距离;像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工作原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方法:若想使胶片上的像变大,应将镜头向前伸(增大像距),将照相机靠近被拍摄景物(减小物距)。
动画展示:
练习:
甲 乙
请大家思考讨论:甲、乙两张照片有什么区别?
思考:拍完半身照改拍全身照怎么调节?
分析:像变小,像距变小所以镜头向后缩,物距变大所以照相机远离人。
其实我们人体身上也有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是什么呢?眼睛。
眼睛的结构:
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工作原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等到组成的一个综合凸透镜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经过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当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眼睛能看到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当晶状体变得凸起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距离眼睛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焦距,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
2.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当一个人的眼睛晶状体失去了调节的功能,如看远处物体需要晶状体变扁平,现在他的晶状体无法变扁平,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了;如看近处物体需要晶状体变凸,现在他的眼睛无法变凸,就看不清近处物体了。我们把以上两种情况下的眼睛都称为视力有缺陷的眼睛。
两种视力缺陷的眼睛:
近视眼看到的像 远视眼看到的像
活动:视力的矫正
视力的矫正:
1.把焦距为5cm 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 ,光屏看作视网膜,把物体放在较远处,给“眼睛”带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用贴纸在刻度尺上标出光屏的位置。
2.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记录下光屏移动的方向。
3.换用远视眼镜,重复以上操作。
小结:视力缺陷及矫正
近视眼看不清 (近/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厚薄经过调节后,远处的物体像仍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方;应该用_____(凸/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看不清 (近/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远视眼的晶状体厚薄经过调节后,近处物体像仍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方。应该用_____(凸/凹)透镜矫正
3.电影与视觉暂留
(学生阅读课本中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并利用自制的材料完成鸟入鸟笼的小实验)
视觉暂留是因为眼睛有暂时的记忆力,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之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延续0.1秒左右。
学生通过阅读和小制作、相互讨论,解释电影中的活动影像。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利用眼球与照相机的对比,希望使学生对眼球成像情况有系统的认识。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也对眼球和照相机从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两方面进行了讲解,学生基本对它们有了正确的认识。而对于视力的缺陷及矫正相对讲解比较枯草乏味,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应多举例,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器材,教学过程,预习检测,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苏科版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自学指导,展示交流,课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