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初一年级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一起完成。(18分)(共5题;共18分)
活动一:拟写活动前言
古往今来,“天下家国”四个字道出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我们从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看到了巾帼英雄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飒爽英姿;从陆定一的《老山界》里,读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还有闻一多锲而不舍地 【甲】 古代典籍,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邓稼先的一生没有彷徨,为国家事业历尽心血,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光未然用铿锵之音让我们体会到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之势……每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 【乙】 的故事。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闪耀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延不绝。从历史到现实,这份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让中华民族 【丙】 。
1. 小语为活动撰写了一段活动前言,依据语境对其进行了重点检查。下列选项中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 “锲而不舍”的“锲”在这里的意思是“刻”,应读作“qì”。 B . “当之无愧”的“当”在这里的意思是“承受”,应读作“dàng”。 C . “万丈狂澜”中的“澜”,此处意为“波浪”,应写作“澜”。 D . “历尽心血”中的“历”,此处意为“经历”,应写作“历”。
2. 小文对材料【甲】【乙】【丙】三处使用哪个词语犹豫不决,依据文意填入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钻研 可歌可泣 生生不息 B . 钻研 气冲斗牛 川流不息 C . 钻探 气冲斗牛 生生不息 D . 钻探 可歌可泣 川流不息
活动二:抒发家国感悟
下面是一位同学创作的《我爱你,中国》的节选,请阅读后参与下面的讨论。
3. 同学们纷纷对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小节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 B . 第三小节中连用四个“我爱你”构成排比,强烈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C . 第四小节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由衷的热爱。 D . 全诗的人称由“她”变成“你”,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迫切。
4. 请你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再写一段小诗来歌颂祖国。
5. 活动三:拓展家国古诗
请你一起完成古诗填空。
故园难舍,家国难弃。有的人,他乡闻笛夜难眠,那是李白“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愁(《春夜洛城闻笛》);有的人,东望故园泪沾襟,那是岑参“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凝噎(《逢入京使》)。还有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收拾行囊阔别父母,那是木兰“⑤____________________,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眷念;北方寒气逼人,“朔气传金柝,⑥____________________”,但她为国为家未曾后退;她得胜而归,不用天子赏赐尚书郎,“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思念。
二、班级开展了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阅读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一起完成。(31分)(共8题;共3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好(hǎ)读书时好(hà)读书,只是阅读的起步。在笔者看来,一个人要真正成为阅读的践行者、书本的受益者,三个点非常重要:一是从小就爱阅读,二是终生要阅读,三是要深度阅读。
②从小爱阅读,和“好(hǎ)读书时好(hà)读书”的意义相通。阅读的习惯一定是从小培养的。一个从小就钟爱刷视频、玩游戏的人,长大了突然觉得书本才是最香的,这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③要想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此四点不可或缺:培养读书的兴趣,让书本在孩子眼里跟玩具一样好玩;父母自己爱阅读,身教比言传更有效;经常亲子阅读,唯有陪伴,才能长久;家里得有藏书,让家中书香四溢,让书本触手可得。这样,书本才能如影随形一辈子,长大后“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乏味、面目可憎”,读书完全成为行动自觉。
④此外,好读书,还得一生都读书。多数人,离开校园就迫不及待跟阅读“割袍断义”了。其实,校园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需要我们靠终生阅读去追寻人生之路。
⑤其实,大部分人都有必要终生阅读。如果学的是文史哲,校园里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大量的原始经典文献需要皓首穷经去探寻;如果学的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按技术更迭来看,三五年就是一个代际,一生都得像“夸父追日”般学习新技术;而教书行医这种实践类的,也得常学常新,才不至于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⑥好读书时尤需读好书,这便是深度阅读、经典阅读。近些年来,阅读载体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书你方唱罢我登场,网课慕课、知识付费、在线研学铺天盖地而来,却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沉浸阅读、系统学到知识。人生三万六千日,面对浩荡无涯的书山学海,想穷其所有,是徒劳无功的。最宝贵的时光,应多看经典的书。真正的经典,能提升人的眼界,震撼人的心灵,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⑦在笔者看来,真正让人能沉浸阅读、系统获取知识的最好载体还是纸质书。若以朋友论,有声书、电子书算是泛泛之交,这友谊只能浅尝辄止;而纸质书是真正的良师益友,看似无趣乏味,但时间一长,将获益良多。若以饮料比,一些是碳酸饮料,好喝但蛀牙;一些是掺水的钙奶,并无营养;而纸质书却是清茶一杯,入口清淡,但回味甘甜隽永。
(选自《“好读书”时要“好读书”》浙江宣传2023年05月11日)
【材料二】
①阅读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对其心灵滋养、审美塑造、知识储备等,均大有裨益。
②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有书读”是基本要求。有教育学家曾说,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拉乌小学校长谢红芬常常在周末背上书包,装满精心挑选的书籍,到学生家中和孩子、家长一起读书。对这些孩子而言,一本薄薄的书籍,就能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目前,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很多儿童拥有的课外读物数量还很少。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图书,保障他们阅读的权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
③“有书读”“读好书”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在某个固定时间段,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展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不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课程;此外,图书馆、书店、书展等公共阅读空间,也应强化配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儿童阅读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三】
6.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有人都有必要终生阅读。因为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我们要学习最新的知识。 B . 若以饮料比,有声书、电子书等不是碳酸饮料就是掺水的钙奶,而纸质书却是清茶一杯,入口清淡,但回味甘甜隽永。 C . 如何为全国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图书,保障他们阅读的权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 D . “有书读”“爱读书”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读好书”的好习惯。
7.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就“如何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这一问题,向家长、老师和社会各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8. “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请你仿照【材料三】中的句子写一句读书感悟,并用名人例子和自己的真实经历加以说明。
名人例子提示:闻一多、鲁迅、孙权、杨绛……
9. 阅读经典,让自己更好地生活。请你完成下列名著阅读活动。
活动一:走进“经典”里
“怎么写祥子呢?……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有了人,事情是不难想到的。人既以祥子为主,事情当然也以拉车为主。只要我教一切的人都和车发生关系,我便能把祥子拴住,像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
(老舍《我怎样写》)
(1) 因为车,作品中有许多人和祥子发生了联系。请你从虎妞、孙侦探、老马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他(她)们与祥子之间围绕车发生的具体事件,简单说说他(她)对祥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活动二:“经典”中走出来
孙中山曾说:“不断的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请结合本学期我们阅读的《骆驼祥子》或《创业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现代散文,感受身边人物。
岳母大人的“不响”
施伟兴
①岳母大人在生活中,常常“不响”;到了耄耋之年,更是事事“不响”。
②“不响”,在最初我的印象中,是遇事为人不表示鲜明的立场观点,装聋作哑、圆滑、“门槛精”,因此,我一开始对岳母有些偏见。
③记得第一次上门拜见岳母,她既不热情,也不冷淡,几乎一声不响,与岳父大人的热情款待形成鲜明对比。人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毛脚”才能转正。面对如此光景,我简直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又必须正襟危坐,一顿饭吃出了一身汗。
④去岳母家次数多了,发现她生性省吃俭用,为了两个儿子婚娶,退休仍在酒店帮佣,无怨无悔。听女友说,她家平时也就粗茶淡饭,只有女婿上门,才烹饪些许荤菜,他们算是沾光。我慢慢发现,岳母并非“抠门”。岳父知道我喜欢吃鸡,总是去熟食店买半个白斩鸡,不停地叮嘱我多吃一点。而岳母望着一桌菜,还要花钱另外买白斩鸡,沉默不响。有次舅子在饭桌上小怼岳母:“今后再不要带‘预制菜’了,都吃厌了。”岳母终于憋屈地“响”了:“知道了。”才知道,这些“美味佳肴”,都是酒店客人吃剩的,岳母带回家再进行烹饪加工。但我并不觉得冤屈,反而对她多了一份理解:她是用牙齿缝里省下的钱,才能翻造三层楼房。我十分敬重岳母的勤俭持家,因当时我希冀,有朝一日也能通过打拼拥有自己的一间房。
⑤日月荏苒,岳母养育的五个子女先后成家立业,她也该享福了。孰料,罹患大病的岳父去世,岳母抵御不了丧偶的伤痛,精神一蹶不振,走路略显蹒跚,且基础病又多,每天要服七八种药。我与妻每次去看她,发现她总是满脸愁云密布。确实,年已耄耋的岳母,一个人生活已是力不从心。我们征询她养老的意愿,可她总是说:“听你们的。”随后就不响了。五个子女,有的主张送她去养老院,有的主张请保姆照顾她,问她选哪个方案?她还是那句话:“我年岁大了,听你们的。”
⑥最后还是定了养老院。住了一年了,周末又去看她,岳母又说:“谢谢你们大老远来看我,我很好,放心吧。”接着我们再怎么与她唠嗑,她总是不响。回家路上,我告诉妻子,岳母“不响”,潜台词是想与儿女住在一起。“你怎么知道?”妻子诘问。我说:“王家卫对‘不响’有个坦诚的释解:‘不响,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留白。凡是我不想讲的、不能讲的,或是讲了为难自己、为难别人的,不响。只讲我能讲的,我想讲的,我讲得好的。’岳母就是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实,她是不想为难子女。”妻子也不响了,若有所思。
⑦不久,岳母生了一场重病,开刀治疗后出院,她有些激动地说:“能不去敬老院吗?想与你们住一起。”岳母最终“响”了。然而兄妹五人意见并不一致。最后大姐拍板说:“妈平时处处不响,是她拎得清,不想为难我们,如今妈大病初愈,终于发话了,这是老人发自肺腑的心愿,我们做子女的,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满足。”大女儿率先带头,扛起陪伴照顾母亲的重任,之后,每家再依次轮流两个月。岳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⑧俗话说,5个手指头有长有短,每家照顾岳母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问起在哪家住得习惯舒心,她总是脸带微笑地说:“都是我的儿子女儿,照顾得都好。”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⑨“不响”是一种明白,“响”是一种心声。“响”与“不响”,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表达,都需要去理解。不说的话,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说出来的话,值得我们用心去尊重。我相信,不光是对老人,在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学会听懂有声无声的语言,尊重他人,互相包容,才能活得通透愉悦。
(《新民晚报》)
10. 请根据下表提示,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11. 散文多于细微处传情达意。请依据表格提示,完成批注。
12. 文章第⑥段,面对妻子的诘问,划线处引用了王家卫的一段话,是否有必要?
“王家卫对‘不响’有个坦诚的释解:‘不响,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留白。凡是我不想讲的、不能讲的,或是讲了为难自己、为难别人的,不响。只讲我能讲的,我想讲的,我讲得好的。’”
13. 回忆平凡的小人物,鲁迅带着怀念,杨绛带着愧怍……本文作者可能带着特有的态度:温情、赞许、冷静、悲悯……到底是哪一种或几种?请联系上下文及以下几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杨绛
【材料二】家是理解与奉献的港湾。 ——罗曼·罗兰
【材料三】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孙犁
三、班级开展了“学古典诗文,悟古人情怀”素养阅读展示活动。请你认真阅读,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8分)(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王尹生转轮接箭
王尹生者,善端视①。每设大轮盘,径四五尺,画器物,花鸟,人物凡千余事。必预定第一箭中②某物,次中某物,次中某物。既而运轮如飞,俾③客④随意施箭,与预定无少差。或以数箭俾其自射,命之以欲中某物,如花须⑤、柳眼、鱼鬣、燕翅之类,虽极微渺,无不中之。其精妙入神如此。然未见能传其技者。
(《葵辛杂识》)
【注释】①端视:看细小的事物。②中:击中。③俾:使。④客:顾客。⑤花须:花蕊。下文的“柳眼”指初生的柳叶,“鱼鬣”指鱼嘴颔旁的硬刺。
【乙】尹见心水中锯树
古人铸鉴 ,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 , 后人不能造。
(《梦溪笔谈》)
14.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15. 小明对【乙】文画线句的断句已知道了第一处(已在题中标示),不知其他两处断在何处,请你帮助小明用“/”断出另两处。
小 鉴 不 能 全 视 人 面/故 令 微 凸 收 人 面 令 小 则 鉴 虽 小 而 能 全 纳 人 面。
16. 对比分析以下两句话,结合文章内容,作者写出人物技术精湛的方法有何不同?
A.既而运轮如飞,俾客随意施箭,与预定无少差。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17. 【乙】文结尾还有这样一句话“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这句话在选入时被删掉了。你认为是否应该删去?为什么?
18. 同学们找到了一首七言律诗,计划将其和《卖油翁》、【甲】文(或【乙】文)组合成一个阅读专题,请你帮忙拟一个专题名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赠放烟火者
(元)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㸌㸌①喧豗②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注释】①㸌㸌:光亮闪烁的样子。②喧豗:形容轰响。
专题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理 由: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阅读经历,关注自我成长(50分)(共1题;共50分)
1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懂得了善良;阅读《老王〉》,我们学会了尊重;阅读《台阶〉》,我们明白了追求;阅读《卖油翁〉》,我们学会了谦逊……阅读让我们理解他人,发现自我。
请你以“阅读▲ , 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切感受;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③不少于500字。题号
一
二
三
四
评分
阅卷人
得分
(一)
世界的东方,
有个美丽的地方叫中国。
(二)
看啊!
崇山峻岭是她不屈的脊梁,
黄河长江是她跳动的脉搏。
听啊!
楚辞汉赋是她娓娓的讲述,
唐诗宋词是她深情的诉说。
(三)
祖国啊,祖国,
我最美的中国!
我爱你风光秀丽社美的山河,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性格坚韧执着的人民!
(四)
啊!祖国!
我要将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中国!
阅卷人
得分
时间
岳母的言行
我的态度/ 心理
平时
常常“不响”
有偏见
第一次上门拜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自在
女婿上门吃饭
带预制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养老院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疚
开刀治疗后
响了——想与子女们住在一起
赞成
不 响
响
我们征询她养老的意愿,可她总是说:“听你们的。”
我们再怎么与她唠嗑,她总是不响。
她总是脸带微笑地说:“都是我的儿子女儿,照顾得都好。”
岳母终于憋屈地“响”了:“知道了。”
她有些激动地说:“能不去敬老院吗?想与你们住一起。”岳母最终“响”了。
①加点词“总是”反复出现,试着分析
其用意。
②两次“响”的背后,岳母的心理却是
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卷人
得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善端视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凡千余事
查阅词典法:①平常,平庸;②人世间,尘世;③凡是,表示概括;④总共,总计。(《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古人铸鉴
语境推断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仍复量鉴之小大
参考成语法:日复一日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得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教共体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品读细节, 品读小说,感悟细节魅力, 品读材料,探寻细节张力, 任务四, 活动三、感悟细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