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24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历史试卷(选用) 2024.6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4分)
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灭商后,旧有的方式不便于直接管辖更广大的地区,于是周王授权一批诸侯管理地方,他们大部分是周王的亲戚,还有一些是周王的亲信和地方贵族。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某班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小型展览活动,以下这组钱币应归入的展览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蓟城(今北京地区)是塞外各族人民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的良好场所,在这里,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一起发展着蓟城的历史。这说明当时蓟城
A.农业经济超过了南方 B.成为北方地区贸易中心
C.是北方军事防卫重镇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
4.右侧是一位皇帝传记的目录(部分)。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防止了武将跋扈,有稳固政权的作用,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等问题。对以上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全面分析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质是轻视武备
C.对重文轻武政策持完全肯定态度 D.说明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6页,共两部分。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
7.两宋时期,原先在北方广泛种植的小麦、粟等农作物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宋海外贸易发展 D.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8.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频繁,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这些历史现象
A.结束了南北朝政权并立的局面 B.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C.促使北宋解除禁军将领的军权 D.减少了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9.元朝统一后加强驿站建设,以保障中央政令的通行,“凡政令之敷⋯⋯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这一做法
A.导致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 B.分化了中书省的职能
C.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
10.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方地区城市占全国城市数量的比例。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乡镇地区形成了草市
C.古代人口数量的增加 D.明清政治中心的转移
11.右图是明朝青花瓷碗,正中有阿拉伯文,器型为中国传统样式。从该器物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当时景德镇已是著名的瓷都
B.明朝中期以后实行海禁政策
C.当时烧制的瓷器主要用于海外贸易
D.明朝与阿拉伯地区有经济文化交往
12.以下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原有的赋税)难缓,额外复急。
——郑廉《豫变纪略
崇祯元年(1628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计六奇《明季北略
A.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B.明朝建立的背景
C.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满洲兴起的过程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时期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南宋后期
比例
17%
26%
46%
58%
时期
2年
(西汉)
280年
(西晋)
742年
(唐代)
1102 年
(北宋)
1460年
(明代)
比例
26%
48%
59%
57%
63%
13.以下两部著作的共同点是
A.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B.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对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D.纠正了此前书籍中的错误
14.以下这组文物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繁荣
15.下表是清朝前期一些文人的诗句,统治者对此歪曲解释,罗织罪名,将这些人处死并祸及子孙、师友。这种做法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B.推动了大型典籍的编纂
C.促进了科技著作的编写 D.阻碍了清朝的对外交往
16.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是
A. 元曲 B. 昆曲
C. 汉调 D. 京剧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以北宋医书中的药物和医方为基础,共收录药物1892种,医方11096 则。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创造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的分类方法。
引用《齐民要术》等重要农书、文献225种,同时还吸收了国外传来的新技术,记录了新传入的农作物。很多内容是徐光启亲自试验、广泛调查得来,是对个人经验的精心提炼。
作者
诗句
方芬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胡中藻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第二部分 材料分析题(共36分)
17. (12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材料一
——整理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选取以下农具,将材料一表格填写完整。(2分,写序号)任选隋唐宋元时期的一件农业生产工具,分析其作用。(2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原因并用史实进行说明。(4分,示例除外)示例: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外来农作物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葡萄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说明外来农作物广泛种植的影响。(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时期
内容
生产工具
(部分)
史前
原始农耕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播种时直接在放火烧荒的土地上戳穴点播;当时田地中一般不施用肥料。
耒耜
夏商西周
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知道用粪尿对农田施肥;初步掌握了人工灌溉。
青铜铲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中原地区进入连年耕作制;人们普遍注意对农作物施肥;修建了邗沟等用于灌溉。
铁镰、铁锄
秦汉至南北朝
多种大型农具先后发明;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汉代,谷、麦复种的两年三熟制已在北方推行。
翻车
隋唐宋元
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制进一步发展,形成稻麦轮作;增加了肥泥等多种肥料;北方扩建前代水利设施,南方修建大量堤堰。
__A_、__B_、秧马
明清
轮作复种的多熟制广泛推广,广东、福建等地形成了一年三熟制;台湾和西北边疆地区的灌溉工程都有一定发展。
龙尾车
名称
葡萄
菠菜
占城稻
玉米、甘薯
原产地
欧洲、西亚等地
西亚
越南
南美洲
传入中国时间
西汉
唐代
北宋
明代
18. (14分)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材料一 诗歌带有其产生时代的印记。《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余首,涉及作者2200余人,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唐诗内容包罗万象,无物不可入诗。《全宋诗》辑录诗作30多万首,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能在宋诗中找到相关记载,大到城防武备,小到鱼米价格均有涉及。例如,陆游的很多诗作描写了乡村民众日常生活,这些是官方档案很少记载的。
——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等
(1)依据材料一,说出唐宋诗歌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2分)
材料二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序号
诗词
A
海内凑朝贡,贤愚共欢荣。合沓车马喧,西闻长安城。
——(唐)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
B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唐)杜甫《无家别》
C
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木绵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宋)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D
晨朝百贩罗庭堂,望门逆鼻闻椒浆。——(宋)晁补之《赠送澶州监酒税刘铨殿直》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宋)白玉蟾《上元翫灯二首》
E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
史料
①唐朝阎立本《职贡图》(局部),描绘唐太宗时南洋各国前来朝贡的景象。
1000
800
600
400
200
0
(万户) 754年 807年
(天宝十三年) (元和二年)
②《旧唐书》记载的唐朝户数
③宋代《泊宅编》记载:闽广多种木绵……纺织为布,名曰吉贝。《元典章》记载,宋代江南百姓的夏季税有棉、布、绢等。浙江的南宋墓葬中曾出土过棉毯。
④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⑤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市场的夜市延至四更,“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2)依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找出诗词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的一组,分别说出其中的历史信息并说明这组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6分,示例除外)
示例
诗词A:描写盛唐时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到长安朝贡。
史料①:画中人物衣着各异,手捧异域珍宝,表明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
诗词和材料都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两位作者的主要历史功绩。(4分)说说两首诗共同体现的思想感情。(2分)
19. (10分)北京与大运河
材料一 《中国线性遗产大运河》(见右图)
(1)将材料一中 A、B处填写完整。(2分,写序号)
①涿郡 ②余杭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相比,线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展览(部分内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三个时期运河修建背景的共同之处。(2分)说明大运河对北京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6页(共6页)展览主题
第二单元
渠通幽州多元融合
第四单元
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
第五单元
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
时间
隋唐
元
明清
主要内容
隋代大规模开凿运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完成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唐代进一步维系和发展。隋唐大运河将当时的北京地区同中原和江南紧密联结起来。
元定都大都,北京由此成为全国都城。忽必烈时期,改造隋唐大运河,从南方直通大都,加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联动。
明清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继续发挥沟通南北,特别是连接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作用。运河沿线各地区的文化也借运河之便相互融合,向北京汇聚。
2024 北京朝阳初一(下)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C.2. B.3. D4. C5. A 6. B7. B.8. B 9. D
10. A.11. D 12. C.13. A.14. C.15. A.16. D.
二、材料分析
17(1)A②B③或A③B②;筒车:灌溉、排涝;曲辕犁提高耕地效率;
(2)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生产技术的应用等。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与应用:夏商周施肥与灌溉;汉代复种技术;隋唐宋元稻麦轮作;明清轮作复种的多熟制广泛推行。
(3)葡萄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丝绸之路;
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和农业增产增收
18.(1)诗歌内容广泛,时代的印记可在诗歌中找到,诗词作为文献分析,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同时诗词与史料相互佐证一些历史事件。
(2)诗 B:描写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失所,户口锐减惨象;史料②:安史乱后户数锐减;
诗 C:表明木棉广种,农民增收;史料③:木棉可纺织为布,抵夏季税,诗 C 与史料③均表明宋代农业发展,经济作物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诗 D:商业繁荣,早市夜市通宵达旦,史料⑤:夜市至三更,五更复开张;通宵买卖,交晓不绝;诗歌D和⑤都表明宋代工商业经济繁荣。
诗 E:表明交子流通于宋朝,史料④:北宋纸币铜拓片实证交子流通。诗E与史料④都表明"交子"在宋代就创造流通了,佐证宋朝经济繁荣.
(3)戚继光抗倭,他是民族英雄,平定浙江一带倭患,安定东南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并赶走荷兰殖民者。都体现了他们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1页/共2页
19.(1) A: ①;B:②
(2)隋唐都城在长安,隋唐大运河联接涿郡、洛阳、余杭;京杭大运河联接北京杭州,元明清朝在北京建都,发挥运河经济价值、提高物资运输效率.
(3).都是为巩固统治,加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作用:大运河拓展水运交通,把物质资源等与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密切联系起来了
第2页/共2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24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24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