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科山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柳州市科山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已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已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已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6分)
答案1. D [解析] D项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知正确。A项中“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2.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A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正确;D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正确。
3.D [解析] D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人脑的模仿,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能够支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的观点。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脉络,因此应先从整体把握,确定中心观点;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分析。
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应紧扣“光明前景”,然后逐条分析。主要结合材料一最后--段中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抢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 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 面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
D. 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 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 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 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8. 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答案】
6. C 7. A
8. ①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②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③“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④“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⑤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⑥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
9.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错,这个时候不是开始产生怀疑,是已经怀疑过了,开始应对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
“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
“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
“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
“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
“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在对话中,“我”的追问不断深入,而“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
“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轇轕,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可乎哉?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注〕。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南轩先生文集·送张荆州序》)
[注]盭:同“戾”,乖戾,罪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吾以A藐然之身B当之C知D诱于外E一F失其所G止H则迁于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叹息,即叹气,与《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词义相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南轩先生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译文:______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译文:______
14.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
答案 10.CEH句意: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
11.CA项正确。对古书的详细注解;奏章的一种。句意:注解上说。/劝谏太宗十思的奏疏。B项正确。句意: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到这个地步。C项错误。文中的“叹息”是表示仰慕的感慨;“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是表示同情的叹气。句意: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气。D项正确。句意: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相去悬殊,比喻相差很远。/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
12.CC项“南轩先生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张荆州将要离开这里了,“吾将告之以讲学”,并未谈到之前二人是否见过面。并且作者产生思慕之情是因为“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即正直谦逊,并不包括名满天下的原因。
13.(1)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惟”,只:“务”,致力于,追求;“者……也”,判断句,一点1分,句意1分)
(2)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患”,担心的事情;“莫大于自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于自足大”;“画”,停止。一点1分,句意1分)
14.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
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一点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圣人的文辞,可以学习;想要使人信服,不仅仅只靠学习。因此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注解】“圣人之辞,可为也”,是说可以依靠学习而得到文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说光有文辞而没有德行,人们不会信服他。“君子强学而力行”,《儒行》中说:“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是说圣人之所以让人信服,不光是靠文辞,而更要依靠他的学习和行动。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缁衣》上说:“君子讲究少说话而多做事,以此来成就他的信誉。”《中论·贵验》中说:“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都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客人笑着说:“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方正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
“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之曲,全在借端托寓。
B. 颔联说“道旁”是暗示读者,“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
C. 颈联“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首联两句相关合,目的是为了盛赞李愬用兵治军。
D. 尾联诗人喜极而语,他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要用诗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
16. 这首诗在通俗易懂与精练含蓄两个方面结合得很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请结合诗歌后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后四句以老人言语叙出,所言之语平易直白。“人不知”“忽惊”“重见”等用词语的运用极富口语色彩,通俗易懂。
②后四句对既历史事件叙述精炼,又含蓄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官军入城人不知”将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急速平定了蔡州之事件七言精炼述出;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及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的赞美。诗歌对“元和十二载”的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用诗笔”错。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的后四句是叙老人语,其中“前致词”“人不知”“忽惊”“十二载”“重见”这些词语都近似口语,可谓通俗易懂,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最后三句老人的言辞,虽没有直接描写平蔡之战,但是通过老人的言语侧面写出了短时间内迅速解除敌人武装,奇袭的艰险以及李愬的指挥才能,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特别是标明“元和十二载”,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千古,歌颂了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可谓精炼含蓄。后四句对既历史事件叙述精炼,又含蓄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社会热点](2024·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技术原理来看,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难以避免的“幻觉”会造成对真实性的污染。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先进的产品之一,ChatGPT在底层数据与核心技术方面均为世界领先,具备优秀的意图识别与语言理解能力,但是它因为数据质量与技术的限制,__①__。所谓“幻觉”,指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生成自然流畅,语法正确但实际上毫无意义,或包含虚假信息,就像人产生的幻觉一样。
这种幻觉问题导致一些网民在试用时发现,ChatGPT在交互中会生成不少的事实性错误,有时对一些简单问题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研究者认为,尽管ChatGPT能够生成合乎语言逻辑的内容,__②__。不过,在隔行如隔山的今天,这种似是而非的内容对非专业用户却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再加上随着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与权威性已经深度捆绑,并植入到了大众的脑海之中。ChatGPT因其技术的先进性,就可能应用这种认知惯性,裹挟着科学的威势,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特定问题的认知。可以预见,面对着大语言模型的加持,未来的虚假信息治理__③__。
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就像人产生的幻觉一样”一句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今天一早他果然来了。
B.单就工作经验来说,他比别人要丰富一些。
C.谁愿意去,谁就去,反正我不去,你也别去。
D.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A [文中加点的“就”表示加强肯定。A.表示加强肯定;B.表示话题的范围;C.表示在某种条件下自然怎么样;D.表示仅仅,只。]
19.[解析] ①结合“但是它因为数据质量与技术的限制”及“所谓‘幻觉’”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也难以避免产生幻觉现象。②结合“尽管ChatGPT能够生成合乎语言逻辑的内容”的语境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可知,此处可填:但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真实。③结合“面对着大语言模型的加持,未来的虚假信息治理”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答案] ①也难以避免产生幻觉现象 ②但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真实 ③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0.[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二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用这种认知惯性”,“应用”可改为“利用”;二是介词残缺,“潜移默化中影响”,可在“潜移默化”前加“在”。
[答案] ChatGPT因其技术的先进性,就可能利用这种认知惯性,裹挟着科学的威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特定问题的认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024·云南昆明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9月23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之外,流光汇聚,超过一亿名网民“数字火炬手”在钱塘江上凝聚为一个矫健的巨形人像,“他”手持“薪火”,踏着滚滚钱塘江水,奔着“潮涌”而去。②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之内,随着主火炬塔缓缓抬起,“数字火炬手”举起手中的“薪火”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一起,以“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③这让亿万观众沉浸式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的双向奔赴。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融入典型的浙江符号、杭州意象,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彰显东方美学的独特吸引力与感染力。“数字之湖”的核心亮点在于:它以千年文明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演绎出一幅幅中国式浪漫的唯美画卷;以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的交融与共生,舒展出一帧帧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以观众与演员相融合,营造出一个个感染国内外观众的国风场景。
杭州,这座千年古都,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之下,已为世界人民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亚运会开幕艺术盛宴。我们相信,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杭州亚运会也一定能为运动健儿创造优秀的竞技环境。
21.文中画线句中的“双向奔赴”一词作为网络用语,但在此处却用得非常精当,请结合句子分析其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丽和小明在讨论文中第一自然段的②句中“数字火炬手”一词的双引号的用法,小明认为是特殊含义,小丽认为是特定称谓。请你说一说你同意谁的看法,并说明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析] ①首先解释“双向奔赴”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意思。“双向奔赴”是网络流行语,形容爱情中的两人互相爱慕、互相努力靠近。②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双向奔赴”的语境义。文中“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的双向奔赴”,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科技与体育”和“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赋予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完美效果。③结合“‘数字火炬手’举起手中的‘薪火’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一起,以‘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可知,“双向奔赴”作为网络流行语和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杭州亚运会的科技感相匹配。
[答案] ①“双向奔赴”是网络流行语,形容爱情中的两人互相爱慕、互相努力靠近。②在文中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完美效果。③同时,作为网络流行语,“双向奔赴”和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杭州亚运会的科技感相匹配。
22.[解析] 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我同意小丽的说法。然后分析原因。“数字火炬手”中“数字”一词,点明了“火炬手”的特点是数字化,即火炬手超过一亿;文中用“数字火炬手”这一名称是专门称呼为亚运会设计的“火炬手”的名称,它象征着上亿名数字火炬手的一颗颗粒子汇聚在钱塘江上,最终组成了数字人的形象。所以,“数字火炬手”上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答案] 我同意小丽的说法。因为文中用“数字”一词点明了“火炬手”的特点数字化,这是为亚运会这一活动专门设计的“火炬手”的专有名称。
写作
2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由材料看出,作文题目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原则。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
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应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惊醒世人的话。
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涵义,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权衡与思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
若倾向于善言,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先学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升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话,不是做老好人、骑墙派,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说得熨帖得当,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述更全面。若更赞成敢言,则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的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进进步。
立意:
1.“善言”如春风化雨。
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3.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4.“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突显赤胆忠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柳州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联考语文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共11页。
这是一份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参考答案pdf、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