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这反映出( )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D.隋朝二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二、选择题
2.‘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意为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常用隋场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诚自己及下属。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上文所述,属历史评价的是( )
A.“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B.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
C.“贞观”意为以正道示人D.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三、选择题
3.曲辕犁最早出现在初唐时期。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此我们能看出,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生产工具的发展和进步B.初唐时期政治清明
C.农田面积不断扩大D.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
四、选择题
4.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B.交流与传播C.改进与推广D.开放与互鉴
五、选择题
5.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还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的流行体现了( )
A.多彩的文学艺术B.社会繁荣与开放C.民族交往与交流D.都市生活的繁华
六、选择题
6.如图,此幅名画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颜真卿C.阎立本D.柳公权
七、选择题
7.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
A.玄奘西行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D.鉴真东渡
八、选择题
8.汉朝时,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一带。唐朝时,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类似管理机构有( )
A.渤海郡王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C.怀仁可汗D.伊犁将军
九、选择题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平定了安史之乱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一十、选择题
10.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西夏、辽B.蒙古、辽C.金、蒙古D.元、西夏
一十一、选择题
11.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B.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C.宋代商业的繁荣D.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十二、选择题
12.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一十三、选择题
13.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B.海外贸易兴盛C.民族交往频繁D.文化教育发展
一十四、选择题
1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强调了(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一十五、选择题
15.南宋时,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
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
一十六、选择题
16.在古代城市里,人们合法地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摆摊,不分昼夜出售沙糖菜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等冰凉美食。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朝长安B.隋朝洛阳C.明朝北京D.宋朝东京
一十七、选择题
17.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搜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B.鉴真东渡C.元昊进攻北宋D.岳飞抗金
一十八、选择题
18.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结束上述局面实现各部统一的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忽必烈D.成吉思汗
一十九、选择题
19.总结和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十、选择题
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很早就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其中在元朝时期设立管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B.北庭都元帅府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
二十一、材料题
21.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请写出开创科举制的朝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武则天为该制度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
材料三: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治国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
二十二、材料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 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唐朝出现这个盛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3)综合上述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二十三、材料题
2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过去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曾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围绕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中心,发明和改进农业耕作工具,采用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因此他在位期间,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统编教材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在古代世界的地位并概括此地位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统治者们对经济发展的共同态度,并分析这种态度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汉代至南宋代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十四、材料题
24.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今中外》
材料二:元朝形势图
材料三: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元朝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民族杂居现象。一些周边民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各民族的杂居共处促进了民族融合。原居内地的契丹、女真人,在元朝已渐与汉族合一;新入居的色目人,也与汉族居民交往渐深,在元亡后自然地融入了汉族。……同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张帆《述论元朝的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忽必烈即位后所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辖,元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设立“宣政院辖地”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的名称。
二十五、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分别行政区划,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划界的主要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使地方丧失扼险而中的地理条件。以今汉中为例,从唐至元,汉中险要的地理优势不为一个行省所具,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形势图反映了唐朝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局面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元代行政区划划界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上述材料和探究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结合所学可知,政策对则繁荣,政策错则覆灭,这体现出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可知,隋炀帝没有继承隋文帝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是评价隋朝政策和兴亡的关系,不是说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且题干材料并未说明秦朝的二世而亡,排除C项;从隋文帝“‘外扶戎夷’”可知,隋文帝并没有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土,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历史事实指历史真实情况,历史评价是分析历史事实看法和状态。ABC项都属于历史事实,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D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属历史评价。故选: D。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根据“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A正确。材料未体现交流与传播、推广、开放与互鉴,排除B、C、D。故选A。
5.答案:B
解析:
6.答案:C
解析: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D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汉藏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设置安西都护府,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设问“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不符,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B
解析: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唐末农民起义没有平定安史之乱,排除A项;唐末农民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表述错误,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A
解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据“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知,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BC项;据“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可知,“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两地繁荣的海外贸易催生了“蕃市”“蕃坊”“蕃学”等。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A
解析:
20.答案:C
解析:
21.答案:(1)朝代:隋朝;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趋势:进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等。
(5)经验: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等。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隋朝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由题干材料“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趋势:观察材料二“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可知,从唐太宗到唐宣宗进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贡献: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原因:由题干材料“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意义:由题干材料“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等。
(5)经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制度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等。
22.答案:(1)开元盛世;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等。
解析:(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隋亡”的原因是繁重的摇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原俱丰实”、材料三“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包括重视农业发展,重用人才等。另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科举制这一新的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也是唐朝兴盛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这说明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管理经验等。
23.答案:(1)地位: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原因: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造成的;或精耕细作;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采用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采用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等
(2)态度:鼓励发展;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等;重视发展生产;
结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最终完成。原因: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鼓励;南北人民的辛勤努力等。
(4)因素:生产技术的改进;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局的稳定;统治者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采用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采用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南北人民的辛勤努力等。
解析:
24.答案:(1)措施:重视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批圈占农田作为牧场。
积极作用: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巩固统治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3)历史意义: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发展特点:形成民族杂居的局面;民族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意思对即可)。名称:回族。
解析:
25.答案:(1)局面: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答出外重内轻即可)影响:造成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答出安史之乱即可)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而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或者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变化:划界依据由自然界限(山川地形、山川形便)变为“犬牙相入”(犬牙交错)为原则;由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到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3)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1.收复建康
2.取得邼域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曲辕犁最早出现在初唐时期,如图,此幅名画的作者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