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第1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第2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课时37整体性,共10页。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①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②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响应特点
    ①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______。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为例:
    (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3.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图1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图2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4分)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10分)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1 通过“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通市模拟)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柽柳(乔木或灌木)和芦苇(草本)等植被,形成了一条东西宽十千米,南北长三百多千米的绿色走廊。下游河道两侧100~150 m内是柽柳和芦苇的交界处。下图示意下游河道两侧不同距离内植被覆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物种数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距河道10~100 m相比,距河道150~500 m( )
    A.地下水埋深较深,主要分布着柽柳
    B.地下水埋深较深,主要分布着芦苇
    C.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分布着柽柳
    D.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分布着芦苇
    2.近年来,随着克里雅河断流情况的不断恶化,下游河道附近( )
    A.植被平均高度下降
    B.植被覆盖度上升
    C.浅根植被快速扩张
    D.植被物种数增加
    考向2 通过“发生发展的统一性”考查“综合思维”
    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并对我国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
    A.我国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
    B.我国西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C.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D.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4.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
    A.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答题指导7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
    3.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
    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乃至濒临灭绝。
    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
    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
    ④外来物种入侵。
    1.(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梵净山是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0米,其主体是不易被溶蚀的变质岩。年降水量1 100~2 600毫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孑遗有多种古老珍稀物种,生态学家称其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为落叶乔木,是1 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目前梵净山海拔1 300~1 400米处集中分布着天然珙桐林。2018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独特的森林景观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下图为梵净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1)说明梵净山成为“生态孤岛”的自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梵净山大面积存在天然珙桐林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当地的有利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广东佛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指定区域内的全体植物、动物和由其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等。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大陆的特殊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有性极高。但自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累计引进130多种外来物种,很多已经成为危害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有害入侵物种。其中兔子于1859年引进,1881年已基本蔓延至整个新南威尔士州,1883年该州颁布澳大利亚第一部针对该农业害兽的《兔子滋扰法》。近200年来,澳大利亚有百余种动植物灭绝,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严重的国家。
    (1)简述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兔子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害兽的主要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测澳大利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困难。(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__,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________、保持性质____的功能
    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_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____________、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
    变化性
    统一性
    内容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_的结果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的
    意义
    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形成了________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
    时间是冬半年,区域是美洲中部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明确本区域的地形特征。
    海洋表层风场包括风速及______的空间分布,箭头表示风向,箭头长短代表风速大小。结
    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主要以______风为主,从高纬度吹来,气温较______;N处箭头比陆地北侧长,说明南下冷空气经甲地后风速显著______。
    海平面气温分布表示的是海域表层的气温,不是水温;从图中可以看出N地气温明显偏
    ________,类似的还有东南侧一处低温区。
    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说明甲处风力较______。
    观察图中等高线与风向,可知美洲中部有一列山脉,与风向近乎______,阻挡冷空气;甲
    处位于鞍部,是冷空气经过的窄谷,可形成________效应,加大风速;冷空气越过鞍部后下沉,会产生______效应,但鞍部海拔低,增温幅度______。
    观察图中风向与海陆轮廓,可得出N海域盛行______岸风,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
    度降低,同时形成________渔场。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水热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
    水热差异
    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
    ②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
    ③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
    ④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物种丰富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物种丰富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自然原因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存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相关学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7 整体性(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7 整体性(含解析),共15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共4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