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1-6单元】(四川成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1-6单元】(四川成都),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对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1-6单元。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皑皑(ái) 沙砾(lì) 羁绊(jī) 挑拨离间(jiān)
B.缄默(jiān) 旷野(kuànɡ) 怅惘(chàng) 戛然而止(gá)
C.雾霭(ǎi) 蛮横(hènɡ) 卑鄙(bǐ) 辗转反侧(zhǎn)
D.闭塞(sāi) 凋零(diā) 隧道(suì) 风雪载途(zǎi)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挑拨离间(jiān)——jiàn;
B.戛然而止(gá)——jiá;
D.闭塞(sāi)——sè,风雪载途(zǎi)——zài;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B.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穿流不息,把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C.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但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应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退色了。
D.冰体一点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大自然刻划成的最漂亮的模样:挺拔的,墩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B.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C.退色——褪色;
D.刻划——刻画,墩实——敦实;
故选A。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成都博物馆举办的“灯影中国”皮影展,不仅展示了皮影不修边幅的原生态制作工艺,还利用高科技将皮影和光影配合得天衣无缝,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令传统文化在瞬
息万变的时代焕发出了活力。
A.不修边幅B.天衣无缝C.纷至沓来D.瞬息万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句中用于形容皮影的制作工艺,对象误用,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B.天衣无缝:喻指事物(多系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句中用于形容高科技将皮影和光影配合得细致完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句中用于形容四面八方的游客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句中用于形容现在的时代变化很快,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A。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不久,通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的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飞向太空。
B.小时候跟长辈学剪纸的过程中,听到很多民族故事和歌谣,所以想把民族特色文化传授给这些孩子们。
C.这所学校在做好疫情防护、减少聚集的同时,关注全体师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因地制宜的室内活动。
D.几百只鸭伴随而来一阵阵“扑通”“扑通”声,还有鱼塘里溅起的高高的水花,争先恐后地跳下鱼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A.缺少主语,删去“通过”;修饰不当,将“新的”改为“新一代”;
B.缺少主语,第一句前加上“我”;
D.语序不当,应该为“几百只鸭争先恐后地跳下鱼塘,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扑通’‘扑通’声,还有鱼塘里溅起的高高的水花”;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不知其旨也 旨:味道
C.《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其视下也/其真不知马也
C.货恶其弃于地也/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此之谓乎/我知之濠上也
7.对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译文:天色苍茫,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难。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注重修养和睦。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论事说理各有特点。甲文善用寓言故事说理,将道理寓于“鲲鹏”等形象:乙文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终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B.甲、丙两文都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甲文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丙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乙、丙两文均是文末归纳出结论。不同的是,乙文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丙文则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后得出结论。
D.甲、乙、丙三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如甲文中的“三千里”“九万里”等;乙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丙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答案】5.B 6.C 7.A 8.D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B.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故选B。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表示承接,可不译/表示转折,但是、却;
B.其:代词,代大鹏/表示推测语气;
C.于:介词,在/介词,在;
D.之:助词,主谓之间/代词,鱼之乐;
故选C。
7.本题考查译句。
B.“困”是困惑的意思,本项译为“困难”有误;
C.“修”是培养的意思,本项译为“修养”有误;
D.“作”的意思是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应译为: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本项译为“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有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甲文中的“三千里”“九万里”不构成对偶。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空气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三、默写(共6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作答,按前两句判分)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③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④请在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李白的《送友人》中任选一首,在横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答案】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怜身上衣正单 缥缈孤鸿梦影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庇、俱、缥缈、鸿”等字词的书写。
第④题,任意选择一首诗进行首联和颔联的默写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糖画
①“穿过童年的青石板,有个糖画摊,竹签串起那一串甜,甜甜的童年跑到街对面,抿一抿嘴,岁月已走远……”一首锦江区文化馆原创歌曲《成都糖画》唱出了成都人和糖画的不解之缘。
②糖画,又叫“糖饼儿”,民间有传说称糖画源于唐朝的四川,且与梓州射洪人陈子昂有关,但缺乏相关文献佐证。另有一说是进入清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糖画才和其他民俗技艺一起从外乡传入四川。
③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糖画,在其创作过程中,艺人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类似于国画中的白描和西洋画中的速写,又有中国民间剪纸的神奇韵味。其中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它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作品。这样的作品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
④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糖画作为民间美术名列其中。然而,和其他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相似,成都糖画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A糖画艺术和实物保存难。在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糖画协会20多位艺人用900多斤新型糖浆创作出的15幅精巧秀丽的艺术品,也仅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B糖画原料、制作工艺和摆摊设点、走街串巷的营销方式和过去百姓的生活最为贴近,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百姓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生活的需要,糖画无论在原材料、制作工具、展示方式、包装方式、宣传和营销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和改变。C优秀传承人后继乏人。因为做糖画前期投入的学习成本高,回报小,很多人只将其作为副业,有空时就去摆摆摊,没空了就歇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其他工作,很难把糖画作为主业。
⑤尽管如此,糖画触手可及的美好,以及蕴含着的形态万千的中国元素,都仍然具有无穷魅力。
10.(3分)围绕“成都糖画”,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
11.(3分)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4分)文章第④段中用不同线条标出的ABC三处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0.参考答案:①糖画历史与起源考辨;②糖画创作中的艺术价值;③糖画的生存现状及问题/糖画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
11.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引用锦江区文化馆原创歌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成都糖画,说明成都糖画深受百姓喜爱。
12.参考答案:不合理。正确顺序应为ACB,A句写的是关于糖画作品的保存、保护,C句写的是糖画技艺的传承,B句写的是糖画的创新发展。ACB的顺序符合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逻辑顺序。
【解析】10.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根据第②段“糖画,又叫‘糖饼儿’,民间有传说称糖画源于唐朝的四川……另有一说是进入清代以后……一起从外乡传入四川”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糖画的起源靠辨;
根据第③段“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糖画,在其创作过程中,艺人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这样的作品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糖画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根据第④段“然而,和其他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相似,成都糖画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糖画艺术和实物保存难”“优秀传承人后继乏人”“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其他工作,很难把糖画作为主业”可知,本段介绍了糖画的生存现状及问题。
11.本题考查说明文句段作用。
根据第①段“一首锦江区文化馆原创歌曲《成都糖画》唱出了成都人和糖画的不解之缘”可知,开篇引用的歌词是锦江区文化馆原创歌曲《成都糖画》,以歌曲开篇,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象糖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食物,同时体现出成都人和糖画的渊源,体现成都人对糖画的喜爱,也借此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糖画。
1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A句“糖画艺术和实物保存难”可知,本句介绍的是糖画的保存;
根据B句“糖画原料、制作工艺和摆摊设点、走街串巷的营销方式和过去百姓的生活最为贴近”“糖画无论在原材料、制作工具、展示方式、包装方式、宣传和营销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和改变”可知,本段主要介绍糖画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变;
根据C句“优秀传承人后继乏人”可知,本句主要介绍的是糖画传承问题。
综合三句内容分析可知,关于糖画技术及实物首先应该是保护,再是传承,最后再是创新发展,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原顺序并不合理,合理的顺序应该是ACB。
五、作文(60分)
1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总在山川湖海中领略风景,在四季轮回中记住声音,在烟火人世间领悟真情,在时间长河中积淀智慧……鲁迅难忘故乡的社戏,吴伯萧留恋儿时的灯笼,白居易感念伐薪烧炭的老翁。少年啊,这十几年,你走过了一段怎样的旅程,又收获到些什么呢?
请以“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温暖的旅程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我与父亲走在一条小路上,去接还在工作的妈妈。
我捂着自己那红红的小鼻子,打着哆嗦,顶着大雪慢慢向前走。父亲见了,连忙把身上的大衣给了我,不知是父亲的大衣厚实,还是父亲连带着将他的体温也送给了我。我渐渐不冷了,我望着父亲,他的脸红扑扑的,但见我看着他,便故意挺直了腰板轻松地说:“没事,爸爸不冷。”可他分明打着哆嗦!我准备把大衣还给父亲:“爸,我不冷,您把大衣穿上吧”父亲并没有听我的:“爸爸我身体好着呢,不冷,你乖乖把衣服穿好啊!”
我与父亲继续走着,前面有一道泥泞的小路横在前面,父亲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着,我细细地看着父亲的手:手上有几处已经溃烂的冻疮,一道道皱纹也无情地横在了父亲的手上,苍凉又遒劲。我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暗暗加上了一把劲,想让热量传输更快一些,希望那样可以给他哪怕是一点点温暖。
父亲认为我走累了,一把抱起我父亲!您可曾想过:我已经12岁了呀!我对父亲说:“爸,我不累,让我下去吧!”父亲看起来有些吃力,可他却笑着说:“姑娘长大了,一定要多抱一抱,不然呀,就抱不动喽!”我不出声了,静静地望着父亲。父亲头上的一丝白发触动了我的心,我立刻注意到,父亲老了,他的脸上,倒着七横八竖的皱纹,如同沧桑的沟壑一般。父亲已经不是曾经年轻力壮的父亲了,不是曾经健步如飞的父亲,不是曾经深夜还在努力工作的父亲了!无情的光阴已经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我与父亲,已经走到母亲工厂大门口了,我望了望那条小路,望了望那小路上的一串大脚印与一连串的小脚印。
此时雪停了,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当然也照亮了那条小路。
那条羊肠小道,也就是我温暖的旅程。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以“ 的旅程”为题目,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旅程”既可以是一段真实的旅行经历,也可是深层的人生旅行。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既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题目可补充内容参考:温暖、愉快、难忘、美好、幸福、别样、成长……
2.选材构思。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材,写出旅程带给自己的收获,从而表现主题。比如可以写一段幸福的旅程,记叙自己的哥哥考上大学,详细描写一家人一同坐火车送哥哥就读旅程中发生的几件小事,表现家庭幸福的主题。还可以写一段成长的旅程,描写自己在一次考试中通过作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而收获老师的表扬,后来在激烈的心理斗争后主动承认错误,正视自己,表现从不守信到诚信的成长变化。或者写一次难忘的旅程,采用优美的语言记叙自己与朋友的一次踏青经历,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表现对生命的歌颂与赞美,传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习作时注意在开头或结尾采用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点明主题,深化主旨。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4.(2分)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5.(2分)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4.“湿”字描写菊花花瓣缀满露珠,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的神态。“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菊花幽幽清香。一湿一满写出了菊花高洁的神韵风采。
15.示例一: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示例二: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解析】14.本题考查炼字。
“露湿秋香满池岸”意为: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1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由来不羡瓦松高”的意思是: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②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③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⑤,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⑥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⑦利害相磨戛⑧,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有删改)
【注释】①僦(jiù):租赁。②崇阜(fù):高山,这里指高高的码头。③并(bàng):通“傍”。④杠:独木桥。⑤北碕(qí):北边曲岸上。⑥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⑦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⑧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16.(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顾草树郁然 顾:看B.其地益阔 益:更加
C.水之阳又竹 阳:北面D.不亦鄙哉 鄙:卑鄙
17.(6分)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2)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18.(4分)自然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面对自然美景,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6.D
17.(1)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2)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18.当找到一块开阔、林木环绕之地,心情舒畅,非常喜爱,购买下来,建造“沧浪亭”;作者常常乘船到沧浪亭游玩,沉醉美景,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最后作者由眼前之景,产生了忘怀荣辱得失及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不是太庸俗了吗。鄙:庸俗,而不是“卑鄙”;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澄川:清澈的河流。翠干:翠绿的树木枝干。光影:阳光和阴影。会合:交错相接。轩户:指高大的门窗。风月:指自然景色。相宜:相称,合适。
(2)重点字词:形骸:指人的身体或形体。既适:已经舒适或安逸。无邪:纯洁、正直。道以明:道理因此变得明晰。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变化分析。
根据第一段“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可知,作者在被废黜后,心情郁闷,居住环境狭窄,令人窒息,渴望找到一处开阔清爽的地方来舒缓心情,但一直未能找到;
根据第二段“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可知,作者偶然发现了一块林木环绕的开阔地,心情变得舒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于是购买下来建造了“沧浪亭”;
根据第三段“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可知,作者经常乘船到沧浪亭游玩,沉醉于美景之中,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甚至忘记了回去,这表明作者的情感已经由最初的郁闷转变为快乐与自在;
再根据第三段“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可知,眼前的美景让作者忘怀了荣辱得失,甚至对官场产生了厌倦,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的自我。这种情感变化表明自然美景对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净化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9. (2分)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小语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C.本书内容简洁精辟,且故作高深。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D.朱自清先生评价《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易懂。并非“故作高深”;
故选C。
20. (2分)安排巧合是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之一。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情节,补全下面的巧合。
第一处:朱赫来被押着走的时候,恰好被保尔看见。
第二处:朱赫来、保尔逃走的时候,恰好_A_。
第三处:_B_,把保尔救走朱赫来的事告诉了维克多。
第四处:维克多恰好又和保尔有仇,保尔被告发。
A. B.
【答案】 A.被丽莎看见 B.丽莎那天恰好和维克多约会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故事情节。
依据原著内容:保尔走上了公路。他也发现了那两个人,并且认出被押着的人是朱赫来。他的两只脚立刻像生了根似的,再也挪不动了。朱赫来越走越近。保尔心头狂跳,时间紧迫,但一时他又拿不定主意。这是第一处巧合:朱赫来被押着走的时候,恰好被保尔看见;
依据原著内容:几个被捕的人都集中在了公路上。维克托和丽莎也在其中,丽莎是作为目击者被扣留的。她看到朱赫来和保尔从她身旁跑过去的时候,吓得站住了。她认出了袭击押送兵的人正是冬妮亚要介绍她认识的少年。这是第二处巧合:朱赫来、保尔逃走的时候,恰好被丽莎看见;
依据原著内容:维克托陪着丽莎回去。快到家的时候,丽莎问他:“救走犯人的,您知道是谁吗?”“我哪里知道呢?”“有一天晚上,冬妮亚要给我们介绍的那个小伙子,你还记得吗?”维克托站住了,惊讶地问:“保尔·柯察金?”“对,他好像是姓柯察金。您还记得吗?那天他好古怪,转身就走了。”“那你为什么不向警备司令告发呢?”丽莎愠怒地反问:“我怎么能干这种卑鄙勾当?”“怎么扯得上卑鄙呢?”“那么依照您的看法,这还是高尚行为?他们干的坏事,您就忘记了?您难道不知道学校里有多少犹太孤儿吗?您还要我去告发保尔?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维克托没料到丽莎会这样回答。他不愿意跟莉莎吵架,所以尽量把话题扯开。这是第三处巧合:丽莎那天恰好和维克多约会,把保尔救走朱赫来的事告诉了维克多;
依据原著内容:往回走的路上,维克托心里盘算着:“很好,小姐,您可以认为这是卑鄙勾当,但我不这么认为。当然,谁放跑了谁,都跟我没关系。可眼下却有个好机会能够干掉保尔·柯察金,要是错过了就太可惜了。”维克托走进了警备司令部。不大一会儿,他就带领着四个佩特留拉匪兵朝保尔家走去。这是第四处巧合:维克多恰好又和保尔有仇,保尔被告发。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②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③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风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④父亲有善心很慷慨,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⑤_________________。母亲说,父亲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我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⑥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⑦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节选自迟子建《父亲的肖像》,有删改)
21.(4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2.(5分)请根据语境,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一个过渡句,并简述你这样补写的理由。
23.(4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24.(5分)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肖像》,但作者在文中很少提及父亲的肖像,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父亲的往事,这是否偏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答案】21. 回忆父亲暴风雪中保护学生,表现了父亲的责任心与对学生的关心 父亲趁家里没有人,给新来的穷苦孩子做好吃的,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淳厚的父亲对调资老师的哄闹很难过 善良的父亲因为别人家孩子没上学很沮丧(或体现父亲对失学孩子的关心)。
22.过渡句: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
理由:因为上文写父亲趁家里没有人,给新来的穷苦孩子做好吃的,表现了父亲的善心与慷慨,这是父亲人性的阳光。第⑤段讲述的是父亲让大学毕业的老师携家眷在我们家吃一锅饭却分文不收,但后来这位老师因为工资调剂不满意找父亲闹,父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父亲对他的恩情就一笔勾销了,这里写的是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投射回来的却是阴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衔接更加自然。
23.这句话描写了父亲在暴风雪过后及时查看学生受伤情况时的神态与动作,写出了父亲在突遇暴风雪时生怕学生受到伤害的紧张与担心,表达了父亲对学生的关爱。
24.没有偏题,这里的肖像具有多种含义,表层含义指的是父亲儒雅潇洒的外貌,深层含义是指父亲善良慷慨、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的性格品质,而我所赞扬与怀念的正是父亲的性格“肖像”,同时,以“父亲的肖像”为题,能吸引读者,留下悬念。
【解析】2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回忆者”是“父亲的另一位学生”的提示。找到③段“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可概括为:父亲暴风雪中保护学生,表现了父亲的责任心与对学生的关心;
(2)根据“回忆者”是“姐姐”的提示。找到④段“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可概括为:父亲趁家里没有人,给新来的穷苦孩子做好吃的,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3)根据“回忆者”是“母亲”的提示。找到⑤段“父亲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可概括为:淳厚的父亲对调资老师的哄闹很难过;
(4)根据“回忆者”是“我”的提示。找到⑥段“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可概括为:善良的父亲因为别人家孩子没上学很沮丧。(或体现父亲对失学孩子的关心)
22.本题考查补写。
根据“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一个过渡句”的提示,阅读上文④段内容,写父亲趁家里没有人,给新来的穷苦孩子“偷着”做“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炒鸡蛋”,表现了父亲的善心与慷慨,赞美父亲人性的光辉;阅读⑤段,写的是母亲讲述的父亲让第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携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但后来这位老师因为工资调剂不满意找父亲闹,父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父亲对他的恩情就一笔勾销了,父亲自此很难过。表现的是父亲的善良、爱心和慷慨得到的不是理解和尊重,而是不解和怨恨,致使父亲难过(或有心理阴影)。
据此,可补写为: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或:父亲的爱心和大方,本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有是得到的却是不解和仇恨。
2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③段画线句“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中“吓坏”是神态描写;“看看”“摸摸”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暴风雪过后及时查看学生受伤情况时的样子,突出了父亲的紧张与担心,刻画了父亲对学生的无比关爱。
24.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根据①段“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可知,表层含义指的是父亲儒雅潇洒的外貌;
根据③段“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父亲暴风雪中保护学生,表现了父亲的责任心与对学生的关心;
④段“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父亲趁家里没有人,给新来的穷苦孩子做好吃的,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⑤段“父亲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父亲让第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携家眷在我们家吃住,分文不取,表现父亲的慷慨和对人才的重视;
⑥段“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体现父亲对失学孩子的关心,等等;
可知深层含义是指父亲善良慷慨、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的性格品质;
根据⑦段“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可知,本文中的“肖像”不仅指父亲的长相和外貌,也指父亲的“精神和品质”。因此,这个题目不仅没有偏题,反而能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4分)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 用简洁的短语提炼图中另外四个要点。(每点六个字)
① ② ③ ④ 工商产业发达 ⑤
(2)(4分)根据语境填写句子,将下面这段介绍成都市市花——芙蓉花的文字补充完整。
成都栽培芙蓉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五代《成都记》载:“孟后主在成都城上,遍种芙蓉。”① ,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地芙蓉等。其花一日三变,也称“三变花”。
芙蓉花颜色艳丽,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常配植于水滨,开花时波光花影,分外妖娆。芙蓉花不仅美丽,② 。花瓣可做成花茶,馨香润泽;也可入药,③ 。花茎皮纤维可作缆索和纺织品原料,还可造纸。
④ ,所以常含着美丽坚强,不畏严寒,勇敢的精神。芙蓉花是成都市市花,深受市民喜欢。
(3)(4分)仿照示例, 请从以下词语中选择两个,再编写两句童谣, 注意尾字必须押韵。
词语: 芙蓉花、银杏树、盖碗茶、钟水饺、大熊猫
示例: 宽窄巷,真热闹,熙来攘往声喧嚣。
① , , 。
② , , 。
【答案】(1) 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底蕴深厚 自然景观众多 发展前景广阔
(2) 芙蓉花别名众多 还有许多妙用呢!(过渡句即可,实用价值或药用价值、可入药皆可)
能消肿止痛 芙蓉花在深秋开放。
(3) 示例:银杏树 真好看 片片叶子像把扇。 芙蓉花 淡淡红 妩媚身影弄清风。大熊猫,真可爱,黑色眼罩随身带。钟水饺,味道好,香醇可口还再要。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提炼。
①:根据“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富饶”可概括为:地理条件优越;
②:根据“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开办了第一所正规官办学堂。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都曾寓居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批文化遗产”可概括为:文化底蕴深厚;
③:根据“都江堰、青城山,还有大邑西岭雪山,丹霞山景,邛崃天台山等,都是人们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可概括为:自然景观众多;
④:根据“蜀锦织造中心,蜀绣、蜀锦名满天下;漆器制作精美,造纸业也很著名。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可知:工商产业发达;
⑤:根据“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西南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红利,助力成都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成都将更加美好”可概括为:发展前景广阔。
(2)本题考查文段的衔接。
根据“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地芙蓉等”可知,这是在写芙蓉花的别名很多;所以,①可概括为:芙蓉花别名众多;
根据“芙蓉花不仅美丽”“花瓣可做成花茶,馨香润泽;也可入药”可知,这里是在讲述芙蓉花的实用价值;而后一句强调它的药用价值;所以,②可概括为:还有许多妙用呢!(或还有实用价值或药用价值、可入药等);
根据“花瓣可做成花茶,馨香润泽;也可入药”可知,后面可写出芙蓉花的药用价值,如,具有凉血止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月经过多,白带,肺热,咳嗽,目赤肿痛,腹泻腹痛等症有治疗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外用治疗乳腺炎,腮腺炎,痈肿疮疥,淋巴结炎,跌打损伤,烧烫伤,毒蛇咬伤等症;所以,③可概括为:能消肿止痛;
根据“所以常含着美丽坚强,不畏严寒,勇敢的精神”可知,这里讲述的是芙蓉花开的时间,应在秋季;所以,④概括为:芙蓉花在深秋开放。
(3)本题考查仿写。
根据“请从以下词语中选择两个,再编写两句童谣,注意尾字必须押韵”可知,仿写时要注意尾字必须押韵;
根据示例“宽窄巷,真热闹,熙来攘往声喧嚣”可知,尾字押的是a韵;所以,示例如下:
芙蓉花,真漂亮,沁人心脾香缥缈;
大熊猫,真可爱,憨态可鞠身乖巧;
盖碗茶,真清新,汤色浓郁香飘飘;
银杏树,真奇妙,生机勃勃枝繁茂;
钟水饺,真精巧,玲珑剔透味精妙。
回忆者
回忆的事件
父亲的一位学生
身为校长的父亲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亲自带领大家参加校舍建设,并担任好几门功课的教学。
父亲的另一位学生
①
姐姐
②
母亲
③
我
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1-6单元】(云南),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语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1-6单元】(重庆),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综合性学习,根据积累,填写古诗文,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9、九上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