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8群落及其演替练习含答案
展开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新思维】(2021山东,10,2分)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 A
2.(2023辽宁,6,2分)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3.(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4.(2023海南,6,3分)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 D
5.(2023福建,12,4分)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答案 B
6.(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A
7.(2022浙江1月选考,15,2分)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案 D
8.【新思维】(2022辽宁,19,3分)(不定项)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 CD
9.【热点透】(2021重庆,19,2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 C
10.【新情境】(2023北京,18,12分)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多选)( )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答案 (1)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多,植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少 (2)物理信息 (3)竞争 垂直和水平 (4)研究人工光照消除后群落的恢复情况(仅供参考) (5)AC
11.(2023广东,21,12分)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 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 。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
答案 (1)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间接 (2)无瓣海桑的树冠层覆盖度较高,互花米草吸收的光能较少(或随着无瓣海桑树冠层郁闭度增加,互花米草光合作用下降) (3)赞同。无瓣海桑幼苗在较高冠层郁闭度下可以生长,且生长速度快,可能会快速占领滩涂,影响天然红树林植物的定居和扩张,表现出潜在的入侵性(或不赞同。无瓣海桑在林下自我更新困难,在天然红树林下也无法定居,目前没有表现出入侵性) (4)上层种植无瓣海桑;中层种植秋茄;下层为老鼠簕形成多层结构群落
12.(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 (1)趋光 (2)较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下降(或减少) 杀虫剂杀死害虫,同时杀伤天敌 (4)种植方案:荔枝林下种植豆科(或固氮类)(草本)植物(,形成复层群落结构)。 依据: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的含氮量,可不施氮肥;豆科植物可覆盖竞争排除杂草,可不用除草剂;豆科植物为节肢动物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加天敌比例,可少用杀虫剂。
13.(2022重庆,22,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 。
(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 (1)垂直 浮水植物水葫芦入侵后疯狂繁殖,遮挡阳光,沉水植物缺乏光照 (2)大 (3)增加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无机盐等
14.(2021湖北,22,18分)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 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产生的原因是 。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答案 (1)自然恢复草地 植物种类(丰富度)多/食物和栖息空间(环境)多 (2)水分(湿度、含水量)和无机盐/有机物 (3)好 (4)杨树底下光照强度较低,(在光照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比甲植物高/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比甲植物低
15.(2021辽宁,23,13分)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发生 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 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 。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表。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 ,判断依据是 。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 ;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答案 (1)食物、空间充裕,没有天敌 降低 次生 (2)三裂叶豚草的叶片上出现锈斑,其他植物的叶片上没有锈斑 (3)野艾蒿 B、D组中三裂叶豚草生物量逐年下降 (4)种植野艾蒿 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
16.(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答案 (1)随机取样 2 055株/公顷 (2)种间竞争 石栎 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
考点2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群落的演替
17.(2020山东,19,3分)(不定项)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 AB
18.(2023浙江6月选考,8,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 B
19.(2023河北,10,2分)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答案 C
20.(2021全国甲,6,6分)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21.【新情境】(2023山东,24,8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答案 (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22.【新情境】(2022山东,24,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答案 (1)E(1分) 种群密度小(1分) 分布范围广(1分) (2)200(2分) (3)ABCD(2分)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1分),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1分)
23.(2022天津,13,12分)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 (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 (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 相似。
答案 (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倒 正 (5)环境条件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1
时间:20 min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情境】(2023滨州期末,12)似然竞争是指具有共同捕食者的两个或多个物种,其中一个物种数量的增长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加,进而加重对其他物种的捕食。似然竞争、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都会对物种的生态位产生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种内竞争的加剧,物种的生态位有扩大的趋势
B.随着种间竞争的加剧,物种的生态位有缩小的趋势
C.生态位重叠越大的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D.似然竞争的物种间具有相似的生态位
答案 D
2.(2024届青岛十七中开学考试,12)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基本特征
B.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
C.在研究该群落时,可通过统计多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取平均值的方式调查植物丰富度
D.若田鼠种群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田鼠数量会随季节波动,其主要原因是食物的变化
答案 C
3.(2023师大附中模拟,11)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如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
B.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
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
D.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获得的光照减少
答案 C
二、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4.(2023滨州期末,20)扎龙湿地多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萎缩,湖泊面积减小。自2009年实行“长效补水机制”以来,湿地缺水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2019年在湿地内选取甲、乙、丙3个植被类型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伴生种是那些在群落中经常出现而不起主要作用的物种。
A.甲、乙、丙3个样地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B.湿地面积萎缩会导致样地乙向样地甲的方向发展
C.羊草对土壤盐碱化的适应能力高于芦苇
D.“长效补水机制”有利于芦苇种群竞争能力的提高
答案 ACD
5.(2023德州三模,19)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外来藻类柏桉藻进入后很快成为优势种。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人员用两个水箱模拟该水域环境,每个水箱用纱网(不能限制水虱活动)平均分隔成四个区域,依次加入甲、乙、丙三种本地藻和柏桉藻各0.5 g,并向其中一个水箱中添加8只水虱。十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所示。研究还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隆头鱼的选择下,水虱对栖息的海藻具有偏好性
B.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
C.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
D.水虱和柏桉藻存在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6.【新思维】(2023济南历城二中押题,24)《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研究者基于黄河三角洲的一项野外增温实验平台,进行了气候变暖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1)红嘴鸥是黄河三角洲常见的一种鸟,研究人员要确定这种生物的生态位,可采用
方法。(答出两点)
(2)研究者在2014年1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模拟增温使土壤温度显著提高2.4 ℃。图1数据表明 。
(3)采用 调查该地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其生物量,结果如图2。与对照组相比,在增温样地的大部分年间,优势种由 转变为 。科研人员判断某些物种是优势种的依据是 。
(4)已知高温天气可导致海平面的变化,从而发生水淹事件。2016年和2019年研究区域均发生了极端水淹事件,水淹高度达70多厘米,水淹持续57天,多数植物被淹死。芦苇高度为80~90厘米,而碱蓬的高度为20~30厘米,且芦苇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淹水退去后,芦苇和碱蓬中生物量可以维持或再生的是 ,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推测其能够维持的原因是 。
答案 (1)调查和查阅资料 (2)土壤温度升高导致土壤盐度增加 (3)样方法 芦苇 碱蓬 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 (4)芦苇 芦苇较高,水上部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芦苇发达的通气组织使得水淹下的根部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限时拔高练2
时间:20 min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情境】(2023菏泽三模,11)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内往往会出现物种数目和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大的趋势,这叫边缘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一定大于相邻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群落交错区的形成过程不属于演替
C.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之间竞争温和,恢复力稳定性高
D.群落交错区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比较明显
答案 D
2.(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11)美丽星杆藻和针杆藻在细胞壁形成过程中都需要硅酸盐。如图表示二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的种群密度及培养液中硅酸盐的含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图1-4中左侧纵坐标代表种群密度,右侧纵坐标代表硅酸盐的含量。
A.两种藻类单独培养时均呈“S”形增长
B.二者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初始种群密度
C.美丽星杆藻在低硅酸盐水平下不具有竞争优势
D.自然界中硅酸盐的含量可能导致二者生态位分化
答案 B
3.【新思维】(2024届滨州北镇中学竞赛班阶段测试,11)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查不同围垦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不同土壤动物多度均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增加
C.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种类存在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D.影响土壤动物多度的生物因素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答案 D
二、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4.(2024届湖南部分校开学考,1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湿地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既有陆生生物又有水生生物
B.绿翅鸭和青脚鹬在食物和空间上均具有种间竞争的关系
C.二者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完全是两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 C
5.【新情境】(2023济南一模,19)某流动沙丘在形成后的数百年间依次出现了以下优势种:美洲沙茅草(Ab)、北美小须芒草(Ss)、北美乔松(Ps)、多脂松(Pr)。科学家实地调查了四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沙丘中四种植物幼苗的出土情况(图a),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统计了该沙丘中种子捕食者(某啮齿类动物)对四种植物幼苗出土率的影响(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演替的整个阶段中,植物幼苗出土率的高低是优势种的决定因素
B.限制Ps、Pr在演替早期成为优势种的原因可能与该啮齿类动物的捕食喜好有关
C.演替早期阶段的生物可能提高了沙丘土壤的有机质、水分及无机盐含量,提高了演替后期各种植物幼苗的出土率
D.演替阶段为中后期时,单位时间内四种植株中多脂松的新增个体数最多
答案 B
三、非选择题
6.【新思维】(2024届长郡中学入学考,20)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写出两点)。
(2)研究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 法。山体滑坡区域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被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图中代表山体滑坡区域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判断依据是 。在山体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宜选用外地物种,其原因是
。
(3)上述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次生 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取样器取样 垂直 S2 图中植被生物量S2明显小于S1 避免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 (3)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或该群落中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考法综合练
1.(2024届济南历城二中阶段检测,13)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如图表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
B.生物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
C.环境变化使可利用的资源大幅减少时,生态位宽度不变
D.宽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可能小于窄生态位的
答案 C
2.(2024届浙江强基联盟联考,10)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一般是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森林等阶段,直至到达顶极群落。“资源比率假说”认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优势主要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如图为某弃耕农田优势物种由a到e的相对优势变化及可获得营养物质和光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c占据显著优势时,该群落中的一年生杂草不复存在
B.演替过程中,草本层对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小
C.随着演替的进行,优势种对光照的需求增大,对土壤营养物质的需求下降
D.只要达到顶极群落阶段,群落类型将永远不发生改变
答案 B
3.【新情境】(2023师大附中模拟,19)(不定项)如图为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在此模型中,R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n表示群落中某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δ表示生态位之间的重叠。该模型旨在阐明群落所含物种数多少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3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C.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D.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更易成为群落3
答案 BD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红树林群落(林龄)
群落高度
(m)
植物种类
(种)
树冠层郁
闭度(%)
林下互花
米草密度
(株/m2)
林下无瓣海桑
更新幼苗密度
(株/100 m2)
林下秋茄
更新幼苗密度
(株/100 m2)
无瓣海桑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
无瓣海桑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
无瓣海桑群落(16年)
12.5
2
90
0
0
0
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
5.7
4
90
0
0
19
荔枝
园
种类
(种)
个体数量
(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523
103 278
36.67
14.10
B
568
104 118
40.86
20.40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样地
类型
总个体
数量(只)
优势类群(科)
常见类群数量
(科)
总类群数量
(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恢复
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树高X
(m)
马尾松(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X≤5
8
9
7
5
8
5
27
30
28
30
10
29
30
36
35
X>15
13
16
14
15
12
合计
80
81
81
84
85
树高X
(m)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X≤5
46
48
50
47
45
5
25
28
26
27
10
3
5
4
3
X>15
3
2
1
2
2
合计
81
78
84
79
77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样地
优势种
主要伴生种
芦苇种群密
度(株/m2)
土壤含水
量(%)
土壤pH
甲
芦苇
—
570
38.3
7.75
乙
芦苇
羊草
375
23.6
7.89
丙
羊草
芦苇
191
20.7
8.86
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8群落及其演替过关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8群落及其演替过关检测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共10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1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1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