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粤沪版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案设计
展开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听觉形成的过程及骨传声。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若能发声,它必然在振动,但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3.固体、液体、气体不仅都可以传播声音,而且都能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eq \a\vs4\al(知识板块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自主阅读教材P2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
的物体叫做声源。
2.如图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振动。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你会看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不再发声,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eq \a\vs4\al(知识板块二 声音的传播)
自主阅读教材P25~2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6.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1)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的机械表的“滴嗒”声——固体;
(2)岸边人的谈话声吓跑了正要上钩的鱼——气体和液体;
(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火柴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固体;
(4)人们平时面对面交谈——气体。
eq \a\vs4\al(知识板块三 声速及人怎样听见声音)
自主阅读教材P27~2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8.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9.人类听到声音的途径:外界的声音顺着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10.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103 m/s,某探测船竖直向海底发出声波后,经2秒钟船收到回声,则此处海洋深度为1500米,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原因是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一段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对学
分享独学1~10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一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方案二 完成教材P26的“活动3”的探究活动。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1 光的反射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1 光的反射学案及答案,共8页。
初中粤沪版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粤沪版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预习案,课堂探究案,当堂训练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苏科版2.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2.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准备,学习过程,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