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2讲课时87南方地区
展开1.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单元名称
A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B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E南岭,是湖南省和广东省的界山。
C四川盆地,其内部的成都平原,因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填出下列工业基地和城市的名称
工业基地:甲沪宁杭工业基地,乙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甲工业基地能源紧张,为解决其能源不足问题,将从三峡输入水电,从塔里木盆地输入天然气。
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n上海、马鞍山、f武汉、重庆、x攀枝花。
沿海开放城市:广州。
经济特区:g厦门,h深圳。
特别行政区:j香港,m澳门。
3.填出下列电站的名称
水电站:a三峡,b葛洲坝,c二滩。核电站:d秦山,e大亚湾。
4.填出下列铁路线的名称
t成昆线,s焦柳线,p京广线,q京九线,r京沪线。
5.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的名称
商品粮基地:F江汉平原,G鄱阳湖平原。商品棉基地:H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1.南方地区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考向1 通过“城郊交通”考查“综合思维”
(2023·吉林白山期末)特大城市边缘乡村交通规划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促进城市产能的溢出、居住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广州市边缘区某地不同类型村落的内外交通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一天中,进出村的车流量昼夜比重差异最小的是( )
A.城中村 B.农耕村
C.旅游村 D.工业村
2.不同村落类型之间,每日通勤最频繁的是( )
A.城中村—工业村 B.城中村—旅游村
C.农耕村—旅游村 D.工业村—农耕村
3.最可能发生交通拥堵状况的路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城中村主要为自建居民楼,为村民居住区,上下班需要出村、进村,进出村的车流量昼夜比重差异较大;农耕村的居民农耕之余,还可能出村务工,进出村的车流量昼夜比重差异较大;旅游村中有休闲农场和采摘园,游客多,客流量大,进出村的车流量昼夜比重差异较大;工业村的工厂就在村内,村民可以就近务工,进出村的车流量昼夜比重差异最小,故选D。第2题,城中村主要为自建居民楼,为村民居住区,距离工业村较近,可以去工业村上班,每日通勤最频繁,A正确。第3题,由图可知,②路段是城中村连接通往广州市区的国道的线路,且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城中村人口多,人流、车流量大,最可能发生交通拥堵状况;①③④路段均为村庄内部的道路,人流、车流量较少,发生交通拥堵状况的可能性小,故选B。
考向2 通过“流域开发”考查“人地协调观”
4.(2021·全国文综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下图所示圩田海拔6~7 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 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方面① 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 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答案 (1)属湖区,为湖滩地,坡缓水浅;沉积物厚且颗粒细(淤泥质);热量充足。
(2)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
(3)地势低,为江水区,积水快,易内涝;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积水难以排出,且面临决堤威胁。
(4)方面① 对改善巢湖水质的作用:圩田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巢湖富营养化状况;水产业对象为菱藕及鱼类等,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
方面② 对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的作用:相对于农作物,湿地受洪水的威胁小,受灾轻;圩区地势低,可作为蓄洪区,洪水期蓄积洪水,减缓洪水对巢湖大堤及周边地区的压力。
课时精练
(2021·北京地理)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读图,回答1~2题。
1.舟山群岛( )
A.位于北纬30°附近,终年受副高控制
B.岛屿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
C.距杭州湾近,由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
D.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黄海
2.舟山群岛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窗户小,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植被状况 B.地形条件
C.气候条件 D.水源分布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舟山群岛仅在7月左右受副高控制,其余大部分时间受季风控制,不是终年受副高控制,A错;由图可知舟山群岛岛屿众多,有风景名胜区、寺庙等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B对;舟山群岛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为石质岛屿,不是由泥沙淤积形成的,C错;该海域位于长江口以南,属于东海,D错。第2题,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台风等灾害天气频发, 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窗口小,可以减少强风、暴雨对建筑的破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选C;植被状况对建筑物形态影响不大,A项错误;地形条件及水源分布主要影响建筑物布局,B、D项错误。
林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某地理科考队对我国福建某自然保护区山地进行林隙内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该山地林隙内的生物多样性高于非林隙,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下图是“该自然保护区林隙内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林隙内生物多样性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地林隙内生物多样性高于非林隙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隙内获得的光照更多,喜光植被增加
B.林隙内获得的降水更多,喜湿植被增加
C.林隙内地表蒸发量更大,耐旱植被增加
D.林隙内生物竞争减小,有利于物种增加
4.森林中的林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水土流失加剧 B.土壤肥力降低
C.促进林木更新 D.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林隙内高大乔木林冠遮蔽减少,光照比非林隙更多,喜光植被大量生长,导致其生物多样性丰富;林隙与非林隙内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差不大;林隙内生物量并没有减少,其竞争仍然很大,选A。第4题,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进行分析,林隙内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水土流失不会加剧,A错;林隙内因原来树木倒伏或死亡,增加有机质来源,土壤肥力会有所增加,B错;林隙中原有树木倒伏或死亡,有利于新的树木萌发、生长,可以促进林木更新,C正确;林隙的产生不是自然环境变迁,并不能促进生物的进化,D错。
(2023·山东聊城模拟)为了合理利用下乡资本,实现乡村振兴,湖南浔龙河村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摸索与创新,采用企业主导项目进行,政府支持和监督项目,村民参与项目,打造生态艺术小镇,分享村庄发展带来的利益,最终形成了浔龙河村共赢发展模式(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为确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浔龙河村最该限制发展( )
A.规模化牲畜养殖 B.污水处理企业
C.民宿休闲旅游业 D.电子商贸企业
6.浔龙河村最适宜发展的产业及其吸引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组合,正确的是( )
A.村居养老—20~30岁
B.民宿休闲—30~40岁
C.农产品加工—40~50岁
D.电子商务—50~60岁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规模化牲畜养殖会产生大量的“畜产公害”,畜禽粪便任意堆弃、养殖污水任意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场集中地区环境恶化,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空气等产生污染;污水处理企业可以净化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民宿休闲旅游业及电子商贸,可以增加居民就业与收入。故选A。第6题,20~30岁的年轻人适合从事电子商务,A、D错误;3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发展民宿休闲,B正确;农产品加工会产生环境污染,不是最适宜发展的产业,C错误。
唐朝初期,荆江与洞庭湖常年处于“湖高江低,江不入湖”的状态。古籍记载青草湖“北连洞庭,南接满湘,东纳汨罗之水;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由此得名青草湖。此外,青草湖每年也都会出现“青草难觅”的自然现象。下图为“唐初期洞庭湖及青草湖流域图”。据此完成7~9题。
7.唐朝初期,导致洞庭湖区“江不入湖”的原因可能是( )
A.荆江径流量减小 B.洞庭湖区陆地沉降
C.荆江径流量增大 D.洞庭湖区泥沙淤积
8.青草湖每年出现“青草难觅”自然现象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9.与洞庭湖相比,青草湖( )
A.湖水更浅 B.水位更低
C.盐度更高 D.流域面积更大
答案 7.D 8.B 9.A
解析 第7题,唐朝初期,洞庭湖区常年“江不入湖”,即洞庭湖水位常年略高于荆江水位,由于湖区泥沙淤积抬高湖底,湖泊水位升高,从而导致“江不入湖”,D正确。第8题,青草湖仅在湖水干涸时,湖盆处才有草类生长,因青草湖位于长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夏秋季水位高,汛期湖水淹没湖盆,此时“青草难觅”,B正确。第9题,青草湖与洞庭湖进入枯水期时,青草湖“先干”,说明水位下降时,青草湖湖盆更早出露地表,湖水更浅;青草湖湖水与洞庭湖相连通,且青草湖湖水汇入洞庭湖,流域面积小于洞庭湖且汛期水位略高于洞庭湖;两湖泊均为外流湖,湖泊水体交换通畅,湖水盐度基本一致,A正确。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飞地经济指互相独立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行政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用突破经济发展空间与跨行政的管理来实现资源互补共赢的增长模式。广东省首个“飞地型”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为其发展模式。合作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进和承接深圳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下图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位置示意。
(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4分)
(2)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对深圳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4分)
(3)指出“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4分)
(4)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两市的中间地带;距离深圳市近,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受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土地价格较低;(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利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3)劳动力需求量变大;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增多。
(4)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分工与协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辐射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解析 (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结合题中信息从位置、距离、交通、土地及政策等方面分析。(2)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对深圳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主要从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分析。(3)“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从事研发和创新,也需要一般劳动力从事生产。所以劳动力需求量变大;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增多。(4)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从优势互补和整体协调发展分析。角度
特征
位置范围
地形
地跨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气候
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水文
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水能丰富(中上游),航运价值高(中下游)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角度
特征
人口
人口稠密,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
农业
以水田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主要为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交通
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航运发达
居民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生态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区域
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我国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四川盆地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故又称紫色盆地)、物产丰富
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农业区
东南丘陵
酸性红壤分布广泛(缺乏有机质,低产),地形多丘陵
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经济林木种植多,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
纬度低,水热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
重要林区,高原上的“坝子”可发展种植业
横断山区
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掺沙子,降低土壤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
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低压强烈发育
建设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6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讲资源跨区域调配: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6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讲资源跨区域调配,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共2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4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讲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4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讲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