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课时57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特别提醒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
(1)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4)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2)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表现
①环境问题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②环境污染有日益全球化的趋势
1.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1)人为原因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自然原因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3)资源短缺
考向1 通过“环境污染”考查“区域认知”
(2023·福建省漳州市质检)水龄是指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体现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及年均值。据此完成1~3题。
1.2003年以后,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易出现的季节是( )
A.秋冬季 B.冬春季
C.春夏季 D.夏秋季
3.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变化的原因是湖口( )
A.河床变深,水位降低 B.河床变深,水位升高
C.河床变浅,水位降低 D.河床变浅,水位升高
答案 1.C 2.D 3.A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9、10、11月数字下降幅度最大,说明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故选C。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夏、秋季水龄数值偏大,表明水体更新速度用时相对较长,水体流动性差,营养元素更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最易出现,故选D。第3题,根据表格可知,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平均值下降,表明水体更新速度变快。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段来沙量减少,湖口河段泥沙沉积减少,河床变深;同时,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下游河段水位下降,使得湖口河段水位与鄱阳湖湖面落差增大,水体更新能力增强,水龄减小,故选A。
考向2 通过“生态破坏”考查“人地协调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第一阶段为缓坡开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土壤侵蚀,但是水土流失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阶段以生态治理为核心,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效果并不显著。第三阶段,十九大报告和中央1号文件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据此完成4~6题。
4.削峁建塬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B.方便耕作劳作
C.增加耕地面积 D.减少土壤侵蚀
5.在边坡地带选择种草本灌木,不选择种植果树的主要原因是( )
①草本灌木需水较少,存活率较高 ②草灌相结合,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③果树遮蔽阳光,阻碍农作物生长 ④草本作为饲料,经济效益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加注重(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完善水利设施 D.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答案 4.D 5.A 6.D
解析 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黄土峁地表起伏较大,削峁建塬,降低地表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水土,D正确。第5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存活率较高,①正确;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灌木主要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稳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②正确。选A。第6题,读图可知,第三阶段在削峁建塬的土地上发展药果生态园,农田和草本灌木相结合,既保持了水土,又发展了经济,做到了经济生态协调发展,D正确。
考点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3)基本原则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提倡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方法技巧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侧重点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2022·广东地理)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传统稻田养螺时间为稻田水量充足的夏季,秋冬季稻田排水后,田螺无法正常养殖;由于田螺缺水时有钻泥的习性,还会造成捕捞困难。开挖螺沟后,秋冬季节可以在螺沟内保存水源,为田螺生长、越冬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稻田中开挖螺沟是为了保障田螺的生长,目的不是改善稻田的条件,A、B排除,D正确。田螺的天敌是鸟类,开挖螺沟后,会使田螺更容易暴露,增加了鸟类对田螺的威胁,C错。第2题,生态循环是营养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过程,是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进水区、出水区只在环境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对来说最简单,排除A、B;螺沟区包括环境、田螺、微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比较复杂;水稻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植物,所有环节在此区域都参与了生态循环过程,因此最为复杂,选C。
考向1 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查“综合思维”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完成1~2题。
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渠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C正确。第2题,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保护了环境,D正确。
考向2 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查“人地协调观”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河套平原和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同一河段的两岸,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环境,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30年前,库布齐沙漠黄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通过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这里的沙漠披上绿衣。沙地改造成良田,使沙区10万多人致富,向世界提供了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及库布齐沙漠位置。
(1)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渠众多。分析该农业区灌渠众多的自然原因。(6分)
(2)将有机瓜果蔬菜、生态(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填写到下图相应方框中,补充完成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图。(6分)
(3)说明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是如何使当地致富的。(8分)
答案 (1)该地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黄河上游水量较大;地形平坦、易于修建。
(2)①甘草种植 ②有机瓜果蔬菜 ③生态(特色)旅游
(3)通过引入适宜沙漠环境生存的耐旱植物(甘草),改良土壤,发展牧草种植和有机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课时精练
(2023·福建莆田市模拟)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下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 )
A.工业生产规模大 B.追求高生活质量
C.水资源极其丰富 D.水资源利用率低
2.托雷斯海峡群岛旱季水资源的开源方式直接导致当地(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能源枯竭 D.水土流失
3.为节约水资源,托雷斯海峡群岛的大型户外体育活动建议调整到( )
①清晨 ②午后 ③傍晚 ④夜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B 3.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可知,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不发达,生产规模可能较小,人们生活质量不高,A、B错误。由材料信息“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可知,该地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水资源不丰富,C错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D正确。第2题,旱季,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直接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对水污染影响较小,B正确,A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耗用一定的能源,但不会直接导致能源枯竭,C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没有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D错误。第3题,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清晨和傍晚气温低,适合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且此时洒较少的水就可以起到除尘和降温的作用,①③正确。午后气温高,蒸发旺盛,利用洒水降温,所需水资源较多,不符合题意,②错误;夜间,人们大都在休息,不适宜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④错误。故选A。
辽宁省卧龙湖湿地,是白鹤迁徙停歇时间最长的食物补给站。2010年有近千只白鹤在此停留,2014年卧龙湖建坝蓄水之后,仅记录到少量白鹤在此停歇。2016年卧龙湖重建水位调节系统后,迁徙季白鹤数量明显增多。下图为“2010~2017年卧龙湖湿地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2010~2017年卧龙湖湿地白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栖息地面积 B.湖泊水质
C.气候变化 D.天敌数量
5.研究飞往越冬地的白鹤在卧龙湖湿地栖息状况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末 B.4月末
C.7月末 D.10月末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据图和材料可知,2010年卧龙湖湿地水域面积小,滩地面积大,有近千只白鹤在此停留;2014年水库蓄水,滩地几乎消失,白鹤大量减少;2017年,卧龙湖重建水位调节系统后,滩地面积增大,白鹤数量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湿地中滩地的面积变化直接影响白鹤的数量,A正确。第5题,白鹤飞往越冬地应是在秋季向南迁徙,D正确。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自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起,“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读图完成6~8题。
6.a、b、c、d代表的国家(或地区)是( )
A.a—欧盟 b—日本 c—美国 d—中国
B.a—日本 b—欧盟 c—美国 d—中国
C.a—日本 b—欧盟 c—中国 d—美国
D.a—欧盟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7.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是( )
A.全面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B.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传统的燃油车
C.关停大型的钢铁、煤炭企业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
8.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 )
①合理利用已有场馆及工业遗产 ②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③赛道实施人工造雪 ④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冬奥会期间,所有涉奥人员只能在人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⑤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一种制冰技术) ⑥河北省张家口市2014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 643万亩
A.①②⑤⑥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 6.B 7.D 8.A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确定d代表中国,C、D错误;在日本、欧盟和美国中,日本经济总量最小,碳排放总量小,因此a代表日本,A错误;美国的经济总量最大,与欧盟相比,碳排放总量也大,c代表美国;欧盟重视环保,最先实施节能减排,应该是最早达到“碳达峰”,b代表欧盟,B正确。第7题,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主要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初级产业多,耗能大)有关,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应该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D正确。第8题,赛道实施人工造雪,是比赛的需要,没有体现“碳中和”理念,③错误;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是防疫措施,并没有体现“碳中和”理念,④错误,故本题选A。
9.(2023·天津滨海新区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南以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为界,北至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起乌鞘岭,西迄甘肃与新疆交界。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 000~2 500 m,下图为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区域图。
材料二 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于2015年建成,形成了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
(1)说明祁连山对该区域绿洲形成的作用。(8分)
(2)河西新能源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____________等新能源,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问题。分析与张掖育种制种基地相比,海南育种制种基地自然条件的优势。(6分)
(3)结合图乙,说明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4分)
答案 (1)祁连山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祁连山海拔高,气温低,发育了众多的冰川,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河流,为绿洲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夏季汇聚的洪流挟带泥沙在山前沉积,为绿洲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条件。
(2)风能(太阳能) 土壤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处低纬度,热量充足,海南育种制种周期更短;可育种时间更长;水热条件好,育种的种类更多。
(3)该地循环经济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产业部门的增加,利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体现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3.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海洋权益。
[基本原理] 环境问题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体系架构]
种类
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地域分布
差异
原因
城乡之间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过度消耗资源;排放大量污染物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掠夺式开发;快速工业化;承接了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表现
主要问题
措施
超越国界和地域界线
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环境宣言》诞生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自然原因
具体分析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
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表现
成因
治理措施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年份
月份
1956~2002
2003~2016
1
12.9
10.3
2
12.1
11.2
3
11.6
9.6
4
11.3
8.9
5
12.9
10.5
6
15.7
13.5
7
22.7
22.6
8
36.5
31.5
9
39.2
27.1
10
39.5
25.8
11
25.5
14.1
12
13.9
10.6
年均
21.21
16.36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途径
具体措施
消除贫困
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
发展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
低碳经济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提倡可持续消费
衣
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
食
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住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行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有时需要在稻田中灌水,有时需要排水晒地,不能保证田螺对水的长期稳定的需求。
螺沟能够保证长期稳定保持水生环境,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
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环境等,是图
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进水区、出水区的主要功能是稻田水的出入,没有水稻和田螺;螺沟区只有田螺和环境,没有水稻,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共11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共10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真题专练: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真题专练,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