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
展开1.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时间进程
(2)地区差异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2022·全国文综乙)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
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相当于郊区和卫星城)人口。表格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但减少的数量远小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的增加数量,所以城市总人口是增加的;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都是增加的,故总人口增加,排除B、D;选项中是四个城市的共同特点,中心城区人口变化趋势应该一致,可以随意选一个城市分析即可,如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总人口增加,显然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选A。第2题,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不大,排除A;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本身就不一致,如北京是政治中心,主导产业是非商业性服务业,上海是经济中心,主导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排除B、C;四个城市都是我国的一线城市,等级、规模相近,则与之类似的“其他城市”也应该是等级规模都较高,选D。第3题,四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说明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已经产生城市化问题,需要向外疏导人口和产业,排除A;核心功能是该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能疏解,需要疏解的是非核心功能,排除C;均衡的含义是平均分布,不分条件地把人口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地方,中心城区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疏散,并不能“均衡”分布,需要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某些地点建设次中心区域或者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人口在这些地点相对集聚,B对、D错。
考向1 通过“城镇化进程”考查“区域认知”
(2023·四川省雅安模拟)读“1949~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是( )
A.初期—初期—中期—中期
B.初期—中期—中期—后期
C.初期—中期—后期—逆城镇化
D.初期—初期—中期—后期
2.影响1992年至1997年间我国城镇化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政策全面放开
B.经济增长速度快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资源环境承载力激增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发展一般经历初期(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中期(城镇化水平30%~70%)、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于70%)。读图可知,①②时期城镇化水平低于30%,③④时期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之间,故选A。第2题,1992~1997年我国户籍政策并未完全放开,A错误;1992~1997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经济增速快,促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B正确;1992~1997年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化增速关系不大,C错误;城镇化水平会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且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会出现激增,D错误,故选B。
考向2 通过“城镇化影响”考查“综合思维”
赣州古城千年不涝,主要得益于前人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福寿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治水智慧。读图,完成3~4题。
3.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
①利用天然地势特点,加快了城内雨水外排速度 ②在城内修建多个水塘,暴雨时可大量蓄积雨水 ③设计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 ④修缮护城河,从源头控制雨水,减少了地表径流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4.单向水窗的作用是( )
A.沟内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冲开,排出过量雨水
B.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关闭,排出过量雨水
C.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关闭,防止河水倒灌
D.河水水位低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冲开,防止河水倒灌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由材料“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福寿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及图中信息可知,赣州古城排水系统利用天然地势特点,能够使城内雨水快速外排;在城内修建的多个水塘,暴雨时可大量蓄积雨水;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从而避免雨涝威胁,①②③正确。赣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雨水为大气降水,靠人为的力量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雨水,④错误,故选C。第4题,福寿沟的水窗可以借助水力自动开启、关闭。洪水期,河水水位上涨,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借河中水力关闭,防止河水倒灌,C正确,B错误。洪水退后,河水水位下降,低于沟内水位时,排水道的水力冲开水窗,使水塘及城内蓄积雨水顺利排入河内,A、D错误。
课时精练
(2023·广东中山模拟)边境口岸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2008年之后逐渐形成“前岸中区后市”发展格局,“中区”不仅是连接口岸与城市中心的纽带,还能促使口岸和城市中心真正的高度融合。下图示意凭祥市口岸与城市空间模式演变。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口岸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
B.东南亚产业转移
C.边境旅游人数的增加
D.矿产资源丰富
2.与“前岸”相比,“后市”( )
A.人口密度更大
B.产业部门更多
C.对外交通更便捷
D.用地资源更少
3.最适宜在“中区”发展的产业是( )
A.物流产业 B.产品加工业
C.会展旅游业 D.原木贸易业
答案 1.A 2.B 3.B
解析 第1题,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该地口岸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A正确;越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产业主要转入地区,B错误;口岸地区的城镇化与过境旅游人数无关,过境旅游人数只是经过,不会成为当地的城镇人口,C错误;口岸地区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无关,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材料“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可知,凭祥市位于边境地区,长期以来,边民依托互市点,进行着简单的边贸活动,增加收入,“前岸”贸易活动比较活跃,人口集中,“后市”发展较慢,而且面积更大,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前岸”主要以边境贸易活动为主,“后市”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资源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均有发展,产业部门更多,B正确;对外交通“前岸”更便捷,C错误;“后市”向内地发展,用地资源更广,“前岸”受边境限制,用地资源有限,D错误。故选B。第3题,由材料“‘中区’不仅是连接口岸与城市中心的纽带,还能促使口岸和城市中心真正的高度融合”可知,最适宜在“中区”发展的产业是产品加工业,B正确;物流产业在口岸地区(“前岸”)发展更有利,A错误;会展旅游业适合在城市发展,C错误;越南限制原木出口,因此不适宜发展原木贸易业,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下图示意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流动人口规模与农民工数量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2009~2019年,我国( )
A.城镇化水平降低
B.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加后减小
C.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D.农民工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5.流动人口规模和农民工数量变化反映出我国( )
A.大城市人口减少 B.城镇数量减少
C.农村劳动力短缺 D.农村发展迅速
6.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应( )
①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 ②重点发展中小城镇 ③缩小大中城市规模 ④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4.B 5.D 6.C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加后减小,B正确,C错误;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D错误。 第5题,读图可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加后减少,而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本地农民工数量增加而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反映出我国农村发展迅速,城乡差距缩小,D正确。第6题,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重点发展中小城镇,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②④正确;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①错误;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不适宜缩小大中城市规模,③错误。选C。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8.“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镇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指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中心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遭到破坏,A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观察图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应”,D错误。第8题,“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正确;周边的中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外溢效应”促进的是周边城市城镇化而不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化,③错误;“外溢效应”有利于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选A。
9.(2023·福建泉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墨尔本于20世纪中期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20世纪70年代后,墨尔本的重化工业陆续迁往东南亚地区,现代服务业开始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20世纪90年代,墨尔本进入了生态规划理念为指导的城市规划时代。下面左图示意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墨尔本各行政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右图示意1980年雅拉河沿岸港区与墨尔本中央商务区(CBD)位置。
(1)据图描述1950~1980年期间墨尔本城镇化的特点。(4分)
(2)分析20世纪80年代雅拉河沿岸港口地带成为墨尔本重点改造区的有利条件。(8分)
(3)说明在生态规划理念指导下,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重点推行“步行城市”建设的原因。(8分)
答案 (1)市中心空洞化(城市中心区人口比重下降);郊区城镇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
(2)位于市中心,位置优越;有大量闲置厂房和土地;临近河流和港口,交通便利;原有基础设施完善;临近河流,环境条件优越(利于景观改造)。(任答4点)
(3)减轻老城区交通拥堵;有利于发展休闲产业(促进零售、休闲等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放慢生活节奏;老城区原有的道路系统较狭窄;减少交通环境污染(绿色出行,减少交通能源消耗)。(任答4点)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
主要特点
问题
发展新趋势
A:初期阶段
低于30%
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水平缓慢提高
B:中期阶段
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快速发展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加速发展,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C:后期阶段
超过70%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城区再现衰落迹象
增速趋缓,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人口比重
大小
大
较小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人口问题
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住房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紧张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都是我国的一线城市,城市等级高,规模大。
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中心城区人口÷城市总人口。
表格信息表明,上海市和北京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
大量增加,且增加人口远大于中心城区减少的人口,总人口净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在下降;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都是增加的,总人口增加,但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加的数量远大于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量,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在下降。总体来看,四个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移动。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课时44人口迁移: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课时44人口迁移,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