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第1页
    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第2页
    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任务三 古诗文阅读,日积月累背诵-【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共11页。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第10课《小石潭记》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第11课《核舟记》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问题归纳
    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四、课文主题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第12课《诗经二首》
    一、相关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问题归纳
    《关雎》
    1.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 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
    《蒹葭》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三、课文主题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庄子》二则
    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字音字形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濠há梁 鯈tiá鱼
    三、词语汇总
    1.北冥有鱼 (通“溟”,大海),
    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3.垂天之云。 (悬挂)
    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
    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
    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凭借)(这里指风)
    10.野马也。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吹拂)
    1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
    13.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14.从容: 悠闲自得。
    15. 固不知子矣。 固然。
    16. 子固非鱼也。 本来。
    17. 全: 完全,确定是。
    18. 循其本: 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犹寻。其,话题。本:最初。
    19. 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0. 既: 既然
    21. 已: 已经
    《礼记》二则
    一、重点字词
    《虽有嘉肴》
    1.虽:即使。
    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4.是故:所以。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反:反省自己。
    7.自强:自我勉励。
    8.强:勉励。
    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大道之行也》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11.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12.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13.藏:私藏。
    14.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作:兴起。
    16.故:所以。
    17.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18.闭:用门闩插上。
    19.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主题思想
    《虽有嘉肴》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马说》
    一、作者作品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 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并列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⑾执策而临之: 面对
    ⑿其真无马邪: 通“耶”,吗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二)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三)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
    ①之:虽有千里之能 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③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 拿、把;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耶? 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唐诗三首》
    《石壕吏》
    1.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
    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3.文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既然差役紧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枝苦心落空。她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和差役;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为下文做铺垫。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表现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和推己及人的情怀。
    6.结尾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卖炭翁》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分析结尾两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作用。
    “半匹红纱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的价值形成反差,是对卖炭翁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相关试卷

    【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11:说明文阅读-【暑假分层作业】:

    这是一份【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11:说明文阅读-【暑假分层作业】,文件包含暑期作业11说明文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原卷版docx、暑期作业11说明文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鉴赏:

    这是一份【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鉴赏,文件包含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鉴赏-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原卷版docx、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鉴赏-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07: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 - 暑期作业07: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诗歌鉴赏,文件包含暑期作业07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诗歌鉴赏-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原卷版docx、暑期作业07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诗歌鉴赏-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八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八年级下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