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及主要特点,特别是岩石圈的范围。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特点、区别及典型代表。3、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意义。4、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5、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 的结构
二、岩石圈组成与物质循环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变化
图中展示了那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 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地核厚度约3400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判断依据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1)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名称什么?(2)描述地震波变化后的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2次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其中第一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33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第二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2900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2900千米一下可能液体。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坏起于岩浆,因此 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理意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形、地貌)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岩层向上拱起,常常形成山岭
岩层向下弯曲,常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地表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有:( ) A.日本神户地震 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云南东川的泥石流 D.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2、关于地表形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B.角峰、U形谷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 C.海蚀地形是由于洋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我国西北地区的沙丘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作用的结果,按能量的来源属 作用。(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3)此河段藏有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a href="/dl/tb_c3707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前预习ppt课件</a>,文件包含高中地理鲁教版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x、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3707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课内容课件ppt</a>,文件包含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ptx、12地球自转的意义教学设计docx、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宇宙环境(课件PPT+导学案+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宇宙环境(课件PPT+导学案+教案),文件包含11地球的宇宙环境PPTpptx、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docx、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