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第1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第2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 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 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 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 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 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 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 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 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 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 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 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 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 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 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 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 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 《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
    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 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 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 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 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 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 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 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 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 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 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 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 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 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 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 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 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3 分)
    A.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 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
    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 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 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 ……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 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 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 分) ▲
    5.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 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 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 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 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 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 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 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 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 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 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 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 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 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 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 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 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 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
    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 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 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 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 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 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 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 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 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 ”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 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 没有了。
    (有删改)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 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 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 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 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 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 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也同样暗含着当地人对 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
    B.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说明连老大的傲慢与自信。
    C.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这主要说 明此地民风淳朴。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 用了动作描写。
    B.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 事物的趣味。
    C.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 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
    .
    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 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
    .
    也,驽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 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 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
    . .
    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 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 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 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 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 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 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 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 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 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 .
    (节选自苏洵《广士》)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3 分) 夫材 A 之用 B 国 C 之栋梁也 D 得之 E 则安 F 以荣 G 失之且则亡以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 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 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 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 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 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 ” 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 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 技巧十分高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 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 “怆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谏太宗十思疏 》 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 , 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 “ , ”的理想境界。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了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 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1934 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 些 ① 的戏剧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 《易卜生全集》的经历分不开,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② 。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 迫切需要” 。谈到写作,曹禺称“那可是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
    曹禺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 的憧憬。《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 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 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 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共鸣。他的戏剧的叙事方式是中国观众 ③ 的,深受观众欢迎。曹禺的戏 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导演,他们在各自艺术追求的向度里,展示出不同的艺术造诣;一代又一代演员受曹 禺戏剧的培养,他们艺术水准的提高是在对剧中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的体味中实现的;在剧场中,一代又 一代观众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修养,他们在与伟大剧作家进行着灵魂的对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 ② ③
    19.请参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形式,改写此句后面两个分句,使它们构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3 分)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 ”,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 ”或“吃毕咧”。普通话里 大多将“完 ”“毕 ”连用,或单取“完 ”字,很少搭配使用“毕 ”字,但 ① 。如《史记 ·项羽本 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这里“毕 ”表示“完成 ”,“寿毕”即“祝酒完成 ”。而 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 ”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
    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 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 ”的江南烟雨 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 ③ 。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 ·采薇》所说的“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飞飞 ”即“霏霏 ”,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 还有类似“纸飞飞儿 ”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任选一例)(4 分)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 .
    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2)却说紫鹃端了茶来,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 到底是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第六十三回)
    .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 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东坡区23级高一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
    语文科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故选A。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拈酸吃醋,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故选D。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5.①宝黛爱情的毁灭,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他们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6.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同样暗含着当地人对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错。不能说明当地人对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说明连老大的傲慢与自信”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C.“这主要说明此地民风淳朴”错。并非说明此地民风淳朴,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7.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财力雄厚。
    ③典型化的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身,以及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内涵,优化组织答案。
    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使文章更贴近现实,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描写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说明他财力雄厚。
    “连万顺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这种典型化的场景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连万顺这一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文章结尾说“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文章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前后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使主题更加鲜明。
    9. ①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②虚化人物。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
    ③语言散文化。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
    ④意境散文化。小说写了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农村人买他的东西以及制作茶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
    语言上,“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豆酱拍得实实的”“煮得了”“什么也不‘就’”“故去多年了”等语言多用生活口语,语言质朴自然,呈散文化特点。
    意境上,“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小说着意描写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小说充盈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小说整体意境优美,富于散文化。
    10.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是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即B后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D处断句;
    “得之则安以荣”与“失之且则亡以辱”句式一致,G处断句。
    故在BDG三处断开。
    11.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 担忧/祸患。句意: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
    B.正确。句意: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如果不是我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去求取。
    C.正确。
    D.正确。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错误,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可知,苏洵认为任用人才以贤能为标准,没有提倡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3.(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和一般人区别开呢?
    (2)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人之有材能者”,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有材能之人者”;“形”,外表;“何以”,凭什么,根据什么;“异于人”,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人异”。
    (2)“是以”,因此;“虽”,即使;“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登”,进入。
    14.①王安石认为应该仔细考察人才并审慎任用人才,让其承担符合他能力的职务;
    ②苏洵认为应该不看身份,而看能力(贤能)。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和“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可知,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影响极大;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这是王安石的在任用人才上的观点。
    结合“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和“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可知,苏洵认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这是他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担心才士们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让他们去干事。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
    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与一般人区别开呢?只有当他办事,事情就能处理得好,出谋划策就能趋利避害,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别于一般人,何况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马在马棚里,劣马和好马混杂在一起,寻找两者不同的地方确实很少。等到好马拉重车,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缰绳,千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好马并驾齐驱,那么即使车轮歪斜了,缰绳拉断了,昼夜不停地追赶,劣马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而赶不上。在这之后骏马与劣马就能区别开了。古代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像这样,即使愚昧浅陋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况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虑这个道理并且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却空说天下真的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原因何在罢了。
    唉!现在国家还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现了;刘邦项羽并起相争,出谋画策、能征惯战的人才就涌现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谋献策、直言规劝的辅佐大臣就来到朝廷。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王还没有出来时,他们也不曾被发现;而当君王盼望人才时,这些人才就来到了。天下那么广大,人物那么众多,却说的确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文本二:
    古代选择人才,从盗贼小偷当中选择,从外族人当中获得。古代的人并不认为盗贼小偷、外族人那样的事是可以做的,只是因为小偷强盗、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罢了。贤士在高贵的人中间,那么就从高贵的人中间选拔;若卑贱的人中有贤士,那么贤士就在卑贱的人中间选择。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相反,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常常被弃而不用。这是什么缘故呢?天下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州郡的事务,并非这样就能处理好的。那些人虽不能循规蹈矩,说堂皇的言辞,穿华美的服饰,但如果他们的才能在这里果真能得到发挥,那么在这个职位上就是合适的。普通百姓、贫寒士者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公卿大臣于子弟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职位卑微的官吏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
    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主旨能力。
    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
    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分析,可知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抒发不知何时相聚的悲伤之情。
    17.(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18.①脍炙人口
    ②息息相关
    ③喜闻乐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形容曹禺的作品,结合后文的“艺术魅力”可知作品为人所赞美,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②此处和“与经历分不开”对应,指与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③此处形容其戏剧的叙事方式,结合“深受观众欢迎”可知,是说受到观众喜爱,可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①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他们在对剧中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的体味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②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他们在与伟大剧作家进行的灵魂的对话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修养。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画线句子,句式为: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他们在……中(里),……(动宾结构)。
    第一句,“一代又一代演员受曹禺戏剧的培养”改为“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他们艺术水准的提高是在对剧中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的体味中实现的”改为“他们在对剧中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的体味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整合为: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他们在对剧中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的体味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
    第二句,“在剧场中,一代又一代观众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修养”改为,“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修养”;“他们在与伟大剧作家进行着灵魂的对话”改为“他们在与伟大剧作家进行的灵魂的对话中”。整合为: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他们在与伟大剧作家进行的灵魂的对话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修养。
    20.C。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是比喻。A.排比;B.呼告;D.夸张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的本体是“雄壮夯歌”“步伐”,喻体是 “曙光”,比喻词为“是”。
    “曙光”代表光明和希望,句子以“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比喻“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奔向自由的步伐”。
    21.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说明空格处的核心内容为“毕用的较多”,前文是“普通话”,空格处应为“古语”(《史记•项羽本纪》《阿房宫赋》“古人之风”),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等。
    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的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处,根据前文“江南烟雨”推测此处是四川方言中“雨”的表达,同时由后文“‘飞飞’即‘霏霏’”和“纸飞飞儿”的表述确定,此处应填“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22.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符合王熙凤的身份,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怄”字,故意惹人恼怒,闹别扭,生闷气。一个“怄”字传神地表达黛玉此时生闷气的神态,富有画面感,符合林黛玉敏感细腻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表现出宝玉对其的关心与关注,以及展现两人的关系的亲密与和谐,能用如此亲昵的方言进行交流。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考察《红楼梦》中的方言,需要考生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语言描写和用词来反推人物形象。方言在人物对话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饶有兴味,符合日常生活,具有真实性。分析时先说语境义,再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的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同样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如“怄”字,为方言土语,指怄气,生闷气。此处用于描写林黛玉的语言,“宝二爷又来怄气了”,符合林黛玉敏感多疑的形象特点;“谁敢怄妹妹了”是贾宝玉的语言,一个“怄”字表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和谐。
    23.例文:
    走出悲剧,收获幸福
    朱光潜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有悲剧是世界的“事实”,可更大的事实在于人能与悲剧抗争并改变世界。人生价值何在?在于能从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走出来,在于能化“悲剧”为“喜剧”也。
    人生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先生的话是乐观者的人生态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人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痛苦多于快乐;更有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再痛着离开,实在不见活着的意义……即便这是事实,难道我们就可以怨天尤人、悲观怨世吗?难道我们就可以选择“躺平”“佛系”吗?如真这样,人生便真的没有价值和意义了!
    人生是不是悲剧,全由自己决定!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史铁生怎么都不会料到正值青春的他会突然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废人”跌倒在轮椅上,如果他被疾病打倒,从此“卑微”前行,那就是真的悲剧。但史铁生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他与写作相依相行,活得自立自强自尊,用精神力量攀登文学高峰。当他走出人生的悲剧,不完美的人生变得“最完美”。青年人面对人生的种种悲剧,不应悲观气馁,而应有一颗“扼住命运喉咙”的积极进取之心,不蹉跎岁月,奋斗前行,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世界充满悲剧,但决定它是否是悲剧的是我们。
    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有冲突且得以解决”,那便不是“悲剧”,而应是“喜剧”。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降临,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尽管疫情一直在持续,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放弃抵抗,任悲剧发展,而是努力与病毒抗争,努力扭转悲剧。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不但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研制出疫苗,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疫情中不断发展转型,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人生的确有很多悲剧,但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力量扭转乾坤,化悲剧为喜剧。
    人生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全在自己如何书写;中国是一本大书,世界是一本更大的书,属于“我”的那一页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一个悲剧,但是每个人都有改写的权利。积极的人,总会让自己的人生摆脱悲剧,从而让人生幸福而完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我”对人生悲剧的感受——惊心动魄;第二句话在对比中突出“我”对人生悲剧的看法,人生有意义正因为有悲剧。两句话的关系是,人生有意义正在于面对人生悲剧不悲观厌世。材料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悲剧,悲剧就不再是悲剧。注意:这里的“悲剧”是一个比喻,其本体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等等。材料选取了朱光潜先生谈人生的话,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特别是面对当下个人和国家面临的困境(困难、挫折)之时,应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困难、挫折),不应该“悲观厌世”,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心态,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就本材料而言,朱光潜关于“人生悲剧”的看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悲剧”(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写作时扣住材料中“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一观点,写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缺陷和不完美。可以列举人生的种种悲剧,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此处可以正反对比,是被悲剧压垮,还是把悲剧变成喜剧,如何才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从中可以彰显“人的价值”。
    立意:
    1.人生有价值,在于积极面对悲剧。
    2.积极面对人生悲剧,人生就不再是悲剧。
    3.积极面对人生,乐观面对世界。
    4.悲观厌世不可取,乐观进取有未来。

    相关试卷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