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素养测试+综合测试课件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素养提优测试卷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素养提优测试卷课件,共37页。
第4章 素养提优测试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S—32 Cl—35.5 K—39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2024云南昭通月考,17,★☆☆)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20 g蔗糖和80 g水混合,得到100 g的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32 g硫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4 g二氧化硫C. 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D. 将盛放酒精的瓶子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B 解析 蔗糖和水混合得到糖水属于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32 g硫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32 g+32 g=64 g,B正确;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C错误;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错误。2. (2023北京中考,15,★☆☆)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在O2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 )A. CH4 B. NH3C. 木炭 D. CO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NH3中不含碳元素,在O2中充分燃烧不会产生CO2。B 3. (新独家原创,★☆☆)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雨花台区某住宅楼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下列火灾自救措施错误的是 ( )A. 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前进B.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C. 身上着火时不能乱跑,可就地打滚灭火D. 高层楼房着火,不能乘坐电梯逃离解析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空气流通会使火势更大,B错误。B 4. (2023北京四中月考,2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CH4+2O2 2H2O+CO2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烷具有可燃性B. 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不变C. 16 g甲烷和64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 g水和44 g二氧化碳D. 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与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2解析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64∶36∶44,C错误。C 5. (2023山东滨州中考,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B. 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D. 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解析 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炭的着火点,着火点一般不随外界的条件改变而改变,B错误。B 6. (2023湖南湘潭中考,1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表示反应前的质量,“ ”表示反应后的质量)A. x=19B.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 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1∶16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图中数据可知,x=10+10+10+10-9-2-10=19;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 g-9 g=1 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10 g-2 g=8 g,则乙也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加了19 g-10 g=9 g,则丁是生成物;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据此分析,A、C正确,B错误。反应中甲、乙、丁的质量变化比为1∶8∶9,则该反应可表示2H2+O2 2H2O,若甲是氢气,乙是氧气,则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6,D正确。7. (2023云南中考,16,★★☆)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成物都是氧化物B. 乙物质的1个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C.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D. 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C 解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生成物都是氧化物,A正确;乙物质为氧气,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B正确;由化学方程式C2H6O+3O2 2CO2+3H2O可知,参加反应的乙醇和氧气的微粒个数比为1∶3,C错误;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D正确。8. (2024江苏无锡江阴月考,12,★★☆)物质X在4.8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 RO2+2SO2,测得R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2.2 g和6.4 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2.8 gB. 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C. X中含有R、S和O三种元素D. 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2.2 g+6.4 g)-4.8 g=3.8 g≠2.8 g,A错误;反应中X、O2、RO2、SO2四种物质的质量比=3.8 g∶4.8 g∶2.2 g∶6.4 g=76∶96∶44∶128,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X~3O2,3O2~RO2,可计算出R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则RO2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B错误,D正确;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中共含有6个氧原子,而参与反应的3个氧分子中含有6个氧原子,因此,X中不含氧元素,C错误。9. (2023贵州贵阳期末,12,★★★)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 B C DD. 氢气在含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A.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B. 若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则图中Q点表示该物质燃烧得最旺C. 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镁带燃烧前后固体总质量的变化D 解析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前固体有氯酸钾、二氧化锰两种,氯酸钾部分反应时,固体有氯酸钾、二氧化锰和氯化钾三种,反应结束后固体有氯化钾、二氧化锰两种,A正确;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Q点时氧气的含量在4个点中最高,故Q点表示该物质燃烧得最旺,B正确;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后固体总质量不再增加,C正确;由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可知,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减少,D错误。10. (2023江苏泰州中考改编,15,★★★)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 g Al2(SO4)3·18H2O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 ℃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l2(SO4)3·18H2O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B. 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9.8 gC. 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D. 图中a=6.1C 解析 Al2(SO4)3·18H2O受热易分解,加热至1 025 ℃以上,剩余固体为Al2O3且不再改变,说明Al2O3受热不易分解,A错误;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33.3 g-19.8 g=13.5 g,B错误;425 ℃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至425 ℃,固体已完全失去结晶水,425~625 ℃,固体的质量不变,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C正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铝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最终生成氧化铝的质量为33.3 g× ÷ =5.1 g,a=5.1,D错误。二、填空及简答题(共4小题,计34分)11. (2023福建龙岩上杭月考,12,★☆☆)(8分)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1)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3)汽车尾气(含有CO、SO2和NO等物质)是城市的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其工作原理是使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CO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会产生较多乳酸(C3H6O3),使肌肉酸痛,经过一段时间放松,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酸痛感消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 (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12. (2023福建中考节选,15,★☆☆)(8分)为探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学习小组查得资料:福建学者揭示了硼基催化剂催化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生成X、Y和Z等的过程,局部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表示省略相关过程)。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1)X为一氧化碳分子,参照上图,画出该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2)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硼元素的化合价为 。+3(3)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Z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生成Y的过程如图中虚线框所示,且各微粒数比为1∶1∶1∶1,则Y的化学式为 。C2H613. (2023辽宁大连中考节选,53,★★☆)(8分)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对应目标编号C9104001(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 。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 。(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 ;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 。 图1 图2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水蒸气,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蒸气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 (1)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因此“木与木相摩则燃”。温度升高,油吸热汽化转化为蒸气,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这就是成语“火上浇油”的原理。(2)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题述探究因素外,还有可能是反应产生的水蒸气导致蜡烛熄灭。14. (2023福建泉州永春月考,13,★★☆)(10分)工业制取硝酸(HNO3)的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②是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2)找出上述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物质,并标出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物理(3)步骤③中参加反应的N2和H2的质量比是 。(4)写出步骤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上述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14∶33NO2+H2O 2HNO3+NONO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8分)15. (2023吉林中考,16,★☆☆)(8分)化学兴趣小组用气密性良好的不同装置进行下列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1,保持装置密闭,使红磷燃烧,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m1 m2;(2)实验二: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倒入稀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白色固体消失,气球膨胀,受浮力影响电子天平示数减小;科学探究与实践=产生气泡(3)为克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在实验三中利用硬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为 ,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微观原因是 。倾斜瓶子,使稀盐酸和碳酸钠接触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解析 (2)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白色固体消失,气球膨胀,电子天平示数减小(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3)为克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在实验三中利用硬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倾斜瓶子,使稀盐酸和碳酸钠接触,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微观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16. (2024江苏淮安淮阴月考,14,★★☆)(10分)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C2H5OH)、煤(含碳、硫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两种燃料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字母)。A.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放热C.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写出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A(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步骤1:室温下,按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②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证据是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m2=m3【任务三】调控燃烧(4)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请说出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解析 (1)酒精、煤(含碳、硫等)燃烧都会放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酒精燃烧不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①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3中通入氧气,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证明燃烧需要氧气;②步骤4中发生燃烧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则m2=m3。(4)蜂窝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充分。四、计算与分析题(共1小题,计8分)17. (2024陕西安康期末,18,★★☆)(8分)某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测量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2)计算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1%)。4.8解:设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2KClO3 2KCl+3O2↑ 245 9614.25 g×x 4.8 g = x≈86% 答: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86%。评分细则(2)已知量不带单位共扣1分;因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而导致计算错误的,酌情给分;合理解法均可得分。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4.25 g-9.45 g=4.8 g。解题指导 解答表格型计算题的主要思路是研究表格数据的意义和数据间的变化规律。解答这类题时,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寻求完全反应时的数据。在本题中,要会比较相邻的数据,明确相邻数据差异的原因。通过数据的对比,确定出反应结束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进而求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