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全国中考 全科真题试卷 及答案
[语文]吉林省2024年中考真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吉林省2024年中考真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念母校之恩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 (1) 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一个tià (2) 望世界的平台。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
1.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拼音,(2)处填写汉字。
(1)出类拔萃________ (2)tià________望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B.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
C.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
D.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时形成的
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时起步的
③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时奠定的
A.②①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①②③
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A.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答案】1.(1)cuì (2)眺 2.A 3.C 4.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萃——cuì。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
tià——眺。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A.一切:代指范围广,包括所有事物。一:全部、所有;
B.一种:一个种类。一:数词;
C.一条:表数量。一:数词;
D.一个:表数量。单个。一:数词。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根据语境“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____”可知,语句表达了对中学时光的怀念和感激,接下来应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即中学时光对他们的影响。而②句中的“是因为……”正好与“之所以……”构成固定搭配的关联词,故②句应为首句;③句“他们的基础知识”①句“他们的精神气质”可知,知识是基础,而精神气质则是更高层次的东西,二者应是递进关系,故①句应在③句之后;故排序为:②③①。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例句中“走进校园……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把校园比作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A.“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托尔斯泰的眼神锐利、洞察力极强;
B.“低唱”“弹琴”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
C.“在那……在那……在那……”三个相似结构的句子连用,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
D.“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中将“书经提炼”的影响比作“水经蒸馏”,把阅读感受比作“嚼蜡”,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悟经典之义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论语》中的“三人行,(1)”告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诗经·蒹葭》中的“(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告诉我们追寻美的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3),”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4),”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给我们以激励和鼓舞。
【答案】
(1) (2)
(3)
(4)
二、阅读(45分)
立鲲鹏之志
(一)(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
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阴风怒号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 野芳发而幽香D.暮宿于孟诸 暮投石壕村
8.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9.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
10.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11.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答案】6.道 7.D
8.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
9.选C。理由:“安”解释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无奈和愤慨之情。
10.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可见其志向高远;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其力大无穷;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其善借长风。后世人们常借这样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11.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想象大鲲变为大鹏,其硕大无比、扶摇直上,并能从北海飞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
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凤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表达了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
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掌握。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A.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怒吼;
B.记载/做记号;
C.出发/开放;
D.都是“夜晚”的意思。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故,因此;独,只;非独,不只是;亦,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辨析。
材料二结尾处句子“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意思是: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哉:呢。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宋玉有力地反驳,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故而要用反问语气来读,读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愤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体型硕大。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根据材料一中的“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鹏志向远大,要迁徙到南海去。
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可见其力大无穷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中“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可见其善借长风的特点。
材料一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伟岸、变化神奇莫测、胸怀大志、向往光明的形象。后世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想象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
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作者充分驰骋想象,将大鲲想象为大鹏,表现了大鹏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力量无比,志向远大,翱翔太空的磅礴气势等。都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材料二:“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作者想象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写出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形象;“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写出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和鲲鱼遨游万里,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
材料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美好梦想的追求,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样罢了。
材料二: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品老城之味
(二)(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城煎粉
赵冬
①吉林老城,老辈人都熟悉那一串吆喝声,那亮嗓一如老北京卖菜的那般行云流水。那天与邻居们聊起来,白发苍苍的孟老伯依稀还记得那响亮而有力的叫卖声:“酸辣啊——唔碗——坨啊——啊哎——!”
②孟老伯当时只有几岁,闻吆喝声起,就会赶紧跑出大门,去闻一闻那个味道。熟悉的吆喝声不知让他咽了多少次口水,淌了多少次哈喇子。
③吆喝声出自一个叫老佟头的口中,他身体有些瘦弱,但嗓门异常洪亮,伴着浓重的鼻音,声音能穿过几条街巷。住户们都认识老佟头,他住在西关,以挑担叫卖为生。他夏天挎一只筐卖樱桃,但不用纸口袋装,而是用椴树叶,俗称玻璃叶;冬天他挑担卖“卤煮鸡”,一直卖到夜里,背的箱子总是擦得干干净净的。他经常手提一盏煤油灯,灯罩锃明瓦亮,叫卖声变成了:“卤——煮鸡。”若是哪家想吃点消夜,喝点烧酒,这卤煮鸡真可算下酒的美味。小孟记得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晚间经常买老佟头的卤煮鸡,那美味香得满屋子都爆了,不管少吃多吃,就是吃不够。
④春秋两季不冷也不热,是卖酸辣碗坨的好时候。老人左肩背着装有碗坨、作料和小碗的箱子,一手提米醋壶,若是夜间则另一只手提一盏煤油灯,走街串巷,连声叫卖:“酸辣啊碗坨喔啊嗯!”只要有人来买,他就放下箱子,取出一只碗坨。用小刀先横后竖切出波状的片和条,加红辣椒油、麻酱、芥末、蒜泥,边加边问:“要辣椒吗?要芥末吗?”吃的人搅拌后用鼻子一闻,啊呀,香啊!吃到嘴儿里,真是享受了,其味极鲜美!
⑤老城的食品加工业十分发达,门类很广,碾、磨,油、酱、醋,保、烧锅等百业俱全。由淀粉制成的粉条、粉皮、粉坨等副食品,味道绵软香醇,尤其是酸辣碗坨,男女老少都特别喜爱这一口。
⑥全城只有老佟头一个人会做碗坨,所以很多人都记住了他。
⑦小孟记得自己家住在一条很浅的胡同,胡同口有条前新街,小孟从家里穿出去就能到那里。每当夕阳西下,从一条窄胡同里就会走出一个老头,个子不高,挑着木箱……他一吆喝起来,声音就像北山庙里的晨钟,震跑了黄昏的静谧。听见吆喝声,小孟就会立刻扔掉手里的东西,跑到前新街口,看老佟头是假,想闻闻味儿是真。
⑧前新街住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先生在外县教书,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平时就是女人领着女儿过日子。女人每天黄昏时分都要去接念小学的女儿回家。有一天,小孟看见女人接孩子回来时,刚好路过老佟头的担子旁,小女孩闻着味儿就跑了过去,跟妈妈说想吃。女人对老佟头笑着说:“老伯,来一碗吧。”
⑨老佟头放下箱子打开盖儿,小孟也凑了过去,看箱子里装了很多小罐子,罐子旁边摆了许多红黑的荞麦面坨,后来才知道这酸辣碗坨是用荞麦面加淀粉放入小碗蒸出的。老佟头一手托住个碗坨,另一只手执一小刀灵活地横竖切断,放入碗内,从一个个小罐子里舀出蒜末、辣椒末、芥末……再从扁壶里倒些醋,熟练地弄好了,端给了女孩。看着女孩大口地吃,他弯着腰笑着问女孩好不好吃,那样子看着非常满足。等孩子吃完,女人掏出钱递给老佟头时,老头推却了,说不要钱。女人说怎么能白吃人家的,非要给,怎奈老头就是不要。________________,小孟在一旁都看傻了眼。
⑩老佟头对女人说:“丫头可爱着呢!怪招人稀罕的,爱吃就来吃,一碗粉没啥,俺供得起。”话这样说了,再往后,只要老佟头见到这对母女,立马停下来,就给女孩子拌上一碗。那几年,女孩没少吃。女人很是过意不去,她会裁剪,亲自到布店买布,给老佟头做了身衣服。老佟头穿上新衣服,别提有多合身了,这是手艺品,缝制工整、针脚细密,乐得老头回家就把衣服供了起来,不过年节决不穿。
⑪又过了些年,老佟头不在这条胡同叫卖了,他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后来,连他那瘦小的身影都看不见了,小孟多次寻找也没找到过,留给他的只是那一串浑厚响亮的叫卖声,他记了一辈子。
⑫酸辣碗坨从此也就失传了,后来听说这酸辣碗坨就是现在流行的煎粉儿,只是将碗里蒸换成了锅里炒,但已经不再是老佟头的味道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2.统观全文,文中写了老佟头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3.联系上下文,将小孟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在文中横线处。
14.本文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是怎样将看似零散的材料组织到一起的?
1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已经不再是老佟头的味道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2.(1)老佟头一年四季吆喝卖货。
(2)老佟头免费给女孩吃碗坨。
(3)老佟头收到衣服舍不得穿。
(4)老佟头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
13.示例一:这件事真是太奇怪了!卖碗坨不就是为了赚钱嘛,怎么不要钱
示例二:实货的不要钱,这可真是新鲜事儿
14.示例一: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突出老佟头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以小孟的视角将材料组织到一起。
示例三:以“老城煎粉”或“碗坨”为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15.现在流行的煎粉儿已经不再是老佟头酸辣碗坨的味道;对老佟头手艺高超的钦佩;对老佟头勤劳、淳朴、善良等可贵品质的赞美;对酸辣碗坨的怀念;对酸辣碗坨手艺失传的惋惜和遗憾。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③段“他夏天挎一只筐卖樱桃,但不用纸口袋装,而是用椴树叶,俗称玻璃叶;冬天他挑担卖‘卤煮鸡’,一直卖到夜里,背的箱子总是擦得干干净净的”第④段“春秋两季不冷也不热,是卖酸辣碗坨的好时候。老人左肩背着装有碗坨、作料和小碗的箱子,一手提米醋壶,若是夜间则另一只手提一盏煤油灯,走街串巷,连声叫卖”可知,老佟头夏天叫卖樱桃,冬天挑担卖“卤煮鸡”,春秋两季卖酸辣碗坨,据此可概括为:老佟头一年四季吆喝卖货。
根据第⑨段“看着女孩大口地吃,他弯着腰笑着问女孩好不好吃,那样子看着非常满足。等孩子吃完,女人掏出钱递给老佟头时,老头推却了,说不要钱。女人说怎么能白吃人家的,非要给,怎奈老头就是不要”可知,小女孩想吃碗坨,吃完后女人付钱,老佟头坚决不收,觉得小女孩可爱,一碗粉供得起,据此看概括为:老佟头免费给女孩吃碗坨。
根据第⑩段“女人很是过意不去,她会裁剪,亲自到布店买布,给老佟头做了身衣服。老佟头穿上新衣服,别提有多合身了,这是手艺品,缝制工整、针脚细密,乐得老头回家就把衣服供了起来,不过年节决不穿”可知,女人为了感谢老佟头给老佟头做了一身衣服,老佟头穿上非常合身,非常高兴,决定不过年节决不穿,据此可概括为:老佟头收到衣服舍不得穿。
根据第⑪段“又过了些年,老佟头不在这条胡同叫卖了,他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可概括为:老佟头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心理活动补写。
根据第⑨段“等孩子吃完,女人掏出钱递给老佟头时,老头推却了,说不要钱。女人说怎么能白吃人家的,非要给,怎奈老头就是不要。________________,小孟在一旁都看傻了眼”的语境可知,老佟头卖碗坨,小女孩吃碗坨,吃完碗坨之后理应付钱,但是当女人付钱的时候,老佟头却坚决不收,小孟看到这一幕就很不能理解,明明是出来卖碗坨挣钱的,为什么又不收自己的钱呢?心理活动围绕这一方面展开即可。
示例: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卖货的老头,居然卖货不收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组织方法。
根据第④段“春秋两季不冷也不热,是卖酸辣碗坨的好时候”第⑤段“尤其是酸辣碗坨,男女老少都特别喜爱这一口”第⑥段“全城只有老佟头一个人会做碗坨,所以很多人都记住了他”第⑦段“从一条窄胡同里就会走出一个老头,个子不高,挑着木箱……”第⑧—⑩段“看着女孩大口地吃,他弯着腰笑着问女孩好不好吃”“爱吃就来吃,一碗粉没啥,俺供得起”可知,文章通过煎粉的制作、售卖和食用,连接了老佟头、小孟(孟老伯)和其他吉林老城居民,所以以“碗坨”为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本文通过描述老佟头卖煎粉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吉林老城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美食的魅力,文中以老佟头这一人物为核心,通过他的生活、工作以及他与其他人的互动,将各种关于煎粉、老城及其风俗的描述串联起来,目的是使老佟头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所以,文章是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突出了老佟头的形象。
文章中小孟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连接各个场景的桥梁。首先,小孟的回忆使文章得以展开,他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吉林老城的街巷,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其次,小孟对老佟头、煎粉以及老城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这种情感贯穿全文,使材料更加生动、立体。小孟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思考者。通过他的视角,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文章以小孟的视角为线索,通过他的回忆、情感和观察,巧妙地将各种材料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感丰富、意义深远。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根据尾段“酸辣碗坨从此也就失传了,后来听说这酸辣碗坨就是现在流行的煎粉儿”可知,酸辣碗坨在老佟头走后就失传了,现在吃到的酸辣碗坨已经不再是老佟头的酸辣碗坨的味道了;
根据第⑨段“后来才知道这酸辣碗坨是用荞麦面加淀粉放入小碗蒸出的。老佟头一手托住个碗坨,另一只手执一小刀灵活地横竖切断,放入碗内,从一个个小罐子里舀出蒜末、辣椒末、芥末……再从扁壶里倒些醋,熟练地弄好了”可知,老佟头在制作酸辣碗坨的时候手法熟练,味道调得恰到好处,让人闻了都感到满足,由此可知,现在的碗坨已经没有了老佟头的味道也暗示了老佟头的技艺高超,表现作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④段“老人左肩背着装有碗坨、作料和小碗的箱子,一手提米醋壶,若是夜间则另一只手提一盏煤油灯,走街串巷,连声叫卖”可知,老佟头卖酸辣碗坨走街串巷,从白天到黑夜,背着箱子,提着壶和煤油灯,足见其沿路叫卖的艰辛,以此体现了老佟头的勤劳、淳朴、善良,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老佟头的酸辣碗坨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它承载了老佟头与老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记忆,也承载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珍视。而现在流行的煎粉儿虽然在外形上相似,但已经失去了这种情感记忆和文化内涵,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酸辣碗坨的怀念;
老佟头制作的酸辣碗坨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这是他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技巧的体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传承的断裂,这种技艺可能已经失传,导致现在流行的煎粉儿虽然在外形或名称上与酸辣碗坨相似,但在口感和风味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酸辣碗坨手艺失传的惋惜和遗憾。
启科学之智
(三)(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幸“背锅”的水稻——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
①甲烷做能源虽好,却有一大坏处——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如果它在地球大气层中含量过高的话,会让地球平均气温剧烈上升,我们现在居住的很多平原和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汹涌的海水淹没。
②遍布亚洲东部的稻田,现在成了某些环境科学家责难的一大对象。他们发现水稻田能排放出相当可观的甲烷,尽管总量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占到了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10以上。这样一来,吃一口米饭简直成了一种有愧世人的不良生活习惯!
③不过,水稻可能会觉得自己比爱吃大米的人还冤枉,因为这些甲烷并不是它制造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它排放的。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稻的多数品种要栽在水里。由于水层的阻碍,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导致稻田成为甲烷的重要排放源。
④一些陈旧的生物分类系统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简单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据此,基本上所有看上去不像动物的生物都被划入了植物之列。于是,海带是“植物”,蘑菇是“植物”,细菌是“植物”,古菌自然也成了“植物”。面对这种在大学里竟然一直用到21世纪初的过时分类体系,不光是水稻,所有其他植物都要大喊“冤枉”了——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上,古菌与真正的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多了!
⑤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尽管在最新证据面前,这个划分也有点陈旧了,但至少比“不是动物就是植物”的二分法要靠谱多了。然后,真核生物再分成许多支派,在其家谱树上,动物与真菌(蘑菇之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情同姐妹。能够称得上植物的生物,只剩下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绿藻、红藻等几类。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不再顶着“植物”的头衔招摇过市了。
⑥产生甲烷的古菌(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助燃剂,以氢气或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为燃料,最后生成水和甲烷。
⑦产甲烷菌还会利用乙酸进行无氧呼吸,分解之后的产物则是二氧化碳和另一种物质——你可能猜对了——甲烷。与此相似,植物和同属真核生物的人类一样,也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糖类等养分不会与氧气结合,而是在细胞中直接分解成乙醇或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
⑧总之,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化学反应来看,产甲烷菌是一类与真核生物极为不同的“另类”生物。用本书里的比喻来说,它们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化工厂,拿手的特色产品就是甲烷——既能在人类社会中发光发热,又让人类担心得不得了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选自《植物的经营之道》,有删改)
16.请写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17.请结合文中画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8.文中大量使用补充说明文字(即括号里的文字),请概括其作用。
19.请你运用本文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为“背锅”的水稻写一段“申冤”文字。
【答案】16.“古菌”或“产甲烷菌”。
17.运用拟人手法,将褐藻不属于植物这一知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强说明语言的可读性。
18.化高深的概念为浅显易懂的知识;用简洁幽默的语言将知识说得清楚明白;将说明对象解释得详实具体。
19.示例:从文中生物学分类知识可知水稻和古菌属于不同“域”。水稻田里产生甲烷的是古菌而不是水稻,因古菌和水稻生长在同一环境下,致使水稻受到牵连,为其“背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概括。
根据第③段“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可知,水稻田的甲烷是由古菌制造的。
结合标题“不幸‘背锅’的水稻——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明确了标题提到了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是古菌,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菌。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画线句中“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招摇过市”等词语的把褐藻人格化,赋予褐藻人的情态和行为,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褐藻这一生物显得更为活泼和形象,将“褐藻(海带之类)不能归类为‘植物’”的内容介绍得生动有趣,使得原本枯燥的生物分类知识变得更为有趣和易于理解,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可知,水稻田的缺氧环境适宜古菌的生存,括号里的内容强调了氧气对古菌生存的威胁性。这种强调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水稻田的缺氧环境对古菌来说是理想的;
根据第⑤段“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然后,真核生物再分成许多支派,在其家谱树上,动物与真菌(蘑菇之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称得上植物的生物,只剩下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绿藻、红藻等几类。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可知,在提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时,括号内的文字“(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明确界定了该分类系统所涵盖的生物范围,即仅针对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而不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如病毒。另外,括号内的文字提供了关于某些类别的额外信息,使描述更加具体和生动。例如,“蘑菇之类”补充说明了真菌的范围,“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则详细列举了陆生植物的类别,“海带之类”说明了褐藻的具体实例。
根据第⑥段“产生甲烷的古菌(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助燃剂”可知,括号内的“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对“产生甲烷的古菌”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一术语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准确含义,即“产甲烷菌”。
根据第⑦段“糖类等养分不会与氧气结合,而是在细胞中直接分解成乙醇或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可知,在描述人类无氧呼吸的产物时,括号内的“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具体解释了乳酸的特点和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无氧呼吸的后果。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文章中括号里的内容主要用于对正文中的某些概念、名词或现象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的也可以作为一种幽默或调侃的方式,为文章增加一定的趣味性,用简洁幽默的语言将知识说得清楚明白;可以化高深的概念为浅显易懂的知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③段“水稻可能会觉得自己比爱吃大米的人还冤枉,因为这些甲烷并不是它制造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它排放的。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导致稻田成为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可知,水稻并未产生甲烷,而是由生活在水稻田的古菌制造的,水稻田的环境成为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地点;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
根据第⑤段“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第⑦段“植物和同属真核生物的人类一样,也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第⑧段“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化学反应来看,产甲烷菌是一类与真核生物极为不同的‘另类’生物”可知,水稻是真核生物,和古菌是不同的类别,不能混为一谈。水稻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于是吸附到稻田里的甲烷而已。但其本身无法制造甲烷。文章可从这两方面进行“申冤”即可。
示例:我并非甲烷的主要制造者,真正“作祟”的是稻田土壤中那些厌氧的古菌。它们以二氧化碳和有机物为原料,在缺氧环境中产生甲烷。我只是提供了生长场所,实则“被冤枉”。望世人明察,还我清白。
沐革命之光
(四)名著阅读(5分)
20.2024年10月,将迎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班级围绕《红星照耀中国》开展“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 走进长征】
(1)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班长搜集了以下材料,从中你发现红军长征时期经历了哪些困难?请写出其中的三点。
【任务二 感悟精神】
(2)回顾《红星照耀中国》,联系前面的任务,你感悟到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什么?
【答案】(1)行军路途遥远;自然环境险恶;敌方围追堵截;遭遇军阀包围;穿越陌生区域;战斗频繁等。
(2)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题干所给材料总结概括红军长征时期经历的困难。
由“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十八天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经过12个省份”等可知,红军行军路途遥远,战事紧张。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等可知,红军长征所遇自然环境恶劣;由“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等可知,红军长征途中遭遇敌军围追堵截,战事频繁;由“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可知,红军穿越偏僻陌生区域,途中饥寒交迫,历经了很多艰难和险阻。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红军长征途中遭遇敌军围追堵截,“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行过偏僻陌生区域,中国革命历经艰难险阻,这是红军战士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这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
“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重要关键。“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贤家乡之美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1.为推介家乡,学校开展“爱我吉林,赞我家乡”系列宣传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 抒豪情】
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吉林省的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了解,校学生会搜集整理了以下材料,请认真阅读。
材料一: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是吉林省长春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母校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空军航空大学,这所大学是飞行员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英模的摇篮和航天员的摇篮。
材料二:
截至2024年4月14日,中国商业航天开创者和领跑者长光卫星,通过22次发射,实现了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材料三:
吉林省的风景名胜有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花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
材料四:
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白山松水,如此多娇!请将“今日吉林是我的荣光,明日我是吉林的骄傲”两句话工整、规范地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里。
【任务二 拟标语】
(2)夏日已至,为配合吉林文旅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吉林避暑,同学们拟了下面四条宣传标语,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微风送香气,骄阳迎宾朋B.清爽吉林,22℃的夏天
C.四季入吉林,无处不风光D.魅力吉林,风景这边独好
【任务三 传民俗】
(3)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社戏是江南地区盛行的民俗,安塞腰鼓是陕北一带的民俗。请你作为吉林民俗文化宣讲志愿者,向来到吉林的客人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
【任务四 荐美景】
(4)校学生会组织同学们设计一套“大美吉林”的明信片来宣传家乡。请你仿照示例,推荐一处家乡美景并书写推荐语,将明信片补充完整。
示例:
家乡推荐地: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推荐语:在凝固的艺术中,获得美的享受。
【答案】(1)今日吉林是我的荣光,明日我是吉林的骄傲! (2)B
(3)示例:扭秧歌踩高跷是我家乡的民俗。逢年过节,人们以这种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冀。
(4)示例:家乡推荐地: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推荐语:在绚烂的红叶中,观赏奇妙的自然景观。(吉林省内任何一处景点皆可,若推荐地超出吉林省范围则不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①用正楷工整美观书写;②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要规范;③不写繁体字。注意“荣光、骄傲”等易错字词的书写。
(2)本题考查拟定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主题突出,有宣传性,朗朗上口。
根据“夏日已至,为配合吉林文旅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吉林避暑”可知,宣传标语需要突出“夏日”“避暑”的主题,以吸引游客。
A.“微风送香气,骄阳迎宾朋”主要体现了对游客的欢迎,“骄阳”可以体现“夏日”,但是不能体现“避暑”的主题,故不恰当;
B.“清爽吉林,22℃的夏天”,体现了吉林夏日凉爽的特点;符合“夏日”“避暑”的主题;故作宣传标语恰当;
C.“四季入吉林,无处不风光”体现了吉林四季风景好的特点;不符合“夏日”“避暑”的主题;故不恰当;
D.“魅力吉林,风景这边独好”体现了吉林的风景独好,吉林充满魅力。不符合“夏日”“避暑”的主题;故不恰当。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语言表达。
本题要求“作为吉林民俗文化宣讲志愿者,向来到吉林的客人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本题需要写吉林的一个民俗,明确名称和文化意义,也可以从民俗的由来、民俗活动的内容、仪式等角度进行介绍,语言要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准确。
示例:打珍珠球是我家乡的民俗。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珍珠球是民族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骄健与生活劳作之优美,两者紧密融汇在一起了。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仿写推荐语。
本题需要推荐吉林省内任何一处景点,并写推荐语。推荐语语言内容方面:需要明确景点名称和景点特色。情感表达方面: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景点的赞美之情。句式与修辞方面:根据推荐语“在凝固的艺术中,获得美的享受”可知,可使用句式:在+形容词+的+名词+中,动词+形容词+的+名词。
示例:家乡推荐地:松花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推荐语:在静谧的湖光山色中,饱览美的画卷。
绽思想之花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2.作文
题目:情味浸润的时光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答案】略。
23.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答案】略。长征的统计数字(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
▲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
▲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
▲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
▲十八天夜间行军
▲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
▲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
▲爬过18条山脉
▲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2个省份
▲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选文,填写下面表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