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相关要求的学校、姓名、考号等考试信息;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题外不准使用铅笔,全卷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12题,共36分。
1. 如图所示是小华自制的探究力的三要素的装置,直尺与吸盘之间用胶水固定,直尺上固定有A、B、C、D四个挂钩。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右拉B、D挂钩时,观察到拉B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该实验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大小B. 方向C. 作用点D. 受力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右拉B、D挂钩时,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该实验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停放自行车时,若要从如图四点中选择一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将后轮略微提起。其中最省力的点是( )
A. A点B. B点
C. C点D. D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后轮被提起时,前轮是支点,若要从如图四点中选择一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将后轮略微提起,要使提力最小,其力臂应最大,故此点应距离支点的水平距离最大,A、B、C、D四点中,D点作为动力作用点时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故选D。
3. 关于如图所示一对夫妻对话中,对下列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体重计显示的“kg”是表示人受到重力的单位
B. 体重计显示“70kg”的物理量与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关
C. 称量时从双脚站立变成单脚站立会看到体重计示数明显增大
D. 此体重计拿到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也能正确测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可知,体重计显示的“kg”是表示人的质量的单位。故A错误;
B.体重计显示“70kg”的物理量是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因此与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关,故B正确;
C.根据体重计的测量原理可知,体重计的原理主要基于重力的作用,通过测量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来确定其重量,通过G=mg进而测量出物体的质量。称量时从双脚站立变成单脚站立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不变,所以体重计示数不变,故C错误;
D.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物体对体重计没有压力,则体重计不能正常使用,所以此体重计拿到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不能正确测量,故D错误。
故选B。
4. 如图,一个U形敞口容器里面装有水,把它放在斜面上(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个U形敞口容器,符合连通器的特点,又因为里面装有水,容器内的液面是相平的,只有B图中液面相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如图是汽车车身凹痕修复器,用气泵抽出吸盘中的空气,吸盘能紧贴在车身上,是因为( )
A. 大气压的作用B. 人对吸盘的压力C. 人对吸盘的拉力D. 吸盘任何情况都有吸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将吸盘中的空气抽出后,吸盘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被紧压在车身上,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 如图的车由于未拉手刹导致“溜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停在坡上的车会向下滑动说明没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溜车”过程车辆运动加快,说明车受到阻力在减小
C.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车不容易“溜车”,因为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拉手刹可以有效防止“溜车”,因为拉手刹增大了轮胎的粗糙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停在坡上的车会向下滑动,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错误;
B.“溜车”过程中,车辆对坡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车受到的阻力不变,故B错误;
C.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车不容易“溜车”,因为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因而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汽车处于平衡状态,故C正确;
D.拉手刹可以有效防止“溜车”,因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拉手刹增大了压力,从而增大与轮胎间的摩擦,故D错误。
故选C。
7. 一根均匀铁丝AB,在中点O用一细绳将它悬挂起来,铁丝保持水平方向平衡。如果将OB这一段弯折一下,使点B和点O重合,如图所示,则此时铁丝将( )
A. 左端向下倾斜B. 右端向下倾斜C. 水平方向保持平衡D. 未知铁丝原长,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右边铁丝折叠后,重力不变,但右边的重心左移,力臂减小,即右边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减小,故左端向下倾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如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两试管液面相平。已知甲、乙试管中的液体密度分别为和,试管底部受到压强分别是和。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由题意可知
,
由可知,,故AB错误;
CD.已知两试管液面相平,,则由可知。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 甲、乙两个正方体静止放置在相同的水平泥地上,把它们取走后,地面留下的凹痕如图所示,则( )
A. 甲对泥地的压强比乙小B. 甲、乙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相同
C. 甲所受的重力比乙的大D. 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由图可知甲、乙两正方体静止放置在相同的水平泥地上,把它们取走后,甲正方体使地面留下的凹痕深度大于乙正方体使地面留下的凹痕深度,说明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大于乙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即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大于乙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压强是物体对单位面积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则甲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大于乙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故AB不符合题意;
CD.因为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大于乙,甲的受力面积大,由可知,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而水平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自身重力,所以甲的重力大,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质量相同的A、B两个正方体,在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方体A受到的浮力大
B. 正方体B受到的浮力大
C. 正方体A浸在水中的体积大
D. 正方体A、B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图中A悬浮,B漂浮,均有
又因为A、B两个正方体质量相同,所以重力相同,因此浮力也相同,故AB错误;
CD.因为A、B两个正方体所受浮力相同,且
所以正方体A、B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 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并落回地面的过程中,先后经过A、B两点。小球在这两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如图所示,则小球在B点的( )
A. 动能等于在A点的B. 机械能大于在A点的
C. 速度比在A点的大D. 离地高度比在A点的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由图可知,小球在B点的动能大于A点的动能,动能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小球的质量不变,所以小球在B点的速度大于A点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球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机械能等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由图知,球在A点动能和B点重力势能相等,A点的重力势能大于B点的动能,所以A点的机械能大于B点的机械能,故B不符合题意;
D.A点的重力势能大于B点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球的质量不变,所以球在A点的高度大于B点的高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如图甲,水平地面粗糙程度相同,。用大小不变的水平拉力F拉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通过AB、CD段时“”图像如图乙,与AB段相比,CD段( )
A. 物体所受摩擦力较大B. 水平拉力F做的功较多
C. 物体运动的时间较小D. 水平拉力F做功的功率较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图乙,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始终处于平衡态,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水平拉力F,则摩擦力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平拉力F的相同,移动的距离,则做功一样多,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乙可知,与AB段相比,CD段的速度小,移动距离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CD段运动的时间长,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乙可知,与AB段相比,CD段的速度小,根据,可知CD段水平拉力F做功的功率较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11题,共64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3. 如题图所示,量筒里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答案】 ①. 25 ②. 1.4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量筒分度值为1 mL,故量筒中水体积为25 mL。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故示数为1.4N。
14. 如图甲所示是人手持杯子的照片,已知杯子重力为G,手对杯子的压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该过程中杯子一直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请在丙图中画出该过程中手对杯子的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
【解析】
【详解】手对杯子的压力增大,但水杯仍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仍然平衡,则水杯所受的摩擦力等于重力,保持不变,如图所示:
15. 如图甲是一台石材运输车,提起石材时,钢杆AB可看成一个杠杆。它能通过移动套管在AB上的位置来调节支点,其简化图如图乙所示,是作用在A点的动力。问:使用杠杆提起一石材,从图乙杠杆上已标明的两点中选择一点作为支点,使最小,在对应的括号内标明O,并作出对应的动力臂。
【答案】
【解析】
【详解】使用杠杆提起一石材,当动力较小时,杠杆要逆时针转动,此时绕着转动的是套管左侧的端点,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阻力一定时,阻力臂越小,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在左侧括号内标明O,从O作出动力作用线的垂线,即动力臂l1,如图所示:
16. 完全相同的滑轮分别作为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明和小芳各选取一种方法做实验。
(1)小明采取了如图甲所示的绕线组装滑轮组。他通过滑轮组用3N的拉力将重4.8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1m,对物体做的功是______J;
(2)小芳采用了图乙的装置提升同样的物体,所用的拉力小于3N,则她的滑轮组绕线如何,请你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画出。____
【答案】 ①. 0.48 ②.
【解析】
【详解】(1)[1]如图甲所示,对物体做的功为有用功,即
(2)[2]由于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绳子承重股数最多为3股,甲图中拉力为3N,而乙图中所用的拉力小于3N,即乙图更省力,根据
可知,在滑轮重和物重一定时,绳子承重股数越多,所用的拉力越小。甲图滑轮组绳子承重股数为2股,所以乙图滑轮组绳子承重股数应为3股,如图所示
17.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柱体模型,指标数据反映了单位高度圆柱体的截面积情况,与截面积成正比,从而直观地反映体型状况(如图所示),将人的体重用“m”表示(单位:千克)、身高用“h”表示(单位:米)。
(1)若人的密度用“”表示:则人的体积______(用以上符号表示);
(2)圆柱体的体积,据题意BMI=______(选填唯一选项);
A. B. C. D.
(3)若人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下列哪种方式计算适合作为BMI体重指数______(选填唯一选项)。
A. mh B. C. D.
【答案】 ①. ②. D ③. C
【解析】
【详解】(1)[1]密度描述了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大小,是指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根据可得,人的体积为
(2)[2]圆柱体的体积,根据“体重指数BMI反映了单位高度圆柱体的截面积情况”可得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3]根据可得
若人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可作为BMI体重指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如图所示,桌面上有一个密度为的实心小球,甲、乙是分别盛满密度为、两种不同液体的溢水杯,溢水杯是完全相同的。将小球放入甲溢水杯中,静止后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分别为、,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将小球放入乙溢水杯中,静止后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分别为、,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
(1)若,则______(选填“<”、“=”、或“>”,下同);
(2)若小球在两个杯中都沉底,且,则______;
(3)若小球在甲中漂浮,在乙中悬浮,则______;
(4)若小球在甲、乙中都漂浮,且,则有______。
【答案】 ①. = ②. < ③. > ④. >
【解析】
【详解】(1)[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小球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小球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若,则。
(2)[2]若小球在两个杯中都沉底,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都等于小球的体积),,根据可知,。
(3)[3]若小球在甲中漂浮,排开甲液体的体积小于小球的体积,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在甲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小球在乙中悬浮,排开乙液体的体积等于小球的体积,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在乙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所以;根据可知,。
(4)[4]若小球在甲、乙中都漂浮,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所以小球在甲、乙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在甲、乙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且,根据
可知,。
19. 如图所示的泥橇又名“泥马”,可以快速滑行于广阔的滩涂上。当年戚继光利用它大败倭寇,现在是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
(1)某次泥橇20s内滑行了60m,求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
(2)若泥橇与渔民总质量为90kg,渔民双脚站立在泥橇上时,泥橇与滩涂接触面积为,求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
【答案】(1);(2)
【解析】
【详解】解:(1)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为
(2)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力为
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为
答:(1)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
(2)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为。
20. 如图所示,物块A质量为0.8kg,用数显推拉力计将物块压入水中并静止,这时数显推拉力计的示数为2N,已知水的密度是,,忽略推拉力计的推杆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求:
(1)物块的重力;
(2)图中物块受到的水的浮力;
(3)物块的密度。
【答案】(1)8N;(2)10N;(3)0.8×103kg/m3
【解析】
【详解】解:(1)物块的重力
(2)物块在推拉力计的作用下静止在水中,此时受力平衡,即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块的体积
物块的密度
答:(1)物块的重力为8N;
(2)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10N;
(3)物块的密度为0.8×103kg/m3。
21.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气密性良好的微小压强计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如图甲、乙两图中,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侧______,判断出______(选填“甲”或“乙”)图中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3)下图中,A、B、C三点受到液体压强最大的是______点。
【答案】 ①. 不是 ②. 液面高度差不同 ③. 甲 ④. 增大 ⑤. C
【解析】
【详解】(1)[1]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仪器是连通器,故气密性良好的微小压强计不是连通器。
(2)[2][3][4]如图甲、乙两图中,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不同,判断出甲图中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5]A点和B点相比,同一液体,B点深度大,则B点液体压强大,B点和C点相比,同一深度,C点的液体密度大,则C点的液体压强大,则C点液体压强最大。
22. 小明测量某果汁的密度,他利用天平(配砝码)和注射器(容积50mL)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注射器抽取10mL果汁,果汁进入注射器筒内,是利用了______的作用。将注射器放到调好的天平上,测得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26g;
(2)用注射器继续抽取果汁至20mL处,再将注射器放到天平上,所用砝码及游码如图乙所示,则所测得的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______g,计算出果汁的密度为______,注射器的质量为______g;
(3)另外,实验室里有三个密度不同实心物体,小明正确测出它们的质量、体积和重力,并在、坐标系中描点,以下描点正确的是______;描点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 ①. 大气压 ②. 35.8 ③. 0.98×103 ④. 16.2 ⑤. C ⑥. E
【解析】
【详解】(1)[1]注射器抽果汁是先把注射器筒内的空气排尽,拉动活塞,注射器内压强减小,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将果汁抽入注射器中。
(2)[2]如图乙所示,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
m=20g+10g+5g+0.8g=35.8g
[3]10mL果汁的总质量为26g,20mL果汁的总质量为35.8g,可知10mL果汁的质量为
即果汁的密度
[4]注射器的质量为
(3)[5][6]因为同一个物体,其重力和质量成正比,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故描点正确的应该是正比例关系的,图中点连线后应过原点,故G−m描点为C,m−V描点为E。
23. 如图所示,无摩擦的轨道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轨道前半部分是弧形的,后半部分是水平的。装置配套有三个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金属球(),把一个金属球从轨道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后,它会沿轨道一直运动到末端,离开轨道后,球会在空中继续飞行,最后掉到水平地面上。(忽略空气阻力)
(1)金属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它的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2)小明猜想:
猜想一:金属球的质量越大,它落地时离C点距离越大;
猜想二:球静止释放时的高度越高,它落地时离C点距离越大;
设计实验(可自选测量器材),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
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图说明);____
②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____
【答案】 ①. 重力势 ②. 动 ③. 见解析 ④.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2]金属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①[3]实验步骤:让质量为m1的金属球在轨道装置某一高度静止释放,用卷尺测出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1;再换用质量(不同)为m2、m3的金属球在轨道装置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用卷尺测出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2、s3。
②[4]根据实验步骤,设计的记录表格如下所示
实验次数
金属球释放的高度h/m
金属球的质量m/kg
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m
1
h0
m1
s1
2
h0
m2
s2
3
h0
m3
s3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相关要求的学校、姓名、考号等考试信息;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题外不准使用铅笔,全卷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12题,共36分。
1. 如图所示是小华自制的探究力的三要素的装置,直尺与吸盘之间用胶水固定,直尺上固定有A、B、C、D四个挂钩。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右拉B、D挂钩时,观察到拉B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该实验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大小B. 方向C. 作用点D. 受力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右拉B、D挂钩时,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该实验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停放自行车时,若要从如图四点中选择一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将后轮略微提起。其中最省力的点是( )
A. A点B. B点
C. C点D. D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后轮被提起时,前轮是支点,若要从如图四点中选择一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将后轮略微提起,要使提力最小,其力臂应最大,故此点应距离支点的水平距离最大,A、B、C、D四点中,D点作为动力作用点时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故选D。
3. 关于如图所示一对夫妻对话中,对下列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体重计显示的“kg”是表示人受到重力的单位
B. 体重计显示“70kg”的物理量与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关
C. 称量时从双脚站立变成单脚站立会看到体重计示数明显增大
D. 此体重计拿到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也能正确测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可知,体重计显示的“kg”是表示人的质量的单位。故A错误;
B.体重计显示“70kg”的物理量是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因此与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关,故B正确;
C.根据体重计的测量原理可知,体重计的原理主要基于重力的作用,通过测量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来确定其重量,通过G=mg进而测量出物体的质量。称量时从双脚站立变成单脚站立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不变,所以体重计示数不变,故C错误;
D.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物体对体重计没有压力,则体重计不能正常使用,所以此体重计拿到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不能正确测量,故D错误。
故选B。
4. 如图,一个U形敞口容器里面装有水,把它放在斜面上(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个U形敞口容器,符合连通器的特点,又因为里面装有水,容器内的液面是相平的,只有B图中液面相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如图是汽车车身凹痕修复器,用气泵抽出吸盘中的空气,吸盘能紧贴在车身上,是因为( )
A. 大气压的作用B. 人对吸盘的压力C. 人对吸盘的拉力D. 吸盘任何情况都有吸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将吸盘中的空气抽出后,吸盘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被紧压在车身上,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 如图的车由于未拉手刹导致“溜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停在坡上的车会向下滑动说明没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溜车”过程车辆运动加快,说明车受到阻力在减小
C.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车不容易“溜车”,因为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拉手刹可以有效防止“溜车”,因为拉手刹增大了轮胎的粗糙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停在坡上的车会向下滑动,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错误;
B.“溜车”过程中,车辆对坡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车受到的阻力不变,故B错误;
C.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车不容易“溜车”,因为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因而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汽车处于平衡状态,故C正确;
D.拉手刹可以有效防止“溜车”,因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拉手刹增大了压力,从而增大与轮胎间的摩擦,故D错误。
故选C。
7. 一根均匀铁丝AB,在中点O用一细绳将它悬挂起来,铁丝保持水平方向平衡。如果将OB这一段弯折一下,使点B和点O重合,如图所示,则此时铁丝将( )
A. 左端向下倾斜B. 右端向下倾斜C. 水平方向保持平衡D. 未知铁丝原长,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右边铁丝折叠后,重力不变,但右边的重心左移,力臂减小,即右边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减小,故左端向下倾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如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两试管液面相平。已知甲、乙试管中的液体密度分别为和,试管底部受到压强分别是和。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由题意可知
,
由可知,,故AB错误;
CD.已知两试管液面相平,,则由可知。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 甲、乙两个正方体静止放置在相同的水平泥地上,把它们取走后,地面留下的凹痕如图所示,则( )
A. 甲对泥地的压强比乙小B. 甲、乙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相同
C. 甲所受的重力比乙的大D. 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由图可知甲、乙两正方体静止放置在相同的水平泥地上,把它们取走后,甲正方体使地面留下的凹痕深度大于乙正方体使地面留下的凹痕深度,说明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大于乙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即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大于乙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压强是物体对单位面积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则甲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大于乙对单位面积泥地的压力,故AB不符合题意;
CD.因为甲正方体对水泥地面的压强大于乙,甲的受力面积大,由可知,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而水平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自身重力,所以甲的重力大,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质量相同的A、B两个正方体,在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方体A受到的浮力大
B. 正方体B受到的浮力大
C. 正方体A浸在水中的体积大
D. 正方体A、B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图中A悬浮,B漂浮,均有
又因为A、B两个正方体质量相同,所以重力相同,因此浮力也相同,故AB错误;
CD.因为A、B两个正方体所受浮力相同,且
所以正方体A、B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 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并落回地面的过程中,先后经过A、B两点。小球在这两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如图所示,则小球在B点的( )
A. 动能等于在A点的B. 机械能大于在A点的
C. 速度比在A点的大D. 离地高度比在A点的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由图可知,小球在B点的动能大于A点的动能,动能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小球的质量不变,所以小球在B点的速度大于A点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球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机械能等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由图知,球在A点动能和B点重力势能相等,A点的重力势能大于B点的动能,所以A点的机械能大于B点的机械能,故B不符合题意;
D.A点的重力势能大于B点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球的质量不变,所以球在A点的高度大于B点的高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如图甲,水平地面粗糙程度相同,。用大小不变的水平拉力F拉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通过AB、CD段时“”图像如图乙,与AB段相比,CD段( )
A. 物体所受摩擦力较大B. 水平拉力F做的功较多
C. 物体运动的时间较小D. 水平拉力F做功的功率较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图乙,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始终处于平衡态,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水平拉力F,则摩擦力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平拉力F的相同,移动的距离,则做功一样多,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乙可知,与AB段相比,CD段的速度小,移动距离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CD段运动的时间长,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乙可知,与AB段相比,CD段的速度小,根据,可知CD段水平拉力F做功的功率较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11题,共64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3. 如题图所示,量筒里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答案】 ①. 25 ②. 1.4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量筒分度值为1 mL,故量筒中水体积为25 mL。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故示数为1.4N。
14. 如图甲所示是人手持杯子的照片,已知杯子重力为G,手对杯子的压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该过程中杯子一直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请在丙图中画出该过程中手对杯子的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
【解析】
【详解】手对杯子的压力增大,但水杯仍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仍然平衡,则水杯所受的摩擦力等于重力,保持不变,如图所示:
15. 如图甲是一台石材运输车,提起石材时,钢杆AB可看成一个杠杆。它能通过移动套管在AB上的位置来调节支点,其简化图如图乙所示,是作用在A点的动力。问:使用杠杆提起一石材,从图乙杠杆上已标明的两点中选择一点作为支点,使最小,在对应的括号内标明O,并作出对应的动力臂。
【答案】
【解析】
【详解】使用杠杆提起一石材,当动力较小时,杠杆要逆时针转动,此时绕着转动的是套管左侧的端点,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阻力一定时,阻力臂越小,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在左侧括号内标明O,从O作出动力作用线的垂线,即动力臂l1,如图所示:
16. 完全相同的滑轮分别作为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明和小芳各选取一种方法做实验。
(1)小明采取了如图甲所示的绕线组装滑轮组。他通过滑轮组用3N的拉力将重4.8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1m,对物体做的功是______J;
(2)小芳采用了图乙的装置提升同样的物体,所用的拉力小于3N,则她的滑轮组绕线如何,请你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画出。____
【答案】 ①. 0.48 ②.
【解析】
【详解】(1)[1]如图甲所示,对物体做的功为有用功,即
(2)[2]由于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绳子承重股数最多为3股,甲图中拉力为3N,而乙图中所用的拉力小于3N,即乙图更省力,根据
可知,在滑轮重和物重一定时,绳子承重股数越多,所用的拉力越小。甲图滑轮组绳子承重股数为2股,所以乙图滑轮组绳子承重股数应为3股,如图所示
17.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柱体模型,指标数据反映了单位高度圆柱体的截面积情况,与截面积成正比,从而直观地反映体型状况(如图所示),将人的体重用“m”表示(单位:千克)、身高用“h”表示(单位:米)。
(1)若人的密度用“”表示:则人的体积______(用以上符号表示);
(2)圆柱体的体积,据题意BMI=______(选填唯一选项);
A. B. C. D.
(3)若人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下列哪种方式计算适合作为BMI体重指数______(选填唯一选项)。
A. mh B. C. D.
【答案】 ①. ②. D ③. C
【解析】
【详解】(1)[1]密度描述了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大小,是指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根据可得,人的体积为
(2)[2]圆柱体的体积,根据“体重指数BMI反映了单位高度圆柱体的截面积情况”可得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3]根据可得
若人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可作为BMI体重指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如图所示,桌面上有一个密度为的实心小球,甲、乙是分别盛满密度为、两种不同液体的溢水杯,溢水杯是完全相同的。将小球放入甲溢水杯中,静止后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分别为、,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将小球放入乙溢水杯中,静止后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分别为、,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
(1)若,则______(选填“<”、“=”、或“>”,下同);
(2)若小球在两个杯中都沉底,且,则______;
(3)若小球在甲中漂浮,在乙中悬浮,则______;
(4)若小球在甲、乙中都漂浮,且,则有______。
【答案】 ①. = ②. < ③. > ④. >
【解析】
【详解】(1)[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小球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小球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若,则。
(2)[2]若小球在两个杯中都沉底,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都等于小球的体积),,根据可知,。
(3)[3]若小球在甲中漂浮,排开甲液体的体积小于小球的体积,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在甲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小球在乙中悬浮,排开乙液体的体积等于小球的体积,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在乙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所以;根据可知,。
(4)[4]若小球在甲、乙中都漂浮,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小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所以小球在甲、乙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在甲、乙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且,根据
可知,。
19. 如图所示的泥橇又名“泥马”,可以快速滑行于广阔的滩涂上。当年戚继光利用它大败倭寇,现在是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
(1)某次泥橇20s内滑行了60m,求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
(2)若泥橇与渔民总质量为90kg,渔民双脚站立在泥橇上时,泥橇与滩涂接触面积为,求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
【答案】(1);(2)
【解析】
【详解】解:(1)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为
(2)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力为
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为
答:(1)泥橇滑行的平均速度;
(2)泥橇对水平滩涂的压强为。
20. 如图所示,物块A质量为0.8kg,用数显推拉力计将物块压入水中并静止,这时数显推拉力计的示数为2N,已知水的密度是,,忽略推拉力计的推杆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求:
(1)物块的重力;
(2)图中物块受到的水的浮力;
(3)物块的密度。
【答案】(1)8N;(2)10N;(3)0.8×103kg/m3
【解析】
【详解】解:(1)物块的重力
(2)物块在推拉力计的作用下静止在水中,此时受力平衡,即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块的体积
物块的密度
答:(1)物块的重力为8N;
(2)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10N;
(3)物块的密度为0.8×103kg/m3。
21.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气密性良好的微小压强计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如图甲、乙两图中,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侧______,判断出______(选填“甲”或“乙”)图中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3)下图中,A、B、C三点受到液体压强最大的是______点。
【答案】 ①. 不是 ②. 液面高度差不同 ③. 甲 ④. 增大 ⑤. C
【解析】
【详解】(1)[1]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仪器是连通器,故气密性良好的微小压强计不是连通器。
(2)[2][3][4]如图甲、乙两图中,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不同,判断出甲图中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5]A点和B点相比,同一液体,B点深度大,则B点液体压强大,B点和C点相比,同一深度,C点的液体密度大,则C点的液体压强大,则C点液体压强最大。
22. 小明测量某果汁的密度,他利用天平(配砝码)和注射器(容积50mL)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注射器抽取10mL果汁,果汁进入注射器筒内,是利用了______的作用。将注射器放到调好的天平上,测得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26g;
(2)用注射器继续抽取果汁至20mL处,再将注射器放到天平上,所用砝码及游码如图乙所示,则所测得的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______g,计算出果汁的密度为______,注射器的质量为______g;
(3)另外,实验室里有三个密度不同实心物体,小明正确测出它们的质量、体积和重力,并在、坐标系中描点,以下描点正确的是______;描点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 ①. 大气压 ②. 35.8 ③. 0.98×103 ④. 16.2 ⑤. C ⑥. E
【解析】
【详解】(1)[1]注射器抽果汁是先把注射器筒内的空气排尽,拉动活塞,注射器内压强减小,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将果汁抽入注射器中。
(2)[2]如图乙所示,注射器和果汁的总质量为
m=20g+10g+5g+0.8g=35.8g
[3]10mL果汁的总质量为26g,20mL果汁的总质量为35.8g,可知10mL果汁的质量为
即果汁的密度
[4]注射器的质量为
(3)[5][6]因为同一个物体,其重力和质量成正比,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故描点正确的应该是正比例关系的,图中点连线后应过原点,故G−m描点为C,m−V描点为E。
23. 如图所示,无摩擦的轨道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轨道前半部分是弧形的,后半部分是水平的。装置配套有三个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金属球(),把一个金属球从轨道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后,它会沿轨道一直运动到末端,离开轨道后,球会在空中继续飞行,最后掉到水平地面上。(忽略空气阻力)
(1)金属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它的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2)小明猜想:
猜想一:金属球的质量越大,它落地时离C点距离越大;
猜想二:球静止释放时的高度越高,它落地时离C点距离越大;
设计实验(可自选测量器材),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
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图说明);____
②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____
【答案】 ①. 重力势 ②. 动 ③. 见解析 ④.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2]金属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①[3]实验步骤:让质量为m1的金属球在轨道装置某一高度静止释放,用卷尺测出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1;再换用质量(不同)为m2、m3的金属球在轨道装置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用卷尺测出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2、s3。
②[4]根据实验步骤,设计的记录表格如下所示
实验次数
金属球释放的高度h/m
金属球的质量m/kg
金属球离开轨道末端到刚接触地面之间的水平距离s/m
1
h0
m1
s1
2
h0
m2
s2
3
h0
m3
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