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解析)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2.1常用逻辑用语(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2.2常用逻辑用语(针对练习)(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3.1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3.2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针对练习)(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4.1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1.1集合(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1.1.1集合(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真子集,集合的相等,子集或真子集的个数,全集的概念,补集运算的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梳理
一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聚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
(2)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元素具有以下特点: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自然数集、分别用字母R、Q、Z、N+或N∗、N来表示.
5.集合的分类
(1)空集:不含任何元素,记作∅.
(2)非空集合: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无限极:含有无限个元素.
6.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区间法、数轴法、韦恩图法.
二 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2.真子集
一般地,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3.集合的相等
一般地,如果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4.子集或真子集的个数
(1)集合元素个数为n,子集个数为2n (2)集合元素个数为n,真子集个数为2n−1
(3)集合元素个数为n,非空子集个数为2n−1 (4)集合元素个数为n,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2
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1.交集的概念
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2.交集运算的性质
交集运算具有以下性质,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1)A∩B=B∩A;(2)A∩A=A;(3)A∩∅=∅∩A=∅;
(4)如果A⊆B,则A∩B==A,反之也成立.
3.并集的概念
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4.并集运算的性质
类比交集运算的性质,探索得出并集运算的性质,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1)A∪B=B∪A;(2)A∪A=A;(3)A∪∅=∅∪A=A;
(4)如果A⊆B,则A∪B=B,反之也成立.
5.全集的概念
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6.补集的概念
如果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则由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在U中的补集,记作UA,读作A在U中的补集.
7.补集运算的性质
事实上,给定全集U及其任意一个子集A,补集运算具有如下性质:
(1)A∪(UA)= U;(2)A∩(UA)=∅;(3)U(UA)= A.
题型战法
题型战法一 元素与集合
典例1.若M={x|x>-1},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0⊆MB.{0}∈MC.∅∈MD.{0}⊆M
变式1-1.给出下列四个关系:π∈R, 0∉Q ,0.7∈N, 0∈∅,其中正确的关系个数为( )
A.4B.3C.2D.1
变式1-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2∈{0,1}B.32∈ZC.π∈RD.5∈∅
变式1-3.若集合A=xx=2n+1,n∈Z,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2∈AB.−4∈AC.3⊆AD.0,3⊆A
变式1-4.若集合M=xx−2<0,x∈N,则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
A.0∉MB.0∈M
C.1⊆MD.1⊆M
题型战法二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典例2.已知集合,若−4∈A,则实数a的值为( ).
A.B.1C.5或D.或1
变式2-1.下面能构成集合的是( )
A.中国的小河流B.大于5小于11的偶数
C.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D.某班级跑得快的学生
变式2-2.若x∈1,2,x2,则x的可能值为( )
A.0,2B.0,1
C.1,2D.0,1,2
变式2-3.若a+2∈1,3,a2,则a的值为( )
A.或1或2B.或1C.或2D.2
变式2-4.已知集合 A=0,m,m2−3m+2,且 2∈A,则实数m的值为( )
A.3B.2C.0或3D.0或2或3
题型战法三 集合的基本关系
典例3.集合的子集个数为( )
A.4B.8C.16D.32
变式3-1.集合A=xx2−4x−5<0的一个真子集可以为( )
A.x−1
变式3-3.下列集合与集合A=2022,1相等的是( )
A.(1,2022)B.x,y|x=2022,y=1
C.x|x2−2023x+2022=0D.{(2022,1)}
变式3-4.下列各式中: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正确的个数是( )
A.1B.2C.3D.4
题型战法四 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求参数
典例4.已知集合A=2,−2,B=xx2−ax+4=0,若A∪B=A,则实数a满足( )
A.a−4变式4-1.已知集合A=x|x2+x−2=0,B=x|ax+1=0,若B⊆A,则实数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 )
A.−1B.C.−1,12D.−1,0,12
变式4-2.已知集合A=x−2
变式4-3.已知集合A=x∈Zx2<4,B=1,a,B⊆A,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 )
A.−2,−1,0B.−2,−1C.{−1,0}D.−1
变式4-4.设a,b∈R,P=1,a,Q=−1,b,若P=Q,则( ).
A.−2B.C..0D.1
题型战法五 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典例5.已知集合A=x|x≥4或x≤−2,B=xy=lgx2−x−2,则∁RA∩(∁RB)= ( )
A.[−1,2] B.−2,−1∪2,4 C.2,4 D.∅
变式5-1.已知集合A=x1≤x≤4,B=xx−12≥4,则A∩∁RB=( )
A.3,4B.1,4C.1,3D.
变式5-2.设集合U=1,2,3,4,5,6,A=1,2,3,6,B=2,3,4,则A∩∁UB=( )
A.3B.1,6C.5,6D.1,3
变式5-3.已知全集U=x∈N0
变式5-4.记全集U=R,设集合则(CUA)∩B=( )
A.(−∞,−4)∪[6,+∞)B.(−∞,−4)∪(6,+∞)
C.(−∞,−4]∪(6,+∞)D.(−∞,−4]∪[6,+∞)
题型战法六 韦恩图的应用
典例6.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
A.(∁UB)∩AB.(∁UA)∩BC.∁ UA∩BD.∁U(A∪B)
变式6-1.已知全集U=Z,集合A=1,3,6,7,8,B=0,1,2,3,4,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集合为( )
A.0,2,4B.2,4C.0,2,3,4D.1,3
变式6-2.记全集,A=xx2−2x−3>0,B=yy=2x,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1,3B.−1,3C.−1,0D.−1,0
变式6-3.已知集合A={−1,0,1,2,3,4},B=xlnx2<2,图中阴影部分为集合M,则M中的元素个数为( )
A.1B.2C.3D.4
变式6-4.已知集合A=x0
C.−∞,0∪2,+∞D.−∞,0∪2,+∞
题型战法七 集合新定义问题
典例7.定义集合A−B=x|x∈A 且x∉B.己知集合U=x∈Z−2
变式7-1.设P,Q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集合间的一种运算“⊕” P⊕Q={x|x∈P∪Q,且.若P={x|0≤x≤6},Q={x|x>1},则P⊕Q=( )
A.{x|0≤x≤1或B.
C.{x|1≤x≤6}D.{x|0≤x<1或
变式7-2.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B,y∈A∪B.若集合A=1,2,3,B=0,1,2,则∁A∗BA=( )
A.0B.0,4C.0,6D.0,4,6
变式7-3.若x∈A,且1x∈A,则称A为“影子关系”集合.在集合M=0,13,12,1,2,3,4的所有非空子集中,为“影子关系”集合的有( )
A.3个B.4个C.7个D.8个
变式7-4.给定集合A, 若对于任意a,b∈A, 有a+b∈A, 且a−b∈A,则称集合A为闭集合,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①集合A=−4,−2,0,2,4为闭集合;
②集合A=n|n=3k,k∈Z为闭集合;
③若集合A1,A2为闭集合, 则A1∪A2为闭集合;
④若集合A1,A2为闭集合, 且A1⊆R,A2⊆R,则存在c∈R,使得c∉A1∪A2.
A.0B.1C.2D.3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1.1.1 集合(题型战法)
知识梳理
一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聚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
(2)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元素具有以下特点: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自然数集、分别用字母R、Q、Z、N+或N∗、N来表示.
5.集合的分类
(1)空集:不含任何元素,记作∅.
(2)非空集合: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无限极:含有无限个元素.
6.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区间法、数轴法、韦恩图法.
二 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2.真子集
一般地,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3.集合的相等
一般地,如果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4.子集或真子集的个数
(1)集合元素个数为n,子集个数为2n (2)集合元素个数为n,真子集个数为2n−1
(3)集合元素个数为n,非空子集个数为2n−1 (4)集合元素个数为n,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2
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1.交集的概念
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2.交集运算的性质
交集运算具有以下性质,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1)A∩B=B∩A;(2)A∩A=A;(3)A∩∅=∅∩A=∅;
(4)如果A⊆B,则A∩B==A,反之也成立.
3.并集的概念
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4.并集运算的性质
类比交集运算的性质,探索得出并集运算的性质,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1)A∪B=B∪A;(2)A∪A=A;(3)A∪∅=∅∪A=A;
(4)如果A⊆B,则A∪B=B,反之也成立.
5.全集的概念
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6.补集的概念
如果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则由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在U中的补集,记作UA,读作A在U中的补集.
7.补集运算的性质
事实上,给定全集U及其任意一个子集A,补集运算具有如下性质:
(1)A∪(UA)= U;(2)A∩(UA)=∅;(3)U(UA)= A.
题型战法
题型战法一 元素与集合
典例1.若M={x|x>-1},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0⊆MB.{0}∈MC.∅∈MD.{0}⊆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求解.
【详解】
因为M={x|x>-1},
所以{0}⊆M,
故选:D
变式1-1.给出下列四个关系:π∈R, 0∉Q ,0.7∈N, 0∈∅,其中正确的关系个数为( )
A.4B.3C.2D.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空集的含义判断数与集合的关系.
【详解】
∵R表示实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N表示自然数集,∅表示空集,
∴π∈R,0∈Q,0.7∉N,0∉∅,
∴正确的个数为1 .
故选:D.
变式1-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2∈{0,1}B.32∈ZC.π∈RD.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以及有理数集的含义判断数与集合的关系.
【详解】
对于A,−2∉{0,1},所以A错误;
对于B,32不是整数,所以32∉Z,所以B错误;
对于C,π∈R,所以C正确;
对于D, 因为∅不含任何元素,则5∉∅,所以D错误.
故选:C.
变式1-3.若集合A=xx=2n+1,n∈Z,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2∈AB.−4∈AC.3⊆AD.0,3⊆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判断.
【详解】
因为集合A=xx=2n+1,n∈Z是奇数集,
所以2∉A,−4∉A,3⊆A,0,3A,
故选:C
变式1-4.若集合M=xx−2<0,x∈N,则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
A.0∉MB.0∈M
C.1⊆MD.1⊆M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逐个分析判断
【详解】
对于A,因为M=xx−2<0,x∈N,所以0∈M,所以A错误,
对于B,因为0是集合,且0∈M,所以0⊆M,所以B错误,
对于C,因为1∈M,所以1⊆M,所以C正确,
对于D,因为1是元素,1∈M,所以D错误,
故选:C
题型战法二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典例2.已知集合,若−4∈A,则实数a的值为( ).
A.B.1C.5或D.或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及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即可求出a的值.
【详解】
∵A=a+1,a2+4a−9,2021,且−4∈A,∴−4=a+1或−4=a2+4a−9
⑴、当−4=a2+4a−9即a=−5或a=1,
①、当a=−5时,a+1=−4,a2+4a−9=−4,此时A=−4,−4,2021,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
②、当a=1时,a+1=2,a2+4a−9=−4,此时A=2,−4,2021,符合题意;
⑵、当a+1=−4即a=−5时,此时A=−4,−4,2021,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
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1.
故选:B
变式2-1.下面能构成集合的是( )
A.中国的小河流B.大于5小于11的偶数
C.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D.某班级跑得快的学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对选项逐个分析可选出答案.
【详解】
由题意,对于A,我国的小河流不能构成集合,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对于B,大于5小于11的偶数为6,8,10,可以构成集合;
对于C,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不能构成集合,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对于D,某班级跑得快的学生不能构成集合,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故选:B.
变式2-2.若x∈1,2,x2,则x的可能值为( )
A.0,2B.0,1
C.1,2D.0,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x∈1,2,x2,分x=1,,讨论求解.
【详解】
因为x∈1,2,x2,
当x=1时,集合为1,2,1,不成立;
当时,集合为1,2,4,成立;
当时,则x=1(舍去)或x=0,当x=0时,集合为1,2,0,成立;
∴x=0或.
故选:A
变式2-3.若a+2∈1,3,a2,则a的值为( )
A.或1或2B.或1C.或2D.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得出方程求解,结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检验即可.
【详解】
因为a+2∈1,3,a2,
所以a+2=1或3或a2,
当a+2=1时,即a=−1,此时集合中元素为1,3,1,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
当a+2=3时,即a=1,此时集合中元素为1,3,1,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
当a+2=a2时,解得a=2或a=−1(舍去),此时集合中元素为1,3,4,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2-4.已知集合 A=0,m,m2−3m+2,且 2∈A,则实数m的值为( )
A.3B.2C.0或3D.0或2或3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可得m=2或m2−3m+2=2,求出方程的根,再代入集合中检验即可;
【详解】
解:因为A=0,m,m2−3m+2,且2∈A,所以m=2或m2−3m+2=2,解得m=2或m=0或m=3,当m=2时m2−3m+2=0,即集合A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m≠2,当m=0时集合A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m≠0,当m=3时A=0,3,2满足条件;
故选:A
题型战法三 集合的基本关系
典例3.集合的子集个数为( )
A.4B.8C.16D.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求出集合A后可得其子集的个数.
【详解】
x∈Z|lg2x2≤2=x∈Z|&x2≤4&x≠0=−2,−1,1,2,
故该集合的子集的个数为:24=16.
故选:C.
变式3-1.集合A=xx2−4x−5<0的一个真子集可以为( )
A.x−1
【解析】
【分析】
首先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即可求出集合A,再根据选项判断即可;
【详解】
解:由x2−4x−5<0,即(x−5)(x+1)<0,解得−1
变式3-2.已知集合A=xlg2x<1,x∈R,B={x|−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不等式,得到A=−1,2,进而判断两集合的关系.
【详解】
x2−x−2<0,解得:−1
变式3-3.下列集合与集合A=2022,1相等的是( )
A.(1,2022)B.x,y|x=2022,y=1
C.x|x2−2023x+2022=0D.{(202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相等,元素相同即可求解.
【详解】
(1,2022)表示一个点,不是集合,A不符;
集合x,y|x=2022,y=1的元素是点,与集合A不相等,B不符;
x|x2−2023x+2022=0=2022,1=A,故C符合题意;
集合{(2022,1)}的元素是点,与集合A不相等,D不符题意.
故选:C.
变式3-4.下列各式中: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正确的个数是( )
A.1B.2C.3D.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相等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空集的性质判断各项的正误.
【详解】
①集合之间只有包含、被包含关系,故错误;
②两集合中元素完全相同,它们为同一集合,则0,1,2⊆2,1,0,正确;
③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故∅⊆0,1,2,正确;
④空集没有任何元素,故∅≠0,错误;
⑤两个集合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故0,1,0,1为不同集合,错误;
⑥元素与集合之间只有属于、不属于关系,故错误;
∴②③正确.
故选:B.
题型战法四 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求参数
典例4.已知集合A=2,−2,B=xx2−ax+4=0,若A∪B=A,则实数a满足( )
A.a−4【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并集结果得到B⊆A,分B=∅和B≠∅讨论,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
【详解】
因为A∪B=A,所以B⊆A,当B=∅时,Δ=a2−16<0,即−4当B≠∅时,若Δ=a2−16=0,则a=−4或4,当a=−4时,B=−2,满足题意;当a=4时,B=2,满足题意;
若Δ=a2−16>0,则-2,2是方程x2−ax+4=0的两根,显然−2×2=−4≠4,故不合题意,
综上:实数a满足a−4≤a≤4.
故选:D
变式4-1.已知集合A=x|x2+x−2=0,B=x|ax+1=0,若B⊆A,则实数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 )
A.−1B.C.−1,12D.−1,0,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集合A=−2,1,根据B⊆A,分B=∅和B≠∅两种情况讨论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集合A=x|x2+x−2=0=−2,1,B=x|ax+1=0,
当B=∅,即a=0时,显然满足条件B⊆A;
当B≠∅时,B=−1a,
因为B⊆A,所以B=−2或B=1,即−1a=−2或−1a=1,解得a=12或a=−1;
综上,实数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1,0,12.
故选:D.
变式4-2.已知集合A=x−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集合包含关系可直接构造不等式组求得结果.
【详解】
∵A=x−2
故选:D.
变式4-3.已知集合A=x∈Zx2<4,B=1,a,B⊆A,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 )
A.−2,−1,0B.−2,−1C.{−1,0}D.−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解出集合A,再根据B⊆A确定集合B的元素,可得答案.
【详解】
由题意得,A={x∈Z|−2
故选:C.
变式4-4.设a,b∈R,P=1,a,Q=−1,b,若P=Q,则( ).
A.−2B.C..0D.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两个集合相等,元素相同,得到a=−1,b=1,进而求出答案.
【详解】
由题意得:a=−1,b=1,所以
故选:A
题型战法五 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典例5.已知集合A=x|x≥4或x≤−2,B=xy=lgx2−x−2,则∁RA∩(∁RB)= ( )
A.[−1,2]B.−2,−1∪2,4
C.2,4D.∅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得到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出集合B,再根据补集、交集的定义计算可得;
【详解】
解:因为B=xy=lgx2−x−2,所以x2−x−2>0,即x−2x+1>0,解得x>2或,所以B=xy=lgx2−x−2=−∞,−1∪2,+∞,所以∁RB=−1,2,又A=x|x≥4或x≤−2,所以∁RA=−2,4,所以∁RA∩(∁RB)=−1,2;
故选:A
变式5-1.已知集合A=x1≤x≤4,B=xx−12≥4,则A∩∁RB=( )
A.3,4B.1,4C.1,3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出集合B,再根据补集、交集的定义计算可得;
【详解】
解:由x−12≥4,即x−3x+1≥0,解得x≥3或x≤−1,即B=xx−12≥4={x|x≥3或x≤−1},所以∁RB=−1,3,又A=x1≤x≤4,所以A∩∁RB=1,3;
故选:C
变式5-2.设集合U=1,2,3,4,5,6,A=1,2,3,6,B=2,3,4,则A∩∁UB=( )
A.3B.1,6C.5,6D.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补集和交集的定义可求得结果.
【详解】
由题设可得∁UB=1,5,6,故A∩∁UB=1,6,
故选:B.
变式5-3.已知全集U=x∈N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求出集合U,再求∁UA∩B.
【详解】
U=x∈N0
所以∁UA∩B=1,2∩2,4=2.
故选:D
变式5-4.记全集U=R,设集合则(CUA)∩B=( )
A.(−∞,−4)∪[6,+∞)B.(−∞,−4)∪(6,+∞)
C.(−∞,−4]∪(6,+∞)D.(−∞,−4]∪[6,+∞)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只要在数轴上画出相应的区间,再求交集即可.
【详解】
对于集合A:−4≤x≤4,∴CUA即是x<−4或x>4;
对于集合B:x2−5x−6=x−6x+1≥0,即是x≥6或者x≤−1;
在数轴上作图如下:
故选:A.
题型战法六 韦恩图的应用
典例6.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
A.(∁UB)∩AB.(∁UA)∩BC.∁ UA∩BD.∁U(A∪B)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韦恩图的定义直接表示.
【详解】
由图可知阴影部分属于A,不属于B,
故阴影部分为∁ UB∩A,
故选:A.
变式6-1.已知全集U=Z,集合A=1,3,6,7,8,B=0,1,2,3,4,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
A.0,2,4B.2,4C.0,2,3,4D.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A∩B,依题意阴影部分表示∁BA∩B,再根据补集的定义计算可得;
【详解】
解:因为A=1,3,6,7,8,B=0,1,2,3,4,所以A∩B=1,3,由韦恩图可知阴影部分表示∁BA∩B=0,2,4;
故选:A
变式6-2.记全集,A=xx2−2x−3>0,B=yy=2x,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1,3B.−1,3C.−1,0D.−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理解题目所给图形的含义,按交并补的定义计算即可.
【详解】
由题图知,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UA∪B,
∵A=xx2−2x−3>0=xx−1或x3,B=yy=2x=yy>0,
∴A∪B=xx−1或x0,
故∁UA∪B=x−1≤x≤0=−1,0,
故选:D.
变式6-3.已知集合A={−1,0,1,2,3,4},B=xlnx2<2,图中阴影部分为集合M,则M中的元素个数为( )
A.1B.2C.3D.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Venn图得到M=∁AA∩B求解.
【详解】
如图所示M=∁AA∩B,
,,解得−e
∴M={0,3,4},所以M中元素的个数为3
故选:C
变式6-4.已知集合A=x0
C.−∞,0∪2,+∞D.−∞,0∪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RA∩B求解.
【详解】
因为集合A=x0
又因为B=xx2+2x−3≥0={x|x≤−3或x≥1},
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RA∩B={x|x≤−3或x≥2},
故选:A
题型战法七 集合新定义问题
典例7.定义集合A−B=x|x∈A 且x∉B.己知集合U=x∈Z−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要理解A-B的含义,然后按照集合交并补的运算规则即可.
【详解】
因为A=0,2,4,5,B=−1,0,3,所以A−B=2,4,5,
又因为U=−1,0,1,2,3,4,5,所以∁UA−B=−1,0,1,3.
故选:B.
变式7-1.设P,Q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集合间的一种运算“⊕” P⊕Q={x|x∈P∪Q,且.若P={x|0≤x≤6},Q={x|x>1},则P⊕Q=( )
A.{x|0≤x≤1或B.
C.{x|1≤x≤6}D.{x|0≤x<1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集合交并运算分别求出P∪Q,P∩Q,结合集合运算的新定义求P⊕Q即可.
【详解】
由题设,P∪Q={x|x≥0},P∩Q={x|1
故选:A
变式7-2.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B,y∈A∪B.若集合A=1,2,3,B=0,1,2,则∁A∗BA=( )
A.0B.0,4C.0,6D.0,4,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由题意求出A∩B,A∪B和A∗B,然后再求∁A∗BA
【详解】
因为A=1,2,3,B=0,1,2,
所以A∩B=1,2,A∪B=0,1,2,3,
所以当x∈A∩B,y∈A∪B时,z=0,1,2,3,4,6,
所以A∗B=0,1,2,3,4,6,
所以 0,4,6,
故选:D
变式7-3.若x∈A,且1x∈A,则称A为“影子关系”集合.在集合M=0,13,12,1,2,3,4的所有非空子集中,为“影子关系”集合的有( )
A.3个B.4个C.7个D.8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影子关系”集合定义直接列举即可.
【详解】
由“影子关系”集合定义可知,集合M=0,13,12,1,2,3,4中,为影子关系的集合有M7=1,2,12,13,3.
故选:C
变式7-4.给定集合A, 若对于任意a,b∈A, 有a+b∈A, 且a−b∈A,则称集合A为闭集合,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①集合A=−4,−2,0,2,4为闭集合;
②集合A=n|n=3k,k∈Z为闭集合;
③若集合A1,A2为闭集合, 则A1∪A2为闭集合;
④若集合A1,A2为闭集合, 且A1⊆R,A2⊆R,则存在c∈R,使得c∉A1∪A2.
A.0B.1C.2D.3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举例判断;②由闭集合的定义判断;③举例判断;④举例判断.
【详解】
①因为4−−2=6∉−4,−2,0,2,4,故错误;
②设a=3k1,b=3k2,则a+b=3k1+3k2=3k1+k2∈A,a−b=3k1−3k2=3k1−k2∈A,故正确;
③设A1=n|n=3k,k∈Z,A2=n|n=5k,k∈Z,则3∈A1,5∈A2,3+5∉A1∪A2,,故错误;
④设A1=n|n=3k,k∈Z,A2=n|n=5k,k∈Z,且A1⊆R,A2⊆R,由3∈A1,5∈A2,则存在3+5∉A1∪A2,故正确;
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9.2.1统计模型(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4,84,8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9.1.1统计(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茎叶图,根据数据估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题型与战法精准训练(新高考专用)8.3.1双曲线(题型战法)(原卷版+解析),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