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35内环境与稳态含答案
展开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2.人在剧烈运动时,血浆pH、血浆中乳酸的变化以及缓冲血浆pH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降低、NaHCO3
B.升高、降低、H2CO3
C.降低、升高、NaHCO3
D.降低、升高、H2CO3
3.下列有关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内直接吸收葡萄糖
B.肝细胞需氧呼吸所需要的O2从外界进入,经过的内环境至少有组织液和血浆
C.肝细胞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等的直接参与
D.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都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024浙江嘉兴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4、5题。
IFN-1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肺炎患者的病情与IFN-1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1,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1。
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1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1。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抗IFN-1抗体。
研究③:3.5%的危重症患者存在IFN-1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1。
4.下列关于患者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B.患者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抗体的种类
C.患者心肌细胞内的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抗IFN-1抗体只分布于淋巴中,不存在于血浆中
5.下列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1治疗
B.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强抗性
C.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1
D.测定血清中IFN-1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肺炎患者
6.(2023浙江温州三模)如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图,a~d代表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有抗体、糖原、生长激素等
B.b代表血浆,d可代表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b和c
D.稳态是指a、b和c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相对的稳定
7.(2023浙江温州十校)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B.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以维持pH稳定不变
C.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一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法维持相对稳定
D.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维持
B组 素能培优
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 mm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9.如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人体的代谢废物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B.人体肝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分别小于、大于b处
C.若a所在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不会导致b处出现组织水肿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0.(2024浙江义乌适应性考试)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b为血浆,则c为淋巴
B.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在a、b、c中都可出现
C.补充人血白蛋白来治疗水肿时可采用肌肉注射
D.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
11.(2024浙江嘉兴选考模拟)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血液中肝酶等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肺水肿
B.肺水肿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
C.血浆钾离子过高会导致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12.为探究家兔血液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本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保证加入的各物质等量即可
C.模拟血浆内能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
D.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
13.(2023浙江名校协作体二模)阅读某人的血清化验报告单部分内容(血清为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注:谷丙转氨酶是主要存在于肝脏内的一种酶,催化谷氨酸和丙酮酸之间的氨基转化。
A.血清尿素氮含量可反映人体蛋白质代谢的情况
B.该报告单显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符合健康标准
C.该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D.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以作为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答案:
1.D 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项错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重要场所是细胞溶胶,B项错误;淋巴细胞生存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项错误;组织液中含有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2.C 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细胞产生的乳酸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中,血浆中乳酸含量升高,pH下降,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NaHCO3,NaHCO3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进一步分解成CO2和H2O,血浆中的乳酸含量下降,pH回升。
3.A 肌细胞不与外界接触,其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只能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A项错误;肝细胞从外界吸收的O2、营养物质,向外界排放的CO2和代谢废物都要经过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涉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B、C两项正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的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D项正确。
4.A 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然后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项正确;患者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多少,B项错误;心肌细胞需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O2,故患者心肌细胞内的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项错误;抗IFN-1抗体既分布于淋巴中,也存在于血浆中,D项错误。
5.B 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1的抗体,抗IFN-1的抗体会与IFN-1结合,故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1治疗,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3.5%的危重症患者存在IFN-1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1,因此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对乙肝病毒较低甚至没有抗性,B项错误;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1,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1,C项正确;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1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测定血清中的IFN-1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患者,D项正确。
6.C a代表血浆,所以a中有抗体、生长激素等,糖原存在于肌细胞或肝细胞内,A项错误;b代表组织液,d可代表血细胞的细胞内液,B项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b(组织液)和c(淋巴),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项错误。
7.D 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各器官,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A项错误;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B项错误;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由于机体可以进行渗透压调节,因此一般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项错误。
8.C 细胞内K+浓度相对较高,而Na+浓度相对较低,且蛋白质含量最高,所以④为细胞内液,A项正确;细胞外Na+浓度相对较高,而K+浓度相对较低,故①为细胞外液,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故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血浆渗透压会下降,组织液的量就会增多,B项正确;肝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其扩散到③组织液中需经过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和细胞膜,共3层膜,即6层磷脂分子层,C项错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成分的差异主要是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引起的,D项正确。
9.C 人体的代谢废物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A项正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扩散,人体肝细胞需从周围组织液中吸收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细胞,故人体肝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分别小于、大于b处,B项正确;a为血浆,若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会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项错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项正确。
10.C 根据题图可知,a表示组织液,b、c表示血浆和淋巴,若b为血浆,则c为淋巴,A项正确;肌肉注射药物后,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故一段时间后在a、b、c中都可出现药物,B项正确;水肿是组织液增加,一般是由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造成的,人血白蛋白是大分子,故补充人血白蛋白来治疗水肿时需要静脉点滴,以增大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中水渗透进入血浆的量增加,C项错误;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等渗,故静脉点滴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D项正确。
11.C 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水肿,A项正确;肺水肿时,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肉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B项正确;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外流引起的,血浆钾离子过高会导致组织液钾离子过高,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C项错误;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D项正确。
12.C 本实验缺乏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项错误;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除保证相同外还要适宜,B项错误;影响人体内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乳酸、Na2CO3等,C项正确;本实验应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动物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项错误。
13.C 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尿素氮会进入血液,血清尿素氮含量可反映人体蛋白质代谢的情况,A项正确;该报告单显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符合健康标准,B项正确;该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而非稳定不变的状态,并非实验误差,C项错误;谷丙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以作为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D项正确。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分组
甲组
乙组
步骤1
每组取两支试管,记为1号、2号
步骤2
分别滴加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两支试管按甲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步骤3
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加等量的乳酸
步骤4
测量pH并记录
预测
结果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尿素氮
4.13
1.43~7.14 μml/L
总胆
固醇
3.73
0~5.17 μml/L
谷丙
转氨酶
11.6
5~40 U/L
甘油
三酯
0.78
0~2.3 μml/L
尿酸
306
170~428 μml/L
葡萄糖
4.83
3.89~6.11 μml/L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34生物的进化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34生物的进化含答案,共11页。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30基因的表达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30基因的表达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乳酸菌翻译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28核酸是遗传物质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28核酸是遗传物质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