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学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综合实验第54讲“微”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综合实验第54讲“微”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共13页。
第54讲 “微”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通过对“微”实验方案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的理解。
2.能依据“微”实验目的、现象,对实验装置、操作、设计进行正确的评价。
考点一 仪器组装与创新使用
1.广口瓶的多种用途
(1)用装置A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CO2,则应从 eq \(□,\s\up1(1)) ______口进气;若瓶中装满饱和食盐水,收集Cl2,则应从 eq \(□,\s\up1(2)) ______口进气;若用装置A除去Cl2中的少量HCl,则广口瓶中应盛放 eq \(□,\s\up1(3)) __________________,且从 eq \(□,\s\up1(4)) ______口进气。
(2)装置E可用于贮存少量气体,若E中收集了少量H2,则排出H2的方法是 eq \(□,\s\up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装置中可用于测量气体体积的是装置 eq \(□,\s\up1(6)) ________(填装置字母,下同),可用作安全瓶的是装置 eq \(□,\s\up1(7)) ________,可接在气体制备的连续实验装置中间,用于控制气流平稳的是装置 eq \(□,\s\up1(8)) ________。
(4)用装置F监控气体流速,应从 eq \(□,\s\up1(9)) ______口通入气体,根据液体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来监控通入气体的流速。
2.球形干燥管的多种用途
(1)在整套实验装置的中间横放——干燥、吸收及检验装置
①球形干燥管内装有固体干燥剂,可用于干燥气体。无机实验中常用的固体干燥剂有 eq \(□,\s\up1(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球形干燥管内盛有 eq \(□,\s\up1(11)) 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时,可用于水蒸气的检验。
③可用于定量测定气体的质量。
(2)在整套实验装置的最后横放——“左吸右挡”:既可以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又可以阻挡外界空气中的干扰气体(如CO2、水蒸气等)进入装置中。
(3)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A.该装置中的球形干燥管可用于 eq \(□,\s\up1(12)) ______,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 eq \(□,\s\up1(13)) ______。
B.简易的 eq \(□,\s\up1(14)) ________装置,如净化天然水。
C.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其优点为 eq \(□,\s\up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填] eq \(□,\s\up1(1)) b eq \(□,\s\up1(2)) a eq \(□,\s\up1(3)) 饱和食盐水 eq \(□,\s\up1(4)) b eq \(□,\s\up1(5)) 打开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 eq \(□,\s\up1(6)) C eq \(□,\s\up1(7)) D eq \(□,\s\up1(8)) B eq \(□,\s\up1(9)) a
eq \(□,\s\up1(10)) 碱石灰、无水氯化钙、五氧化二磷 eq \(□,\s\up1(11)) 无水硫酸铜 eq \(□,\s\up1(12)) 防倒吸 eq \(□,\s\up1(13)) 漏斗 eq \(□,\s\up1(14)) 过滤 eq \(□,\s\up1(15))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瓶中盛有适量浓硫酸,从A口进气来干燥NH3
B.从B口进气,用排空气法收集CO2
C.瓶中装满水,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收集NO2
D.瓶中装满水,A口连接导管并伸入量筒中,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测量生成H2的体积
解析:选D。A项,NH3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NH3;B项,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时,应从A口进气;C项,NO2能与H2O反应生成NO,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D项,H2难溶于水,从B口通入H2,能将瓶中的水压入量筒中,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H2的体积。
2.下图给出了球形干燥管的不同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球形干燥管可作为气体干燥装置,下列组合中气体a和固体R均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甲装置还可以作为特殊情况下的气体发生装置。例如,在常温下可用此装置来制备空气中的某种单质气体,此时气体a为________,固体R为__________。
(3)若按图乙来组装,可用于NaOH浓溶液吸收Cl2制“84”消毒液,此时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CO2 Na2O2 (3)防止倒吸
考点二 “微”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实验装置、操作的目的性评价
对比各种装置、操作,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选出最佳方案。
2.实验操作、现象、结论的逻辑性评价
紧扣实验目的,对各方案的原理综合考虑,从原理是否科学、原料是否节约、误差是否较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选出最佳方案。
(1)物质检验类。
①检验试剂选择及用量是否正确。检验试剂不能对其他物质的检验有干扰,且宏观现象要明显。
②实验操作是否简单可行。
③操作顺序是否正确,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2)原理或性质探究类。
①理论依据是否正确(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等)。
②是否控制变量。
③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④实验现象与结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1.(2024·广州执信中学统考)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①制备Fe(OH)3胶体
B.用装置②加热蒸干MgCl2溶液制备MgCl2固体
C.装置③可用于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Cl2
D.用装置④检验溴乙烷的消去产物为乙烯
解析:选D。A.Fe2(SO4)3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应选饱和FeCl3溶液在沸水中水解制备Fe(OH)3胶体,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直接蒸发MgCl2溶液时,生成的HCl易挥发,最终得到氢氧化镁,应该在HCl气流中蒸发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需加热,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水可除去挥发的乙醇,乙烯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可检验溴乙烷的消去产物为乙烯,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2.(2024·广州越秀区测试)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
解析:选C。A.次氯酸漂白pH试纸后,加热不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故A错误;B.取一定量 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NO3)2 溶液,产生BaSO3白色沉淀,加入浓盐酸,NO eq \\al(\s\up1(-),\s\d1(3)) 在酸性条件下会将SO eq \\al(\s\up1(2-),\s\d1(3)) 氧化为SO eq \\al(\s\up1(2-),\s\d1(4)) ,产生BaSO4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此样品中含有SO eq \\al(\s\up1(2-),\s\d1(4)) ,故B错误;C.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苯的密度比水的小,萃取后,下层溶液颜色变浅,故C正确;D.常温下,Na在空气中生成Na2O,故D错误。
1.(2023·新高考山东卷)实验室中使用盐酸、硫酸和硝酸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稀盐酸:配制AlCl3溶液
B.稀硫酸:蔗糖和淀粉的水解
C.稀硝酸:清洗附有银镜的试管
D.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溶液:苯的磺化
解析:选D。AlCl3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AlCl3+3H2O⇌Al(OH)3+3HCl,配制AlCl3溶液时,为抑制其水解,常加入稀盐酸,A正确;蔗糖和淀粉在H2SO4作为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会发生水解,B正确;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银发生反应,故附有银镜的试管常用稀硝酸进行清洗,C正确;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溶液反应生成硝基苯,属于苯的硝化,D错误。
2.(2023·高考全国乙卷)下列装置可以用于相应实验的是( )
答案:D
3.(2022·新高考湖北卷)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或现象错误的是( )
解析:选C。A.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会因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CO eq \\al(\s\up1(2-),\s\d1(3)) 的水解程度大于HCO eq \\al(\s\up1(-),\s\d1(3)) 的水解程度,故等浓度时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呈红色,碳酸氢钠溶液呈浅红色,A正确;B.食盐水为中性,铁钉发生吸氧腐蚀,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B正确;C.钠燃烧温度在400 ℃以上,玻璃表面皿不耐高温,故钠燃烧通常在坩埚或燃烧匙中进行,C错误;D.石蜡油的热分解实验装置正确,D正确。
4.(2023·高考新课标卷)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选C。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故不能据此判断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错误;SO eq \\al(\s\up1(2-),\s\d1(3)) 会与Ba2+反应生成BaSO3沉淀,加入浓硝酸,BaSO3会被氧化成BaSO4,沉淀不溶解,故不能判断原样品中是否含有SO eq \\al(\s\up1(2-),\s\d1(4)) ,B错误;由实验现象可知,该原电池中,Cu为负极,失去电子生成Cu2+,Ag为正极,溶液中的Ag+在正极得电子生成Ag,故可得出Cu的金属性比Ag的强,C正确;苯可以萃取出溴水中的Br2,溴水中的Br2进入苯中,水层颜色变浅,未发生化学变化,D错误。
课时跟踪练
[基础巩固]
1.(2024·佛山顺德区高三质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B。A.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CO2能和NaOH溶液反应,可用NaOH溶液除去CO中的CO2,B能达到实验目的;C.收集NH3时,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实验室制取乙炔应使用分液漏斗,水应改成饱和食盐水,以防止反应过于剧烈,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2024·江门调研)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CO2
B.用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C.用丙装置制备无水MgCl2
D.用丁装置精炼铜
解析:选C。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溴易挥发,挥发的溴溶于水后也会生成HBr,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应用四氯化碳除去挥发的溴,再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制备溴苯的另一产物HBr,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HCl可抑制镁离子水解,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水,故丙装置可制备无水MgCl2,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D.粗铜应与电源正极相连,作为阳极,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2024·广州第65中学月考)对于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甲装置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B.用乙装置验证氧化性:Cl2>Fe3+>I2
C.用丙装置验证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D.用丁装置检验SO2中是否混有CO2
解析:选B。A.二氧化硫和硫化钠反应生成硫单质,二氧化硫体现氧化性,A能达到实验目的;B.乙装置中右侧试管中四氯化碳呈现紫红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但可能是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了碘单质,不能证明Fe3+和I2的氧化性强弱,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稀硝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以排出装置中的氧气,再将铜丝伸入,让铜与稀硝酸反应,即可验证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一氧化氮,C能达到实验目的;D.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之后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此时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证明混有二氧化碳,D能达到实验目的。
4.(2024·广州第65中学开学考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解析:选B。A.钠和水反应生成H2,H2容易燃烧,泡沫灭火器不能用于燃着的钠灭火,故A不能达到目的;B.液溴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且密度比水的大,故保存液溴时加入适量水可防止其挥发,故B能达到目的;C.AgCl与Ag2CrO4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不能通过现象直接比较Ksp(AgCl)与Ksp(Ag2CrO4) 的大小,故C不能达到目的;D.用焰色试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钾离子,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故D不能达到目的。
5.(2024·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解析:选D。A.常温下,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所以将铜、铁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铜片为负极,失电子,现象为铜片逐渐溶解,铁片上持续产生大量气泡,A错误;B.该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Fe(SCN)3,KCl没有参与反应,加入氯化钾固体,对平衡无影响,溶液颜色不变,B错误;C.常温下,用pH计测得1 ml/L CH3COONH4溶液的pH=7,说明醋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相同,促进水的电离,C错误;D.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O eq \\al(\s\up1(2-),\s\d1(3)) +H2O⇌HCO eq \\al(\s\up1(-),\s\d1(3)) +OH-,使酚酞溶液变红,加入氯化钡,Ba2+与CO eq \\al(\s\up1(2-),\s\d1(3)) 结合生成BaCO3使上述水解平衡逆向移动,碱性减弱,溶液红色变浅,D正确。
6.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及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答案:C
[素养提升]
7.(2024·广东河源中学调研)实验室常利用点滴板来完成部分实验,这样既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图中所示的实验点滴板上描述的实验现象或推论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滴加到pH试纸以及淀粉KI溶液孔穴中,都体现新制氯水的漂白性
B.生锈铁屑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后,若加入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该溶液中有Fe2+存在
C.Na2O2固体中滴加FeCl2溶液后最终为白色沉淀
D.生锈铁屑加入足量稀硫酸后,若加入KSCN溶液,溶液一定变为红色
解析:选B。A.新制氯水滴加到pH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体现新制氯水的漂白性,滴入淀粉KI溶液中,Cl2与I-反应生成Cl-和I2,体现新制氯水的氧化性,A错误;B.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生锈铁屑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后,若加入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说明一定有Fe2+存在,B正确;C.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Na2O2固体中滴加FeCl2溶液后,生成红褐色沉淀,C错误;D.生锈铁屑加入足量稀硫酸后生成铁离子,铁离子可与未生锈的铁屑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若铁过量,加入KSCN溶液,则溶液不变红色,D错误。
8.(2024·广州天河区高三测试)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选B。A.蔗糖水解后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C.向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氨水,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Cu(NH3)4]2+,C错误;D.盐酸中的氯离子具有还原性,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不能确定补铁剂中含有Fe2+,D错误。
9.(2024·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选C。制备乙烯时,应该控制温度为170 ℃,温度计应该放到液面下,故C错误。
10.(2024·广州执信中学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
解析:选B。A.玻璃棒含有钠元素,做焰色试验时,不能用玻璃棒,A错误;B.25 ℃,NaClO溶液的pH>7,说明NaClO为强碱弱酸盐,即HClO为弱酸,B正确;C.NO2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NO不溶于水,将收集满NO2的试管倒扣在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试管顶部的少量气体中必定含有NO,不能证明收集的NO2气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气体,C错误;D.当溶液中含有SO eq \\al(\s\up1(2-),\s\d1(3)) 时,也能与酸化的Ba(NO3)2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D错误。选项
A
B
C
D
气体a
NH3
SO2
C2H4
Cl2
固体R
碱石灰
浓硫酸
高锰酸钾
碱石灰
可行性
①实验原理(如试剂的选择)是否正确、可行;
②实验操作(如仪器的选择、连接)是否安全、合理;
③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规范性
①仪器的查漏、气密性检验;
②加热方式;
③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水银球的位置;
④冷却、冷凝的方法等
安全性
①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等角度考虑;
②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在pH试纸上滴几滴新制氯水,试纸变白,然后在酒精灯上微热,试纸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氯水中次氯酸的漂白性是可逆的
B
取一定量 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盐酸,仍有白色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SO eq \\al(\s\up1(2-),\s\d1(4))
C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颜色变浅
溴水中的溴被苯萃取
D
切开金属钠,钠表面的银白色逐渐变暗
常温下,Na在空气中会生成Na2O2
A
B
C
D
制备CO2
分离乙醇和乙酸
验证SO2酸性
测量O2体积
A.滴入酚酞溶液
B.吸氧腐蚀
C.钠的燃烧
D.石蜡油的热分解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的强
B
取一定量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硝酸,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SO eq \\al(\s\up1(2-),\s\d1(4))
C
将银和AgNO3溶液与铜和Na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Cu的金属性比Ag的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A.过滤
B.除去CO中的CO2
C.制取并收集NH3
D.实验室制取乙炔
选项
操作或做法
目的
A
用泡沫灭火器熄灭燃着的钠
隔绝空气、降低着火温度
B
向盛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加入适量水
防止液溴挥发
C
分别向0.1 ml·L-1的NaCl溶液和Na2CrO4溶液中逐滴滴加0.01 ml·L-1AgNO3溶液
比较Ksp(AgCl)与Ksp(Ag2CrO4)
的大小
D
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K+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铜、铁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
铜片上持续产生大量气泡
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的
B
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生成物可使该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常温下,用pH计测定1 ml/L CH3COONH4溶液的pH
测得pH=7
CH3COONH4溶液对水的电离无影响
D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盛有氨水的烧杯中插入两个石墨电极,接通电源,电流表指针发生较大偏转
氨水是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eq \\al(\s\up1(2-),\s\d1(3))
C
取久置的氯水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且一段时间内不褪色
氯水已经完全变质
D
向蔗糖晶体中加入浓硫酸,轻轻搅拌,有海绵状的碳生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Cu(OH)2,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蔗糖未发生水解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待测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C
向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氨水,沉淀溶解
Cu(OH)2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D
将补铁剂溶于盐酸,过滤,将滤液加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补铁剂中含有Fe2+
A.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
B.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C.制备乙烯
D.探究铁的吸氧腐蚀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或结论
A
做焰色试验时,用玻璃棒蘸取试样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说明试样中一定含有Na元素
B
25 ℃,用pH计测量0.1 ml/L NaClO溶液的pH
溶液pH大于7,说明HClO是弱酸
C
将收集满NO2的试管倒扣在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试管中液面上升,试管顶部仍有少量气体
收集的NO2气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气体
D
向某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eq \\al(\s\up1(2-),\s\d1(4))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1章 第68讲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基础第3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9章第3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时学案,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