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想《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衫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想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闭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想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是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
见个人情性。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入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3分)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古愁
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
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如此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变动的世界,万物按照一定的逻辑生成和互相转化,变动是世界的根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而孔子所面对的,是一条中国的河。这条河上面是中国的天,周边是中国的世界。这片中国的天,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这是中国的世界,有一个学宙的中心在天上,叫北斗,“为政以德,若群星之拱北斗也”这个天空下有一个和其中心对应的大地的中心,叫成周。由天心与地中构成的中国时空里,是中国的礼乐世界,那是孔子一生醉心其间并力图恢复的世界。立身这样一个世界中,是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
立身河边的孔子,面对时间不舍昼夜、永无休止的流逝,感慨的是消逝不已、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言语短短,直接而感性,在人类文明的这一极,他创造了中国人思考人与时间这一主题影响深远的祖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表现的基本祖型。这种祖型拥有核心传播力量,注定在未来的历史中反复出现。当其反复出现时,会展开得摇曳多姿、色彩斑斓,而内部却又鳞次栉比,秩序自在,万变不离其根本。思考这种文化祖型时,我常想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里谈到的那颗橡树的种子。按照黑格尔的看法,一颗橡树种子包蕴了这棵橡树展开的所有命题。“绝对理念”被局限在橡实硬壳中,但却拥有如何长成一棵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全部的程序编码。一棵橡树的生长,就是这套程序从硬壳脱出,在现实的世界里展开、物化,最后回归的过程。换成农民的话,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民族时间文化表现的祖型,就是这个民族文化所孕育的文化种子。站在河边的孔子,感慨如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滚滚而去的时间,这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祖型,这就是火与河,是水边的中国。从古以来多少读过《论语》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记住这句话,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画面:瘦高的夫子站在河边,面对河水感慨岁月流逝。①人与河构成“水边的中国”,这直接、感性、充满张力的意象,仿佛是一块千万度高温下碳元素突然聚变而成的单质晶体,金刚石一样的简单结构中折射出纯粹的美,让我们从任何角度观赏;都看得到一份彻底的通透和灿烂。
我们身边有两种时间,一种是直线型的,是我们生命的过程;一种是循环型的,是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循环变换。生命从小到大,从婴儿到老人,是个一去不返的过程。人终究还是要直面有限生命的悲哀: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那么短暂、那么不可倚恃美好永远是一瞬,青春紧连衰老,鲜花后面就是坟墓,所有你拥有的,都注定会失去。②一念到此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就是生而为人便永远挥之不去的万古愁。从孔夫子开始,“人与河”成了中国文学有关永远流逝的时间与有限的生命的思考最感性、最经典。最基础的意象结构。这结构仿佛是一个高级而神秘的装置,平时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只要遇到有缘人触碰机关,大幕的一角就会为他徐徐拉开,他会幸运地成为主角登场。
③让我们沿着一条长河,回首细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播下的这颗种子飘然落于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长出过怎样丰硕的果实。
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之间触动了人与河的装置,以《兰亭集序》的笔触伸向人与时间,发出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一首《春江花月夜》在人与河流之间搭建起“复绝的宇宙意识”。“逝者如斯夫”在这首诗里流转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个体生命的短暂在李白这里碰撞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激越出的一份苍凉横绝千古。这份苍凉来自我们有限的生命直面流逝的时间,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侃快。如果说孔老夫子的目光是追随河流流逝而去,《登高》中老杜却是迎着长江不尽的滔滔江水,在万木萧瑟中凝视自己悲情的命运。东坡是写水的圣手 但只有等到被贬黄州,滚滚长江水唤起他对三国往事的追怀。才真正地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江水滔滔奔流东去,大江恒在。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苏东坡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
川上之叹,中国人永远的惆怅。蓦然回首,过去的两千五百年间,古代文人沿着人与河这一祖型思考人与时间的关系,留下了诸多深邃哲思和多彩文字。我心头禁不住萌发悠然之思;河在那里,人在那里,未来走进这个序列的,还会有谁呢?④仰首天际,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身旁漫衍开去的,竟然已是人间苍茫的万古愁情。(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表现的基本祖型。而孔子的河边之叹,言短意明,创造了中国人思考人与时间这一主题的祖型。
B.作者认为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短暂而易逝的,没有人可以从这样的悲哀中挣脱出来。
C.苏东坡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即在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求得内心的平衡。
D.川上之叹是中国人永远的惆怅油孔子拉开序幕,而后众多文人走进这条长河,他们的感悟摇曳多姿而又精彩纷呈。
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用高温下聚变而形成的单质晶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水边的中国”这一意象虽然简单但通透而灿烂。
B.句子②作者化用曹操的诗句,表明人们都会为生命的短暂而产生挥之不去的忧思,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
C句子③承上启下,由孔子开创中国古典文学一个祖型的内容,转入援引王羲之等文人关于“人与河”的生命之思。
D.句子④收束全文,一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映照着苍茫的万古愁情,意境悠远,含蓄蕴藉,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8.文章开头写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之叹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中的“河”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脾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西望A武昌B诸C山D冈E陵F起G伏H草木I行G列K烟消L日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骇,使…..惊骇,与《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相同。
B.“盖亭之所见”与“玉之言,盖有讽焉”,这两句中的“盖”意思不同。
C.“将何适而非快”与“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这两句中的“适”意思相同。
D.朔日,阴历每月初一,“朔”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都用来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本文通过记叙“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实则借物抒怀,表达了“不以物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也暗含不平之气。
C.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曹操孙权争雄、楚王宋玉论风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D.全文结构严谨,紧扣“快哉”着笔,一篇之中“快”字凡七见,既做足了题目,又把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4分)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4分)
14.苏辙认为兄长子瞻取名为“快哉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堂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
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15.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弄草”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
16.《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兰亭集序》中,文章开篇交代了此次聚会地点和目的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本题共5小题,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完成18~20题。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且身体很弱,九岁才入学。
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让我去上学,但既怕我受大个儿同学的欺侮,① 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是去做个小买卖 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蜿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做学徒。虽然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者提篮沿街卖樱桃每天赚几百钱, ②。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地来了。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18.下列四处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不该丢掉好奇心,因为这颗星球上的缤纷生命还未被全部探明——差得远呢!
B.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克劳迪娅·戈尔丁
C.苦苦追求的总是得不到,得到的却根本不想要——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D.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页面上,甚至放了一个调查———你有没有读过福瑟的作品?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出了“极富的人”给“穷朋友”带来的压迫感。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赏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黝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痰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你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户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5分)
22.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整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改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社会交往中,共情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既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自我反思,同时又能关注他人,善于倾听。这些特点能够使他们从自己出发,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想法,从而降低人际交往中的防备心理,代之以更积极的交流状态,更好地解决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学自觉
①
(自觉的开始)
南朝时期地位
文笔之分强调
文学文体辨析
始于《汉书艺文志》
③
举例论证
增强说服力
增添文采
《典论论文》分四科更自觉
《文赋》分十类文体
《文心雕龙》《文选》更系统
审美特性追求
② )
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艺术特征的追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语文多维细目表doc、语文答题卡doc、半期化学多维细目表1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