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默写,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吕惠珊朱丹萍审核:陈琳
试卷说明:
本卷共七大题,2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共32分)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不良联想的事物,都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生病、死亡、如厕等。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______”来婉称母亲改嫁。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以声写静,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美好音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问路”的细节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酒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他们则坐在水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写宿巢的隼受惊动而飞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驯养(xùn)安谧(mì)晕眩(xuán)战栗(lì)
B.眼暓(mà)麦秸(jiē)偌大(nuò)攒集(zǎn)
C.脚蹼(pǔ)七曜(yà)诞生(dàn)夙望(sù)
D.璀璨(cuī)煨熟(wēi)甲烷(wán)涤荡(tiá)
3.下列句子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3分)
①抑耗其实:损伤它的果实②吾妻来归:我妻子回来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⑥晚有儿息:很晚才有儿子。
⑦尝从人事:曾经出仕做官⑧茂林修竹:在茂密的树林里修整竹子
A.①②③④B.③⑤⑥⑧
C.①④⑥⑦D.②④⑥⑧
4.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A.①④用法相同,②③用法相同B.①④用法相同,②③用法不同
C.①④用法不同,②③用法相同D.①④用法不同,②③用法不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微风鼓浪②或棹孤舟③园日涉以成趣④名我固当⑤群贤毕至
⑥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⑦驼业种树⑧事不目见耳闻⑨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④/③⑧/⑤/⑥⑨/⑦
C.①②③④⑧/⑤/⑥⑦/⑨D.①②④/③⑨/⑤⑧/⑥⑦
6.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人不余欺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得双石于潭上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理,非吾业也有大石当中流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而大水发于水上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同书、疏、序、铭、赋等一样,都属于古文中的常用文体。
B.《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自己已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是对自己已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
D.飧饔,是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指晚餐,“饔”指早餐,引申为吃饭。《种树郭桑驼传》中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写出百姓非常贫穷,吃不上饭。
第Ⅱ卷(共118分)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①计算机是扩展人类智慧的强大工具。在围棋比赛中,计算机借助算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下法,扩展新棋路。以往人类无法驾驭的数学定理,现在依靠强大的算法也变得唾手可得。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甚至能创造出可以与一流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但回顾我的研究生涯,至少目前计算机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
②在我的经历中,我一直举棋不定。我曾经坚信算法永远不会生成接近人类创作水平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但也意识到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自身的“算法”对周围世界做出响应的。有朝一日,机器是否会拥有依赖人类“算法”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人类的思维和智慧虽然已进化数百万年,问题是,这种进化还能以多快的加速度发展?
③我承认,机器学习的发展对不少传统论点提出了挑战。机器是无须理解爵士乐音乐家怎样创作音乐的,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创作,这就反驳了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当然,机器这种“创造”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例如,算法生成的爵士乐,就让音乐家们听到了在他们潜意识中出现但并未实现的音乐,相当于在艺术世界中开发出一个新领域。虽然许多人都认同,探索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可能是算法能够实现的,因为其依赖于人类早前的创造力,算法会扩展或组合这些创造力;但是传统看法认为,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不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如今,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展现了我们如何创建可以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还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现在,人们创建的具有对抗性的算法可以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因循守旧,还是过于前卫。不过,我仍然认为,即使是这些令人惊叹的新工具,也远远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相媲美。
④到目前为止,机器所有的创造力都是由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来启动和驱动的,除了我们让它们去做的事情,它们没有什么别的可表达。就像曲艺中的双簧,它们是在台前表演假动作的人,为在台后渴望表达自己的我们提供了喉舌。这种创造性是我们对自由意志的表达。我们可以像机器一样过着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可以突然做出选择,改变自己,打破常规,创造新事物。我们的创造力与我们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而这似乎是不可能自动化的。创建拥有自由意志的程序与自由意志的含义本来就是矛盾的。
⑤我们对创造力的痴迷其实是很有趣的。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一种表达和激活躯体所有能力的倾向,这种能力的激活增强了躯体或‘自我’。”正因如此,拥有创造力的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今天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它在促使我们更具创造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缺失的点燃创造性的“火镰”,从而帮助人类减少机械重复的行为。
⑥人类的创造力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意识的概念,我们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创造力,我们为什么会有创造力。伴随着我们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实现,人类渴望了解自己,并将所得分享给那些无法进行“自我”创造的人。被我们称为艺术作品的,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诗歌,几乎都是副产品,或者说是我们“自我”创造的一部分,而“自我”的缺位正是机器创造力的根本障碍。
⑦为什么人们会成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因为欣赏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欣赏者参与其中,通常需要一些创造力才能与许多艺术作品产生审美的联结。这些作品特意为观众、读者、听众留下空间来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朦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欣赏者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⑧在机器变得有意识之前,我认为它不会仅仅是一个扩展人类创造力的工具。目前通过机器学习、交互式学习,人工智能具有了某种类似人脑反馈性质的行为特质。但如果机器真的变得有意识,我们怎么去感知呢?它的意识会和我们的一样吗?我相信在未来,依靠人类所有的科学成果,在创造有意识的机器的道路上,不会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旦我们成功了,我希望机器的意识与我们的意识截然不同。到那时,创造性的艺术将成为我们互相了解的关键。
(摘编自马库斯·杜·索托伊《天才与算法:人脑与AI的数学思维》)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算法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发展、进化,在艺术创作等领域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B.机器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它们过着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
C.人工智能是扩展人类创造力的工具,它能够为人们的创造带来灵感、提供辅助。
D通过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他人意识,甚至了解未来机器可能拥有的意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一直举棋不定”,是因为他无法确定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进化速度到底有多快。
B.艺术家也要依赖自身的“算法”进行艺术创作,人类与计算机在算法上可互相借鉴。
C.“曲艺中的双簧”这一比喻,形象说明机器作为人类的工具,无法拥有主人的地位。
D.作者对算法的看法并非一味肯定,亦非一味否定,更非一成不变,有辩证分析意味。
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第七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杰罗姆·布鲁纳说:“‘自我’可能是我们创作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复杂的艺术作品。”
B.圣佩韦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因为‘有其树,必有其果’。”
C.雅各布森说:“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文学性;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中。”
D.费尔巴哈说:“当音调抓住了你,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
11.机器学习的发展对哪些传统论点提出了挑战?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12.“至少目前计算机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一句,“至少目前”“任何东西”都有强调意味,作者为何要这样强调?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材料一: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选自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集序》)
材料二: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伊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吾于A渊明B岂独好C其诗D也E哉F如其为人G实H有感焉。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笃”,意为坚定、专一,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意义不同。
B.“迁”为“贬谪”之意,与《兰亭集序》中“情随事迁”的“迁”字意思不同。
C.“凡”,总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中“凡”意思相同。
D.“贻”,意思是“留下”,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意思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将陶渊明的诗比作清澈的流水和蓝天上的白云,称赞他不认为亲自耕作是可耻的事情,虽然生活贫穷也不感到忧虑。
B.萧统认为《闲情赋》没有起到文章应有的劝百讽一的作用,所以是否收录入《陶渊明集》无关紧要,故只为此文写传录于集子中。
C.材料二写苏东坡对陶渊明给儿子的临终遗言深有感触,并且认为自己和陶渊明实属同病相怜,对陶渊明心怀同情,想学习陶氏长处。
D.苏东坡认为之前虽有模拟前人作品的,但并没有追和古人诗歌的,而自己先后和陶渊明诗多首,是开了追和古人诗作的先河。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4分)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4分)
17.萧统和苏东坡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送襄陵令李君
欧阳修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
[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赴任的鼓励与期许之意。
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新任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
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秋收时节红枣的成熟,也反映了春寒之际百姓的生活状况。
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
19.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的妙处。(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 ① ,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 ② ,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 ③ ,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吐丁臻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接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外填入恰当的成语或俗语。(3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词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B.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
D.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22.原文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它的一部分种子成为了头细蛾幼虫的食物,直至其化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传世经典《格言联盟》中有言:莎世,以慎言为先。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话要吐为快、没必要憋在心里,让自己如鲠在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1.(1)慈父见背舅夺母志(2)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6)闻人声亦惊起碳碟云霄间
(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C(A.“晕眩(xuán)”中的“眩”应读“xuàn”;B.“偌大”的“偌”应读“ruò”,“攒集”读cuán;D.“涤荡”的“涤”应读“dí”。)
3.C(②吾妻来归:我婆子嫁到我家来。③“无主”意为无人主持,⑧茂林修竹: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4.C(①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②③中的“之”为代词;④中的“之”为主谓插之。)
5.B(①②④为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用桨划,弹琴读书;③⑧名词作状语,每天,用眼睛;⑤形容词做名词;⑥⑨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使……愉快;⑦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6.A(A.均为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无特殊句式;D.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7.D(“写出百姓非常贫穷,吃不上饭”错误,应指以“吾小人辍飧容以劳吏者”,批评“长人者好烦其令”。)
8.B(B.“机器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它们过着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错误,原因是“机器所有的创造力都是由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来启动和驱动的”。“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是机器的日常表现之一,表现不等于原因;再者,“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成为人类自由意志的选择,证明其与“缺少自由意志”无必然联系。)
9.A(A.“是因为他无法确定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进化速度到底有多快”错误,原因是:作者无法确定机器进化的速度将来会不会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
10.D(第七段的论点是“欣赏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欣赏者参与其中,通常需要一些创造力才能与许多艺术作品产生审美的联结”。A.从创作者角度强调艺术表达自我,自我即艺术;B.强调对作品的解读要知人论世,重视作者的身世背景;C.强调作品的形式本身就具有艺术性,与作者、读者无关;D.强调对作品的审美需要欣赏者的介入,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11.(1)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机器的创造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3)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4)人工智能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从“机器是无须理解爵士乐音乐家怎样创作音乐的,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创作,这就反驳了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可知,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从“机器这种‘创造’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例如,统看法认为,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不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如今,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展现了我们如何创建可以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可知,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还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现在,人们创建的具有对抗性的算法可以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因循守旧,还是过于前卫”可知,人工智能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
12.(1)者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间限制(或:前者从时间角度强调),因为将来人类有可能创造出有意识的机器,到那时观点可能不再成立。这一强调使表达更加严谨。
(2)后者强调作者的观点适用于现阶段的所有产品(或:后者从范围的角度强调),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机器还没有拥有自由意志与意识,就不可能媲美人类的创造力。这一强调体现作者的态度,使语言有感染力。
(从前后文“回顾我的研究生涯”“到目前为止,机器所有的创造力都是由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来启动和驱动的……”可知,“至少目前”,是从时间角度强调,是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间限制。因为将来人类有可能创造出有意识的机器,到那时观点可能不再成立。这一强调使表达更加严谨准确,更有说服力。
从后文“有朝一日,机器是否会拥有依赖人类‘算法’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我们的创造力与我们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而这似乎是不可能自动化的”可知,“任何东西”是从范围的角度强调,强调作者的观点适用于现阶段的所有产品,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机器还没有拥有自由意志与意识,就不可能媲美人类的创造力。这一强调体现作者的态度,使语言有感染力。)
13.(3分)B、F、G(根据上下文判断此句是说“我”对于陶渊明的作品及为人的态度,再结合“岂……哉”固定格式,可判断B、F为停顿处;再比较剩余两处,则较易判断G处应断开。参考标点: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14.(3分)D(《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意为“赠送”。)
15.(3分)C(“同病相怜”分析不当,两人虽然都性子刚烈,和社会多有抵触,但陶渊明选择的是宁可受穷也要辞官,而苏东坡则是做官被贬,表达的是苏东坡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既非同情之心,更谈不上相互同情。)
16.(1)(4分)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仰慕他的品德,遗憾没能和他同处一个时代。(“爱嗜”“尚想”“恨”,各1分;句意通顺,)
(2)(4分)现在我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集,来把它们留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集”“遗”“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7.(3分)(1)相同点:都敬佩其为人,喜爱其作品。
(2)不同点:①萧统赞美陶渊明不同凡响的作品对风俗的教化作用,肯定其志节的高尚。②苏轼欣赏陶诗的看似朴质、瘦削,实则华美、丰腴,赞美他的为人和处世方式。评分细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要求比较萧统和苏东坡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从两则材料的整体看,二人都非常喜爱陶渊明的作品,并对陶渊明的为人持敬佩态度。而不同之处在于,萧统在诗集的序文中,先直书陶渊明的文章特点,“其文章不群……干青云而直上”,指出其作品的与众不同,又评价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此亦有助于风教尔”,进一步指出他的作品对于风俗的教化作用,肯定他的志节。材料二中,苏辙在诗集引中则首先指出苏东坡唯独喜好陶渊明的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解释了喜好的原因,又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开启对陶渊明人格的评价.援引陶渊明给儿子信的内容,指出并赞美陶渊明为人及处世的方式。
18.(3分)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应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想家而离职、弃官”。
19.(6分)①巧用反典,“折腰聊为五斗屈”反用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的典故之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②巧用典故,含蓄隽永,内涵丰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李君积极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每点3分,共6分)
20.(3分)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化干戈为玉帛不计前嫌(冰释前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此处是说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很多,结合词语的语体色彩,此处可填“不胜枚举”或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第二空,结合前面“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以及后文“实现和睦相处”可知这里可以填:化干戈为玉帛。“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第三空,比前文“实现和睦相处”的程度更深,结合前文“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这里可以填:“不计前嫌”或者“冰释前嫌”。“不计前嫌”,意思是不计较以前的嫌隙。“冰释前嫌”,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解除。
21.(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收敛”的本意是控制和约束自己放纵的言行,减轻其程度。该词往往是用来形容人,此处用来形容“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是赋予了该词以其他意义,所以该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
22.(3分)①“心甘情愿”“饲养”用了拟人的手法,②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下珠和头细蛾幼虫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心甘情愿”“饲养”与上文的“爱恨情仇”等表达都比较生动有趣,有文学性,在风格上更统一。(每点1分)(原句把叶下珠当作人来写,“反抗”“心甘情愿”“拿来”把叶下珠人格化,本体是“叶下珠”,拟体是人。其中“反抗”“拿来”从动作的角度,“心甘情愿”从心理的角度描写叶下珠,赋予叶下珠人的情态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叶下珠与头细蛾之间的协同进化的关系。改句较为平实,不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前文“‘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等语句可知,原句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协调,“心甘情愿”“饲养”这些词使表达更富有文学性,更生动有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只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高出同辈,言辞精彩,跌宕豪迈,风格独特超出众人,文气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穷。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哪里只是能够奉行仁义之道,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同游,不必远游华山求救,这篇集子就有助于教化世人。
材料二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宫,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附中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9,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