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18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193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19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200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202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204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207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970787/0-172075983209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教学课件
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展开
这是一份第03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共37页。
4 古代诗歌三首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不同诗歌体裁的韵律美,背诵古诗。2.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者神话传说,感受诗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不同诗歌体裁的韵律美,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者神话传说,感受诗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宿建德江孟浩然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题目告诉我们,诗人乘着船日暮停宿,记下了当时的所见所感。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敌人疏”之语,惹得玄宗恼怒,一生都未做官,纵情山水,成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春晓》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作者写自己行船停靠在江中的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 清月近人 放眼望去,原野看上去非常空旷,天很低,甚至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水中的月亮,看起来和舟中的人很近。请同学们圈画这两句诗中的地点和时间。时间:日暮地点:渚烟,与日暮有关系,因为日落黄昏,所以江面上水烟朦胧。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到了首都长安,应进士不第,之后回到故乡一直闷闷不乐。过了一两年,他乘船东下到吴越一带漫游。这次漫游时间较长,也写了不少诗。这首诗是他到达浙江建德境内后写的,这时离故乡已经很远了,因而产生了寄居他乡而愁绪满怀的情感。泊宿江上,客居异乡,描绘了一种漂泊感,这是勾起诗人愁起的缘由。尝试圈画出这句话中的反常之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 诗人站在船上,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开阔,当他望向远处的地平线时,树木因为靠近诗人而显得高大,天际则应会遥远,而显得比树还低。放眼望去,旷远渺茫,客愁自现。江清月近人 诗人站在船上俯视江面,此时已不是日暮时分了。月亮高挂,江水清澈,月亮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与站在船上的人十分接近。这一句突出了江水的清澈。如果江水混浊,月影不清晰,也不会有这样的视觉效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然而,诗人虽然好像有了美丽的明月陪伴,得到了一丝喜悦和慰藉,但近人的毕竟只是水中月儿的倒影,诗人内心终是孤寂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上句和下句相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构思十分精巧。 ※知识链接: 对偶,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小结 诗人描写了建德江中烟雾朦胧的小舟边泊船上所见的景色,渲染了只身一人夜宿异乡的孤独感,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异乡愁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 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歌的题目点明了诗人创作的时间。醉书的意思是,这是诗人饮酒醉时写的诗。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慷慨豪迈,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也颇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第一句写雨前,将乌云密布滚滚而来的样子比作打翻的墨水,预示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第二句写雨中,将密集的雨点比作跳跃的珍珠,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第三句写雨后,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第四句写此时,日出云开,水天一色。划分层次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候写的。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赏景,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这是第一首。第一句黑云翻墨图“翻墨”这个词特别巧妙,一来写出乌云的颜色犹如墨汁,将大雨欲来的场景描摹了出来;二来“翻”这个动词使得整个画面都动了起来,读来似乎能看到大片的乌云快速地翻滚着,蔓延着,天空似乎都要压下来了,大雨已在酝酿之中。“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第二句白雨跳珠图此时雨已经下起来了,雨点晶莹透亮。这写出了雨珠大,雨打下来的速度也极快。“跳珠”写出了雨点形状是圆润的,姿态是跳动的,或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水花,又或是落进船里。“乱入船”中的“乱”字,将一片急雨打进船里的状态,写得生动活泼。此时诗人是在船上赏景。第三句风卷云散图从地面起了一阵风,漫天的乌云一吹而散,雨停了。“忽”写出风来得突然,“卷”字写出了力度大,将大雨吹得无影无踪。这是一场急来急去的雨。第四句水天一色图诗人在雨停之后舍船登楼,从楼上远望。大雨过后,天空一碧如洗,湖水上涨,天是蓝色的,水也是蓝色的,感觉水天连成一片,万物焕然一新。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令人神清气爽,境界大开。小结 四幅画的共同特点,是从动态中捕捉和表现景物,这也是这首诗写景的独特之处。四幅画连起来,就是由雨到晴的动态过程。 同时,诗人还用色彩点缀画面。黑云白雨,强烈的色彩对比;青山蓝天,交互映衬,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诗人用笔跌宕起伏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将夏日西湖瞬息万变的壮观景象写了出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整首词写的是黄沙岭所见夜景。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jià)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充满爱国热情,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上饶。现存词作六百二十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其作品多慷慨激昂,抒发其抗金救国的精神风格,沉雄豪放;也有婉约的篇章,主要描写优美的湖光山色,表现农村生活。上阕写的是晴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枝上的喜鹊,清凉的夜风吹来了远处的蝉鸣声。在稻谷的香气里,蛙声一片,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亮、枝条,喜鹊、风、蝉景物:月亮没有声音,怎么会惊醒喜鹊呢?月亮明亮,夜里又非常安静,所以喜鹊会被月光照得惊飞。风和蝉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半夜的蝉鸣,不同于烈日下的蝉鸣,半夜的蝉鸣不那么响亮。凉风一吹,吹来了一阵清幽的蝉鸣,衬托出夏日夜晚乡村的静谧悠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的是谁? 稻花飘香,让人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蛙声,似乎在热烈地讨论即将到来的丰年。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独特写法,先写说的内容,再写说的来源,充满意趣。 这两句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写出了词人已完全陶醉在这丰收在望的欢乐中了,他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下阕写的是雨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空中布满云层,云层外只能看到七八颗星星。雨点不紧,在山前落下。诗人匆忙避雨,本来很熟悉的茅店的位置一时找不到了。但是一拐弯,茅店不就在眼前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疏落的星星,轻柔的雨滴,增添了乡村夏夜的美感。 词人醉心在热闹的蛙声中,沉浸在美妙的稻花香中,以至于忘了路往哪走,这足以表现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快乐愉悦。突然看见了熟悉的茅店,词人心中也非常欢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小结 整首词将夏夜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 夜色清幽,氛围恬静,同时又选取惊鹊、鸣蝉、蛙声、稻香等景物来突显乡野意趣。词人自己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为农家即将丰收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