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1 压强课后测评
展开【详解】A.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烧瓶底部被浇上冷水后,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液体表面的气压减小,水又重新沸腾,说明水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地漏中倒扣的“碗”状金属片将存水杯分割为两个底部相连而上端开口的容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连通器,当连通器内的水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内水面总是相平,所以,当存水杯中的水面超过“碗”口时,异味就无法通过地漏进入房间,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盆景自动供水装置中的水受到向下的重力、瓶内气体对其向下的压力、(瓶外)大气压力对其向上的压力作用,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水处于静止状态,则可得,大气压力大于瓶内气体的压力,根据可知,(瓶外)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汽车快速行驶时,汽车顶部气体流速快,压强小,底部气体流速慢,压强大,所以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其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力,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A.如果茶壶盖上的小孔被堵住,此时壶嘴和壶身就不能构成一个连通器,当壶嘴放低时,由于壶中没有空气,壶身内的水会被大气压给托住,无法流出,故A符合题意;
B.用注射器吸药液的时候是利用大气压,而将药液注入人体肌肉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水泵是利用大气压强来将水抽到高处的,没有大气压水泵就不能工作,故C不符合题意;
D.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高原地区大气压比沿海地区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A.根据流体压强的特点可知,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就越小,故A错误;
B.根据压强公式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故B错误;
C.气泡上升时,水面距离气泡的深度变小,根据p=ρgh可得,气泡受到的液体压强变小,故C正确;
D.水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气压低,沸点也低,因此青藏高原海拔高,所以大气压强比低海拔地区小,水的沸点比低海拔地区低,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大小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向左匀速直线运动,直至木板右端与桌边对齐时,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不变,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板受桌面的摩擦力f不变;木板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受力面积变大,由可知,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强p变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甲、乙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由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
乙对地面的压强
由题可知
即
因为
则
故A错误;
B.由
可知
因为
由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力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力,故B错误;
C.将甲、乙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由A知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根据知,甲切去部分的压强小于乙切去部分的压强,因为
所以,甲剩余部分的压强大于乙剩余部分的压强,故C正确;
D.将甲、乙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后,剩余部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由可知,甲、乙切去部分的质量
所以,切去部分的压强
所以,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
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覆杯实验杯口的纸片不落下,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孔明灯升空是灯罩内气体膨胀,密度变小,孔明灯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从而升起来,故B符合题意;
C.用吸盘挂钩挂物件,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
D.从杯子中吸饮料,是因为吸管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杯子中的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口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通过伞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所以空气通过上表面的流速大,通过下表面的流速较小。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伞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
故选B。
8.A
【详解】A.图钉尖端做得很尖,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A符合题意;
B.滑雪板板面做得很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
C.书包的带做得很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C不符合题意;
D.坦载重汽车安装多个车轮,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该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所以瓶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瓶和水的总重力,无论是正放还是倒放,它们的总重力不变,即对桌面的压力不变,由于倒置后受力面积变小,由可知,倒置后瓶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故p2>p1;正放时,瓶子中是水柱是上下等大的,瓶子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等于水的重力;倒放时,瓶子中的水柱上面粗、下面细,一部分水压在瓶子的侧壁,瓶盖受到的水的压力小于水的重力,故F2
10.D
【详解】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S、S′(S
故选D。
11.A
【详解】由图可知,V甲>V乙,又m甲=m乙,由可知,ρ甲<ρ乙。对于正方体可得
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相同,即,由可得,,即p甲
故选A。
12.D
【详解】A.水对桶底的压强
水对桶底的压力
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和水桶的总重力
水桶对地面的压力
水桶对地面的压强
故B不符合题意;
C.若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2000Pa,水桶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水桶的支持力
对水桶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
故 C不符合题意;
D.若对水桶施加20N竖直向上的拉力,水桶对地面的压力
水桶对地面的压强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 < 乙 铅笔受重力作用,使两手指所受压力不相等
【详解】[1]图甲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由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铅笔对手指的压力也相等,即
[2]由图甲可知,右边食指的受力面积比较小,根据可知,右边食指受到的压强比较大,即
[3][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而图乙中因铅笔受重力作用,压力大小不同,所以,图乙的方法不合理。
14. 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减小
【详解】[1]1654年,在德国马德堡市的广场上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3]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用一根玻璃管第一个测量出大气压的值;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海拔高度增高,大气压强将减小。
15. < >
【详解】[1]在甲图中,压力小于重力,而在乙图中,压力大于重力,且先正立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水平面上(如图乙),水的重力不变,故。
[2]倒放后,深度变小,液体的密度不变,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压强变小,液体的密度不变,故。
16. 240 240 向上 640 向下
【详解】[1]A点所处深度
hA=3cm=0.03m
A点的压强
[2][3]B点和A点所处深度相同,即A、B两点的液体压强相等,所以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故B点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
[4][5]由图可知,C点所处深度
hC=8cm=0.08m
C点的压强
液体对C点的压强方向向下。
17. 15 小
【详解】[1]全程9 km,行驶时间为
那么行驶的速度为
[2]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因此公交车加速行驶过程中,其附近空气流动速度变快、压强变小。
18. > =
【详解】[1][2]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设①②③每部分的重力为G,底面积为S,则整个长方体木板的重力为3G,底面积为3S。根据题意可知
所以:p>p1;p1=p2。
19. 大气压 托里拆利 连通器 800 相平 大于 升高 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上升 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详解】(1)[1][2]用吸管从瓶子中吸饮料时,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当吸气时,吸管中的气压减小,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嘴里;托里拆利实验首次测量出了大气压的数值。
(2)[3][4][5]茶壶的壶嘴和壶身上端开口、底部连通,构成了连通器;水的深度为
水对茶壶底的压强为
根据连通器原理可知,若将茶壶略微倾斜、水不溢出且保持静止后,壶嘴和壶身中水面相平。
(3)[6]瓶中水面上方是空气,如果此处的气压等于瓶外的大气压,管内和瓶内的水面应该相平,现在是管内的水面高,说明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大气压。
[7][8]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瓶内空气的压强不变,而外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此时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会有一部分水被压入玻璃管,因此管内水柱的高度会增大,由此也印证了大气压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化。
(4)[9][10]往水平吸管中吹气时,竖直管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竖直管下方压强不变,竖直管内的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液面上升。
20. 大 相等 液体深度 高度差 密度 小 不可靠 没有控制深度相同
【详解】(1)[1]把水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水的内部的压强越大。
(2)[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控制液体密度和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相等。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液体深度,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4][5]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控制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密度变大,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变大,由此可知,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5)[6]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都会有漏气现象,因此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
(6)[7][8]由a、b两图知,金属盒在两种液体中,并且所在的深度不同。由此认为图(b)杯子中盛的是盐水是不可靠的,原因是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21.(1)400N (2)11.2N(3)1.4×105
【详解】(1).由G=mg知道,小云受到的重力大小是:
(2).当小云驾驶该平衡车在水平公路匀速直线行驶时,平衡车的总重力是:
G=(m车+m人)g=(16kg+40kg)×10N/kg=560N,
根据题意知道,平衡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f=0.02G=0.02×560N=11.2N,
由于车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故平衡车所受的牵引力是:
F=f=11.2N;
(3).此时地面受到的压力是:
F′=G=560N;
地面受到的压强是:
=1.4×105 Pa.
答:(1).小云受到的重力大小400N;
(2).平衡车所受的牵引力是11.2N
(3).平衡车对地面的压强是1.4×105 Pa.
22.(1)2kg;(3)1000Pa;(2)1500Pa
【详解】解:(1)该热水壶内水的体积为
由可得,该热水壶内水的质量为
此时水和热水壶的总质量为
(2)此时热水壶对水平面的压力为
此时热水壶对水平面的压强为
(3)壶中水深为
此时水对壶底的压强为
答:(1)此时水和热水壶的总质量是2kg;
(3)此时热水壶对水平面的压强是1000Pa;
(2)此时水对壶底的压强是1500Pa。
23.(1)10N;(2)300Pa;(3)0.05m,0.01m2
【详解】解:(1)由可知,甲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
F甲=p甲S=2000Pa×5×10﹣3m2=10N
(2)乙容器内水面下3cm深处的压强
p水=ρ水gh=1.0×103kg/m3×10N/kg×0.03m=300Pa
(3)①由图丙可知截取前甲对桌面的压强为4p,则
4p=2×103Pa
解得
p=5×102Pa
由图可知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p,忽略容器质量,则此时圆柱形容器乙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也为p,由p=ρgh可知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时,水的深度
②由(1)知,甲的重力为
G甲=F甲=10N
由图可知当x=10cm时,甲对桌面的压强变为2p,此时甲对桌面的压强为原来的一半,由可知截取部分A的重力为甲原来重力的一半,即
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时,水对桌面的压强为p,容器中的水的重力:G′=pS′,将物体A平稳浸没在容器乙中,此时乙对桌面的压强变为2p,即
代入数据得
解得:S′=0.01m2。
答:(1)甲对地面的压力10N;
(2)乙容器内水面下3cm深处的压强为300Pa;
(3)①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时,水的深度为0.05m;
②容器乙的底面积为0.01m2。
24. 流体中,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见解析
【详解】(1)[1]根据题意知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体中,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2)[2]列车开动时,会带动列车周围的空气流动;列车通过站台,站台上旅客与列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小,离列车较远处的空气流速慢,压强大;旅客会被空气从压强大的地方压向压强小的地方,从而造成被列车“吸入”的危险。
25. 试验 右 旋涡 气流 小 上 B 大
【详解】(1)[1]试验段的横截面面积最小,试验段的风速最大,气流较为均匀,故实验模型应放置在试验段。
[2]风机工作时,根据“风扇转动后,将空气吸入风洞中”知,风从左端进入风洞中,即风速的方向向右。
(2)[3]整流栅做成方格状,可以用来消除气流中的旋涡。
[4]实验时,模型和气流有位置的变化,故以气流为参照物,模型是运动的。
(3)[5][6]有风时,在相同时间内,空气经过模型上表面路程长,气体速度大,压强小,下表面路程短,气体速度小,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升力,测力计示数小;说明机翼模型在风洞中,上下表面受到气流的压力差方向向上。
(4)[7]由与风速的二次方关系图像知,力与成正比,故当风速是原来的倍时,力是原来倍,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8]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气量相同,试验段的横截面面积越小,试验段的风速越大。
初中9.1 压强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wl/tb_c7765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9.1 压强课后练习题</a>,共30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 力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7764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7.1 力练习</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7.1 力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7764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七章 力7.1 力达标测试</a>,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