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971347/0-17207847458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971347/0-17207847459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971347/0-17207847459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堂检测题
展开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透镜焦距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B.透镜焦距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
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是7cm
B.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3.如图所示,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得出如下实验数据表,请根据数据回答。
上表是他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cm;
(2)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3)第3次实验数据能够说明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成像特点;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4)第1次实验完成后,小华将一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眼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此眼镜为应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小华为了准确的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找到了平行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
知识点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蜡烛处于B点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蜡烛处于A点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蜡烛从B移动到C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6.下图是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示意图,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
A.u>2fB.f7.在探究凸诱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该像为(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图乙中,把蜡烛移到60cm刻度线位置,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9.某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拍照时花菜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测得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厘米,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15厘米B.8厘米C.6厘米D.4厘米
1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当物体距凸透镜1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能力提升练]
12.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有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正前方。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位置在( )
A.C点右侧B.BC之间
C.AB之间D.A点左侧
1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D.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14.小安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焦距为20cm的薄凸透镜、点燃的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错误的说法是
A.光屏上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B.当透镜向右移动时,所成的像会逐渐放大
C.当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时,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像
D.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的像大小不变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蜡烛倒立缩小的实像
B.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cm<f<30cm
C.若将蜡烛移动到5cm处,光屏移到80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的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6.生活中随处可见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拍摄实景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人在靠近摄像头的过程中,人所成的像逐渐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我市用同一个照相机拍摄的两张风景照。拍摄好甲照片后,要使塔的像更大些,照相机镜头应该向___________(选填“内”或“外”)调节,这样就拍摄出了照片乙。
18.如图是隋唐洛阳城“天堂”上空出现日晕的精彩瞬间,日晕是太阳光通过云层时被云层中的冰晶分解成七彩光形成的,这是光的______现象;拍照时,“天堂”通过镜头成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想要拍摄“天堂”顶部的特写,摄影者要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天堂”,同时将相机镜头______(选填“前伸”或“后缩”)。
19.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图。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高度,若在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分别得到清晰缩小和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可能对应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与________点处。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首先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2)如图所示,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直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在步骤(2)之后,如果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此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照相师应将照相机适当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并使照相机的镜头适当______(选填“伸出”或“缩进”)机身;
(4)在步骤(2)之后,如果在凸透镜和烛焰间加放一眼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所加的眼镜为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属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21.如图甲是长征火箭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现场场景,火箭的总长度为58m,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做直线运动,图乙为监控系统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升空过程中带有比例标尺的位置照片,为使火箭搭载的飞船更轻巧更坚硬,其外壳和部分零件由钢制改为钛铝合金。已知钛的熔点1725℃,沸点3260℃;铝的熔点660℃,沸点2467℃。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后以每小时28440km绕地球运转,在此过程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完成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球实验,通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倒影”。神十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向着征服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1)在太空中聂海胜感觉周围一片寂静,这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但他能看到漆黑的夜空中悬挂的美丽地球,这是因为地球在________光(选填“发出”或“反射”);
(2)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完成后,以神舟十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为________m/s;
(3)关于通过小水球看到女航天员王亚平“倒影”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B.该“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幻灯机是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D.若王亚平远离水球,“倒影”会变小
(4)制作钛铝合金零件时采用先进的3D激光打印技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金属钛和铝先________成液态,然后按零件形状重新________成固态。(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高频考题实战练]
22.(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关于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为焦距)
B.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方向一定改变
D.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3.(2022·河南·中考真题)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 h=10cmB.f=10cm h=12cm
C.f=5cm h=12cmD.f=10cm h=6cm
实验次数
1
2
3
4
物距u/cm
30
20
15
5
像距v/cm
15
20
30
/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1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透镜焦距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B.透镜焦距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
【答案】A
【解析】AB.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有
80cm-50cm>2f,f<50cm-30cm<2f
解之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10cm
C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左移动,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故C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是7cm
B.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答案】C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像距,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会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即
解得
焦距会大于7.5cm,所以不可能为7cm,故A错误;
B.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那么这个物距会变大,要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像距要变小,即光屏要左移动,故B错误;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以得到清晰的像,物距小于像距,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像距要变小,即光屏要左移动,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得出如下实验数据表,请根据数据回答。
上表是他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cm;
(2)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3)第3次实验数据能够说明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成像特点;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4)第1次实验完成后,小华将一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眼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此眼镜为应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10 C B 会聚 远视
【解析】(1)[1]表中第2次实验数据,物距等于像距,则物像等大,可知,此时
则焦距
即该凸镜的焦距为10cm。
(2)[2]第4次实验中物距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3]第3次实验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
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和幻灯机的制作原理,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4]第1次实验完成后,小华将一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即减小像距,才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此眼镜是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提前会聚,要减小像距才能成清晰的像,故此眼镜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为远视眼镜。
4.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小华为了准确的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找到了平行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
【答案】 同一高度 10.0 放大 投影仪
【解析】(1)[1]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2]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故凸透镜焦距是10.0cm。
(3)[3][4]如图乙所示,物距为15cm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规律的是投影仪。
知识点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蜡烛处于B点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蜡烛处于A点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蜡烛从B移动到C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答案】C
【解析】AB.由图像知,当蜡烛处于B点时,像距等于物距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得,蜡烛处于B点时,应处于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焦距为
故AB错误;
C.由图像知,蜡烛处于A点时,像距大于物距,蜡烛处于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得,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由图像知,蜡烛从B移动到C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所成的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6.下图是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示意图,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
A.u>2fB.f【答案】A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为倒立的,且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物距即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7.在探究凸诱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该像为(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时,此时物距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
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图乙中,把蜡烛移到60cm刻度线位置,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A.由图甲可知: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于30cm刻度线处,此处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0cm,所以焦距是10.0cm,故A错误;
B.图乙中物距是15cm,即fC.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不相同,故C错误;
D.图乙中,把蜡烛移到60cm刻度线位置,物距是5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D错误。
故选D。
9.某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拍照时花菜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答案】A
【解析】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类型相同,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故B错误;
C.利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在物距相同时,由于乙图成像更大,因为镜头的焦距更大,故D错误。
故选A。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测得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厘米,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15厘米B.8厘米C.6厘米D.4厘米
【答案】B
【解析】据凸透镜成像实验,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此时像处于透镜的1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
2f>μ>f
光屏距离凸透镜12cm,所以
2f>12cm>f
即
12cm>f>6cm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当物体距凸透镜1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C
【解析】A.当u=10cm时,u
C.当u=20cm时,2f >u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D错误。
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2.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有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正前方。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位置在( )
A.C点右侧B.BC之间
C.AB之间D.A点左侧
【答案】D
【解析】A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如果物像同侧的话,像是虚像,并且像距大于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且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若凸透镜放在C点右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A点左侧,而不是右侧的B点,故AB不符合题意;
C.当光源放在A点时,像在透镜的另一侧,说明成实像,那么像距在一倍焦距外,这样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就也会在相对于B点的另一侧成实像(也就是A的一侧),而不是成像在C点,故C不符合题意;
D.若凸透镜放在A点左侧,那么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成像都是虚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D.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答案】D
【解析】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和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
u=v=2f=20cm
即焦距f=10cm,故A错误;
B.物距为5cm时,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像特点为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B错误;
C.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特点可知,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故C错误;
D.物距为15cm时,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像特点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4.小安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焦距为20cm的薄凸透镜、点燃的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错误的说法是
A.光屏上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B.当透镜向右移动时,所成的像会逐渐放大
C.当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时,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像
D.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的像大小不变
【答案】B
【解析】A. 如图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 当透镜向右移动时,相当于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远像近像变小,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B错误;
C.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f
D. 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仍然是完整的像,故D正确.
故选B.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蜡烛倒立缩小的实像
B.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cm<f<30cm
C.若将蜡烛移动到5cm处,光屏移到80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的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A.由图中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由图中可知,此时物距u=30cm,因此时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可知此时物距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
解得
又因此时像距v=45cm,因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解得
综上可得,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
故B错误;
C.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距与像距交换后,即物距等于45cm,像距等于30cm时,能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蜡烛在5cm处,光屏在80cm处,故C正确;
D.由B中分析可知,当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的透镜时,替换后的凸透镜焦距变小,对光的偏折能力增强,故光线会聚点在光屏左侧,此时只向右移动光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16.生活中随处可见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拍摄实景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人在靠近摄像头的过程中,人所成的像逐渐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实 变大
【解析】[1]摄像头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摄像头拍摄的像是实像。
[2]人靠近摄像头的过程中,是物距变小,物体靠近凸透镜,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像逐渐变大。
1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我市用同一个照相机拍摄的两张风景照。拍摄好甲照片后,要使塔的像更大些,照相机镜头应该向___________(选填“内”或“外”)调节,这样就拍摄出了照片乙。
【答案】外
【解析】由图可知,甲照片的像小,乙照片的像大,由于镜头的焦距不变,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所以应将照相机靠近拍摄对象来减小物距,同时照相机镜头应该向外调节,增大像距。
18.如图是隋唐洛阳城“天堂”上空出现日晕的精彩瞬间,日晕是太阳光通过云层时被云层中的冰晶分解成七彩光形成的,这是光的______现象;拍照时,“天堂”通过镜头成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想要拍摄“天堂”顶部的特写,摄影者要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天堂”,同时将相机镜头______(选填“前伸”或“后缩”)。
【答案】 色散 倒立 靠近 前伸
【解析】[1]太阳光能穿过云层时在小冰晶上发生折射形成围绕太阳呈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的光现象,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3][4]拍照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拍照时,“天堂”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因此通过镜头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若想要拍摄“天堂”顶部的特写,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像要变大,像距变大,物距变小,所以摄影者要靠近“天堂”,同时增大像距将相机镜头前伸。
19.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图。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高度,若在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分别得到清晰缩小和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可能对应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与________点处。
【答案】 同一 a c
【解析】[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3]满足条件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所以蜡烛应在a点上;满足 条件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所以蜡烛应在c点上。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首先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2)如图所示,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直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在步骤(2)之后,如果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此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照相师应将照相机适当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并使照相机的镜头适当______(选填“伸出”或“缩进”)机身;
(4)在步骤(2)之后,如果在凸透镜和烛焰间加放一眼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所加的眼镜为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属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答案】 同一高度 左 变小 远离 缩进 近视 凹
【解析】(1)[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2]如图所示,此时的物距要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将光屏向左调,直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3][4][5]若将图中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会变小;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此时应该使像小一些,像距小一些,物距变大些,故摄像师应远离我们,同时使照相机的镜头适当缩进机身。
(4)[6][7]由“在凸透镜和烛焰间加放一眼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加放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则所加的眼镜为近视眼镜片。
21.如图甲是长征火箭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现场场景,火箭的总长度为58m,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做直线运动,图乙为监控系统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升空过程中带有比例标尺的位置照片,为使火箭搭载的飞船更轻巧更坚硬,其外壳和部分零件由钢制改为钛铝合金。已知钛的熔点1725℃,沸点3260℃;铝的熔点660℃,沸点2467℃。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后以每小时28440km绕地球运转,在此过程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完成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球实验,通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倒影”。神十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向着征服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1)在太空中聂海胜感觉周围一片寂静,这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但他能看到漆黑的夜空中悬挂的美丽地球,这是因为地球在________光(选填“发出”或“反射”);
(2)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完成后,以神舟十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为________m/s;
(3)关于通过小水球看到女航天员王亚平“倒影”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B.该“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幻灯机是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D.若王亚平远离水球,“倒影”会变小
(4)制作钛铝合金零件时采用先进的3D激光打印技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金属钛和铝先________成液态,然后按零件形状重新________成固态。(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需要 反射 0 D 熔化 凝固
【解析】(1)[1]在太空中聂海胜感觉周围一片寂静,是因为太空中是真空,无法传播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地球本身不能够发光,看到漆黑的夜空中悬挂的美丽地球,是因为地球在反射光。
(2)[3]“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完成后,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即相对静止,二者的速度相等,所以以神舟十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为0。
(3)[4]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此时的水球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AB.王亚平在水球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故AB错误;
C.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透过水球看到倒影,是凸透镜成实像,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则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即“倒影”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4)[5][6]金属钛和铝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是凝固现象。
[高频考题实战练]
22.(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关于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为焦距)
B.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方向一定改变
D.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解析】A.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则物距在两倍焦距开外,故A错误;
B.物距在两倍焦距开外,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方向不一定改变,因为通过光心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
D.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的像,光屏比较粗糙,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23.(2022·河南·中考真题)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 h=10cmB.f=10cm h=12cm
C.f=5cm h=12cmD.f=10cm h=6cm
【答案】D
【解析】ABCD.盒盖处安装凸透镜,盒底处有昆虫标本,要使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必须小于焦距,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实验次数
1
2
3
4
物距u/cm
30
20
15
5
像距v/cm
15
20
30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密度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7686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密度达标测试</a>,共1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7686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质量同步训练题</a>,共22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51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透镜达标测试</a>,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