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5章物体的运动单元综合检测(练习)(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5章物体的运动单元综合检测(练习)(原卷版+解析),共27页。
第5章 物体的运动 单元综合检测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扫过夜空 B.正在下落的雨滴的运动C.爱国卫生运动 D.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正常飞行2.在测量教室里的课桌高度时,下列各种刻度尺中应该优先选择A.3 米长的厘米皮卷尺 B.1 米长的毫米钢卷尺C.20 厘米长的毫米直尺 D.10 厘米长的 0.1 毫米的游标卡尺3.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小华自己 B.小华旁边的座位 C.窗外的树木 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人体细胞的直径大约是0.00003m=300 mB.用一把受潮膨胀了的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会偏大C.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D.一本书有300个页码,测得该书厚9mm,则该书每张纸的厚度为0.03mm5.测量物理课本1张纸的厚度,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用刻度尺A.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B.多次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C.测量5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D.测量100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6.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正在进站的火车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7.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h内行驶了18 km,乙在1min内行驶了600m,比较两车速度A.甲车大B.乙车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8.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A. B.C. D.9.小红和兰兰多次进行百米赛跑,两人同时出发,每次小红到达终点时,兰兰离终点还有的路程.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赛跑,让小红的起跑线后移,兰兰仍在原起跑线出发,结果是A.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小红先到达终点C.兰兰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的说法错误的是A.前10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11.如下表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摆的等时性过程中,记录了以下数据.经过推理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还需要研究下列哪一种情况A.l>60厘米 B.45厘米<l<60厘米 C.30厘米<l<45厘米 D.l<30厘米1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南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乙车是向北运动的.B.甲车一定比乙车通过的路程多.C.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D.通过4米的路程,甲比乙少用2.5秒.二、填空题13.小明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中,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___的,以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的.14.一个人的身高是1.76×109_____ (填合适的单位),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______g/cm3.15.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16.小李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看到远处的小山离他越来越近,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min,这段时间内轿车行驶了________ km。17.如图所示,在铅笔杆上密绕30匝金属丝,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毫米.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小车是________ .19.a、b、c三个小球在水中下落,如图所示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到的三个小球经过某区域时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相等,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a小球做__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a、b、c三个小球的速度比为_______,通过相同路程,三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20.中国组合林跃和陈艾森在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决赛中获得金牌,他们从开始姿势、助跑起跳、起跳高度、空中动作、入水时间的等技术要求高度一致,就如同是一个人在跳水。如图所示,以林跃为参照物,陈艾森是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如果他们从跳台上跳起的高度为1m,从起跳到入水共用3s,他们在整个跳水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出运动员从起跳后到入水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______。A. B. C. D.三、作图题21.如图中一支12.50cm的铅笔没有画完,请同学们在图中补充完整.( )22.在如图的坐标系中画出匀速运动物体 v-s 的图像。四、实验题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标出了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_____(填“大”或“小”);(2)由图中数据可以测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3)分析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全程做 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如果让小车过了C处才停止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至C段的平均速度偏 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24.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在长约0.5m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一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再用橡皮筋在管上做出等距离(10cm)的记号。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1)小明把玻璃管倒过来,将玻璃管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上升运动过程。(2)他迅速拿起秒表开始测量气泡经过每个橡皮筋的时间,并把路程和时间记录在如表中,由此可知:小气泡做 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气泡在40cm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cm/s。(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雪认为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上都需要改进。你认为可改进的地方有:①_____,②_____。25.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由于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快/慢);(2)下表为小王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s-t图象,由你画出的图象可以得出:气泡上升过程中,运动的路程和时间______(成/不成)正比;根据所给数据,在甲图中画出s-t图象______,在图乙中画出它的v-t图象______。2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20cm、40cm、60cm和80cm处所用的时间;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______;(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______(选填“快”或“慢”),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______线(选填“甲”或“乙”)作为起点O更合理;(3)小明在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比;(4)小明进一步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他让可调速电动玩具车沿某一平直跑道运动,如图乙所示,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20cm,在第2s末到第5s末通过的路程为30cm,在第5s末到第9s末通过的路程为40cm。则关于该车在0~9s内的运动过程图像描述一定错误的是______。A、 B、C、 D、五、计算题27.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60s。求:(1)火车运行的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28.2020年12月11日,连(连云港)淮(淮安)扬(扬州)镇(镇江)高铁全线开通,标志着扬州迈入“高铁时代”。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2)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途中列车以72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用时120s,求列车的长度。六、综合题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有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的往返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近;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在远离声呐。(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kHz到___________kHz。(2)① 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在发出声波信号的10s内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没有改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② 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视潜艇B,突然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1min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是___________。(3)在月球上___________(能/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___________。摆线长度l(厘米)604530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秒)18.613.411.8路程s/cm010203040时间t/s02.24.36.28.0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01020304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42.513.755.02徐州东宝应高邮扬州东到达时间16:1816:3816:52发车时间14:2216:2016:40里程/km0256300356第5章 物体的运动 单元综合检测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扫过夜空 B.正在下落的雨滴的运动C.爱国卫生运动 D.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正常飞行【答案】C【解析】ABD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都属于机械运动;而C选项中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C.【点睛】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2.在测量教室里的课桌高度时,下列各种刻度尺中应该优先选择A.3 米长的厘米皮卷尺 B.1 米长的毫米钢卷尺C.20 厘米长的毫米直尺 D.10 厘米长的 0.1 毫米的游标卡尺【答案】B【分析】选择刻度尺时,要尽量一次就能测完全长,不分段测量,分度值要适合,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解析】课桌的高度略低于1m,根据量程能一次测完全长的要求,需要排除选项C和D,毫米钢卷尺比厘米皮卷尺要精确,选择1米长的毫米钢卷尺.故选B.3.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小华自己 B.小华旁边的座位 C.窗外的树木 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答案】B【解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选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观察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的变化,如果位置变化,则说明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说明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小华坐在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选定的参照物是旁边的座位,他与座位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选B。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人体细胞的直径大约是0.00003m=300 mB.用一把受潮膨胀了的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会偏大C.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D.一本书有300个页码,测得该书厚9mm,则该书每张纸的厚度为0.03mm【答案】C【解析】A. 人体细胞的直径大约是:,A错误.B. 受潮膨胀了的木尺刻度已经不再均匀,是不能再使用的,B错误.C. 误差不能消除且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只能尽可以的去减小,C正确.D. 300个页码的书一共有150张纸,所以该书每张纸的厚度为:,D错误.故选C.5.测量物理课本1张纸的厚度,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用刻度尺A.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B.多次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C.测量5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D.测量100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答案】D【解析】ABC.一张纸的厚度远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1mm,故无法直接测量,故ABC不符合题意;D.测出100张纸的总厚度,用厚度除以张数,得到一张纸的厚度,此方法可行,故D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正在进站的火车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答案】C【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7.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h内行驶了18 km,乙在1min内行驶了600m,比较两车速度A.甲车大B.乙车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根据已知: 所以乙车的速度更大,故选B【点睛】进行速度的比较时,先要进行单位换算,把速度的单位统一到同一量纲上才有可比性.1m/s=3.6km/h8.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A. B.C. D.【答案】B【解析】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故B正确;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故选B。9.小红和兰兰多次进行百米赛跑,两人同时出发,每次小红到达终点时,兰兰离终点还有的路程.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赛跑,让小红的起跑线后移,兰兰仍在原起跑线出发,结果是A.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小红先到达终点C.兰兰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相同时间内小红和兰兰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00m和90m,则她们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0:9.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将小红的起跑线向后移动10 m,兰兰仍在原起跑线,则她们到达终点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10m和100m。小红通过前100m和兰兰通过前90m需要的时间相同,那么只要比较她们通过后10m需要的时间即可。后10m由于小红的速度大,则需要的时间短,所以,小红先到达终点。故选B。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的说法错误的是A.前10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正确;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s/t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故选C.11.如下表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摆的等时性过程中,记录了以下数据.经过推理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还需要研究下列哪一种情况A.l>60厘米 B.45厘米<l<60厘米 C.30厘米<l<45厘米 D.l<30厘米【答案】B【分析】分析表中实验数据,计算出摆在三种长度下,摆动一次的时间,然后分析答题.【解析】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摆长为60cm时,摆的周期T118.6s/10=1.86s;摆长为45cm时,摆的周期T2=13.4s/10=1.34s;摆长为30cm时,摆的周期T3=11.8s/10=1.18s;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摆长约应在45厘米和60厘米中间.故选B.1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南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乙车是向北运动的.B.甲车一定比乙车通过的路程多.C.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D.通过4米的路程,甲比乙少用2.5秒.【答案】A【解析】A.由于甲、乙两车共同向南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北运动的,符合题意;B.虽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但在运动时间未知的情况下无法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不符合题意;C.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车的距离会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D.通过4米的路程,甲车用2秒,而乙车用4秒,所以甲车比乙车少用2秒,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由题意可知,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s-t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为2m/s,乙车的速度为1m/s,根据这些信息结合下面四个选项进行判断.二、填空题13.小明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中,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___的,以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的.【答案】 运动 静止【解析】小明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中,以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树是运动的;小明和汽车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汽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点睛】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14.一个人的身高是1.76×109_____ (填合适的单位),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______g/cm3.【答案】 nm 1.29×10−3【解析】成年人的身高为1m多,即:左右; 因为,所以得:.【点睛】重点是长度和密度的单位换算,不要小看单位的换算,有些同学在后面的计算中是经常出错的,是个基本能力,要加强练习.15.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答案】 B 2.45~2.47【解析】[1]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则B读数正确;[2]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左侧与5.00cm对齐,则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读数可为2.45cm~2.47cm。16.小李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看到远处的小山离他越来越近,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min,这段时间内轿车行驶了________ km。【答案】 轿车 24【解析】[1]小李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看到远处的小山离他越来越近,远处的小山和轿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小山离轿车更近了是以轿车为参照物。[2]由得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路程为17.如图所示,在铅笔杆上密绕30匝金属丝,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毫米.【答案】1.0【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8.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总长度为:;金属丝的直径为:.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小车是________ .【答案】甲和丙【解析】在第一个s﹣t图象中,t=5s,s=20m,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4m/s,在第二个v﹣t图象中,乙车的速度v乙=6m/s,丙车的速度v丙=4m/s,综上所述,甲车和丙车的速度相同.19.a、b、c三个小球在水中下落,如图所示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到的三个小球经过某区域时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相等,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a小球做__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a、b、c三个小球的速度比为_______,通过相同路程,三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答案】 匀速 1∶2∶3 6∶3∶2【解析】[1]观察a球:相等时间内(0.1s)通过的路程都是一块砖的高度,所以a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观察b球:在相等的时间内(0.1s)通过的路程都是两块瓷砖的高度,b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c球:在相等的时间内(0.1s)通过的路程都是三块瓷砖的高度,c做匀速直线运动。a、b、c三个小球的速度比等于0.1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即va∶vb∶vc=1∶2∶3[3]由图可知,三个小球都通过6块瓷砖的高度,ta=0.6s,tb=0.3s,tc=0.2s,所以ta∶tb∶tc=6∶3∶220.中国组合林跃和陈艾森在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决赛中获得金牌,他们从开始姿势、助跑起跳、起跳高度、空中动作、入水时间的等技术要求高度一致,就如同是一个人在跳水。如图所示,以林跃为参照物,陈艾森是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如果他们从跳台上跳起的高度为1m,从起跳到入水共用3s,他们在整个跳水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出运动员从起跳后到入水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______。A. B. C. D.【答案】 静止 4 D【解析】[1]如图所示,以林跃为参照物,陈艾森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2]从跳台上跳起的高度为1m,从起跳到入水共用3s,他们在整个跳水过程中的路程为s=10m+1m+1m=12m平均速度[3]运动员起跳后,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变小直到为0,下落过程速度越来越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三、作图题21.如图中一支12.50cm的铅笔没有画完,请同学们在图中补充完整.( )【答案】【解析】铅笔长12.5cm,铅笔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所以右端应该与12.50cm对齐,所以作图如下:22.在如图的坐标系中画出匀速运动物体 v-s 的图像。【答案】【解析】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随着通过路程的增大,其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匀速运动物体的v-s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所示:四、实验题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标出了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_____(填“大”或“小”);(2)由图中数据可以测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cm/s;(3)分析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全程做 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如果让小车过了C处才停止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至C段的平均速度偏 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答案】 小 2.5 5.0 3.3 小于 变速 小【解析】(1)[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通过路程与时间可得出运动的速度。[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就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坡度较小。(2)[3]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AB段所用的时间为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4]BC段的路程为:sBC=5.0cm,BC段的时间为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5]AC段的路程为:sAC=10.0cm,AC段的时间为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3)[6][7]分析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全程做加速直线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4)[8]如果让小车过了C处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的AC段的时间会偏大,由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24.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在长约0.5m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一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再用橡皮筋在管上做出等距离(10cm)的记号。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1)小明把玻璃管倒过来,将玻璃管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上升运动过程。(2)他迅速拿起秒表开始测量气泡经过每个橡皮筋的时间,并把路程和时间记录在如表中,由此可知:小气泡做 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气泡在40cm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cm/s。(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雪认为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上都需要改进。你认为可改进的地方有:①_____,②_____。【答案】 变速 5 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 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解析】(2)[1]由题意知,每10s内,气泡运动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气泡是在做变速运动。[2]从表格可以看出整个的过程中气泡通过的路程s=40cm,时间t=8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为(3)[3]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来说,为了能精确测量时间,应增加气泡运动的距离,故应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4]从实验操作上来说,把玻璃管倒过来后,不应迅速拿起秒表测量,而是应该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25.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由于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快/慢);(2)下表为小王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s-t图象,由你画出的图象可以得出:气泡上升过程中,运动的路程和时间______(成/不成)正比;根据所给数据,在甲图中画出s-t图象______,在图乙中画出它的v-t图象______。【答案】 秒表 慢 成 【解析】(1)[1]由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可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运动的时间。[2]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所以实验中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2)[3][4][5]利用描点法做出s-t图象,如下图甲所示 由图象可知,气泡上升过程中,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气泡运动的速度在v-t图象中,气泡的运动图线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上图乙所示。2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20cm、40cm、60cm和80cm处所用的时间;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1s、2s、3s和4s所通过的距离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______;(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______(选填“快”或“慢”),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______线(选填“甲”或“乙”)作为起点O更合理;(3)小明在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比;(4)小明进一步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他让可调速电动玩具车沿某一平直跑道运动,如图乙所示,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20cm,在第2s末到第5s末通过的路程为30cm,在第5s末到第9s末通过的路程为40cm。则关于该车在0~9s内的运动过程图像描述一定错误的是______。A、 B、C、 D、【答案】 一 慢 乙 正 C【解析】(1)[1]由实验过程可知,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因此,最好的方案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即方案一更合适。(2)[2][3]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实验中,气泡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因此,要等它运动起来之后再开始记录时间和距离,故在玻璃管上应选择线乙作为起点O更合理。(3)[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接近,因此,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4)[5]该车在0到第2s末内通过的路程为0.2m,通过第1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在第2s末到第5s末(所用时间为3s)通过的路程为0.3m,同理,通过第2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0.1m/s;在第5s末到第9s末(所用时间为4s)通过的路程为0.4m,同理,通过第3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3=0.1m/s;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具体的每一段路程,其速度可能是变化的,也可是整个过程每时刻的速度为0.1m/s;A.s﹣t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速度大小(0.1m/s)始终不变,存在这种可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每段s﹣t图像为曲线,说明在每段路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但每段路程的运动的平均快慢是不变的(平均速度为0.1m/s),存在这种可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为v﹣t图像,可知0﹣2s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和 5﹣9s的平均速度都大于0.1m/s,而2﹣5s的平均速度小于0.1m/s,不存在这种可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D.为v﹣t图像,三个过程中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0.1m/s,存在这种可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五、计算题27.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60s。求:(1)火车运行的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答案】(1)36m/s;(2)40s【解析】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则火车运行的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由 可知,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的时间答:(1)火车运行的速度是36m/s;(2)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的时间为40s。28.2020年12月11日,连(连云港)淮(淮安)扬(扬州)镇(镇江)高铁全线开通,标志着扬州迈入“高铁时代”。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2)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途中列车以72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用时120s,求列车的长度。【答案】(1)0.2h;(2)280km/h;(3)400m。【解析】解:(1)由表格可知,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所需的时间t = 16h52min – 16h40min = 12min = 12 × h = 0.2h(2)高邮开往扬州东的路程s = 356km – 300km = 56 km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的平均速度(3)设火车长为s2,由题可知,隧道长度s1 = 2000m,用时t = 120s,速度v = 72km/h = 20m/s列车做匀速运动,所以s1 + s2 = vt代入数据,得2000m + s2 = 20m/s × 120s解得s2 = 400m答:(1)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所需的时间是0.2h;(2)列车由高邮开往扬州东的平均速度是280km/h;(3)列车的长度为400m。六、综合题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有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的往返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近;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在远离声呐。(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kHz到___________kHz。(2)① 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在发出声波信号的10s内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没有改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② 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视潜艇B,突然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1min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是___________。(3)在月球上___________(能/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___________。【答案】 10 20 7500 8700 不能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1][2]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到30k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kHz到20kHz。(2)[3]由题意可得,根据可得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s=vt=1500m/s×10s=15000m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潜艇B与潜艇A之间的距离为[4]由题意可得1min=60s所以1min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为sB=vBt=20m/s×60s=1200m因为声波的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在远离潜艇A,所以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为s2=s1+sB=7500m+1200m=8700m(3)[5][6]因为月球上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摆线长度l(厘米)604530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秒)18.613.411.8路程s/cm010203040时间t/s02.24.36.28.0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01020304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42.513.755.02徐州东宝应高邮扬州东到达时间16:1816:3816:52发车时间14:2216:2016:40里程/km02563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