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德尔利用自然状态下种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了杂交实验,下图是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操作①为去雄
B. 操作②为授粉
C. 预测中可能既有高茎豌豆,也有矮茎豌豆
D. 需要对母本进行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中,操作①为去雄,操作②为授粉,AB正确;
C、在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都是纯种,因此,F1全为高茎豌豆,C错误;
D、需要对母本进行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故选C。
2. 下列对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生受精作用是①②④⑤
B. ③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 ①②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D. 上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的占比为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②④⑤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③⑥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图中过程①②④⑤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A错误;
B、③⑥过程表示受精作用,B错误;
C、①②是形成配子的过程,在形成配子是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C正确;
D、图乙子代中aaB_包括两种基因型:1aaBB、2aaBb,其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3,D错误。
故选C。
3. 下图表示某种鸟类羽毛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鸟类的性别决定通常是ZW型
B. 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
C. 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
D. 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芦花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中,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杂交,子代出现了非芦花,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表现的芦花为显性性状,且子代非芦花的都是雌鸟,即性状分离比在子代雌雄中不同,可见该基因在Z染色体上(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性别决定),亲本基因型是ZBZb和ZBW。
【详解】A、性别决定方式有很多种,如XY、ZW、染色体组数,鸟类的性别决定通常是ZW型,A正确;
B、根据分析F1中只有雌性中有非芦花,说明控制鸟类的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亲本均为芦花鸡,F1中出现了非芦花鸡,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C正确;
D、非芦花雄鸟ZbZb和芦花雌鸟ZB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非芦花,D错误。
故选D。
4. 如果用和分别标记一个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不带标记的细菌后,经过多次复制,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
A. 都含B. 少数含有
C. 少数含有D. 都不含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能够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能够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该组在复制产生子代是,由于提供原料的细菌不带35S,因此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32P标记的DNA能够进入细菌作模板,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提供原料的细菌不带32P,所以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含少量的32P,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B. 不同的DNA分子,其(A+G)/(T+C)的值不同
C.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连接1个或2个磷酸基团
D. 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A正确;
B、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配对、C与G配对,所以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C=G,其(A+G)/(T+C)的值均为1,B错误;
C、在 DNA分子中,大多数的脱氧核糖上连接着2个磷酸基团,位于 DNA分子3'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C正确;
D、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B。
6.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通过过程①指导合成RNA复制酶
B. 过程④发生的场所为病毒的核糖体
C. 过程②和过程③称为RNA的复制
D. 合成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料由宿主细胞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文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与翻译,其中RNA复制酶和外壳蛋白都是利用+RNA作模板翻译生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RNA 通过过程①指导合成 RNA 复制酶,A 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过程④发生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B 错误;
C、过程②和过程③都是以 RNA 为模板合成 RNA,称为 RNA 的复制,C 正确;
D、合成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料需要宿主细胞提供,D 正确。
故选B。
7. 吸烟会使人的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对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生影响,会通过某种途径遗传给下一代,这是表观遗传现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甲基化使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表观遗传
B. 男性吸烟者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使精子活力下降
C.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
D. 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主要讲述了吸烟会导致体细胞内 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以及对组蛋白的影响,还提到这是表观遗传现象,以及一些相关的具体表现。
【详解】A 、DNA 甲基化并不是使基因发生突变,而是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表观遗传,A 错误;
B 、男性吸烟者精子中 DNA 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使精子活力下降,这与题干表述相符,B 正确;
C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符合题干描述,C 正确 ;
D 、除了 DNA 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也是题干中明确提到的内容,D 正确。
故选A。
8. 如图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图中为一个四分体.黑点表示荧光标记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中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①与③代表的基因可能不同
C. 图中没有被黑点标记的区域不含基因
D. 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如图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图中为一个四分体,图中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相同位置上有4个荧光点,姐妹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也可能是相同基因,B正确;
C、该图中没有被黑点标记区域也含有基因,C错误;
D、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互换两种类型,故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9. “中普彩色小麦”是我国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应用独创的三结合育种法(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及航天育种技术精心培育而成,避免了育种界常用的“近亲繁殖”造成的抗性差、易退化等缺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诱变一定能获得所需性状
B. 该育种方法无需处理大量材料
C. 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新基因产生属于基因突变
D. 发生在配子和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杂交→自交→选优;诱变育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生物,诱导突变;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加倍;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基因工程育种: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详解】A、通过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但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能获得所需性状,A错误;
B、该育种方法的主要原理之一是基因突变,需要对大量实验材料进行人工诱变,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发生替换、增添、缺失,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C正确;
D、发生在配子中的基因突变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型A 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子女患上的遗传病最可能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 猫叫综合征
C. 21三体综合征
D. 原发性高血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类型A配子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比正常配子多了一条染色体,因此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符合。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而类型A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后形成的个体多一条染色体,A错误;
B、猫叫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题意中形成的个体多一条染色体,B错误;
C、由图可知,类型A配子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比正常配子多了一条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是指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与题图相符,C正确;
D、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与题图不相符,D错误。
故选C。
11. 关于物种的形成,“生态成种”假说认为,种群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强化了不同种群个体表现型的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是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B. 适应的形成是由于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
C. 突变和重组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个体性状的差异源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A正确;
B、适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适应的形成是由于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B正确;
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重组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个体性状的差异源于生物的变异,不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这就是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D。
12. 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以及其他脊椎动物非常相似,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该证据属于( )
A. 化石证据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D. 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了相似的结构,如鳃裂和尾,这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这种相似性在胚胎发育阶段的表现被称为胚胎学证据,是生物进化论的重要支持之一,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少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选得0分。)
13. 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 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 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 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 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
【详解】A、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
B、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
C、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C正确;
D、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14. 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I 代细菌DNA 分子中两条链都是14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细菌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为(7a+b) /8
D. 若将I、Ⅱ代中的DNA都变为单链再离心,则无法确定 DNA的复制方式
【答案】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详解】A、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I代细菌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是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错误;
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有两个,全部DNA分子有22=4个,占全部DNA分子的1/2,B错误;
C、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共有23=8个,其中含15N的单链为2个(可看做一个DNA分子),含14N的单链有14个(可看做7个DNA分子),则这8个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为(7a+b)/8,C正确;
D、由于Ⅰ代为全中,而Ⅱ代中一半是全中,另一半是轻,若将I、Ⅱ代中的DNA都变为单链再离心,离心之后结果一致,所以实验Ⅰ代→Ⅱ代的结果不能确定DNA复制方式,D正确。
故选CD。
15. 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在复制、转录或翻译过程中出现差错时,绝大部分能被细胞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如图是细胞对剪切与拼接错误的异常mRNA进行纠错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的催化
B. ③过程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
C. ②过程表示剪切和拼接,该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
D. 细胞纠错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答案】BCD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完成①转录过程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该酶具有解旋功能,A错误;
B、③表示翻译过程,需要三种核糖核酸,即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载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的参与,B正确;
C、②过程表示前体mRNA的剪切和拼接,该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C正确;
D、细胞存在“纠错”机制的意义在于及时清除细胞内异常的分子,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CD。
16.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把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血液中苯丙氨酸积累,影响智力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双亲生出患病子女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B. 苯丙酮尿症在男性和女性中患病概率相同
C. 该病症可通过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来根治
D. 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
【答案】BD
【解析】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这类遗传病有8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可能由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也可能由隐性致病基因所引起,如镰状细胞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把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在体内积累,并从尿中排出。
【详解】A、依题意,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它单基因遗传病,正常双亲生出患病子女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A错误;
B、依题意,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该病在男性和女性中患病概率相同,B正确;
C、该病症可通过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来缓解,不能根治,C错误;
D、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在一个特定的果蝇自然种群中,翅膀的颜色由一组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红色翅膀由R基因控制,橙色翅膀由控制,而黄色翅膀由控制。显隐性关系表现为,但需要注意的是,RR纯合的果蝇在胚胎期会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只果蝇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则该对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它们再次生育一只橙色翅膀的果蝇的概率是______。
(2)现让多对基因型均为的雌雄果蝇杂交,在子代个体足够多的情况下,预计黄色翅膀的果蝇的比例大致为______。
(3)现在有一只红色翅膀的雄性果蝇和多只其他颜色的雌性果蝇。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来检测这只雄性果蝇的基因型是还是?
实验思路:选取该红色翅膀的雄性果蝇与多只______雌果蝇杂交,统计后代的翅色及比例。
预测结果:
若子代翅色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则该红色翅膀的基因型为;
若子代翅色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则该红色翅膀的基因型为。
【答案】(1) ①. Rr₂、r₁r₂ ②. 1/8
(2)1/3 (3) ①. 黄色翅膀雌 ②. 红色:橙色=1:1 ③. 红色:黄色=1:1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翅膀的颜色由一组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色翅膀由R基因控制,橙色翅膀由r1控制,而黄色翅膀由r2控制。显隐性关系表现为R>r1>r2,但需要注意的是,RR纯合的果蝇在胚胎期会死亡;可见红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r1、Rr2,橙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1r1、r1r2,黄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2r2。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红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r1、Rr2,橙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1r1、r1r2,黄色翅膀果蝇基因型为r2r2,由于显隐性关系表现为R>r1>r2,两只果蝇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Rr₂×r₁r₂ ,它们再次生育一只橙色翅膀的雌性果蝇r1r2概率是1/4×1/2=1/8;
小问2详解】
多对基因型均为Rr2的雌雄果蝇杂交,后代为RR:Rr2:r2r2=1:2:1,由于RR纯合在胚胎期会死亡,故后代中黄色翅膀的果蝇(r2r2)的比例大致为1/3;
【小问3详解】
由小问1可知,红色翅膀的果蝇基因型有2种,即Rr1、Rr2,判断动物基因型的方法是测交法。实验思路:选取该红色翅膀的雄性果蝇与多只黄色雌果蝇(r2r2)杂交,统计后代的翅色及比例;预测结果: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橙色=1:1,则该红色翅膀的为Rr1;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1:1,则该红色翅膀的为Rr2。
18. 如图表示某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乙细胞可判断此动物的性别是______性。
(2)乙细胞被称为______细胞,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的重要行为变化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
(3)若该动物的体毛颜色基因组成为Aa.则不考虑互换和突变的情况下,上图中不会同时出现A与a这对等位基因的细胞是______。
(4)在进行观察动物的减数分裂实验时,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可根据______判断细胞处于分裂的哪个时期。
【答案】(1)雌 (2) ①. 初级卵母 ②. 分离 ③. 自由组合
(3)丙 (4)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的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所以可判断此动物是雌性。
【小问2详解】
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被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的重要行为变化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小问3详解】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一般情况下,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等位基因。因此,正常情况下,不同时具有A与a这对等位基因的细胞是丙。
【小问4详解】
在用光学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可根据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判断细胞处于分裂的哪个时期。
19. 放射性心脏损伤是由电离辐射诱导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产生的心脏疾病。一项新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如下图。miRNA是细胞内一种单链小分子,可与P基因的mRNA结合并使其降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前体mRNA是利用RNA聚合酶,以DNA的______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可被剪切成______。
(2)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闭合环状RNA,可结合______,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_____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
(3)据图分析,miRNA表达量升高可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细胞凋亡。
(4)根据以上信息,除了减少miRNA的表达之外,试提出一个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新思路:______。
【答案】(1) ①. 一##1 ②. circRNA等
(2) ①. miRNA ②. 翻译
(3)促进 (4)通过增大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小问1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据图可知,前体mRNA可被剪切成circRNA等物质。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miRNA与P基因的mRNA结合,且circRNA也可与miRNA结合,故circRNA结合miRNA后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而mRNA是翻译的模板,故可提高P基因的翻译水平。
【小问3详解】
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当miRNA表达量升高时,大量的miRNA与P基因的mRNA结合,并将P基因的mRNA降解,导致合成的P蛋白减少,无法抑制细胞凋亡,即促进细胞凋亡。
【小问4详解】
根据以上信息,除了减少miRNA的表达之外,还能通过增大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
20.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发现一名男性患者,该患者的家族系谱如图所示,相关基因用D、d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和均不患病,但所生的孩子中既有患病个体也有正常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
(2)图中为患病男子,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判断,该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且为______性基因。
(3)的基因型为______,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4)为了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方式来完成,请写出一种产前诊断方式:______
【答案】(1)性状分离
(2) ①. X ②. 隐性
(3) ①. XDY ②. 1/2
(4)羊水检查(或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
【解析】
【分析】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小问1详解】
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I1和I2均不患病,但所生的孩子中既有患病个体也有正常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即为性状分离。
【小问2详解】
图中II3为患病男子,而其双亲表现正常,所以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基因检测发现患者II3的父亲(I1)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为正常男性,其基因型为XDY。Ⅰ1和Ⅰ2表现正常,则二者的基因型分别为XDY、XDXd,II7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XDXd或XDXD,二者的比例为1∶1,其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2。
【小问4详解】
为了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方式来完成,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21. 经研究,某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R)对敏感(r)为显性,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点(、)对甲、乙两个地区进行调查,三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R的基因频率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说明甲地区的害虫发生了______。甲地区使用杀虫剂后,该害虫群体中的抗药个体数上升的原因是: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突变,在______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时,乙地区该害虫种群中R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
(3)若甲、乙两地的害虫之间产生______,则说明这两地的害虫是不同的两个物种。生物多样性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1) ①. 升高 ②. 进化
(2)杀虫剂 (3)20%
(4) ①. 生殖隔离 ②. 协同进化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小问1详解】
甲地区T1→T2时,RR的比例上升,rr的比例下降,则R的基因频率升高,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说明甲地区的害虫发生了进化。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则甲地区使用杀虫剂后该害虫群体中的抗药个体数上升的原因是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小问2详解】
T2时,乙地区该害虫种群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为RR=10%,Rr=20%,rr=70%,R基因的频率=10%+1/2×20%=20%。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