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课件ppt
展开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 “千古五言之祖。” ——王世贞 “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陆时雍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诗意: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
诗意: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将要把它赠予我思念的人。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给他。
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因别离太久,想借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在一方庭院中,我们发现了一棵 ,这棵树有 和 ,于是,我们 ,想要 ,但是,我又想到 ,不禁感叹 。
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
花再珍贵若不能赠给思念的人,又有什么价值?
观树→ 折花→赏花思人→心生 → 离别
梳理填空,庭中人的情绪变化线索。
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 ——朱筠 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具千回百折,更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邅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 ——张庚
“盈”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香浓,也暗示思妇手执花枝,站立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就称得上一字千金。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奇”:惊奇,奇异。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赞叹与惊喜之意;同时还传达着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熟悉的草木变得不平常起来。更能凸显庭中人见到这棵树时的惊叹与喜悦,背后传达出物候更新给人带来的时间流逝之感,更能与结尾的“但感别经时”相映。 “华”和“荣”:此处都是指花,但不用“花”,而用这两个字确实更能显出花的华美娇艳与荣盛繁茂。
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字可称得上“一字千金”,说说你的理解。
①花象征着他们过往愉悦的相处时光,花前月下。 ②这是奇树的花,只有这庭中有,十分珍贵。 ③花是浪漫的象征,是赠人的佳品,是生机的体现。 ④花可能就象征着女主人公自己,提醒游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⑤花也可能就是庭中人目前所感到愉悦的东西,让对方体验到和他一样的快乐。
为何要折芳寄远?这背后传达出怎样的情意旨趣?
路远难达,主人公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宽慰,同时卒章显志,升华情感,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为何又发出“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感叹?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人为何要写“奇树”“绿叶“华滋”“荣”“馨香”这样繁荣旺盛的意象?
以乐景写哀情,花繁叶茂,本是春日盛景,理当与人共赏,偏偏所思之人却在远方,触发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衬托出她的孤单寂寞。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陆凯《赠范晔》 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 ——戴叔伦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西洲曲》 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 ——李商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
一方庭院,一树繁华,一人孤寂。一个深闺女子的寂寞小宇宙,时空被压缩又被无限放大,别情被割裂,思念也在花开花落间疯长。表面上确是静水流深,克制而内敛。可终究是以花怀人无处寄,万里相思终悲情。
1.背诵并默写《庭中有奇树》。2.推荐诵读:《涉江采芙蓉》。
见奇树观绿叶赏华滋折其荣遗所思叹别离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劲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戎马倥偬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其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
建安十二年,53岁的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时候写的,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诗意:年老的千里马卧在马槽里,但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不会停止。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意: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诗意:庆幸极了,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如果要你从描述诗歌风格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来形容这首诗,你会选择什么?
慷慨悲凉 “慷慨”指诗歌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悲凉”指诗歌情感沉郁,心态消极。两种情绪相互交错,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主要特征。
清新自然 华美绮丽 婉约缠绵 雄浑豪放 慷慨悲凉 沉郁顿挫 雄奇飘逸 冲淡质朴
这首诗的悲凉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为什么?
一切生命终有尽头。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有化为尘土的一天,更何况人呢!诗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和腾蛇起兴,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人的生命亦有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面对易逝的时间、飘忽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那些作者们,如何选择?用诗歌中的词语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
《古诗十九首》节选作者:东汉末年文人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曹操是如何面对生命的残酷真相的?
诗人以“老马”“烈士”自喻,表达自己仍想驰骋千里,虽到暮年但壮志不减的情怀,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寿命的长短也不全是由上天决定的,但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发挥主观作用,积极进取,调养身心,延长寿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十三岁,五月,北伐乌丸(乌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十四岁,七月,南征刘表;十二月,被周刘联军击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五十七岁,七月,西征关中马超等部联军。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五十八岁,十月,南征孙权。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十九岁,正月,班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六十岁,七月,南征孙权。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六十一岁,三月,西征汉中张鲁。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六十二岁,十月,南征孙权。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六十三岁,三月,班师。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十四岁,七月,刘备自蜀中北伐汉中,曹操率军至长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十五岁,三月,进攻汉中;十月,率军南下救援曹仁。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十六岁,正月,曹操逝世,谥号为“武”。
曹操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你觉得曹操得到生命的永恒了吗?
肉体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一生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文学创作更是让他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
人的生命本身是有限的,在无垠的宇宙和无限的时间面前我们显得无比渺小,这是生命的悲凉之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迸发出来的人类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和蓬勃的生命力量却可以超越时空。事实上,正因为生命终有尽头,正因为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的生命,我们才更要珍惜生命,更要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之中,去体会生活的诸般滋味,让有限的生命变得不同凡响。
1.背诵并默写《龟虽寿》。2.推荐诵读:《短歌行》。
神龟 腾蛇——生命有限老骥 烈士——继续奋斗盈缩 养怡——延年益寿
建安时代,“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曹丕曾称赞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诗意:任它满天冰霜严酷,松树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严寒?(是因为)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凝寒,严寒。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中有哪些写松的句子?结合诗句,谈一谈诗人对松有怎样的印象?
从“ ”(词句)中,我看到了 的松。
亭亭山上松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松柏有本性
高耸挺拔 坚韧有力 端庄刚正
松在诗人心中留下的这些感受,我们怎么读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诗人内心对松的感受呢?
示例:亭亭山上松:亭亭,都要拖长读,读作:亭~亭~~,读出松很高大,“山上”重读,声音读得高,表示山高;“松”,拖长,读出韵味,仿佛从下往上看松树,感觉松在眼前越来越高,更显松的高大。
诗中除了写松,同时还写到什么?找到相关句子,设计朗读。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风霜正惨凄
本诗写“松”,为什么还写“风”“风霜”?
“松”与“风”形成对比,用“风”“风霜”“严寒”来衬托松的雄健挺拔,不畏风霜、不惧压力的高贵品格。
找出诗中抒发强烈的感慨的句子,体会诗人情感。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突出了松柏的不畏狂风严寒,正是因为它坚贞不屈的内在本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来自《论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首诗全篇都在刻画山上松柏及其恶劣的生长环境,诗题却是《赠从弟》,为什么?
刘桢“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一诗一咏,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都与从弟相关:从弟出身寒门,又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之节,寄托了诗人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 ——节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诗人以松柏为喻,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自勉并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说说作者写《赠从弟》还有什么深意?
刘桢,十七岁时因避兵乱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植。他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关系日笃。 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而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刘桢等人,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的官吏),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最终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人才荟萃的文学集团。
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博好文采的曹丕和曹植兄弟视之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然而,一次曹丕宴请文人,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
刘桢劝勉从弟,也在劝勉自己要做像松一样 的人。
才华横溢,不拘礼法,孤高自傲坚贞不屈,品行高洁,坚守本性
动乱之中,祸福难料,生死难测,生命或许瞬息之间便会被摧折。面对坎坷的人生,刘桢的本性是活好自己,活出精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风霜越狠,他越是傲然挺立,从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他有悲悯之心,有济世情怀,表现出乱世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铮铮傲骨。读《赠从弟》,我们也应像他一样做一棵“挺立不倒的松”,做一个肃然挺拔的人,做一个坚贞自守的人,做一个慷慨磊落的人。
1.背诵并默写《赠从弟(其二)》2.推荐诵读:《赠从弟》(其一)(其三)
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诗歌大意: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蘋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蘋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赠从弟(其三)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诗歌大意: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我的心不满足,不气馁,奋力地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问我什么时候降临: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
高耸挺立 不畏严寒 终岁端正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领袖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清朝诗人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他在自己艰难不幸的生存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古时死人从葬的地方。
行:古代诗歌体裁之一,音韵、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富于变化,通常“歌”“行”“歌行”命名,如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等。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诗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诗意: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房屋多么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
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
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诗的前两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写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比兴,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突出沿海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劣。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哪几句写了诗写了曹植在海边看到的?请结合句子赏析。
写老百姓寄居草野,流离失所。 “剧”是“艰难”的意思,直言海边的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抒发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写老百姓不得不混迹山林,如同禽兽一般毫无尊严可言。 “依”写出了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抒发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写家园荒芜破败,狐兔遍地走,却无人烟。 侧面描写,借狐兔出没来侧面表现家园的荒芜破败,表现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困苦与凄楚。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描: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曹植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伤痛,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乱世之中百姓挣扎求生的艰难,也深切感受到乱世中怀抱济世之志的文人内心的激愤与悲悯,但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他那无能为力的痛楚。但请我们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不要忘记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日子;更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1.背诵并默写《梁甫行》。2.用白描的手法将《梁甫行》改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评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古诗大意,诗歌赏析,主题思想,龟虽寿,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比兴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13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13知识导学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13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链接,节奏划分,诗词诵读,诗句翻译及赏析,主旨归纳,思考分析,作者简介,翻译及赏析诗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神龟虽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