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 解析,A 解析,B 解析,①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ACF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我们所说的山水,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关于风景的概念。这是因为山水精神源自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情境所孕育出的一种独有文化。
②中国的山水文化有着许多的面向,并由为数众多的物质以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组成。比如中国独特的山水画系统,山水诗和山水笔记及文章系统,以《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为代表的山水精灵志怪小说系统;比如以郦道元和徐霞客为代表的历代旅行家在山水之间的行走,以及由他们的行走实践所塑造的“山水行动”的意义系统;又比如道家文化中与自然、与山水那种紧密又暧昧的情感、理念与实践关系……这些复杂的系统往往又相互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了相互涵盖、相互蕴藉的局面。谢灵运的山水诗里面同时蕴含道家与佛家的精神旨趣,中国的“渔樵精神”是儒、释、道三个传统的融合,而陶渊明和桃花源则已经成为隐逸文化的典型模态。又比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宋元至明清,经历了从“隐逸于山林到隐逸于笔墨”的转变,这使得山水画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同时关乎着在朝和在野、出世与入世,以及文人的品格与气节等等诸多观念和立场,成为复杂的文化与精神复合体。中国山水文化所承载的这些复杂内涵,经过千百年时间层层叠叠的积累、沉淀与相互渗透,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精神。
③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独特的“山水精神”,其中体现的山水观不同于“物我二分”的、建基于人本主义的西方古典式“自然”观,更不同于以新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底色的、社会学化了的当代艺术视野中所谓的自然观照。中国传统的山水精神主要是以道家传统为底蕴,部分地糅合并显现为儒学,在后期又特别涵纳了禅宗的相关精髓,追寻物我一体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此精神体现在艺术实践大方向的追求上,则非常不同于近代、当代占支配地位的以对象化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存在观。“山水精神”所蕴含的这一世界观、存在观、人生观和创作观资源,似乎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为了构筑我们意愿中的未来生活,亟需重新将之激活。
④山水精神毫无疑问是一种文化建构,是文明的积淀与衍生。在笔者看来,山水画、山水诗、历代人们在山水间的行走,以及类似于陶渊明和桃花源这样关于山水与庙堂关系的机制,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通过一代代的积累、凝聚和增益,终于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和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人的山水精神。这种独特的山水精神依托于山水文化,在中国历朝历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山水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独特关系,更暗含着人与人之间、群与己之间,乃至独立人格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一种中国式的相处之道。
⑤然而,山水精神与山水文化或者说与关于山水的学问,还不太一样。山水文化是智性的,也是文本的,它更像一种知识体系。而山水精神,似乎更是感性的、本能的,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审美自觉。山水精神是在山水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生长的,但山水精神不是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的传统和习惯,时时体现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之中,无关个人文化水平。山水精神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深刻或者多么高明,而在于它是多么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存在于我们的精神内核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与身旁。对于普通人而言,山水精神意味着对山水莫名的亲近感与渴慕,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于山水,中国人大多数会自然而然地有这样的亲近感。笔者的观察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一种田园情结——在山水之间,在田园之间,散居闲处,到了一定年龄,还是希望回到田园山水之间,或者能够时不时地回到田园山水之间。
⑥这种亲近感与学问的多少,或者说与关于山水的学问的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能够产生这种亲近感,恰恰是我们文化根底里面的山水精神在发挥作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集体心理机制或文化机制的影响。比如,在我们的文化建构里,陶渊明及其桃花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魏晋以来发展起来的山水诗歌和稍晚一点兴起,并于两宋达到高峰的山水画,作为艺术和文化在形塑我们的精神取向和心理形态时,也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⑦可以说,中国人是徜徉于山水之间的一种人。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肉身始终在山水之间,而是指我们的心灵需要山水所代表的某种东西的滋养,同时内心之中也始终为山水和山水精神留有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世强《山水精神、山水影像与山水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既包括众多的物质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B.无论是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中国的“渔樵精神”,都体现了多种思想的融合。
C.山水诗画以及古人山水间的行走,都是中国独特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与智性、文本的山水文化相比,山水精神是感性、本能的,是一种审美自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逸于山林到隐逸于笔墨”的转变,使山水画由艺术形式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复合体。
B.为了构筑意愿中的未来生活,我们需要重新激活“山水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
C.山水精神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更暗含着更深层次的中国式的相处之道。
D.普通人渴慕山水、亲近山水的本能,是山水精神普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有力证明。
3.下列选项中,能用来说明第五段画线句子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与山水相关的诗画、典籍,是现代人去感受和理解山水精神的丰厚宝藏。
B.山水不是文人墨客的独属,而是普通人生活疲惫时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C.对山水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因人而异,一般专业水平越高,感受就会越深。
D.以山水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暗含着山水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4.文章第三段如何阐述“山水精神”的独特性?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山水精神”。(6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做柴火?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然而,没有人敢去打它的主意,我以为没人动它是因为没有砍得断它的斧头。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
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满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队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襁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我到家匆匆看了一眼,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村头那棵大枫树。刘建平说我是鼎罐厂的,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十几里远都看得见。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挺立在村口,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枫树作为一个普通的客观存在立在故乡坳口,虽然经常在树下避雨玩耍,但并未给“我”带来审美感受。
B.“我”对父母去交公粮迟迟未归的担心,体现出“我”开始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为下文高考后“我”回家跟着父母劳动做了铺垫。
C.在“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之时,枫树展示了它从未有过的粗犷有力,两根主枝各自显出柔美与刚健,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D.在开始写作之后,“我脱口而出”把“一棵枫”作为村庄的名字写进小说和散文,看似随意,实则突出故乡枫树对我的深远影响。
7.关于文中高考后等待录取通知书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考后,“我”在家劳作时心里隐隐腾起的希望,源自挺立的枫树给“我”的信心。
B.引用家乡俚语“把坳口望矮”,夸张地表达出“我”渴盼录取通知书到来的心情。
C.本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我”对枫树的印象,折射出我等待通知书时的复杂心理。
D.迟来的通知书不仅给“我”提供了仔细观察枫树的机会,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8.文章最后说故乡的枫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你觉得“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指的是什么?(4分)
9.文本中频频出现“小时候”“那年夏天”“那年九月”“21岁那年”“后来”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①,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纣、幽、厉之行也。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②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悦,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举难》)
材料二: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瞻,赡,满足。②任车,货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客A卫人B也C卫之D去齐E不远F君不若G使人H问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夺,指掠夺,与《陈情表》“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不同。
B.而,与《种树郭橐驼传》“旦视而暮抚”中的“而”用法不同。
C.权,指衡量,与成语“比权量力”中的“权”词义相同。
D.陟,指提升,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陟”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尺长的树木必然有结节,一寸长的玉石必然有瑕疵,人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B.宁戚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言论劝说齐桓公,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当即便重用了他。
C.在唐太宗看来,自己的一言一行天下人都听得到、看得到,用人应该慎重选择。
D.魏征认为,如果任用之人品行好,即使他办的事不成功,也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4分)
(2)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4分)
14.两则材料倡导的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南 王守仁
花事纷纷春欲酣,杖藜随步过村南。
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
稚犬吠人依密槿,闲凫照影立晴潭。
偶逢江客传乡信,归卧枫堂梦石龛[注]。
[注]石龛,祠堂供奉神像的石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春天百花齐放的盛景,诗人因春日欲睡而拄杖到村南欣赏春景。
B.颔联描绘了“田翁教犊”和“溪女浴种蚕”两幅画面,体现作者对乡村的喜爱。
C.“闲凫”句运用细节描写,既写出鸭的悠闲姿态,又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最后一句,运用虚写,写梦到“石龛”,委婉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16.本诗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写到了“犬吠”的场景,但写景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郭橐驼能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树木本性的深刻道理。
(2)在你历尽艰辛攀爬泰山过程中,可以借《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对山势高险、望而兴叹的感受。
(3)“鸥”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归隐之意,如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借此来表明诗人决意归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沟沿上的草,毫无顾忌地生长,冰草葱绿而稠密的细长叶子覆盖了水沟,染绿了流水。还不够,又摇摇摆摆地蹿出了纤纤花穗!甘草笨拙的叶子也是那么茂盛。这让我怎么告诉你,这片野滩曾经的荒凉?
这沟沿上的草生机勃勃的,走在这层层草上,还要用手时时挡开那绿得笑哈哈的白杨枝条。占着这流水的便宜,草们茁壮成长着。春天里开得最早的狗牙花和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的冰草都长得尺把高了。哎呀,沙旋覆花已急不可待了,一洼洼,一坡坡,全打苞儿了。赶明儿,那又是怎样的图景!那时候,又让我怎么描写你?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
19.文中加点的两个“你”,指代并不相同,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句老话其实不无道理。人体腰椎承受的负荷包括人体重力、身体运动和肌肉拉伸所产生的力量,这些负荷需要腰椎、韧带和腰部深浅层的肌肉共同承担。换句话说,人体无论是平卧、坐位还是站立,腰椎都要承担相应的负荷。
依据研究证实,人体脊柱所承担的在不同体位的压缩负荷是不同的。在俯卧位及仰卧位时,人体的腰椎需要承受的压力200~300牛顿;放松站立状态下腰椎需要承担约1000牛顿的压力;而上半身直立坐位时腰椎需要承担约1300牛顿的压力。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坐位上半身前倾约30°时,腰椎需要 ① ,约1800牛顿,而这恰恰是大多数人工作时的“标准”坐姿。所以说,站着出现腰痛的概率至少相比于“坐着说话”和“坐着弯腰说话”更小。
建议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以坐着工作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走走,让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休息;或者每天有1小时不妨采用 ② ,也有助于预防腰疼。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其实”与文中加点的“其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B.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其实并不难。
C.他其实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把他藏起。
D.其实,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它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我们的心灵需要山水所代表的某种东西的滋养,同时内心之中也始终为山水和山水精神留有一片天地。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山水”……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原文表述为“山水精神,似乎更是感性的、本能的”。
2.A 解析:原文表述为“山水画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同时关乎着……成为复杂的文化与精神复合体”。
3.B 解析:B项体现了山水精神是“一种活的传统和习惯,时时体现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之中”的观点。
4.①将“山水精神”的山水观与西方古典式“自然观”、当代艺术视野中所谓的自然观以及近当代科学主义存在观相比较;②突出中国传统的山水精神融合多家思想,追寻物我一体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的重要特点。(本题共4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5.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出山水精神是一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内心的活的传统和习惯。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体现了中国人心中的田园情结。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蕴含着道家、佛家等思想的精神旨趣,表达了物我一体、彼此交融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本题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6.D 解析:A项,“但并未给‘我’带来审美感受”错误;B项,“体现出‘我’开始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为下文高考后‘我’回家跟着父母劳动做了铺垫”错误;C项,“枫树展示了它从未有过的粗犷有力”错误。
7.A 解析:“源自挺立的枫树给‘我’的信心”理解错误。
8.①枫树作为审美对象,自身具有独特的形态、丰富的色彩等,给人带来美的感受。②枫树作为情感的寄托,见证了作者的成长,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③枫树作为精神的指引,陪伴和指引他前行,帮助作者寻找方向。(本题共4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②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文章意义深远。③表现作者对枫树情感的不断深化,使情感更加丰富和感人。(本题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10. ACF
11. C 解析:“比权量力”中的“权”是权力的意思。
12. B 解析:“当即便重用了他”错误。
13.(1)用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难以做错,难以做错就会行为端正。(本题共4分,“自责”1分,“以义”顺序1分,“饰”1分,句意1分)
(2)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劝勉;误用了邪恶的人,不干好事的人就会竞相钻营。(本题共4分,“劝”“竞”“进”各1分,句意1分)
14.不同。(1分)材料一认为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要注重人的长处。(1分)
材料二认为选拔人才要考察品行,必须德才兼备。(1分)(本题共3分,若只答“不同”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15.A 解析:“诗人因春日欲睡”理解错误,“春欲酣”中“酣”是写百花盛开得绚烂茂盛。
16.①王诗中“犬吠”是近景,侧重于视觉,富有情趣,表现乡村恬静和谐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②陶诗中的“犬吠”(狗吠深巷中)是远景,侧重于听觉,以声衬静,展现田园乡村的宁静,表现诗人回归田园后内心的宁静和闲适。(本题共6分,答对一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17.(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本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它们都长得尺把高了。(本题共4分,每句1分,语意通顺1分,如有其他改法可酌情赋分。意思对即可)
19.①第一个“你”,指代读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让读者深切感受作者急于倾诉的心情;(2分)②第二个“你”,指代野滩未来的图景,将野滩拟人化,突出作者对其未来生机盎然的美好憧憬,借以表现对眼前野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叹。(3分)(本题共5分。意思对即可)
20.研究证实,人体脊柱在不同体位所承担的压缩负荷是不同的。(解析:成分残缺,删去“依据”;语序不当,将“在不同体位”移到“所承担的”前)(本题共4分,改对一处得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承受更大的压力 ②站着办公的方式(本题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C 解析:文中加点的“其实”和C项都是确实。A项指它的实际情况。B项和D项都表转折。
23.参考立意:①我们的心灵需要精神的滋养;②学会为自己留一片精神的天地。
以44分为基准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确实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不爱儿子的名声诋毁尧,用不孝顺父亲的称号诋毁舜,用内心贪图帝位来诋毁禹,用谋划放逐、杀死君主来诋毁汤、武王,用侵吞掠夺别国来诋毁五霸。 由此看来,事物怎么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用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就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满足就能获得人心。用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难以做错,难以做错就会行为端正。所以他们承担天地间的重任还游刃有余。不贤德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用义的标准来要求别人,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义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就难以得到满足,难以得到满足的就会失去人心;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的行为就苟且随意。所以天下如此之大他们却不能容身,自己招致危险,国家招致灭亡。这就是夏桀、殷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的所作所为了。一尺长的树木必然有结节,一寸长的玉石必然有瑕疵。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事物的选择只看重其长处。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给商人赶货车到了齐国,晚上住在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客,夜间打开城门,要货车避让,火把十分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心里很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抚摸着自己车夫的手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不是一般人!”桓公赐给宁戚衣服帽子,准备召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向桓公建言。第二天又谒见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 臣子们劝谏说:“这个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去询问,担心他有小毛病。 因为人家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这是举荐人才的恰当做法。桓公掌握这个原则了。
材料二:
贞观六年,太宗对魏征说:“古人说,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才,决不可匆忙任用。我现在每做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每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劝勉;误用了邪恶的人,不干好事的人就会竞相钻营。 奖赏要与功绩相当,没有功绩的人就会自动退避;惩罚要与罪过相称,作恶的人就会有所戒惧。由此可知赏罚不可随便使用,用人更应慎重选择。”魏征回答说:“真正了解一个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用考察政绩的办法来决定官职的升降,来观察人的善恶。现在要访求人才,必须慎重地考察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他品行好,这之后才任用他,即使这个人不能把事情做成,那也只是他的才干和能力达不到,不会造成大的危害。误用了邪恶的人,假如他精明强干,危害也就极大。必须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关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