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届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
A.侯德榜B.屠呦呦C.张青莲D.钱学森
2.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中充填的气体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3.垃圾分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用过的铝制易拉罐、旧纸张应投入有下列标识的垃圾箱是( )
A.B.C.D.
4.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炼钢B.航天燃料C.医疗急救D.潜水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检测修订了镉、铅等的限量。这里的镉、铅指的是( )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6.“椴树花开香十里”。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种类改变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质量变小D.分子的体积变大
7.同学们以“合理使用化学品”为话题进行如下交流,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亚硝酸钠作调味品B.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C.用钢刷擦洗铝制品D.用食盐水清洗水垢
8.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铁丝B.木炭C.硫粉D.红磷
9.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药品气味B.倾倒液体C.稀释浓硫酸D.移走蒸发皿
10.常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属于( )
A.酸B.碱C.盐D.氧化物
11.“生命吸管”可以解决野外极限环境中的饮水问题。“生命吸管”中没有用到的净水方法是( )
生命吸管的内部构造图
A.过滤B.吸附C.消毒D.蒸馏
12.“中国芯”的关键材料是硅。结合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提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图中的B.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硅原子有3个电子层D.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3.“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14.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原子中一定含有中子B.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15.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灼烧闻气味鉴别羊毛线和棉线B.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C.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D.用带火星木条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
1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
二、计算题
17.(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蔗糖溶液,需蔗糖_________g,水_________g。
(2)含有相同质量氧元素的和的质量最简比为_________。
18.“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沈括《梦溪笔谈》。兴趣小组根据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b点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实验题
19.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使用的仪器如下,请结合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称量一定质量的氯化钠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填序号)。
(3)使用②量取水的体积,若俯视读数,实际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下图是实验室常用制取气体的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
(2)用A作发生装置制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选用C收集的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用F收集,气体从_________端通入。
21.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发生,进行了如下创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充足,部分仪器省略)
【实验1】用装有少量含酚酞的溶液的注射器,抽取适量浓盐酸,能证明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在广口瓶内装入的浓盐酸,瓶内会充满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按图示连接实验装置,打开弹簧夹K和单向阀a、b,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抽取气体过程中,观察到广口瓶中的浓盐酸底部有气泡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关闭弹簧夹K和单向阀b,打开单向阀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片刻后观察到试管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可证明反应发生。
【表达交流】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证明。
22.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变质了吗?
【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②已经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一定性实验探究该固体是否变质
【实验活动1】兴趣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反思评价】有的同学提出此实验无法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
任务二定量实验探究该固体变质程度
【实验活动2】兴趣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是_________,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任务三计算该固体的变质率
【实验活动3】实验步骤:称量该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
兴趣小组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固体的变质率为_________(结果保留至1%)。
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的质量/床变质前的总质量)×100%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充分认识到定量研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四、推断题
23.A~H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可用作补钙剂,E、F组成元素相同,H有紫红色金属光泽。(“—”表示反应关系,“→”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省略)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B的俗称是_________。
(2)反应①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________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
五、填空题
24.“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特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资料卡片中涉及到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的名称为_________。
(2)“”表示的微观意义是_________。
(3)请标出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4)参加反应甲、乙两种物质的粒子个数比_________。
25.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降。
海底光缆剖面图
(1)海底光缆是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它的结构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写一种)。光缆铺设在极其复杂的海底环境中,外被层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_________(写一条)。
(2)粮食存储时向粮仓内充入氮气作保护气,这是利用了氮气_________的性质。化学肥料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增强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抗寒抗早能力,需要施用_________肥。
(3)为防止桥梁钢架生锈,常在其表面涂刷防护层,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家中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用后关闭燃气阀。此操作体现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6.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了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图1图2
(1)海洋中物种丰富。鱼类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食用含丰富碘元素的海带可预防_________。
(2)膜分离技术能使海水淡化。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_________。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核能电池是将核能直接转化为_________的装置,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优点。
(3)莺歌海盐场是海南省最大的盐场,阳光强烈,日照平均7小时以上。请结合图2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析出,而、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海洋能吸收热量,还能吸收空气中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海洋还可以将封存于海底深处,目前对的封存、捕集和利用技术,可有效缓解_________问题。
27.阅读下列科普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生物质炭是一种富碳固态物质。它是由秸秆、树枝、菌渣等生物质废弃物在无氧或限氧环境中经高温热裂解产生。生物质炭用于农业生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施入土壤后可以中和土壤酸性,生物质炭还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目前国内外生物质炭生产技术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小于环境下的低温慢速热解,一类是在的中温快速热解,一类是在以上的高温闪速裂解.
(1)产生生物质炭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请推测生物质炭显性,生物质炭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三大类生物质炭生产技术,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
28.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了解到是绘画颜料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从食品脱氧剂的废渣中提取氧化铁为项目主题的实践活动,并创作出“红梅图”作为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请结合如下实验流程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①该食品脱氧剂废渣中含有和炭粉.
②控制溶液,可使完全沉淀.
(1)操作①中分离出铁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生产生活中常利用废料提取所需物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多选题
2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
A.AB.BC.CD.D
30.将某合金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是,该合金样品可能是( )
A.、合金B.、C合金
C.、合金D.、、合金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D
解析:
3.答案:A
解析:
4.答案:B
解析:
5.答案:C
解析:
6.答案:B
解析:
7.答案:B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1)10;90
(2)
解析:
18.答案:(1)
(2)解:设生成的质量为x,的质量为y
。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
19.答案:(1)搅拌,加速溶解
(2)⑤⑥
(3)偏大
解析:
20.答案:(1)长颈漏斗
(2);未产生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就开始收集
(3)B;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
(4)a
解析:
21.答案:【实验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实验2】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白色沉淀
解析:
22.答案:【作出猜想】
【实验活动1】有气泡产生:
【实验活动2】1.0
【实验结论】部分变质;
【实验活动3】
【拓展延伸】密封保存
解析:
23.答案:(1);生石灰
(2)复分解
(3)
(4)吸收
解析:
24.答案:(1)汞
(2)1个氧分子
(3)
(4)
解析:
25.答案:(1)钢丝;耐腐蚀
(2)化学性质稳定;磷(或P)
(3)隔绝氧气和水
(4)隔绝可燃物
解析:
26.答案:(1)蛋白质:甲状腺肿大
(2)持续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电能
(3)蒸发结晶:和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
27.答案:(1)化学
(2)碱;疏松多孔
(3)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28.答案:(1)用磁铁吸引
(2)
(3)、、
(4)回收利用
解析:
29.答案:AC
解析:
30.答案:BD
解析:
温馨提示:
①单向阀只允许气体、液体单向流动
②无水氯化钙干燥气体
③常温下几种物质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_________
猜想②成立
依据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装置
实验
序号
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
1
固体
31.52
13.69
2
固体a的数值为_________
10.03
11.92
3
该固体样品
15.71
m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质量差/g
105.32
105.02
0.30
序号
物质
杂质
方法
A
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B
通过灼热的炭层
C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溶液
加过量的溶液,过滤
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椴树花开香十里”,常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生活中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下,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