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暑假衔接】初升高(新高一)语文暑假自选专题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这是一份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练习0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江苏宿迁·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有删减)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B.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C.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D.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
B.尚书郎,古官名,东汉始置。唐以后,“尚书郎”“侍郎”为六部之最高正副长官。
C.景元,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制度最早发端于中国。
D.玺绶,是古代印玺上所系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玺是封建社会帝王所用玉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寔碑文而自定名字。
B.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候,邓艾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击败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降。进驻成都后,严控部下,受到称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5.概括景元四年冬,邓艾率军攻蜀获胜的主要原因。
【答案】1.A
2.B
3.D
4.(1)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
(2)邓艾到达成都,检查并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他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5.①不畏艰险;②身先士卒;③治军严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当夜秘密行军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夺城,但是邓艾已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战败。
“维果来渡”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CD;
“先至据城”“得以不败”的主语均是姜维,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二者均句意完整,可独立成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唐以后,‘尚书郎’‘侍郎’为六部之最高正副长官”错误,最高长官为“尚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邓艾率军击败马邈和诸葛瞻后”错误,马邈不是被击败的,是主动投降的。当邓艾大军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江由县,蜀国守将马邈就投降了。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奇”,认为……与众不同;“辟”,征召;“迁”,升迁。
(2)得分点:“检御”,督察驾驭/巡视管理;“无所虏略”,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绥纳”,安抚接纳;“称”,称赞。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景元四年冬,邓艾率军攻蜀时遇到很多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降。获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1)邓艾作战不畏艰险。邓艾在率军进攻蜀军的时候,时值冬天十月,又都是无人之地,邓艾不畏艰险,凿山开路,架设栈道,穿过山高谷深,克服各种困难,保持前行。
(2)邓艾身先士卒。在行军途中,已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用毛毡裹住身体,从山上滚下。在他的带领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最后到达了作战的前线。
(3)邓艾治军严格。作战中,他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与师纂进攻诸葛瞻,失利后,他大怒并痛斥两人,要斩首示众。迫使二人快马赶回去重新作战,最终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父亲早死,所以很小就成了孤儿,太祖攻占荆州之后,他举家迁徙到汝南,给农民放养牛犊。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到颍川,读到已故的太丘长陈寔墓前的碑文,碑文上说“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大夫的楷模”,邓艾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为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人和他同名,所以又改回叫艾。他做过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规划指点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因受派遣他见到了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
嘉平元年,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军姜维。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蜀国贼敌离开这里还不远,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军白水北面。三天后,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岸面对邓艾的驻地驻扎下来。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当夜秘密行军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夺城,但是邓艾已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战败。
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蜀国。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疏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以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可派遣奇兵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在偷袭敌人的空虚地带,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七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送的粮食将要耗尽,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从山上滚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城,蜀国守将马邈投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摆开阵势迎战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同时退回来说:“敌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胜败存亡的分晓,全在这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快马赶回去继续作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献上皇帝的印玺绶带,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邓艾到达成都,检查并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他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开门见山,表明时地,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字领起,“初”字吟咏,“肃”字点醒,无限涵咏,皆从此始。
B.上片“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C.下片追古思今,直抒胸臆,“念往昔”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本词立意新颖,境界开阔,风格高峻,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正体现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7.请结合整首词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6.C
7.(1)表达了词人对金陵晚秋美景的赞美(喜爱)之情。
(2)表达了词人对六朝皆因统治者奢侈荒淫而导致灭亡的悲叹之情。
(3)表达了对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空发兴亡感慨的批评。
(4)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担忧。(或警戒统治者居安思危)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下片……直抒胸臆”错,不是直抒胸臆,是怀古抒情。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壮丽景象。诗人通过“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等意象,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表达了词人对金陵晚秋美景的赞美之情。
(2)“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四句,意为: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表达了词人对六朝皆因统治者奢侈荒淫而导致灭亡的悲叹之情。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为: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诗人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表达了对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空发兴亡感慨的不满和批评。
(4)“六朝旧事”二句,意为: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化用诗句,是说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诗人借“寒烟、衰草”寄托惆怅心情。
(5)“至今商女”三句,意为: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担忧(或警戒统治者居安思危)。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江苏·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极力描写洞庭湖景色宏伟、气象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靡浪费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用来说明人们往往在开始做得很好,却很少能坚持到最后的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坼、乾、锱铢、繁、寡。
综合练习0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河北·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①羡缗②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与此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5.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答案】1.B
2.B
3.C
4.(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
5.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AD;
“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
(2)“见容”,被容纳;“外”,调到外地;“”拜”,授予。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中关于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的句子,“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说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思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也就是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7.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答案】6.D
7.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
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他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用三年时间,就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之广、时间之长两个方面叙写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抒发深沉的悲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赤壁的壮美景色和风流人物作了总评价。
【答案】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勇”“方”“作”“画”。
综合练习03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山东枣庄·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文本二: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之家,异战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B.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C.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D.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即刘邦,庙号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自司马迁时称其为高祖,故后世称刘邦为“汉高祖”。
B.参乘,亦作“骖乘”。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C.禁中,也作“禁内”,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忠心耿耿,随高祖起兵,冲锋在前,私闯鸿门宴,英勇无畏,怒斥项羽。
B.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孤勇闯入,以赵高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C.樊哙征战各地,军功卓著,多次平定叛乱,升官封邑,世代相传,惠及子孙。
D.樊哙以宰狗为生,因娶吕媭为妻,与皇上关系更为亲近,后遭人诽谤,险遭斩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司马迁评价樊哙为“垂名汉延,德流子孙”,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1.B
2.B
3.B
4.(1)有人诽谤樊哙勾结吕氏,说皇上一旦逝世,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5.(1)与刘邦结识较早,立下赫赫战功。(2)在鸿门宴中,智勇双全,化解了刘邦的危机。(3)对朝廷一片衷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来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关口的事。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将士,酒喝得正畅快时,亚父让项庄在席前舞剑,想趁机杀掉沛公。
“因项伯”是“见项羽”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闭关事”是“无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错误,参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樊哙孤勇闯入”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意思是“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所以说“孤勇闯入”是错误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恶”,诽谤;“党于吕氏”,勾结吕氏;“宫车晏驾”,指皇帝去世;“之属”,这类人、等人。
(2)得分点:“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等可知,可知,樊哙与刘邦结识较早,曾和高祖一起隐居,一起起兵。
由“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可知,樊哙先是勇敢闯入营帐,并不畏惧项羽;然后以理服人,打动了项羽。可见樊哙在鸿门宴中,智勇双全,化解了刘邦的危机。
由“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可知,樊哙在群臣都不敢劝谏刘邦时,怀着一片忠心对其劝谏,对朝廷一片赤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樊哙,沛县人,以宰狗为职业,曾和高祖一起躲藏在芒砀山一带。汉高祖起兵,樊哙作为舍人跟从高祖攻打胡陵、方与,回军驻守丰邑,在薛县西面打败泗水郡守的军队,在濮阳攻打章邯的军队,在开封北面打败赵贲的军队,进攻武关,来到霸上,樊啥无一不是打退敌军,最先登城。等到项羽听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勃然大怒,派黥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到戏下后。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来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关口的事。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将士,酒喝得正畅快时,亚父让项庄在席前舞剑,想趁机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带着剑持着盾牌进入营帐。项羽手按剑,跪起身,说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陪乘卫士樊哙。”项羽道:“真是壮士啊!”于是赏赐给樊哙一杯酒和一条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还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军队在霸上露营,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我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无言以对。刘邦起身去上厕所,招呼樊哙出来,和他一起离开了。这天如果没有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失败了。项羽死后,汉王做皇帝,因为樊哙作战有功,加封食邑八百户。樊哙又以将军的身份跟随汉高祖平定燕王臧荼反叛、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改赐樊哙列侯爵位,并剖符定封,世代相传,赐给舞阳作食邑,升迁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因此他比其他将领跟皇上更亲近。先前黥布反叛时,汉高祖曾病得很厉害,不愿见人,住在内宫,命令门卫不得让大臣们进去。大臣绛侯、灌婴等没人敢进去。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看见皇上,流着泪说:“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又是何等疲惫啊!再说陛下病势严重,大臣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难道只是跟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陛下难道没看到赵高的事情吗?”高祖笑着起身。后来卢绾反叛,高祖派樊哙以相国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祖病得很厉害,有人诽谤樊哙勾结吕氏,说皇上一旦逝世,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汉高祖听到这些话大为生气,就派陈平乘车送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并将樊哙就地斩首。陈平畏惧吕后,逮捕樊哙来到长安。到达时高祖已经逝世,吕后释放樊哙,给他恢复爵位和食邑。孝惠帝继位第六年,樊哙去世,谧号为武侯。
文本二:
大史公说:“我到丰、沛两县访问经历世变的老人,观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了解他们平素的为人,真是闻所未闻啊。当他们执刀杀狗、贩卖丝绸的时候,哪里会想到通过依附别人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惠施于子孙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山东济宁·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沛 宫
唐·胡曾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项 羽
宋·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6.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胡曾瞻仰沛宫古迹,思接千载,想到高祖得胜还乡、吟《大风歌》的情形。
B.张耒诗虽题为“项羽”,但诗句是从正面写沛公,对项羽却只有侧面的嘲讽。
C.两首诗都写到了“恨”,有高祖之恨和项羽之恨,其“恨”的内涵也不相同。
D.两首诗语言明白晓畅、浅显易懂,借吟咏、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7.两首诗都写到刘邦,但其表达的情思并不一样,请你简要赏析。
【答案】6.B
7.①胡诗通过沛公辛苦征战、善于招揽俊杰的事,赞赏了他善用人才、渴求人才的襟怀与胆识;②张诗概述沛公经过多年征战,攻入咸阳、保护百姓之事,赞赏了他的那种能降服暴强者的仁义之心。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侧面的嘲讽”错,“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写项羽也是正面,内容上对项羽既含有批评之意,又有对其错失天下的劝慰。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沛宫》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辛苦征战,借助大量英雄豪杰开创了兴隆的帝业,赞赏了他的辛苦付出,广纳人才,知人善任,功绩卓著;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意思是说沛公看重人才,具有广阔的胸襟、远见和胆魄,虽然统一了天下衣锦还乡,依然遗憾伤感于缺少勇士来为国家镇守四方!
《项羽》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意思是说刘邦身经百战保住了咸阳,自古以来柔仁之人都能打败残暴强悍之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明写项羽,暗赞刘邦,认为项羽命中注定慷慨悲歌,即便具有拔山盖世的武功,终因缺少仁义之心而灭亡。
张诗概述沛公经过多年征战,攻入咸阳、保护百姓之事,赞赏了他的那种能降服暴强者的仁义之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山东·黄岛一中高一阶段练习)填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即使面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困难,也仍然有信心治理好千乘之国。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一句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_____________”一句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答案】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示例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示例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示例四: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肝肺皆冰雪 表里俱澄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馑”“肺”“俱”“澈”等。
综合练习04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湖北·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介甫[注]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成王戒君陈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孔子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下不天上施。”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孔子之言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王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B.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C.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D.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苗钱,宋代实行青苗法,青黄未接时,官府贷给农民的钱。
B.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C.总角,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后用来借指男子的少年时代。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有的朝代也称“黎庶”“庶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就曲意逢迎,而在僚属面前,或对见解稍有不同的人,就总是勃然发怒,甚至加以辱骂。
B.王安石执政后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剥夺商贾原有的利益。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执政以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部丢掉,所作所为与孟子、老子的主张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D.司马光引用《诗经》、《尚书》及孔子的话,意在劝诫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违反众议,仅仅相信少数几个人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5.在司马光眼里,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1.A
2.C
3.A
4.(1)英明的主上对您是如此宽容,而您拒纳谏言竟是这个样子,这恐怕够不上“恕”道吧?
(2)天下是个神圣的东西,不能按哪个人的意志去摆布它,强行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治理它必定会失败,抓住不放反而会失掉它。
5.王安石的变法使人感到忧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无人能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该先的放在后面,该上的放在下面,该右的放在左面,已成的毁坏它,已废的取用它,整天忙忙碌碌、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
“变更”的宾语是“祖宗旧法”,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
“继之以夜”是状语后置,应为“以夜继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后用来借指男子的少年时代”说法错误,后用来借指少年时代,男女皆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就曲意逢迎”说法错误,原文“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钱如无也”意思是“您素来刚正耿直,每在人君前议论政事,如同在私人的内室与朋友争辩,从不稍稍收敛盛气凌人的态度,看待斧钺鼎镬就像是不存在一样”,这是说王安石在皇上面前的态度,就如同与朋友在私下争辩一样,突出王安石的“刚直”。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拒谏”,拒纳谏言;“乃尔”,竟然是这个样子;“无乃……乎”,恐怕……吧。
(2)“神器”,神圣的东西;第一个“为”,“随意)摆布;“执者”,抓住不放。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第二段“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意思是“分派官员出使各地发放青苗钱而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忧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这是说王安石的变法让天下百姓忧愁痛苦,父母妻儿兄弟离散;如“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意思是“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是说百姓无法安居。
参考译文:
您素来刚正耿直,每在人君前议论政事,如同在私人的内室与朋友争辩,从不稍稍收敛盛气凌人的态度,看待斧钺鼎镬就像是不存在一样。至于宾客、僚属进见议事,就只有揣摩您的意图,迎合您的心意,曲意听从您的话而毫不迟疑的,您就亲切地以礼相待;有的人见解小有不同,稍微提到新法不合适之处,您总是勃然发怒,或者谩骂加以污辱,或者奏明皇上而逐出朝廷,并不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英明的主上对您是如此宽容,而您拒纳谏言竟是这个样子,这恐怕够不上“恕”道吧?从前王子雍侍奉皇上很正直,却喜欢下面的人献媚奉承自己,介甫不也是和他一样吗?这就是我所说的自信心太过。
我从前跟从您交游,(深知)您对于各种书籍无不阅读,而特别喜欢孟子与老子的学说,现在既得君主的信任,又得宰相的职位,有机会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应当首先推行您认为好的,必然不会首先推行您认为不好的。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益?”又说:“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辛辛苦苦,整年劳动,还养不活自己的父母,还得借贷来凑足粮税,这在哪一点上像做人民父母的样子呢!”当前您执掌朝政,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剥夺商贾原有的利益;又分派官员出使各地发放青苗钱而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忧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这难道符合孟子的意愿吗?老子说:“天下是个神圣的东西,不能按哪个人的意志去摆布它,强行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治理它必定会失败,抓住不放反而会失掉它。”又说:“我只管无所作为,人民会自自然然地服从教化;我保持清静的态度,人民自己会在正道上生活;我只管无所事事,人民会自己做到富足;我没有任何欲望,人民自然会变得淳朴。”又说:“治理大国,就像是煎烹小鱼一样。”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该先的放在后面,该上的放在下面,该右的放在左面,已成的毁坏它,已废的取用它,整天忙忙碌碌、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您束发读书、白头执政,为什么要全部丢掉自己学到的东西而去听从当今浅薄之徒的坏主意呢?古时候国家有大事常常同执政大臣商议,同平民百姓商议。成王告诫君陈说:“(治理国家)有的该废置,有的该兴办,财政的支出收入,都应该考虑众,人的意见。官吏、平民的议论相同了,才公布实施。”《诗经》说:“古时贤人说过,有了疑难问题,应该找拾柴的小民商量。”孔子说:“执政官听取下面的话,下面的人就遵行他的措施;执政官不听取下面的话,下面的人就不遵行他的措施。”从古以来建立功业的事,没有一意孤行、违反众议而能成功的。假使《诗经》、《尚书》和孔子的话都不能相信就不用说了,如果还可以相信,怎么能完全抛弃而不顾呢!现今介甫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困难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湖北恩施·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B.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C.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7.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案】6.C
7.①“当时那信老耕桑”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
②“那信”二字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
③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
6.本诗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分析错误,“绿沉金锁俱尘委”不是比喻,而是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属于借物抒情法。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1)“那信”的意思是哪里会相信,其所在颈联句意为:我虽然年老还想上马杀敌冲向沙场,当年在南郑、散关从军时怎会想到终老田桑?使诗人没有想到却以成为了事实情况。
(2)“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对上句进行补叙,上句“晚岁”二字领起,从“旧”转到“今”。“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不仅将昔日之心和盘托出,表明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但现在呢,只能“终老田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体现出了诗人的无奈。
(3)“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从另一个侧面也强调了今日之志,写得虽极为沉痛,但诗人的悲愤、诗人对理想的执着却跃然而出,体现了诗人的报国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湖北·宜昌市一中高一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2)《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示例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示例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示例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示例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秦”“逐”“锱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综合练习05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湖南·安化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入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 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 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 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 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联系前文可知,樊哙所说的话中有几句与刘邦对项伯说的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B
2.C
3.D
4.(1)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5.说明刘邦在到鸿门之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进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依据语法结构可知,“入”与“军门”属于动宾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
“西向”作“立”的状语,表立的方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说法错误。五等爵位的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分析错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是做大事不顾细节,行大礼不回避小小的责备,说的是刘邦,不是项羽。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的解释:
(1)“故”,所以;“关”,函谷关;“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变故。
(2)“大行”,做大事;“大礼”,行大礼;“人方为刀俎”,以“为”为标志的判断句;“俎”,砧板;“鱼肉”,古今异义词,鱼和肉;最后一个“为”,句末语气词,呢。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刘邦所说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樊哙所说的几乎相同,说明在来鸿门之前,刘邦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将到鸿门之后,自己和部下的言语行动都做了安排,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译文:
这时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总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进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于是就离开。刘邦离开前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遵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让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跟随,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了,您再进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湖南·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皇祐二年(1050)秋天,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下此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如豆,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D.全诗以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意象真实表现了诗人羁旅独苦的心境。
7.诗人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纷乱的心绪。
【答案】6.B
7.(1)羁旅的困顿和孤寂。诗中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颔联写“病身”生病的自己又独在驿站又思念家乡更显羁旅的困顿。
(2)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颔联中写“归梦不知山水长”写自己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
(3)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颈联中“坐感岁时歌慷慨”,写到自己一想到时势艰难,连自己的乡愁和凄苦都不顾了,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可见自己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
B.“‘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错误,从对应的句子“归梦不知山水长”,可以看出“梦”所寄寓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联“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诗人捱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结句写秋蝉、疏桐,更填烦恼。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
“归梦不知山水长”,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抒发了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
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可见诗人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湖南衡阳·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经常用“猿”这一意象来表达心中的哀怨、愁苦、孤寂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毋、以、须臾、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4 作文写作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4作文写作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24作文写作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0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20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16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16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