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暑假衔接】初升高(新高一)语文暑假自选专题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25 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这是一份25 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教师版docx、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现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愿意;不超过60字。(4分)
5.请分析材料一第⑤段和材料二第②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6分)
【答案】1.A
2.D
3.C
4.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1)材料一:①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2)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A.“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错误,本选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而原文“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中可见,“角色”并非“脚色”,脚色是指行当,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
B.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
C. 戏曲术语是“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
D.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
A.“直接演化”表述错误。“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不是“直接演化”。
B. 选项因果颠倒。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C.“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错误,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
A.“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
B.“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错误,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
故选C。
4.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分析文本并仿写改写句子的能力。
材料一画线处“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语意关系: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是相生的。
材料二的句子首先找出因“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其次找出“果”,“和现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最后找出总结性句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即“中国传统戏剧因演员与角色没有所谓界限,与观众交流更自由,实现方式更丰富,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的地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五段“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是引用论证,借用权威学者的话,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这是举例论证,列举“旦”“末”等名称变化,来论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用事实举例能让观点更可信。
材料二第二段,主要把“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的特点进行对比,指出“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对比论证,突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自由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
第三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得我左侧右偏,人拥得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她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地”本指创造万物、公平无私的大自然,本剧中的天地则喻指掌握百姓生杀予夺大权的封建统治体系。
B.剧作在道德方面也有冲突,这体现为窦娥身上的传统美德,与当时社会中横行无忌的恶行恶德之间的矛盾冲突。
C.窦娥前面说若从后街走便死而无怨、劝婆婆也不要抱怨,后面她自己又怨气冲天,这貌似矛盾,其实是不同情志所致。
D.血溅白练意味着官府腐败、冤情之大;六月飞雪表明自身清白、无辜被冤;亢旱三年表明应严惩黑暗的世界。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折开始,监斩官的一段道白起到了营造法场行刑的森严氛围,也为窦娥咒天骂地的心理情绪抒发设置了情境。
B.从内容看,如果说《端正好》《滚绣球》的曲词是凄厉激越的,那《快活三》《鲍老儿》的曲词则是哀婉惆怅的。
C.本折戏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窦娥内心愤激而又复杂的情感。
D.剧作在运用口语的同时,也插入一些人们熟知的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典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8.下面列出两种对本剧节选内容的概括,你认为哪种更能突出悲剧意蕴?为什么?(4分)
甲:押赴刑场,诀别婆婆,开刀问斩
乙:赴刑诉怨,哭别婆婆,明誓三愿
9.窦娥身上有超常的善良品格,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析。(6分)
【答案】6.D
7.D
8.甲不如乙更能突出悲剧意蕴。
①诉怨比押赴刑场,更能显示窦娥的冤情与怨愤;
②哭别比诀别蕴含了婆媳之间更多的情感内涵;
③开刀问斩只是结果说明,而明誓三愿则更能突出冤情之深,强调悲剧意蕴。
9.窦娥的善良体现在对婆婆无上的关爱:
①代婆婆受死刑:她婆婆被冤枉,窦娥怕婆婆受毒刑,便屈招了。
②走向刑场时还担心婆婆:赴刑场还央告公人走后街,走前街怕婆婆看到引起老人伤心、忧愤。
③身将死还在宽慰婆婆:自己要被斩,却还在劝慰婆婆不要啼哭、烦恼。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血溅白练意味着官府腐败、冤情之大;六月飞雪表明自身清白、无辜被冤”说法错误。从“湛湛青天、素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等内容可知,血溅白练表明自身清白、无辜被冤;而从“飞霜六月因邹衍、一腔怨气喷如火”等内容可知,六月飞雪意味着冤情之大。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典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分析错误。“诗词文句和历史典故”不能增强形象性,应为“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我国经典戏剧艺术中悲剧结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所谓的“纯粹”的悲剧结局。这种结局就是主人公的死亡或是其追求的理想的破灭。它符合西方的悲剧理论精神,它所表达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窦娥冤》中,作者对情节的处理就符合这一理论,从而更能突出悲剧意蕴。
在剧中,窦娥将自己的冤屈都倾诉出来,让观众了解她的冤屈所在,再加上她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更能显示窦娥的冤情与怨愤。如“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直接押赴刑场,则只是追求死亡的结果,无法表达出窦娥的冤屈所在。
其次,哭别突出了窦娥对婆婆的孝顺,蕴含了婆媳之间更多的情感内涵,突出了窦娥的形象。比如窦娥交代“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突出了她对婆婆的孝顺,“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则是表现了她对婆婆的关心。诀别则不能达到这种的效果。
明誓三愿作为戏剧的高潮,更加突出冤情之深,强调悲剧意蕴。这三愿都是违反经验常识的现象,正是因为违反经验常识,才突出了窦娥的冤情之深,从而表现了本剧的主旨。而开刀问斩只是交代了窦娥最后死亡的结果,而无法体现她冤情之深。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窦娥是被冤枉而死,其实她本可以脱罪,但从选段中的“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情节可知,窦娥知道婆婆被冤枉,怕婆婆受到连累而自己屈招药死了张驴儿的父亲,从中可见她的善良和对婆婆的爱。
在她就要被杀时,窦娥还央求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因为前街是窦娥家的位置,她怕婆婆看到自己去受死而引起她的伤心和忧愤,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婆婆的关爱。
在婆婆来看她时,虽然马上就要被斩,她还嘱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她劝慰婆婆不要啼哭、烦恼,将自己的悲剧命运归结为自己的时运不好,而没有归结为替婆婆担罪。从中可见,他对婆婆的孝顺与关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
B.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
C.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D.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3分)
【答案】10.D
11.A
12.B
13.(1)这位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的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在保佑吧。
14.①家族分崩(没落);②慈母早逝;③爱妻亡故。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客”作“逾庖而宴”的主语,意思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庭中”作“始为篱”的主语,意思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中间不能顿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错误,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写母亲的语言……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错误,原文为“大母过余曰”,不是母亲而是祖母,表达的是祖母对孙子的爱。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译出“是”;“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先”,去世的。
(2)“凡”,共;“焚”,被烧掉;“殆”,大概,恐怕。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概括出,家族分崩(没落);
结合“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可概括出,慈母早逝;
结合“其后六年,吾妻死”可概括出,爱妻亡故。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共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①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②,绿烟③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①标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②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③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④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展示了作者飘逸浪漫的“谪仙人”形象,这是绝妙的自我造象。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B.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
C.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二句有错综回环之美、互文之妙。
D.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用手法相同;而结句则与曹操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样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16.简要分析诗人笔下的“月”有哪些特点。请紧扣文本作答。(6分)
【答案】15.D
16.①崇高神秘。“人攀明月不可得”“宁知晓向云间没”写月之高高在上,晓至人不知其踪,表现月之崇高神秘。②美好多情。“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③皎洁美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中“飞镜”之喻,绿烟散尽月华倾泻,写出月之皎洁美丽。④永恒长在。将人与月对照,古今人事更替,而月夜至则悬天,写出了月之永恒长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D.“一样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错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表达的不是及时行乐之意。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写只见月亮晚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间消失,究竟去了何处?这几句写出明月于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来处可见,去处却不可知,可见其崇高神秘。
“月行却与人相随”写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写出明月于人可亲,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写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这几句写出了月亮的永恒。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和国家会盟之事,他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端,焉,坼,乾,坤,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来核实一个传说,一路上看不出任何将要出现奇迹的迹象,只有令人麻木的山、树林、玉米地或烟叶地……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不是神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合院,建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飞龙舞凤的门头上鎏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被落日照耀着。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即使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人住,依然看得出它非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典四合院中的杰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高高低低 斑斑驳驳 云泥之别 美轮美奂
B.高低错落 影影绰绰 天渊之别 富丽堂皇
C.高低错落 斑斑驳驳 天渊之别 美轮美奂
D.高高低低 影影绰绰 云泥之别 富丽堂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B.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C.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是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D.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看见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C
19.A
20.①构成:本体是“有点塌了的四合院”,喻体是“被射中的苍鹰”,喻词是“像”,相似点是“四合院虽然衰败却依然森严伟岸不同凡响”。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合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合院的赞叹之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高高低低:景观或器具高低不齐、杂乱错置的样子。高低错落:意思是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语境是修饰建在山坡上的四合院,应选“高低错落”;
斑斑驳驳:意思是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影影绰绰:意思是形容人或物模糊、隐约,看不真切。语境是说门头上的鎏金,应该是强调颜色驳杂,应选“斑斑驳驳”;
云泥之别:意思是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天渊之别:意思是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语境说周围村子是“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而四合院“飞扬灵动、森严伟岸”,强调它们的差别极大,应选“天渊之别”;
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富丽堂皇: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语境是修饰四合院,“即使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但依然“非同凡响”,应选“美轮美奂”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缺少主语,可把后半句改成“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
B项“越野车……仿佛吴哥废墟”,主谓不搭配;D项“越野车……看见”主谓不搭配。
修改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是“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
先看构成。联系后文“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人住”可知,这里的本体是“有点塌了的四合院”,喻体是“被射中的苍鹰”,比喻词是“像”;相似点,四合院“虽然衰败却依然森严伟岸不同凡响”,而苍鹰虽然刚刚被射中,但那天空霸主的气势还在。
再看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山野间的这座“虽然衰败却依然森严伟岸不同凡响”的四合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合院的赞叹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为封建礼教禁锢下被扭曲了的人的生活,荣宁二府,室息自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荒漠。然而,令人为之一振的是,大观园,洋溢青春,成了 ① 。
《大观园》是作者为了整部小说精心构思的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整体布局最重要部分, ② :元春因为省亲从皇家深院,来到了民间,一叙述天伦;十二小戏子,文官芳官蔷官,也作为元妃的私人戏班出场;黛玉和宝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需要避讳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在贾母住处一同吃住,那么必须要分开住;宝钗已到“将笈之年”,也是待嫁之时,也需要独立居住,不可能在和薛姨妈薛蟠住在一起;李纨作为“守节之女”,必须要有一个清静寡欲的去处,那么“稻香村”的“竹篱茅舍”正好适合她!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 ③ 。大观园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渡过了短暂美好的时光,也是《红楼梦》里面的“世外桃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简述大观园的来历及抄检大观园的缘由。(4分)
【答案】21.①一方生气盎然的绿洲 ②很多事件发生在这里 ③更是必须入住大观园
22.(1)大观园的来历:大观园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
(2)抄检大观园的原因:①“绣春囊”事件;②王善保家挑唆;③晴雯的奇装打扮惹怒了王夫人;④邢夫人与王夫人的矛盾;⑤王夫人保护宝玉等(写出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然而”表示转折,根据前文“死气沉沉的大荒漠”的提示,可知,本处应与之相对,为“生气盎然的绿洲”,故本处可填写“一方生气盎然的绿洲”;
第二空,根据下文“元春因为省亲从皇家深院……十二小戏子……黛玉和宝玉……宝钗已到‘将笈之年’……李纨作为‘守节之女’,必须要有一个清静寡欲的去处,那么‘稻香村’的‘竹篱茅舍’正好适合她!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可知“大观园”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故本处可填写“很多事件发生在这里”;
第三空,跟句上文语境,“大观园”中入住了好多的人物,有元春、十二小戏子、李纨等,本处“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必定也是要入住“大观园”的,故本处可填写“更是必须入住大观园”。
2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大观园”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是作者曹雪芹融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在书中设计创造出的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形象,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一片寄寓作家美好理想、较少封建礼教束缚浸染的净土,是女孩子们(包括宝玉)栖息、成长的一方绿洲和乐园,是人间的桃园仙境。
因为傻大姐在大观园拾得一个五彩“绣春囊”,邢夫人恰巧遇上,“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擦住“揣摩此物从何而至”。贾府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贾赦、邢夫人为代表的不当家的“在野派”,对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当权派”,久怀不满。邢夫人认为“绣春囊极有可能是贾链、王熙风之物,正好借此机会杀一杀王氏一派的威风。很快“绣春囊”转到王夫人手中,王夫人立时“气色变更”,心急火燎地来责问凤姐。
在王夫人盛怒之际,她并不立即否认反驳,而是先说“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先让一步以顺其气,继而话语一转“求太太细详其理”,不慌不乱,侃侃而谈,一口气说出五条理由,证明不是自己的东西,冠冕堂皇,大近情理,不但洗清了自己,而且变被动为主动,提出了不扩大影响,不伤及无辜,不有损贾府和她这管家奶奶脸面的暗中查访举措,只可惜王夫人并未采纳。至此由邢夫人幕后鼓动,王夫人坐镇指挥,王熙凤挂帅出征,狗腿子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地献策并任急先锋的抄检大军,气势汹汹兵发大观园,展开了空前的大扫荡大清剿。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有了隔膜。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地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牵动我心的声音”,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
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①审题的关键词是“牵动”“我心”“声音”。“ 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我心”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我”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
②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③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应该是美好的,高尚的,优雅的,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④整体构思应着眼于“小”,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可以写妈妈的呼唤(口头禅、叮咛、叹息声、鼾声、咳嗽声、乳名、昵称等);一首动人的乐曲(钢琴曲、二胡、笛声、记忆相连的歌曲、励志歌曲等);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爷爷的自行车铃声、电话铃声、校园的钟声、闹钟的嘀嗒声、收废品的吆喝声、晚归的脚步声等);自然的声音:绿草生长的喜悦,花开的声音;风起的问候,雪花的碎语;燕子呢喃,蟋蟀的弹唱,小麦拔节的和鸣……;特殊的声音:①倒计时声音:比赛场地,工程现场,发射现场等。②“我宣布”:开国大典,申奥成功,天宫飞天,颁奖典礼等。③远去的声音,自己的心跳声。
立意:
1.琅琅书声,牵动我心。
2.燕子泥喃牵动我心。
3.母亲那一声“早点回来”牵动我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6 初升高检测卷(课外提升卷)(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6初升高检测卷课外提升卷教师版docx、26初升高检测卷课外提升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 作文写作 训练(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3作文写作训练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23作文写作训练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5 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