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三模]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三模]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试卷(解析版),共25页。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迁移小体是一类由细胞膜包被形成的细胞器,它与细胞迁移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细胞迁移导致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在细胞局部高度富集,增大了富集区域膜的弯曲度,形成迁移小体结构。研究发现,某些线粒体(具有浓缩的基质和肿胀的嵴)可被迁移小体吞噬并从细胞中清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移小体的形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迁移小体内可能含有溶菌酶、淋巴因子、激素等物质
C. 抑制TSPAN4蛋白的合成,可能会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D. 细胞通过迁移小体可选择性清除损伤的线粒体以维持机体稳态
【答案】B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迁移小体是由于细胞迁移导致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在细胞局部高度富集,增大了富集区域膜的弯曲度,形成由细胞膜包被形成的细胞器。迁移小体与细胞迁移、细胞信息交流有关。
【详解】A、迁移小体是由细胞膜包被形成的新的细胞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迁移小体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其中可能含有淋巴因子、激素等信号分子,溶菌酶不属于信号分子,B错误;
C、抑制TSPAN4蛋白的合成,迁移小体形成受阻,细胞迁移也会受阻,可能会抑制肿瘤细胞转移,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某些线粒体(具有浓缩的基质和肿胀的嵴)可被迁移小体吞噬并从细胞中清除”,细胞通过迁移小体可选择性清除损伤的线粒体以维持机体稳态,D正确。
故选B。
2. 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骨骼肌细胞中Ca2+主要运输方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骨骼肌细胞兴奋可能是由Ca2+跨过细胞膜内流引起的
B. 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C. Ca2+与钙泵结合,会激活钙泵ATP水解酶的活性
D. 钙泵转运Ca2+过程中,会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答案】B
【分析】(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钙泵进行运输。(2)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在细胞中是常见的。这些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详解】A、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Ca2+通过通道蛋白内流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A正确。
B、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错误;
C、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钙泵是一种能催化ATP 水解的酶,当Ca2+ 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ATP水解酶活性就被激活了,C正确;
D、钙泵转运Ca2+过程中,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会使钙泵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将 Ca2+释放到膜另一侧,然后钙泵去磷酸化结构恢复到初始状态,为再次运输Ca2+做准备,D正确。
故选B。
3. 植物体内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将果胶降解为半乳糖醛酸,能促进果实的软化和成熟脱落。为探究该酶的特性,进行以下4组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表示存在和量的多少,“-”表示无。①~③组在常温下实验
A. 分析①②③组可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不同离子的影响
B. 分析①④组可知,其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半乳糖醛酸的量
C. 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
D. 该实验可证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D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由①②③条件为离子不同,因变量为半乳糖醛酸的量,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离子影响,A正确;
B、由①④组条件只有温度不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B正确;
C、55℃温度下,半乳糖醛酸的含量低于组③,说明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C正确;
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只能催化果胶的分解,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D。
4. 如图所示,某基因型为Dd的植株中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③)。图中的②③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④和⑤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含量降低。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会进入细胞核。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等位基因D和d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 图中S蛋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
C. 端粒DNA序列在细胞分裂后会缩短,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
D. 若该变异发生在体细胞中,则由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关于D、d基因可能的基因组成最多有四种
【答案】D
【分析】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重组,A正确;
B、由题意知,图中的②③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B正确;
C、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C正确;
D、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故图⑤后子细胞中关于D、d基因可能的基因组成最多有三种,D错误。
故选D。
5. 葡糖脑苷脂病(GD)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疾病,由于缺乏葡糖脑苷脂酶,导致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而发病。如图为两个家庭的GD遗传系谱图及相关基因电泳带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仅根据家庭甲即可判断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家庭甲和家庭乙中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最多有5个,最少有2个
C. 家庭甲的Ⅱ4号与家庭乙的Ⅱ4号个体婚后生下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8
D. 家庭甲中I1与I2欲再生一孩子,可通过产前基因检测来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该病基因
【答案】B
【分析】家庭甲中1号患病,2号和4号个体正常,根据基因电泳带谱可知,1号一个条带,2、3、4号均为两个条带,排除GD为伴性遗传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庭乙中1号和2号个体正常,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基因电泳带谱1、4、5号为两个条带,可判断出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甲中2号和4号个体正常,含有两条带,排除伴性遗传病,若为常显,则1号个体应有两条条带,与图不符,因此仅根据家庭甲即可判断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图中Ⅰ2,Ⅱ3、Ⅱ4以及乙图中Ⅰ1,Ⅰ2、Ⅱ4都为杂合子,因此图示两个家庭中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最多有6个,B错误;
C、家庭甲4号个体与家庭乙4号个体均为GD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他们结婚后生下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1/8,C正确;
D、家庭I1与Ⅰ2欲再生一孩子,可通过产前诊断,如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该病基因,D正确。
故选B。
6. 鸡的性别(ZZ 为雄性,ZW为雌性)不仅和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 Z染色体上DM-RT1基因有关,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该基因的表达量高促进睾丸发育,表达量低促进卵巢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和含有3条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环境因素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 DMRT1基因
B. 鸡的种群中可存在性染色体组成为ZO(O表示性染色体丢失)的雌性个体
C. 性染色体组成为ZZW和ZZ的个体交配,子代中雌性个体占1/5
D. 性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并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2:1
【答案】C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雌性是ZW。
【详解】A、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卵细胞中可能不含有Z染色体,故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A正确;
B、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个体DM-RT1基因表达量低,开启卵巢发育,表现为母鸡,B正确;
C、性染色体组成为ZZW和ZZ的个体,都含有两条Z染色体,故DM-RT1基因表达量相同且表达量高,均表现为公鸡,不能交配,C错误;
D、染色体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并与正常的母鸡ZW交配,由于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
故选C。
7. 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可以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症状。催产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在社交活动时释放,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若阻断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饲喂L不再促进催产素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L促进催产素合成属于条件反射
B. L通过多巴胺调节小鼠社交时的愉悦情绪
C. 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的结果
D. 特异性催产素受体抑制剂可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
【详解】A、L促进催产素合成不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A错误;
B、益生菌(L)促进催产素合成,催产素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B正确;
C、催产素的释放增强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不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的结果,C错误;
D、特异性催产素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催产素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D错误。
故选B。
8. 《自然》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研究新发现:脑—脾神经环路直接调控疫苗诱导的抗体免疫应答,这类免疫调节机制简称“脑—脾神经轴”,如下图所示。CRH神经元也是掌控垂体—肾上腺轴的上游神经元,其兴奋可导致肾上腺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血液循环传递信号给脾神经
B. 据图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C. 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D. 当应激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A
【分析】(1)图表示的是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脾神经,脾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于B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进而对体液免疫做出调节。(2)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图中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突触结构将信号传递给脾神经,A错误;
B、根据图中所示,图中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B正确;
C、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当应激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会大量抑制免疫系统活动,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D正确。
故选A。
9. 成熟的柿果实营养丰富,形色美观且有“事事(柿柿)如意”的美好寓意,深受人们喜爱。柿果成熟过程中乙烯起着关键的作用,乙烯在细胞内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烯能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B. 用14C标记甲硫氨酸可追踪研究乙烯的合成过程
C. 果实经ACC氧化酶抑制剂处理后可延长贮藏时间
D. 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上也是植物基因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答案】D
【分析】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乙烯的作用表现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A正确;
B、由图可知,甲硫氨酸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能转化乙烯,因此用14C标记甲硫氨酸可追踪研究乙烯的合成过程,B正确;
C、抑制ACC合酶的表达,能抑制乙烯的合成,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抑制ACC合酶的表达能延长柿果实贮藏时间,C正确;
D、由图可知,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上基因组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10. 伊蚊栖息于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小型积水中。蚊子的嗡嗡声虽令人抓狂,但却是它们的求偶“情歌”。在冬季,伊蚊几乎“消失”,但在初春,积水处的伊蚊卵会快速孵化为成虫,引起伊蚊数量大爆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样方法来估算伊蚊的种群密度
B. 初春时清除各种积水能有效降低伊蚊种群的K值
C. 温度、水分是伊蚊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 雌蚊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A
【分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温度、水分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伊蚊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昆虫,因此不适合使用样方法来估算其种群密度,A错误;
B、伊蚊栖息于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小型积水中。因此清除各种积水及生活垃圾能增大环境阻力,有效降伊蚊种群K值,B正确;
C、温度、水分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是影响伊蚊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雌蚊振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D。
11. 环境DNA(eDNA——环境中的总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中应用的基本方法是:从目标水体环境(如池塘)中获得eDNA,对鱼类科、属、种等的特定核酸序列扩增、定量和测序。应用该技术理论上不易实现的是( )
A. 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B. 种群年龄结构的建立
C. 两个种群密度的比较D. 两个物种生物量的比较
【答案】B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e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eDNA技术具有高灵敏、低成本、无损伤、快捷方便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能用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某种鱼类的食性分析、濒危物种的调查等。
【详解】A、如果某环境中出现了外来物种,从目标水体环境(如池塘)中获得eDNA并扩增后,会发现有新类型的DNA出现,所以可以实现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A正确;
B、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的DNA是相似的,亲缘关系很近,无法通过该技术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个体,B错误;
C、该技术可以通过DNA来区分两个种群,并且通过扩增。定量测序后分析特点序列DNA的含量,进而分析两个种群的数量,C正确;
D、据题干知:提取eDNA后,对鱼类科、属、种等的特定核酸序列扩增、定量和测序,说明可以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并通过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因此可以用来检测某环境中两个物种的生物量,D正确。
故选B。
12. 为保障粮食安全,某地引导村民“田里种粮、种菜,田坎栽果树”,形成了“稻一蒜一果”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一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形成多种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稻蒜秸秆互相覆盖还田,水稻可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
B. 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C. 可通过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驱虫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
【答案】A
【分析】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详解】A、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才行,A错误;
B、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正确;
C、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对人类有旅游观赏的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来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A。
13. 很多生活实例中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实例和生物学原理对应不准确的是( )
A. 长时间存放的剩菜一般不宜食用——剩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B. 夏天开瓶后的红酒容易变酸——醋酸菌将乙醇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C. 用巴氏消毒法对牛奶消毒——既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
D. 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大量乳酸菌聚集在发酵液表面形成一层白膜
【答案】D
【分析】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详解】A、长时间存放的剩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A正确;
B、夏天开瓶后的红酒容易变酸是因为有氧条件下醋酸菌将乙醇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B正确;
C、用巴氏消毒法对牛奶消毒既能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C正确;
D、泡菜坛内有时会长层白膜是大量酵母菌聚集在发酵液表面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4.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为捕猎,亚洲黑熊数量骤减,科学家期望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法拯救亚洲黑熊,其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胚胎工程一般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A使其超数排卵
B. E后代遗传性状与 A 和C一致,F后代遗传性状与B一致
C. D受体雌性必须和 A、B同期发情处理
D. A 排出的卵子必须培养成熟到MII中期才能与C的获能精子受精
【答案】D
【分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胚胎工程一般采用促性腺激素处理A使其超数排卵,A错误;
B、E后代(由A的卵细胞和C的精子体内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形成)遗传物质来源于A和C,E后代遗传性状与A和C一致,而F后代(A的卵细胞提供细胞质,B提供细胞核)遗传物质来源于A和B,F后代遗传性状大部分与B一致,少数性状与A相同,B错误;
C、D受体雌性接受来自动物园亚洲黑熊♀A体内的胚胎,所以必须和动物园亚洲黑熊♀A同期发情处理,目的是使体内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提高胚胎的存活率,而野生亚洲黑熊♀B只需要提供体细胞,所以不需要同期发情处理,C错误;
D、A超数排卵排出的细胞必须生长到MII中期才具有受精能力,C的精子获能后才能发生受精,因此A排出的卵子必须培养成熟到MII中期才能与C的获能精子受精,D正确。
故选D。
15. 每年我国约30万人在器官移植等待的名单中,但仅1万多人能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供体来源不足是目前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基因工程为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能在猪的基因组中导人某种调节基因,抑制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就可以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下列关于转基因克隆猪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用猪做克隆器官供体是因为其内脏构造、大小与血管分布和人的类似,且猪体内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少
B. 该操作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用到限制酶、DNA连接酶两种工具酶
C. 调节基因导入的受体细胞取决于需要的器官类型,若需要移植肝脏,则受体细胞为肝细胞
D. 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了受体细胞,可以利用PCR等技术进行检测
【答案】C
【分析】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而猪的内脏构造、大小、血管分布与人的极为相似,而且猪体内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远远少于灵长类动物,A正确;
B、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会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B正确;
C、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受精卵具有发育的全能型,肝细胞无法发育为完整的肝脏,因此不会选择肝细胞作为受体细胞,C错误;
D、分子水平的检测,可以通过PCR等技术检测受体细胞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或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实验中常用希尔反应来测定除草剂对杂草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希尔反应基本过程:将黑暗中制备的离体叶绿体加到含有 DCIP(氧化剂)、蔗糖和缓冲液的溶液中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溶液中的DCIP 被还原,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用不同浓度的某除草剂分别处理品种甲杂草和品种乙杂草的离体叶绿体并进行希尔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希尔反应中加入蔗糖溶液为该反应提供能量
B. 希尔反应中的DCIP 相当于 NADP+在光反应中的作用
C. 与品种乙相比,除草剂抑制品种甲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的功能较强
D. 除草剂浓度为20%时,若向品种甲的希尔反应液中通入 CO2,在适宜光照下能检测到糖的生成
【答案】AD
【分析】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详解】A、希尔反应中加入蔗糖溶液是为了维持渗透压,A错误;
B、希尔反应模拟了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部分变化,该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进行,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因此氧化剂DCIP在希尔反应中的作用,相当于NADP+在光反应中的作用,B正确;
C、据题图分析可知:抑制剂处理影响叶绿体放氧速率,说明抑制剂主要抑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与品种乙相比,甲的放氧速率较乙品种慢,即除草剂抑制品种甲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功能较强,C正确;
D、除草剂浓度为20%时,若向品种乙的希尔反应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由于该反应中没有NADPH的生成,所以C3不能被还原成糖,在光照条件下不能检测到糖的生成,D错误。
故选AD 。
17. 果蝇的性别分化受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比例的调控。当X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比例为1:1时,X染色体上的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个体发育成雌性;当二者比例低于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若体细胞中X染色体超过两条或者少于一条则个体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可能相同
B. XSY个体中S基因表达使D基因表达为DSXM蛋白
C. XSXs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1:3
D. XSXsY和XsY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7:3
【答案】BD
【分析】分析题意:①X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1:1时,S基因表达→D基因表达→DSXF蛋白,个体为雌性,则XSX-、XSX-Y为雌性;
②X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1:1时,S基因不表达,D基因表达→DSXM蛋白,个体为雄性,则XSY、XSYY为雄性;
③无S基因时,D基因则表达为DSXM蛋白,个体发育成雄性,如XsXs、XsXsY、XsO、XsY、XsYY。
【详解】A、雌性个体中,D基因表达为DSXF蛋白,雄性个体中,D基因表达为DSXM蛋白,但是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才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即mRNA,所以雌雄个体中D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可能相同,A正确;
B、据题意,XSY个体中的X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1:1,S基因不表达,D基因表达为DSXM蛋白,B错误;
C、XSXs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为XS、Xs,XsY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Xs、Y,雌雄配子结合,产生XSXs、XSY、XsXs、XsY,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其性别依次为雌性、雄性、雄性、雄性,即雌:雄=1:3,C正确;
D、XSXsY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为XSXs、XSY、XsY、Y、XS、Xs,XsY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Xs、Y,雌雄配子结合情况如下表:
即雌:雄=3:7,D错误。
故选BD。
18. 如图是某同学在体检抽血时缩手反射弧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表示三个神经元,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若该同学在抽血时没有缩手,是因为缩手反射受到了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C. 若该同学咬紧牙关仍发生了缩手,说明C神经元的Na+内流可能大于Cl-内流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会引起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BC
【分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因此需要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若该同学在抽血时没有缩手,说明缩手反射受到了更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缩手反射仍发生说明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强度要大于来自大脑皮层,因此C神经元钠离子内流大于氯离子内流,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来自大脑皮层的兴奋会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不一定引起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BC。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C. 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 “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农业”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CD
【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缩小人类的生态足迹,B错误;
C、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农业”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ACD。
20. 双层平板法是对噬菌体进行计数的常用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无菌培养皿中倒入琼脂含量为2%的培养基凝固成底层平板后,将琼脂含量为1%的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 45~48℃,然后加入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稀释悬液的混合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倒入底层平板上形成双层平板(见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双层培养基的上层会出现透亮的无菌圆形空斑——噬菌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用到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常用干热法进行灭菌
B. 若利用双层平板法对 T2噬菌体进行计数,可选用农杆菌作敏感指示菌
C. 上层平板上出现的透亮无菌圆形空斑是噬菌体单独在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噬菌斑
D. 倒上层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45~48℃时进行接种,目的是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引起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死亡
【答案】D
【分析】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双层平板法的优点:①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使原来底面不平的玻璃皿的缺陷得到了弥补;②所形成全部噬菌体斑都接近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不仅每一噬菌斑的大小接近、边缘清晰,而且不致发生上下噬菌斑的重叠现象;③因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故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更有利于计数。
【详解】A、实验用到的培养皿常用干热法进行灭菌,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A错误;
B、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所以不可选用农杆菌作敏感指示菌,B错误;
C、噬菌体无法单独在培养基上繁殖,上层平板上出现的透亮无菌圆形空斑是敏感菌裂解后形成的,C错误;
D、倒上层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45~48℃时进行接种,目的是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引起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死亡,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莲叶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长势一致的莲叶桐幼苗,用一、二、三层造荫网分别对莲叶桐幼苗进行遮荫处理(记为T1、T2、T3,网层数越多,遮荫效果越好),对照组不遮荫处理,其他条件一致。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数据见下表(表中叶绿素SPAD值越大,表示叶绿素含量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遮荫处理后,T1、T2组叶绿素SPAD的值反而高于对照组,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T1、T2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低,但T1、T2单株总干重比对照组高,其原因是_________。
(2)在采用纸层析法定性比较T3组与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时,为了形成整齐的色素带,对干燥的定性滤纸条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待观测比较的条带位于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_________条,观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
(3)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某研究小组为探究NO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设置两组实验,甲组喷施适量蒸馏水于叶片背面,乙组喷施等量一定浓度的SNP(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溶液于叶片背面,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的NO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结果如图所示。相较于甲组,推测乙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其依据是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SNP会提高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 在遮荫的条件下,光照强度由强到弱,植物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可增强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保障一定的光合作用效率 ②. 在适当遮荫条件下,叶片合成的有机物运输到根或茎秆储存的速率增加,有利于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加之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大
(2)①. 在干燥的定性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这一端底部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②. 三、四 ③. 色素带的宽度
(3)①. 乙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低,抑制光反应阶段,气孔导度低,二氧化碳吸收少,抑制暗反应阶段 ②. 适宜浓度的SNP会通过降低气孔导度而降低蒸腾作用,另外,适宜浓度的SNP 还可能通过提高植物的渗透压,增强植物应对干旱胁迫能力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
【小问1详解】在遮荫的条件下,光照强度由强到弱,植物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可增强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保障一定的光合作用效率,所以经过遮荫处理后,T1、T2组叶绿素SPAD的值反而高于对照组。在适当遮荫条件下,叶片合成的有机物运输到根或茎秆储存的速率增加,有利于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加之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大,所以T1、T2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低,但T1、T2单株总干重比对照组高。
【小问2详解】在干燥的定性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这一端底部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可形成整齐的色素带。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三、四条分别代表叶绿素a和叶绿素b,所以要观察滤纸的第三、四个条带,色素带的宽度代表了色素的含量,所以通过观察色素带的宽度可判断色素含量的多少。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低,抑制光反应,气孔导度变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响应干旱胁迫,但是会抑制二氧化碳的吸收,影响暗反应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光合速率。 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SNP会提高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推测其原因是适宜浓度的SNP会通过降低气孔导度而降低蒸腾作用,或者适宜浓度的SNP有效提高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了植物的抗逆性。
22. 某多年生雌雄异株的二倍体观赏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花色由常染色体上三个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含A基因的表现为红色,a1和a2共存时表现为蓝色,其它情况为粉色。该植物另有阔叶和窄叶一对相对性状,受基因N、n控制,显隐性关系未知。两株均为红花阔叶的个体杂交,所得F1结果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阔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控制阔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蓝花窄叶个体是人们广泛喜爱的品种。要使杂交后代全部为蓝花窄叶个体,那么其双亲(下文用甲、乙表示)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培育小组用上表F1中蓝花窄叶个体与多株蓝花阔叶个体杂交,理论上后代中蓝花窄叶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上述数据说明,蓝花窄叶较难出现,但该小组进行的本次杂交实验为获得亲代甲、乙提供了原材料,请帮助他们设计后续实验方案,以获得甲、乙:___________。
(3)另一研究小组选择两株能稳定遗传的粉花个体和红花个体杂交,发现F1中有一株白花雌性个体。于是他们作出假设: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存在决定色素合成的基因dd,该白花个体的出现是因为一个d基因突变为D基因,导致色素不能合成。请用假说演绎法的思路并利用F1中的材料设计进一步探究的方案:_______。
【答案】(1)①. 窄叶 ②. X ③. Aa1XNXn或Aa2XNXn
(2)①. a1a1XnXn和a2a2XnY ②. 1/ 8 ③. 在本次杂交实验的后代中选择多株粉花窄叶雌雄个体为亲本,并编号。随机选择多组亲本杂交,记录每组亲本的编号。观察统计每组后代的表现型,若某杂交组合后代全部为蓝花窄叶个体,则该组亲本即为所需甲、乙
(3)演绎推理:若假设成立,则让该白花雌性个体与F₁中的蓝花雄性个体杂交,F₂ 中会出现红花:粉花:蓝花:白花=2:1:1:4(或若假设成立,则让该白花雌性个体与 F₁ 中的红花雄性个体杂交,F₂ 中会出现红花:粉或蓝花:白花=3:1:4);再进行实验验证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_为红色,a1a2为蓝色,a1a1、a2a2为粉色;根据杂交结果可知,后代中雌性全是阔叶,雄性中阔叶:窄叶=1:1可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阔叶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NXn和XNY。
【小问1详解】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知,叶型为后代雌雄中的表现不同,故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后代雌性的表现型为阔叶可知,阔叶为显性性状,窄叶为隐性性状,亲本叶型相关的基因型为XNXn和XNY;亲本均为红花,而后代中红花:蓝花=3:1,故亲本花色相关的基因型为Aa1和Aa2。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1XNXn或Aa2XNXn。
【小问2详解】只有当亲本为a1a1XnXn和a2a2XnY时,后代全部是蓝花窄叶。上表F1中蓝花窄叶个体a1a2XnY与多株蓝花阔叶个体1/2a1a2XNXN、1/2a1a2XNXn杂交,后代中蓝花窄叶a1a2XnXn或a1a2XnY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2×1/2=1/8。在本次杂交实验的后代中选择多株粉花a1a1或a2a2窄叶雌雄个体XnXn和XnY为亲本,并编号。随机选择多组亲本杂交,记录每组亲本的编号。观察统计每组后代的表现型,若某杂交组合后代全部为蓝花窄叶个体,则该组亲本即为所需甲、乙。
【小问3详解】演绎推理:若假设成立,则让该白花雌性个体与F₁中的蓝花雄性个体杂交,F₂ 中会出现红花:粉花:蓝花:白花=2:1:1:4(或若假设成立,则让该白花雌性个体与 F₁ 中的红花雄性个体杂交,F₂ 中会出现红花:粉或蓝花:白花=3:1:4);再进行实验验证。
2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血容量增大,潴钠排钾,肾素—血管紧张素(Ang)系统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的综合征,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1)醛固酮增多引起血容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PA引发的低血钾会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原因是_________。在神经—体液调节网络的作用下,正常机体的血压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依赖于机体的_________调节机制。
(2)血浆中的肾素活性变化是诊断PA的依据之一。为验证某模型小鼠患有PA,科研人员将模型小鼠的血浆分为对照组和测定组,分别置于4℃冰浴和37℃温浴中,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管紧张素I(AngI)浓度,用测定组AngI浓度与对照组AngI浓度的差值表示肾素活性,将结果与正常小鼠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若__________,则PA模型小鼠构建成功。科研人员发现,在实验时添加适量的ACE抑制剂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①. 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水增多 ②. 细胞外液中K+浓度低,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③. 反馈##负反馈
(2)①. 肾素活性低于正常小鼠的测定值 ②. ACE抑制剂可以抑制Ang I 转化为Ang II,提高 Ang I含量,便于检测
【分析】大量失血导致血压下降,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含量将增加,促进血压上升;醛固酮增多可以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
【小问1详解】醛固酮增多可以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K+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则细胞外液中K+浓度低,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PA引发的低血钾会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分析题图可知,血压升高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从而使血压降低,而血压降低之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由此可知,在神经—体液调节网络的作用下,正常机体的血压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依赖于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2详解】若测定组模型小鼠的肾素活性低于正常小鼠的测定值,则PA模型小鼠构建成功。ACE抑制剂可抑制AngⅠ转化为AngⅡ,提高AngI含量,便于检测,故在实验时添加适量的ACE抑制剂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环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某林区曾经遭受火灾,造成部分天然林死亡,为了尽快恢复该地植被,当地采取人工营造方式培育了人工林。若干年后,某研究小组分别调查了该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结构组成,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物种丰富度较小的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_________。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提出人工林虫害防控的措施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3)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________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答案】(1)①. 人工林 ②.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量少 ③. 天然林 ④. 增加植物种类
(2)①. 次生 ②. 保存有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种子和其它繁殖体
(3)①. 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②. 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小问1详解】由于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较少,其物种丰富度较小。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天然林,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为动物提高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其原理是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小问2详解】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保存有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种子和其它繁殖体。
【小问3详解】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方面。
25.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从某生物体内分离出的抗盐碱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了抗盐碱大豆,使大豆能在盐碱地中正常生长,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下图为培育流程,其中①~⑥为不同过程,其中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luI、SmaI、HindⅢ和PstI为限制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可获取大量目的基因,PCR反应体系中有两种引物,在复性时引物会结合到互补DNA链上,设计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时,要避免________;扩增时,需先加热至90~95℃,再冷却至55~60℃,再加热至70~75°℃,进行系列温度调整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
(2)不用限制酶AluI切割抗盐碱基因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限制酶切割抗盐碱基因和质粒时,选择SmaI和PstI比只选择PstI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图中②表示__________。诱导组织细胞脱分化的是__________号培养基。若要利用AmpR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需要的操作是_________。利用Ti质粒,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可将抗盐碱基因导入大豆愈伤组织细胞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②. 加热使 DNA变性后解旋为单链;冷却复性使引物结合到模板DNA 链上;再加热促进热稳定DNA聚合酶发挥作用,开始子链的延伸。
(2)①. Alu Ⅰ切割会破坏抗盐碱基因 ②. 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防止目的基因、质粒自身环化
(3)①. 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 ②. 3 ③. 在培养农杆菌的培养基内添加氨苄青霉素 ④. 农杆菌中 Ti质粒上的T-DNA 能转移并整合至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培育抗盐碱大豆的过程,其中①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③表示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④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⑤⑥表示幼苗培育成成体的过程。
【小问1详解】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构成,且都作模板,其上碱基序列互补,因此要避免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扩增时,需先加热至90~95℃,再冷却至55~60℃,再加热至70~75°℃,进行系列温度调整的目的分别是:加热使 DNA变性后解旋为单链;冷却复性使引物结合到模板DNA 链上;再加热促进热稳定DNA聚合酶发挥作用,开始子链的延伸。
【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抗盐碱基因中包含了Alul限制酶识别序列,若用限制酶Alul切割则会破坏抗盐碱基因;
选择Smal和Pstl两种限制酶分别切割抗盐碱基因和质粒,抗盐碱基因与质粒各自能形成不能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同时抗盐碱基因与质粒之间的黏性末端又能互补配对,相比只选择Pstl一种酶进行切割的优点是可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环化。
【小问3详解】图中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
据图分析,3号培养基可诱导组织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质粒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故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特性,所以为了筛检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1号培养基需要加入氨苄青霉素;
Ti质粒上的T-DNA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当农杆菌侵染大豆愈伤组织细胞时,农杆菌中Ti质粒上的T-DNA包括插入其中的目的基因可转移并整合至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
条件及产物
组别
果胶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Ca2+
Mn2+
55℃
半乳糖醛酸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
④
+
+
-
-
+
++
除草剂相对浓度/%
0
5
10
15
20
25
30
品种甲放氧速率相对值
5.0
3.7
2.2
1.0
0
0
0
品种乙放氧速率相对值
5.0
4.4
3.7
3.0
2.2
1.6
1.0
XSXs
XSY
XsY
Y
XS
Xs
Xs
XSXsXs(致死)
XSXsY(雌性)
XsXsY(雄性)
XsY(雄性)
XSXs(雌性)
XsXs(雄性)
Y
XSXsY(雌性)
XSYY(雄性)
XsYY(雄性)
YYY(致死)
XSY(雄性)
XsY(雄性)
组别
测量指标
对照组
T1
T2
T3
单株总干重(g)
7.02
9.01
7.75
6.15
叶绿素(SPAD)
41.52
46.49
43.84
35.03
叶片可溶性糖(mg/g)
25.09
20.41
15.41
11.14
F1
红花阔叶
红花窄叶
蓝花阔叶
蓝花窄叶
雌性
603株
0株
201株
0株
雄性
302株
299株
99株
101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三模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docx、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pdf、生物试题三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