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4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02(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2024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02(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2.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A.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
C.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D.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答案】1.C 2.B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自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8大行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因此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行轨道。水星、金星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侧,不会经过,AB错误;地球向外运行首先经过的是火星轨道,其次才是木星轨道,因此C正确,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生命该地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若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则会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能够存在,A可信;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有岩石圈,但是星际物质运行速度较快,大陨星与地球碰撞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破坏,威胁人类生存,此为不安全的宇宙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若该地为比邻星宜居轨道应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B不可信;稳定的光照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之一,C可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于生命存在,D可信。故选B。
读图“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3.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A、B、C三层,它们和它们发生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色球(黑子)-光球(耀斑)-日冕 B.光球(黑子)-色球-日冕(耀斑)
C.光球(黑子)-日冕-色球(日珥) D.光球(黑子)-色球(日珥)-日冕
4.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有( )
A.使得地球上潮汐现象更为明显和壮观
B.在赤道地区的夜空可以看到极光现象
C.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D.促使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3.D 4.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最外层的是日冕,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潮汐现象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的影响,不是太阳活动的影响,A错误;可以看见极光的是高纬度地区,而非赤道地区,B错误;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C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内部温度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地层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且时间较早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根据图中化石推断,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7.图中地层排序中符合由老到新的是( )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②
【答案】5.A 6.B 7.A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①②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且时间较早的一组,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从生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就是恐龙盛行。结合图示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阶段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B正确,ACD错。故选B。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读图可知,④在最上面,形成的最早,岩龄最新,之后依次是③②①,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③②①,⑤在最下面,形成的最晚,岩龄最老,图中地层排序中符合由老到新的是⑤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29.59°N,102.08°E,距泸定县城39千米,距成都市226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为成都地区提前56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泸定县地震震源位于( )
A.软流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9.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网能提前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利用的原理有( )
①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慢 ②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
③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慢 ④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8.D 9.B
【解析】
【8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33千米,泸定县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应位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或者软流层以上地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纵波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的破坏性大但速度慢;同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电波慢,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在横波到来之前发送预警信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因从海面上观看时,其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调而得名。西沙群岛的“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据考证,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读“三沙永乐龙洞景观图”与“永乐龙洞的垂直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地貌与永乐龙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似的是( )
A.海蚀穴 B.雅丹地貌 C.三角洲 D.喀斯特地貌
11.关于永乐龙洞形成过程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 ②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洞穴
③流水侵蚀石灰岩层,形成地下溶洞 ④岩层顶部坍塌,形成边缘陡峭的落水洞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答案】10.D 11.A
【解析】
【10题详解】
读“永乐龙洞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可知,蓝洞是石灰岩被溶蚀形成的巨大“深洞”,与永乐龙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似的是喀斯特地貌,D正确; 海蚀穴是海浪侵蚀形成的,A错误;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B错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据材料“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可知,永乐龙洞形成过程是①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③流水侵蚀石灰岩层,形成地下溶洞;④岩层顶部坍塌,形成边缘陡峭的落水洞;②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洞穴,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高,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降水
13.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放松了水土保持的管理 B.降水强度比以前增大
C.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 D.红壤土质疏松
【答案】12.A 13.C
【解析】
【12题详解】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中,水汽输送一般在大气中进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小,A正确;降水补给土壤水分,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分有相互补给关系,相关性较大,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C正确;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的管理应较强,A错误;我国气候特征变化不大,降水强度没有明显变化,B错误;红壤土质黏重,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泥石流高发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泥石流高发区( )
①降水量大且集中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固体碎屑物丰富④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野外活动遭遇泥石流时,我们应( )
A.顺着山谷往下跑 B.沿着山谷往上跑
C.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D.向与山谷垂直的高处跑
16.地理信息技术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广泛应用。为确定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困群众的位置,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IS B.RS C.GNSS D.WIFI
【答案】14.B 15.D 16.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泥石流的概念,结合图示可知,图示泥石流高发区降水丰富且多集中在夏季;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地震多发,固体碎屑物丰富,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在野外活动遭遇泥石流时,我们应向与山谷垂直的高处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确定位置主要应用的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正确;GIS用于信息分析处理,RS用于监测;WIFI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AB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英国、美国、印度、巴西的城镇化进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与印度相比,英国城镇化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A.城镇化起步早,水平低 B.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
C.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 D.城镇化起步晚,水平高
18.在1950~2000年期间,巴西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有( )
①减少植被覆盖率 ②增加地下径流量 ③改善河流的水质 ④出现城市“热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失业率高 ②资源枯竭 ③犯罪率上升 ④环境污染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7.B 18.D 19.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较快;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当前速度较慢,B正确,ABC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在1950~2000年期间,巴西城市化速度较快,大量土地变成城市硬化路面,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硬化路面使下渗减弱,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①正确、②错误;城市人口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河流水质变差,③错误;人口增多以及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形成“热岛”,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城镇的发展,①③正确;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不属于社会问题,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形复杂。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传统民居功能逐渐被抽离,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下图为海坛岛聚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早期,滨海聚落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主要考虑的是( )
A.取水便利 B.方便出海 C.观赏海景 D.抵御防卫
21.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是为了( )
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 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
22.保护海坛岛传统聚落文化遗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
A.完善基础设施 B.修缮传统民居 C.提升产业效益 D.增加建筑功能
【答案】20.B 21.D 22.C
【解析】
【20题详解】
以码头为核心的聚落布局方式与取水是否方便无关,A错误。海坛岛早期聚落位于滨海平原,渔业为当地居民主要产业,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有利于出海捕鱼、出行,B正确。早期聚落布局更多考虑的生活便利性,与观赏海景无关,C错误。聚落布局在以码头为核心的滨海地带,并不能起到防卫的功能,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人口增加后导致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不是为寻找优美的环境,A错误。材料未能体现海坛岛有丰富的矿产,B错误。台地和平原地区交通条件不如滨海地区,C错误。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居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台地、平原未开发土地多,更有利用农业生产,D正确。故选D。
【22题详解】
海坛岛传统聚落保护的最大问题是大量人口离乡发展,导致传统聚落废弃,而人口大量迁出的原因是海坛岛的产业效应差,居民收入低,因此海坛岛传统的保护最应该提升产业效益,C正确。完善基础设施、修缮传统民居、增加建筑功能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居民迁出的问题,A、B、D错误。故选C。
惠安县地处闽南沿海,多山。早期中原移民将石雕技艺带到此地,大多移民从事石雕行业,自古产品畅销海内外。惠安石雕以前一直就地采石,现在石材主要依靠海运从南亚、西亚、南欧等地进口。完成下面小题。
23.早期惠安县发展石雕产业的主要优势是( )
A.气候适宜 B.市场广阔 C.石料充足 D.交通便利
24.早期从中原移居惠安的农民大多从事石雕行业而非种植业,其主要原因是( )
A.民俗习惯 B.政府政策 C.气候恶劣 D.耕地面积不足
25.惠安县石雕原料由就地采石转变为依靠进口的原因可能是( )
A.当地石材品质较低 B.为发展绿色经济
C.国内石材价格昂贵 D.减少生产成本
【答案】23.C 24.D 25.B
【解析】
【23题详解】
气候与石雕关系不大,A错误;自古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不成问题,B错误;当地的石料充足,为石雕提供充足的材料,C正确;多山的地区,交通一般较差,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由于地处多山地区,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难以发展种植业,D正确;民俗习惯、政府政策对从事石雕行业影响不大,当地气候适宜,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惠安县石雕原料由就地采石转变为依靠进口,主要是出于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为发展绿色经济服务,B正确;长期使用当地石材,说明石材品质不低,A错误;国内相对国外石材成本更低,C错误,进口石材,成本会更高,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大题,共50分。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地球圈层结构图材料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气候变化
(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____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中F、G之间的不连续面称为 。
(2)材料一图中,表示生物圈的是____(填字母),岩石圈的范围是____(填字母)。
(3)受人类活动影响,A圈层中____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其原理是温室气体吸收____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____辐射能力也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4)与第四纪相比,恐龙繁盛时期地球表面气候特征是____、____(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作答)。科学家推测因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烟尘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填削弱作用类型)增强,最后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答案】(1)地震波 古登堡面
(2)B D+E
(3)二氧化碳 地面(长波) 逆
(4)温暖 干燥 反射
【解析】
【小问1详解】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根据横波与纵波波速的变化,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中F(地幔)、G(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小问2详解】
材料一图中,表示生物圈的是B,位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范围是D+E(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小问3详解】
受人类活动影响,A圈层(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其原理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辐射能力也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与第四纪相比,恐龙繁盛时期地球表面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科学家推测因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烟尘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导致温度下降,最后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下图甲示意宁夏贺兰山周边区域,图乙、丙分别示意箭头对应地区的地貌示意图。
(1)贺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分布区,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___能。我国的煤炭大部分形成于____代后期和中生代。
(2)图乙表示的地貌类型为 ,一般分布在山前 ,主要是由 作用形成的。
(3)图丙中根据沙山的形态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是____,DE两地中,沙子颗粒较大的是____。
【答案】(1)太阳 古生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出山口 流水堆积
(3)西北 D
【解析】本题以贺兰山为材料,涉及煤炭的形成、流水堆积地貌、风成地貌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其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资源,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得被掩埋于地壳深处,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煤炭。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主要的成煤期。
【小问2详解】
图中箭头所指地区是河流流出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区,呈扇状堆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山前出山口地区。是流水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减慢,颗粒物在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小问3详解】
甲处地貌是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主导风向是从缓坡吹来,图中缓坡位于西北方向,故判断当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在形成过程中,沙子从坡底吹向坡顶,颗粒较大的先留下来,因此DE中颗粒较大的是D。新月形沙丘多形成于干旱地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中的降水。
2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区域内城市分布密集,人口众多,科教事业发达。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更好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1)从主体功能区划分来看,图中①和②区域分为优化开发区的是______,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的是______。(填序号)
(2)“一轴”是以______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是______和沪蓉通道。它们将经济发达程度较______的东部地区与资源条件较______的西部地区联系起来。
(3)“三级”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它们为其周边地区提供______等支撑和引领条件,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发展。
【答案】(1)① ②
(2)长江黄金 沪瑞 高 好
(3)资金、技术、信息
【解析】
【小问1详解】
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人口和经济最为密集区,城镇体系完善,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分布区;该区域虽然科教发达,创新能力强,但是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极为突出,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饱和,因此,特别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属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本区域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所以优化开发区的是①,限制开发区是②。
【小问2详解】
由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图可知,“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高,西部地区资源条件较好。
【小问3详解】
三级”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它们为其周边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撑,促进城镇发展。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水果之王”蓝莓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要求苛刻,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和酸性土壤中才能较好地生长,土壤要求疏松,通气良好,温润且不能有积水,有机质含量丰富。
材料二 贵州省麻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分布较多,2020年蓝莓种植面积6.23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目前,全县从事蓝莓产业开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较多。麻江蓝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果品质量,该地区农户坚持使用农家肥,成规模的企业均进行了有机体系认证,所产蓝莓在每年6—8月集中上市销售。下图为麻江县地理位置。
(1)说明麻江县生产蓝莓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优势。(6分)
(3)推测麻江县蓝莓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6分)
【答案】(1)麻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冻害、热害发生少;雨量充沛;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排水条件好;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坚持使用农家肥,坚持有机生产。(任答3点)
(2)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分布较多,蓝莓外销运输便利;劳动力充足且低廉,种植与采摘成本低;种植面积大,规模优势显著。
(3)种植规模大且上市时间集中,可能导致麻江蓝莓价格低、收益差;蓝莓耐贮能力较差,长途运输损失较大,本地销售市场份额有限;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日益严重,产品质量与安全面临威胁;国内外蓝莓种植面积扩大,销售市场不断受到挤压。(任答3点)
【解析】本题以蓝莓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 “水果之王”蓝莓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要求苛刻,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和酸性土壤中才能较好地生长,土壤要求疏松,通气良好,温润且不能有积水,有机质含量丰富。如图麻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冻害、热害发生少,气候适宜;;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排水条件好;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符合蓝莓生长条件。麻江蓝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果品质量,该地区农户坚持使用农家肥,成规模的企业均进行了有机体系认证,品质高。
【小问2详解】
社会经济角度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技术等角度,贵州省麻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种植面积大,规模优势显著;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分布较多,蓝莓外销交通便利;贵州省麻江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充足且低廉,种植与采摘成本低。
【小问3详解】
本小题考查农业发展方向,可以从市场的转变,技术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来考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种植规模大且上市时间集中,可能导致麻江蓝莓价格低、经济效益低;国内外蓝莓种植面积扩大,销售市场不断受到冲击;蓝莓耐贮能力较差,长途运输损失较大,本地销售市场份额有限;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日益严重,产品质量与安全面临威胁,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30.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人口居住郊区化过程。某中学研学小组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私人轿车日益普及,人们开始向郊区迁居。据此回答问题。(10分)
(1)将下列三项的数字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学的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 ②调查、收集资料 ③分析、归纳数据和资料;
定课题→确定研究计划、步骤→____→____→____
(2)大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与市中心相比,选择郊区居住的优势条件有____.(双项选择,填数字序号)
①居住环境更舒适 ②房价更低 ③跨国公司总部、大公司办公机构更多
(3)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①加大通勤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主要因为居民的通勤____增加;
②城市的郊区环境遭破坏,常被侵占的土地利用类型有____ 、绿地等;
③郊区新建的居住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4)针对上述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答两点)(4分)
【答案】(1)② ③ ① (2)①②
(3)距离 耕地
(4)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减少通勤成本;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做好污染物的处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研学的步骤:首先要获取信息,其次要对获取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小问2详解】
与市中心相比,郊区的地价比市区更低;郊区人口较少,没有市中心拥挤,居住环境更舒适。故①②正确。
【小问3详解】
人口居住在郊区增加了通勤的成本,主要原因是通勤距离增加;由于郊区城市化大量的耕地和绿地变成建设用地;
【小问4详解】
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购物等生活活动会增加通勤成本,因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伴随着人口居住郊区化,污染物也随之增多,因此要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工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②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臭氧层和电离层分别位于,下列对各层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6月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川西藏东,来自南澳岛的美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3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试卷,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