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完整版课件ppt
展开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水是怎么变化的呢?今天让我们走出神话,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吧。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1. 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冰熔化为水的过程叫做熔化;水结冰的过程叫做凝固。
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仪器及安装】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冰、石蜡、温度计、停表、搅拌器、火柴。(1)实验时用两套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碎冰和石蜡。(2)安装实验装置的顺序是从下往上依次安装。(3)烧杯中水以热传递的方式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的方法称为“水浴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分别将碎冰和石蜡放入两支试管中,取两个相同的酒精灯,按如图所示的器材自下而上地把仪器组装好,并且把试管放入水中合适位置,然后分别加热碎冰和石蜡,实验过程中还需不断搅拌试管中的碎冰或石蜡,使其受热均匀,观察碎冰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2)当温度升到-10℃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认真观察冰、石蜡的状态变化,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记录3~4次。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论证】在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格中各个时刻对应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B段:碎冰为固态,碎冰吸热温度升高。BC段:碎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碎冰吸热但温度不变。在B点时是固态,开始熔化,C点熔化完成,是液态。CD段:碎冰全部熔化为液态后,温度继续升高。
(2)石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石蜡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3)由甲、乙两图可知:碎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实验结论】不同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同。(1)有的物质(如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有的物质(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后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且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交流与评估】(1)酒精灯要用点火工具点燃,绝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2)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3)实验时为了使碎冰和石蜡受热均匀,试管应该选细一些的,且装入碎冰和石蜡的量不要太多;(4)实验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碎冰或石蜡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试管壁或试管底;(5)0℃时,冰的状态不确定,有三种可能: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6)海波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温度为48℃左右,因此。有时也可用海波替代碎冰做实验。
演示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例题1】在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1)组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照由_______________(选填“ A→B→C”或“C→B→A ”)的顺序进行组装;(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第2分钟时试管中的海波是_______态;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_min;(4)实验中可以看到海波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如图甲,组装实验器材时,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铁圈等实验器材安装到合适位置,要自下而上安装,即应按照由C→B→A的顺序进行组装。(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从下往上变大,是零上,液柱在40℃到50℃之间,温度为42℃。(3)如图丙所示,第2分钟时,试管中的海波还未熔化,是固态。由图像可知,海波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10min结束熔化,这个过程持续了6min。(4)根据图像可知,海波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1)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外界不断加热,但其温度仍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晶体。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在0℃时会熔化,而且在熔化过程中即使继续加热,其温度也保持不变。
常见的晶体:金属、钻石、冰、食盐、石墨等。皇冠上的钻石、黄金等属于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石蜡、塑料、玻璃、松香、沥青等。
(2)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外界不断加热,其温度持续上升。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非晶体。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石蜡则不一样了,在熔化过程中只要外界不断加热,其温度便不断升高。
(1)熔点:物理学中将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所以,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是不一样的。(2)常见晶体的熔点 (1个标准大气压下)
(4)晶体熔点的变化晶体的熔点也会由于外界压强的变化或杂质的存在等原因而变化。例如,往装有冰块的烧杯中放些盐并搅拌,这时烧杯中冰的熔点会低于 0 ℃。再如,下雪天,人们为了出行方便,常常向积雪的公路上撒盐,因为盐能尽快地融雪,而盐水在 -20 ℃以下才结冰。尽管盐融雪使交通畅通了,但却会腐蚀车辆、道路,污染地下水,破坏植被,甚至危害人体等,因此,应慎用盐融雪的方法。
(3)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收热量。晶体熔化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若停止加热熔化也会马上停止,即熔化过程要吸热。
(5)拓展——熔化吸热的微观解释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 ;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当晶体被加热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这时,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需对晶体继续加热,以便更多的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提供的热量,用于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晶体的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例题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B.物质熔化过程历时10分钟C.物质的熔点是48℃D.CD段物质是液态
A. 由图象知,该物质的温度先升高再不变后又升高,该物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该物质从4min开始熔化,到10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历6分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随时间的增长温度不变的一段为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该种物质的熔点。故熔点为48℃,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该物质在CD段已熔化完毕,物质处于液态,故D正确,不符题意;
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当温度为0℃时,冰、水可以共存;当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冰熔化成水;当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时,水就凝固成冰.
(1)凝固点 晶体形成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既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2)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则会放热。(3)晶体凝固的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继续放出热量。
2. 凝固放热及其应用
(1)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因为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桶里的水会凝固成冰,在凝固过程中,水会放出热量,该热量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从而避免蔬菜被冻坏。(2)现在人们研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这种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凝固或熔化,天气热时颗粒熔化从周围空气中吸热,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向周围空气中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例题3】寒冷的冬天,小园用舌头去舔室外的铁管,不料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这是________现象。若想将其分开,需要在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洒点_______(选填“水”、“冰”或“盐”),因为这样可以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
寒冷的冬天,小园用舌头去舔室外的铁管,不料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低的铁管凝固成了冰。若想将其分开,需要在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洒点盐,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尽快熔化,将舌头和铁管分开。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外界不断加热,但其温度仍保持不变.③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外界不断加热,其温度持续上升.④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⑤熔化规律:晶体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⑥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②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确定的温度.③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温度持续下降.④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比较
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凝固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
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视频总结——《熔化和凝固》
1. 某些高山上的积雪,为什么终年不化?
高山上的温度低,达不到雪的熔点。
2.将盛有锡块的坩埚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要( )。A.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C.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锡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开发和利用铜。例如,古人可以用铜块浇铸铜像。在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熔化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用铜块浇铸铜像时,先将固态的铜变为液态的铜,这是熔化过程;然后将液态的铜变为固态的铜,这是凝固过程,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4.如图所示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_____℃。它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从图像上区分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熔化图像中是否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由题中图像可看出该物质为晶体,且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为80℃,表示该物质的熔点为80℃,它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1. 如何解释民间谚语:“下雪不冷,化雪冷”? 答:雪熔化时从空气中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2. 示例:为什么吃雪糕有时舌头会“粘”在雪糕上? 答: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雪糕温度低于0C,舌头接触雪糕时,舌头上的水放热降温,凝固成冰,舌头便会“粘”在雪糕上。
观察下面物体熔化图像,正确的是( )A.该图为非晶体熔化图像B.10min时物体属于液态C.该物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0minD.该物体在BC段,温度不变,但仍然持续吸热
A.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图像,在BC段,该物质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此物质属于晶体,故A错误;BCD.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像可知,该物质从第20min开始熔化,到第50min熔化结束,故BC段为该物体熔化过程,持续时间为30min;在AB段物质还没开始熔化,处于固态,故第10min时,该物质为固态,故BC错误,D正确。
2.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 )
海波是晶体,晶体凝固前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A.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是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因此为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B.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没有一定的熔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C.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D.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为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符合题意。
3. 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塑料、沥青、蜂蜡B.萘、铁、松香C.水晶、玻璃、食盐D.冰、食盐、海波
A. 塑料、沥青、蜂蜡都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B.萘、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松香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C.水晶、食盐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C不符合题意;D.冰、食盐、海波都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符合题意。
4. 雪天路面上积有厚厚的一层白雪,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常看到洒水车往路面上喷洒盐水,这是因为( )A.盐水使冰的熔点升高B.盐水使冰的熔点降低C.使冰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D.洒上盐水后雪变成了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而使水熔化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要吸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B.我国北方的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是因为这样可以升高冰的熔点
A.人们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使得气温比不化雪更低一些,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我国北方的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是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冰的熔点,有利于冰的熔化,故B错误,B符合题意;C.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收,将温度0℃的冰放入温度为0℃的房间内,冰不会化成水,是因为此时冰和室内空气没有温度差,无法从外界吸热,故C正确;D. 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当气温达到0℃以下时,水凝固成冰同时会向外放出热量,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故D正确。
C.将温度0℃的冰放入温度为0℃的房间内,冰不会化成水,是因为此时冰无法从外界吸热D.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6. 根据下表中的熔点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20℃的酒精是液态 B.可以将铅放到铜制容器中熔化C.水的凝固点不是0℃ D.在-40℃的寒冷北极,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A.-120℃时低于酒精的熔点,所以酒精是固态,故A错误;B.因为铅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所以可以将铅放到铜制容器中熔化,故B正确;C.晶体的熔点也是其凝固点,冰是晶体,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也是水的凝固点,都是0℃。故C错误;D.水银的凝固点是-38.8℃,所以在-40℃的寒冷北极,水银变成固态,所以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故D错误。
7. 神奇的金属“镓”,熔点只有28℃,如图所示,将其托在手心里它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由此可知,镓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人的正常体温为37℃,手心的温度高于镓的熔点,所以它会熔化为液体,在熔化过程中,它要从手上吸收热量,因为镓有熔点,所以它是晶体。
8. 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 ;(2)在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继续吸收热量;(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A. 烧杯中的水少 B. 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C.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 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温度达到熔点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课程讲授,初步认识,熔化与凝固,新课推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优质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二节熔化与凝固pptx、第二节熔化与凝固doc、海波的熔化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备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火山爆发,熔化和凝固,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探究,固体的分类,非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