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5760/0-172142932394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5760/0-172142932402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5760/0-1721429324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厨房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B.面包发霉C.水果榨汁D.研磨姜粉
2.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农业上大水浸灌以增加粮食产量B.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D.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3.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4.“加铁酱油”中的“铁”指的是( )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5.下列符号中“2”代表的含义错误的是( )
A.2N——2个氮原子B.——2个臭氧分子
C.——2个氯离子D.——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电荷
6.下列宏观事实或诗句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一滴水中含有个水分子——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B.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分子在不断运动
C.稀有气体作保护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D.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原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7.202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碳-14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原子。下列有关碳-14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属于碳元素B.质量比碳-12原子大
C.核外电子数是14D.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相同
8.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添加酒精B.加热液体
C.量液体体积D.放置洗净的试管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10.中国空间站中航天员生活所需的氧气来自电解水,下列关于如图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时加入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之比为2∶1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11.关于水及水的净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B.向天然水中加入明矾可以加速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C.过滤可以除去污水中所有杂质
D.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式中,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
12.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B.氯化钠C.金刚石D.汞
13.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④属于不同种元素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表示一种原子
C.②④粒子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D.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4.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下图是该反应的微线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4:1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15.铬酸钠()常用作有机合成氧化剂,铬酸钠中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
A.+6B.+4C.+2D.-6
16.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受伤倒地后,医生会用含有氯乙烷(化学式为)的药水对球员的伤口喷射,便于运动员快速投入比赛。下列关于氯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乙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B.氯乙烷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一个氯乙烷分子由8个原子构成D.氯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5
17.分析以下实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C.实验结束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D.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1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化学思维,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则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单质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等,则质子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C.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任何反应都可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D.在不同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则在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一定显相同化合价
19.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刚开始注射器活塞a停在10mL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器气密性不好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
C.冷却至室温后观察活塞最终停在刻度8的位置
D.红磷的量要足量,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20.由、、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含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32%B.39%C.46%D.48%
二、科普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化学式为,具有质量轻、电绝缘性能优良、耐腐蚀、粘接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涂料、胶粘剂、建筑等领域,我国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如图1。
环氧树脂的热导率较低,不利于散热。因此,常把热导率高的纳米材料作为填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以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研究人员在环氧树脂(热导率为0.16W/m·K)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的六方氮化硼、改性氮化硼、立方氮化硼得到三种不同填料含量的材料。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其结果如图2,图中热导率越大,表明材料导热性能越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氧树脂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环氧树脂由_______(填数字)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
(2)由图1可知,我国环氧树脂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_______。
(3)氮化硼(BN)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图2中加入氮化硼的环氧树脂热导率均高于0.16W/m·K,表明在实验研究的填料含量范围内,添加氮化硼可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
B.环氧树脂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C.环氧树脂电绝缘性能优良、导热性好。
(5)对比图2中的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三、计算题
22.菠萝能发散出特殊的香味是因为菠萝中含有戊酸乙酯(),根据戊酸乙酯的化学式计算:
(1)戊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
(2)戊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写最简整数比)_______;
(3)求戊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四、实验题
23.在盛大的节日中,人们习惯燃放烟花来增加喜庆的气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烟花展开了如下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烟花颜色的原理
【查阅资料】烟花是在火药(主要成分为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中按一定配比加入镁、铝、锑等金属粉末和锶、钡、钠等金属化合物制成的。
由于不同的金属或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烟花在空中爆炸时,便会放出五彩缤纷的火花。
【交流讨论】
(1)根据表格推测:若在烟花燃放时呈现绿色的火焰,则火药中应加入了含_______(填元素符号)元素的物质。
任务二:探究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的污染
【提出问题】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了哪些气体?
【查阅资料】不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且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常用于吸收。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猜想二:只有:猜想三:和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假设实验中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并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下列推测:
(2)
请写出推测③的实验现象:A中溶液褪色,B中溶液_______,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评价】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
(4)A、C装置的顺序能否交换?并说明理由_______。
任务三:知识拓展
(5)已知某种黑火药中只有硫磺、木炭粉和硝酸钾,爆炸后的产物是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请把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补充完整:。
(6)我们将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叫氧化剂,则在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和_______。
五、填空题
24.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
(2)3个氟离子_______;
(3)2个氢离子_______;
(4)氯化镁_______;
(5)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25.在下列物质中:
①氢气
②矿泉水
③冰水
④氯酸钾
用序号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
(2)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
(3)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
(4)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
(5)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
26.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4年4月,全球瞩目的6G技术大会于南京盛大召开。硅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
①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
②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周期;
③画出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2)①氧和硫为同族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的_______相同;
②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中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这一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钠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镁。
2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康康同学做了图Ⅰ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_______。
(2)宋宋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无法说明的有_______(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B.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氨分子质量很小D.氨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3)全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
(4)氨气溶于水可制得氨水,而氨气的一种合成方法如图所示,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填粒子名称);从分子角度分析氨气和氢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28.水是生命之源。在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从附近河流中取了一定量的水作水样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简易净水器对水样进行初步净化。该装置中活性炭层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性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用图2装置对水样进行处理,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过滤一会儿就发现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他应该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填序号)。
①重新更换滤纸继续过滤
②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以加快过滤速度
③将滤纸捣破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3)图3是电解水的装置,请写出其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4)在日常生活中,可用_______(填一种试剂名称)鉴别硬水和软水。
29.硝酸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受猛烈撞击或受热会发生爆炸。下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硝酸铵的工业流程。
(1)步骤①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根据表中数据回答:步骤②中,在时,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温度(T)可能为___________(填序号)。
A.-300℃B.-200℃C.-150℃D.-20℃
(3)查阅资料可知,一氧化氮的化学符号为,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4)步骤⑤中只有硝酸铵生成,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5)下列环境中适合保存硝酸铵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炎热、湿润B.阴凉、干燥C.阴凉、湿润D.炎热、干燥
30.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3)勤勤同学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图C装置,该装置与B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
(4)利用G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填“a”或“b”)处。
(5)实验室用A制取氧气,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水槽中导管口_______时,开始收集氧气。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瓷碗破碎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水果榨汁是果肉和果汁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研磨姜粉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A
解析:A、农业上大水浸灌以增加粮食产量,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故A说法错误;B、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B说法正确;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C说法正确;D、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D说法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不符合题意;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不同用途的电光源,如可制成霓虹灯,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是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如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
5.答案:D
解析: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N表示2个氮原子,不符合题意;B、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表示2个臭氧分子,不符合题意;C、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表示2个氯离子,不符合题意;D、位于离子符号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中“2”表示每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D
解析:A、一滴水宏观上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含有个水分子,可以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故A解释正确;B、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B解释正确;C、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是因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故C解释正确;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说明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原子的大小不变,故D解释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碳-14的质子数为6,也属于碳元素,不符合题意;B、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故碳-14原子的质量比碳-12原子大,符合题意;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不符合题意;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故碳-12的中子数≈12-6=6,碳-14的中子数为8,故碳-14原子的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不相同,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D
解析:A、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会导致火灾,故选项错误;B、给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会导致液体溅出伤人,故选项错误;C、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故选项错误;D、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故选项正确。故选D。
9.答案:A
解析: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A正确;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B错误;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故C错误;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D错误;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纯水不导电,电解水时加入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符合题意;B、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即,则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之比为:4:32=1:8,不符合题意;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在高空中冷凝结成云,云随风漂移,再遇冷又转变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湖海,渗入山川土地,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故A说法正确;B、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并加速其沉降,故B说法正确;C、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故C说法错误;D、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式中,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故D说法正确;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符合题意;B、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汞属于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C
解析: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③④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不符合题意;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一种原子,不符合题意;C、②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④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符合题意;D、④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C
解析:A、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氯化氢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和水的反应,生成物有两种,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B、反应物中的氧气只有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C、从图中可知,有1个氧分子没有参加反应,则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4:(2-1)=4:1。符合题意;D、从图中可知,反应前一共有6个分子,反应后有5个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其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可得x=+6价,故选A。
16.答案:B
解析:A、氯乙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故A选项说法正确;B、氯乙烷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2=24,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5=5,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35.5,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C、氯乙烷是由氯乙烷分子构成的,一个氯乙烷分子是由8个原子构成的,故C选项说法正确;D、氯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5)=24:5,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7.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水的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速率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将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符合题意;C、该实验中,实验结束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D、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其纯度,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表明气体较纯,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A
解析: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单质,符合题意;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和的质子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是不是任何反应都可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如汽车催化转化器中使用的催化剂不是二氧化锰,不符合题意;D、在不同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如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也不一定显相同化合价,如硝酸铵中氮元素显-3价、+5价,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答案:C
解析:A、装置气密性不好,则会有空气进入,导致实验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红磷燃烧放热,则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活塞先向左移动,后来随着氧气的消耗、且红磷燃烧熄灭后温度降低,装置内气压减小,则活塞又向右移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且活塞移动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活塞移动的体积为,冷却至室温后观察活塞最终停在刻度8的位置,该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足量,能将氧气完全消耗,操作正确,不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20.答案:C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一共有三种元素 ,其中氧元素含量为22%,则钠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共为78%,由化学式分析可知钠元素与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在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23:16,所以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21.答案:(1)3;4:1
(2)涂料
(3)纯净物
(4)AB
(5)相同条件下,改性氮化硼对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效果最好
解析:(1)由化学式可知,环氧树脂由C、H、O共3种元素组成;
由化学式可知,该物质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是:12n:3n=4:1;
(2)由图1可知,我国环氧树脂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涂料;
(3)氮化硼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4)A、由图2可知,图2中加入氮化硼的环氧树脂热导率均高于0.16W/m·K,表明在实验研究的填料含量范围内,添加氮化硼可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符合题意;
B、环氧树脂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如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涂料、胶粘剂、建筑等领域,符合题意;
C、由题干资料可知,环氧树脂电绝缘性能优良,但是热导率较低,不利于散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5)对比图2中的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改性氮化硼对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效果最好。
22.答案:(1)130
(2)42:7:16
(3)64.6%
解析:(1)戊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7+1×14+16×2=130;
(2)戊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16×2)=42:7:16;
(3)戊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戊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6%。
23.答案:(1)
(2)不褪色
(3)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完全吸收
(4)不能,A、C装置顺序交换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二氧化碳
(5);
(6)S;
解析:(1)由表可知,铜元素在燃烧时呈现绿色,故若在烟花燃放时呈现绿色的火焰,则火药中应加入了含元素的物质;
(2)二氧化硫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故A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二氧化硫,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被A装置完全吸收,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故猜想三正确,故填:不褪色;
(3)二氧化硫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故装置B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完全吸收;
(4)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C装置顺序交换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二氧化碳,故不能交换;
(5)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物是硫、碳、硝酸钾,生成物是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6)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硝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氮元素显+5价,硫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氮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0,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该反应中硫元素和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则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S、。
24.答案:(1)
(2)
(3)
(4)
(5)
解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元素符号表示为;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氟离子表示为;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离子表示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镁的化学式为;
(5)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五氧化二磷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磷元素显+5价,表示为。
25.答案:(1)②
(2)①③④
(3)①
(4)③④
(5)③
解析:(1)矿泉水是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填:②;
(2)氢气由氢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氯酸钾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填:①③④;
(3)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①;
(4)冰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氯酸钾是由K、Cl、O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填:③④;
(5)冰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填:③。
26.答案:(1)28.09;3/三;
(2)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解析:(1)①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
②由图中的部分元素周期表可知,硅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③硅是14号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14,故硅原子的第一层为2个电子,第二层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4个电子,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①元素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氧和硫为同族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②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中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这一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钠元素和镁元素同属于第三周期,钠的原子序数是11,镁的原子序数是12,因此,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的原子半径。
27.答案:(1)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2)C
(3)a
(4)氢原子和氮原子;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1)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且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粒子之间的间隔不同,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粒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大,而液态和固态物质的粒子之间的间隔则较小,所以气态物质较易被压缩而液态和固态物质较难被压缩。因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2)图Ⅱ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与其中的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该实验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但本实验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故选:C;
(3)由于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实验中氨气分子先运动到a处,观察到a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
(4)氨气溶于水可制得氨水,而氨气的一种合成方法如图所示,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氮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从分子角度分析氨气和氢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8.答案:(1)吸附
(2)引流(或引流,防止液体洒出等);①
(3)
(4)肥皂水
解析:(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由图可知,图2操作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①过滤一会儿就发现过滤速度越来越慢,应重新更换滤纸继续过滤,符合题意;
②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容易损坏滤纸,不符合题意;
③将滤纸捣破,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直接流下,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
29.答案:(1)物理
(2)C
(3)
(4)化合反应
(5)B
解析:(1)步骤①将空气分离氮气、氧气、其他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2)当外界温度达到液态物质的沸点时,物质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由表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氨气的沸点为-33.35℃,要将氨气从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温度至少要达到氮气的沸点-195.8℃,而不能达到氨气的沸点-33.35℃,即,当温度在这个区间内,氢气、氮气汽化逸出,只剩下氨气,故选C;
(3)由图可知: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步骤③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步骤⑤表示的反应是: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5)由题干可知:硝酸铵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受猛烈撞击或受热会发生爆炸,说明保存硝酸铵时,要放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故选:B。
30.答案:(1)锥形瓶
(2)A;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b
(5)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解析:(1)①为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3)C装置与B相比,C装置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4)利用G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应该从长管a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
(5)实验室用A制取氧气,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刚开始产生的气泡是排出的装置中的空气,所以当水槽中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所含金属元素
钠
钾
钙
铜
钡
呈现颜色
黄
浅紫
砖红
绿
黄绿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推测①
装置A、B中溶液不褪色,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一正确
推测②
……
猜想二正确
推测③
……
猜想三正确
物质
氢气
氮气
氨气
沸点/℃
-252
-195.8
-33.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春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3页。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文件包含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春季期期中考试八年级下化学试卷docx、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春季期期中考试八年级下化学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广西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