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纷纷涌现,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拓展了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规模正快速增长,不仅包括各类平台数据、传感器数据,还包括了大规模文本、图像、影视资料等数字化档案,形成了庞大的“数字足迹”。对数据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才能更好为调研服务。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财富。用好这笔财富,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
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数字能够体现规律、趋势等,却无法反映个体的真情实感。由于样本选取、调查分析方法的不同,数据本身还可能存在误差。采取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通过数据掌握大量信息,又捕捉数据之外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调研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用好这两种方式,将有效推动调查研究提质增效。
以信息化技术助力调查研究,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开放,逐步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体系。高效开展调查研究,应当善用这些数据平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各类数据的开放、共享,必将为调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数据来源。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有利于更加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唐晓彬《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
材料二:
廉思,当代青年问题研究专家,15年间先后深入32个群体,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近日,记者对廉思进行专访。
记者:您做过那么多深度的社会调查,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和心得可以分享吗?
廉思:我们曾做过一次关于快递小哥的调查研究。谈到快递小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这个概念跟“不信任的、陌生的、底层的”等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但是“追踪”快递小哥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再谈到快递小哥时,我脑海中总会闪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种具象化其实是在增加我们对世界的感情。
记者:你认为一次好的调查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廉思:现在调查研究可以采用电子问卷、网络访谈等电子化方式,虽然让调查时间、空间更加便利了,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给一位快递小哥发了份电子问卷,他很有可能把这份问卷转发给亲戚朋友等,但这些都不是有效问卷,所以对控制受访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还有访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受访者交流,但会忽略很多现场的细节。比如,我们在对网约车司机调查时发现,他们从来不喝我们在访谈中提供的水,因为长时间开车要求司机不能频繁去厕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身体规训,这种细节是屏幕访谈完全感受不到的。
简单来说,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要求的重要渠道。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形成一个完整周期链条,调查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记者:您觉得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廉思:年轻人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乎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大事,但这个大事,是无数的小事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编织和累积而成的。没有对日常生活的感知,没有对普通群众的感情,年轻人对国家的感情就是悬空的,是没有底座和地基的,也不可能持久。对于大学生而言,调查研究是其丰富人生经验、体验不同生活的快车道。
此外,调查研究还是一个书上道理的具象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具象化,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只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当我们用不同的概念描述世界的时候,不仅是一个信息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大量丢失的过程,尤其是感性信息大量丧失,理性信息逐渐增多。
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具象化,感性信息逐渐增多,很多概念又“活”过来了,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自己的过程,也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开始。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变得愈发困难,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对其他群体亦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共情。好的调研报告不仅能解答自己的困惑,还能给民众以启发,正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进而去推动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提升。
(改编自廉思《资料放进背包里,调研走在大路上》)
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即调研要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B. “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即对海量数据要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
C.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即一个调查研究周期为一年,这样调查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D. “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即概念是将现实中的具体现象、感性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使之变成理性信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从而提高调研的效率和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B. 材料二“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网约车司机不喝访谈中提供的水”的细节,可以佐证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需两者结合”的观点。
C. 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弥补认知的缺陷,促进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消除偏见。
D. 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类数据平台持续增长,开放、共享这些数据,能够为高效调查研究提供帮助。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面不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的一项是( )
A. 某地政府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给市民出行线路“画像”,设计城市公交线网。
B. 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邻里不睦、社区参与度与认同感低等问题,通过发起改造公共空间活动,促成居民参与社区共建。
C. 某项关于卡车司机的调查,历时5年,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份、20多个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万多份,出版《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共5卷。
D. 某地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在学生中发放《我市农民工回流情况》问卷调查,收集了4万多份数据,并据此制定发展方案。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5. 学习了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后,班级要在本学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你担任调查小组的组长。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们小组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调查活动开展得更有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信息技术与调研融合的意义;
②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者需紧密结合;
③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
④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在新时代的意义。
5. ①在调查目的上,本着服务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目的开展调查活动;
②在调查手段上,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协助调查,也可以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
③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要尽可能多样化,调研者保持客观中立,同时关注调研现场细节;
④数据收集后,筛选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从中总结家乡文化的共性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即一个调查研究周期为一年”错误。“……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是说一项调查研究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周期,而不是指需要一年时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从而提高调研的效率和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由原文“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知,“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的价值,并非“从而”的逻辑关系。
C.“从而消除偏见”错误,由原文“(调研)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提升”可知,并不能消除偏见,表述曲解文意。
D.“……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类数据平台持续增长,开放、……”错误,由原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各类数据的开放、共享……”可知,遗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这一关键信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廉思认为好的调查研究要有准确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深入现场考察,有完整的周期链条。
A.由“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可知,调查对象准确,针对性强,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B.由“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可知,实地走访,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C.由“历时5年,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份、20多个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万多份……”可知,调查时间长,涉及面广,过程完整,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D.在学生中发放《我市农民工回流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不对,收集到的数据是无效的,不能据此制定发展方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思维导图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研究”,材料共六段文字,分为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全文四个部分。由导图已知信息可知,第一段是提出观点,第二段是分析问题,第三、四、五段是解决问题,第六段是总结全文。
由第二段“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知,文章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调研融合的意义;
由第四段“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可知,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者需紧密结合;
由第五段“以信息化技术助力调查研究,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可知,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
由第六段“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有利于更加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可知,要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在新时代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所以对控制受访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知,在调查目的(对象、性质)上,本着服务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目的开展调查活动;
由原文“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等信息可知,在调查手段上,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协助调查,也可以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
由原文“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受访者交流,但会忽略很多现场的细节。”可知,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要尽可能多样化,调研者保持客观中立,同时关注调研现场细节;
由原文“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知,数据收集后,筛选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从中总结家乡文化的共性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沱沱河上空的银河
杜文娟
2003年青藏铁路正在加紧修建,格尔木是火车的终点站,这里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物资转运站。过了昆仑山口,植被逐渐稀疏,雪线愈加走低。同车一位男士指着路边一簇小草,说这草估计有二十岁的草龄。我惊得连连追问,不会吧,不会吧,不过二十公分高的草呀,怎么那样苍老,不是一岁一枯荣吗?有人开始头晕,有人开始吸氧,无人应和我的感慨。
青藏公路沿线没有路灯,长途汽车需要停歇,乘客与司机在广袤单调的荒芜雪原行驶容易疲劳,于是日行夜宿成为可能。车刚停稳,原本萎靡无力的乘客呼啦啦下车,纷纷往昏暗的土坯房里钻。睡不着的我摸索着走出土坯房。餐厅的灯还亮着,电视上正在播放藏语版的《西游记》,孙悟空正在翻筋斗。
①沱沱河,是孙悟空和玄奘都没到过的地方。
我走向旷野,裹紧衣帽,晚风冷硬,星光和车灯引领我走向一座公路桥。桥头立着两块石碑,全都被新旧不一的白色哈达缠绕,一方老旧窄小,一方大气宽阔。走到近旁,分别是“沱沱河大桥”和“万里长江第一桥”。抬头仰望,繁星流动,越汇越多,如一条逶迤磅礴的大河,在高远的夜空奔流闪烁,气势恢宏,映亮半个天宇。②间或有旋涡状星出现,与江河湖海中的漩涡相似,由四周向中间旋转,外圈、内圈,亮圈、更亮圈,旋着旋着,就旋转成了树杈状,自然天成,无人催促,优哉游哉,渐渐地,又汇入星河,如同走失的孤雁回到了雁阵。眨眼间,有星星炸裂一般迅速亮一下,释放最强亮光,璀璨夺目,艳如夏花,成为亿万颗星中最亮的明星,众星拱卫着她,万众瞩目着她,她傲娇得如同皇冠上的明珠。但仅仅一瞬间,三两秒的样子,又迅即恢复了原样。这昙花一现的整个过程,走完了一颗星最辉煌的高光青春。又一颗星星跃出队伍,或直线,或抛物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局,在天宇划出一道异常明亮的线,随即梦幻一般,彻底消失,如同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这一刻,愈发清楚地认识到,地球的确是圆的,而自己正雄踞地球之巅,被汪洋星海包围,自己也成了一颗星星。原来,那流动的星星之河,就是银河了,那不按规则出牌、突兀逃逸的星星,就是流星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流淌在地球第三极上空的银河,其间的星辰原来如此纷繁浩瀚。那种势不可当的亘古又年轻的力量,令我久久地震惊和惶惑。如果,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一定被裹挟着去往远方,或前程似锦,或水深火热。如果那银河断崖式下跌,瀑布一样俯冲进沱沱河,我站立的桥梁绝对灰飞烟灭,来有影,去无踪。而时光总是一意孤行,春华秋实,我行我素,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
银河下的沱沱河水,散漫地流淌,白亮亮明晃晃,分不清哪边是上游,哪边是下游,既看不清水深,也望不到岸阔。静静去听,几乎没有水声,反倒是风声叱咤,成为空旷间的主宰。
清晨再上路,特别关注与水有关的万物生灵,③一座雪山,一条冰川,一挂冰瀑,一个冰斗,一柱冰笋,一个湖泊,一群藏羚羊,几头藏野驴,一匹孤狼,两只雄鹰,一片草甸,几朵雪莲花。最亲切温煦的,是铺天盖地、肆意任性的水潭、水渠、小溪、水线。它们无不自然随意、漫无拘束、悠然舒缓。快到唐古拉山口的时候,许是积雪融化的缘故,道路泥泞,车辆增多。鲜活的阳光洒满大地,竟然有一小片毛茸茸的小草,草间开着黄色、紫色、白色花朵,花朵大如拇指,小若米粒,无论是草尖还是花蕊,全都顶着晨露,莹琇润泽。换个角度,水珠就有了颜色,每一株小草都有了灵气,每一朵小花都成为仙子,而每一枚露珠呢,当然就是江河之源,生命之泉。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歪着脑袋,仰起脖子,依偎在泥土上,微闭双眼,轻启小嘴,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羊子的随性惬意,唤醒我初做母亲的记忆,孩子不就是这样吸吮乳汁的吗?④忽而醒了,微眯双眼,张一张小嘴,含一口,忽而入梦,安静恬适。生命不就是这样延续的吗?我肯定也是这样吮吸过母亲乳汁的,母亲也是这样将外婆当作温暖港湾、生命的出发地的。神秘的流星、顽强的小草、小小的羊子,都和人类一样,共同享受宇宙万物的哺育和加持,生生不息,绵延万年。那一刻,思绪绵密悠长。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最初一片雪花、一枚晨露、一条水线、一道彩虹,这一切,汇成了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河、川江、荆江、扬子江。如同一个人有多个昵称、乳名、笔名,而只有一个本名,在国际上,她们只有一个名字:长江。
就这样,毫无提防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江河之源的风花雪月,爱怜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缕感受,也由此开启了此后长达近二十年的青藏之旅。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叙述路上的经历,从“无人应和我的感慨”“萎靡无力的乘客”这些说法可以看出作者对同行人的失望。
B. 桥头立着的刻有“沱沱河大桥”的那块石碑,老旧窄小,可见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是长江的源头。
C. “我”由浩瀚的银河想到时光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因为“我”正在为青春不再而感到悲伤。
D. 结尾一段,作者利索地收束了全文,其中“长达近二十年的青藏之旅”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7. 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照应上文的《西游记》,引出“沱沱河”这一地名,突出了此处地势偏远的特点。
B. ②句运用了比喻,将银河中的星星比作江河湖海中的漩涡,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
C. ③句一一罗列事物,符合观察的规律,同时这种罗列形成了一种张力十足的语言气势。
D. 文章多处与④句一样使用短句,短句简洁凝练,工整与变化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
8. 沱沱河上空的银河为什么令我“震惊和惶惑”?
9. 杜文娟在采访中曾说,生命禁区中的所有生灵,都稀缺而珍贵,要通过细致描写,赋予生命之上的意义。请分析这种理念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D 7. B
8. 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宇宙星辰纷繁浩瀚,其间具有亘古又年轻的力量,充满矛盾冲突的力量;②宇宙星辰的浩大、势不可当让“我”真切地意识到了个体的渺小感;③引发了“我”对被裹挟、消亡的联想,使我“震惊和惶惑”。
9. 示例:①描写小草时与文章开头“二十公分高的”“苍老”的小草进行对比,运用色彩渲染花朵的绚丽多姿,运用比喻写出花朵的形态大小,运用露珠衬托小草和花朵,使其具有生命力。②运用动作细节描写,例如“歪着、仰起、依偎、微闭、轻启”等,细致刻画羊子喝水时随性惬意的神态。③小草和花朵因河水的滋润而有生机有灵气,羊子吮吸水珠正如孩子吮吸乳汁,水滋润了万物、延续了生命,宇宙万物在水的哺育和加持下,生生不息,延绵万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失望”过度解读,“无人应和我的感慨”“萎靡无力的乘客”之类的叙述其实是一种日常叙述,并没有特别表达失望之情。
B.“可见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是长江的源头”错误,老旧窄小的石碑无法得出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的结论,只能说明沱沱河的石碑比长江那块石碑修建得更早。
C.“‘我’正在为青春不再而感到悲伤”错误,只能说明“我”由银河联想到时光的流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查学生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运用了比喻,将银河中的星星比作江河湖海中的漩涡”错误,②句星星的形状和江河湖海中的漩涡形状相似,并不是把星星比作了漩涡,所以没有运用比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文本“令我久久地震惊和惶惑”是银河给我带来的感受,但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考生则需要答出“震惊”和“惶恐”分别形成的原因。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其间的星辰原来如此纷繁浩瀚”“那种势不可当的亘古又年轻的力量”等句子可以解释震惊的原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星辰纷繁浩瀚,这种亘古又年轻的力量使“我”震惊;
“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一定被裹挟着去往远方”“如果那银河断崖式下跌,瀑布一样俯冲进沱沱河,我站立的桥梁绝对灰飞烟灭”“而时光总是一意孤行”“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等联想是“我”惶恐的原因,宇宙星辰的浩大引发了“我”对被裹挟、灰飞烟灭和时光流逝的联想,使“我”惶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主题、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依据题干,学生可以找到三个作答关键词:“生灵”“细致描写”“生命之上的意义”。“生灵”指明对象,是有生命的事物,可选小草、花朵、羊子等;“细致描写”指明艺术手法,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生命之上的意义”考查主题思想。
“鲜活的阳光洒满大地,竟然有一小片毛茸茸的小草,草间开着黄色、紫色、白色花朵,花朵大如拇指,小若米粒,无论是草尖还是花蕊,全都顶着晨露,莹琇润泽”,描写小草时与文章开头“二十公分高的”“苍老”的小草进行对比,运用“黄色、紫色、白色”等色彩渲染花朵的绚丽多姿;运用比喻“大如拇指,小若米粒”写出花朵的形态大小;“全都顶着晨露,莹琇润泽””,运用露珠衬托小草和花朵,使其具有生命力。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歪着脑袋,仰起脖子,依偎在泥土上,微闭双眼,轻启小嘴,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歪着、仰起、依偎、微闭、轻启”等,细致生动刻画羊子喝水时随性惬意的神态。
“在一个洒满阳光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孩子不就是这样吸吮乳汁的吗”“顽强的小草、小小的羊子,都和人类一样,共同享受宇宙万物的哺育和加持,生生不息,绵延万年。那一刻,思绪绵密悠长”,小草和花朵因河水的滋润而有生机有灵气,羊子吮吸水珠正如孩子吮吸乳汁,水滋润了万物、延续了生命,作者由小草、花朵和羊子等联想到了江河之源的意义,正是因为水的哺育,生命才得以延续。宇宙万物在水的哺育和加持下,生生不息,延绵万年。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譬A如B宝C于D玄E室F有G所H求I而J不K见L白M日N照O焉P则Q群R物S斯T辩U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 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
C. 庠序,泛指学校,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
D. “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
B. 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 作者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
D. 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
(2)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14. 孔子提出的修身方法和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FLP 11. D 12. C
13. (1)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
(2)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啊!
14. 方法:好学、力行、知耻。
途径:
①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事情入手;
②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
③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
“譬如宝于玄室”,是动宾短语,是对前文“民之初载,其蒙未知”所做的比喻,阐述所处的环境,其后要断开;
“有所求而不见”,是并列短语,“而”是并列关系的连词,起连接作用,“不见”后要断开;
“白日照焉”,是假设的条件,“则群物斯辩矣”是假设的结果,两句之间要断开。
故选FL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及重要实词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正确。“知”:同“智”,见识、智慧。句意:好学的品格近似于智。/“知”:同“智”,见识、智慧。句意: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可见,两句的“知”字意思相同。
B.正确。“百工”:指各种工匠。句意:招来各种工匠。/“百工”:指各种工匠。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可见,两句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
C.正确。“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句意:/“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句意: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可见,两句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
D.“含义相同”错误。“困”:困惑。句意:知道不学习的困惑。/“困”:围困。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可见,两句中“困”字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错误。材料二说“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大意是: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衮”,古代君主的礼服;“文”,通“纹”,纹饰;“然后”,这之后;“被”,穿;“褐”,粗布短衣;“陋”,粗劣。
(2)“弗”,不;“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小子”,弟子们;“勉”,劝人努力;“师人”,从人而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思想内容及重要信息的能力。
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可知,修身的方法是好学、力行、知耻。
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可知,要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事情入手;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好学的品格近似于智,努力实践的品格近似于仁,知道羞耻的品格近似于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身了;知道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了;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通常的纲领: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各种工匠、怀柔四夷、安抚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确定了;尊重贤人,就不会昏聩;爱戴亲人,父辈和兄弟就不会产生怨恨;尊敬大臣,就不会被人迷惑;体察群臣,士人就会以礼相报;爱护百姓,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招来各种工匠,财物用品就会丰富;怀柔四夷,四方的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朽灭,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学习是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人们不经过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身站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这样一定能抵达;仰着头而想得到天空的飞鸟,不如循着鸟的鸣叫去寻找;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不信口开河,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常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多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
韩琮①
竞持飘忽意何穷,为盛为衰半不同。
偃草喜逢新雨后,鸣条愁听晓霜中。
凉飞玉管来秦甸,暗袅花枝入楚宫。
莫见东风便无定,满帆还有济川功。
注释:①〔韩琮〕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石载顺等驱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飘忽无定”,风才被赋予了无穷的意味,它可以体现万物盛衰,也可以寄托人的悲喜之情。
B. 草在雨后见风而喜,树枝在霜雪中闻风而愁,颔联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描绘了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C. “凉飞玉管来秦甸”写风吹来羌笛声,给人以凄凉悲苦之感,与“羌管悠悠霜满地”所造之境相似。
D. 本诗以“风”为题,中间四句却没有直接写“风”,而是通过不同场景的跳跃,体现对风的褒贬之情。
16. 诗歌尾联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道理:不要见到东风就觉得它飘忽不定,如果利用东风的力量,就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这说明了如果善于利用事物的长处,将有助于取得成功的道理。②思想感情:诗人托物言志,表面上写东风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明君的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体现对风褒贬之情”错。诗歌中间四句想象风在新雨后、晓霜中、秦甸和楚宫中,描述了风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状态,说明风“飘忽意何穷”的特点,没有体现诗人“对风的褒贬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道理:尾联“莫见东风便无定,满帆还有济川功”意为“不要见到东风就觉得它飘忽不定,如果利用东风的力量,就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此联承接上文,体现风“飘忽”“无定”的特点,但又语意一转,写风有“济川”的作用,从正面肯定风,说明了如果善于利用事物的长处,将有助于取得成功的道理。
②思想感情: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要托“东风”言志,表面上写东风可以让帆船渡过江河,实际上说明自己可以得到君主的赏识,也能施展才能,建立功业,表达了诗人希望被君主重视,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比喻,启发一时无所适从的贤才赶紧投奔自己。
(2)杜甫《登高》中既带给人空间的宏阔感受,又隐含着时间流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写“道”,从不同的角度看,既可以是“___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_”,明显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答案】 ①. 绕树三匝 ②. 何枝可依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⑥. 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匝”“萧”“瞬”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的溯源与演变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汉字怎样形成?字形往往记录本义,这是对词义来源的探讨。第二, A ?词义的引申往往有迹可循,这是对词义演变路径的追溯,也涉及词义发展过程中新字形的产生。一个字为什么有许多含义?这些义项是怎么联系的?汉语词义的演化最能展示古人在用字上丰富奇妙的联想,而这个联想是有规律的,是用原始造字义抽象出的特征贯穿诸多义项。
如“汉字”的“字”,造字义是一个小孩子在屋子里,是说孩子在屋里出生。从“生育”的角度延伸,“字”有四义:嫁、孕、生、养。“字”有“生育”义,之前的抚养,之后的婚嫁、孕育也皆都与之衔接。既然“字”有“生育”义,与文字有何关系?原来,古人先创造出象形字,称为“文”(独体字)。然后把“文”这样的独体字组合起来创造出合体字,生育后代是繁衍,产生新字也是“文”的繁衍滋生,于是“字”由“生育”义转到了“(产生)文字”的意义。
以上仅是举例性质,已经可以证明: B 。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可以穿越到古人的生活情景中,看看他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指出“字形往往记录本义,这是对词义来源的探讨”,请根据下面“牢”字字形演变图,指出它的本义并说明推断理由。
【答案】18. ①词义怎样发展;②汉语词义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19. “字”有“生育”义,之前的婚嫁、孕育,之后的抚养也都与之衔接。
20. “牢”字本义指关牲畜的栏圈。“牢”字的甲骨文字形多种多样,但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像围栏之形的构件,围栏之内可以是牛(如第四个字形)、羊(如第三个字形)、马(如第二个字形)等各种家畜,也可以是空的(如第一个字形),其构字理据就是牛圈、羊圈、马圈等相关牲畜的围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句式对应前文“汉字怎样形成”,从后文“这是对词义演变路径的追溯,也涉及词义发展过程中新字形的产生”,以及下文举例都可知阐述的是词义发展,再结合横线后的问号,故可填“词义怎样发展”;
第二处,要填写的是举例论证后得出的结论,由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汉语词义的演化最能展示古人在用字上丰富奇妙的联想,而这个联想是有规律的,是用原始造字义抽象出的特征贯穿诸多义项”可推断出答案,故可填“汉语词义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按照事理逻辑,“抚养”在“孕育”后,“抚养”和“婚嫁、孕育”互换位置。
②语义重复,“皆”“都”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作答时,先答出“牢”字本义,答出“围栏”或“栏圈”即可。“字形往往记录本义,这是对词义来源的探讨”字的本义往往保存在最古老的文字里,比如图片中的“甲骨文”,图片前四个字都是甲骨文。
接着推断理由,答出字形的相同点,答出“围栏”里有动物或“牛”也可以。这四个甲骨文都有一个外面的框框,这个框框,我们可以理解为围栏,或者羊圈、牛圈等等。因为围栏有的是空的,有的里面有动物,如牛、羊、马等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唿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风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下不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甭想。
21. “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22. 文中划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21. C 22. ①A句(第一句)句末为感叹号,表达感叹语气,B句(第二句)句末为句号,使用陈述口吻;②面对难以打散的羊群,先表达生气之意,后表现无奈之情;③情感表达丰富细腻,富有层次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能力。
根据“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可知羊也怕热,据此可判断“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交待原因,放在③处最恰当。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A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运用了感叹号表明了放羊人想要打散羊群让它吃草,可是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表达了放羊人的气愤;
B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运用了句号,以陈述的语气表明了放羊人对于一次又一次打散羊群可它们又挤到一块去的事实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两组句子,运用反复修辞,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标点暗示情感的变化起伏,表现了放羊人的心态变化,情感表达丰富细腻,富有层次感。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中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有俗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实则都浓缩着青年成长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劝学》中的名言以及生活中的俗语交代了写作内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强调青年应善假于物,向外借力;“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意思是“作为一个铁匠必须‘自身硬’,才能打出坚固耐用的铁器;绣花绣得好看,手必须要灵活灵巧”,这是借俗语提醒青年要锤炼自身,向内审视。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无论是锤炼自身还是善用外物,这都是青年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双向努力。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锤炼自身与借助外物的关系,启示我们,既要重视个人能力,不断提升个人实力,壮大自身力量,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第二部分总结概括,点明立意思路。
写作本题,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的内涵与实质,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对待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各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民族复兴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以锤炼自身为本,提升自我素质,方能行得更远;以借助外力为翼,抓住机遇,乘势而起;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人生发展。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俞敏洪大学期间熟读800多本书,提升自身实力,并抓住时代机遇获得成功的事例,论证提升自我与善借外力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成功。也可以引用《三国志》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的名言,论证借助外力的重要性。
立意:
1.内修本领,乘势而起。
2.接他木之枝,开自我之花。
3.提升自我能力是成功的前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目的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目的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