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0-17214614843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0-17214614844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0-17214614844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 静女(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1-17214614871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 静女(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1-17214614871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 静女(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97332/1-17214614871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习题,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古诗词诵读静女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2.《诗经》分“风”“雅”三部分。《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过渡:《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话。《静女》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而《氓》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我们学习课文时再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整体感知诗歌:
(一) 《诗经》诗句独特的四言节奏
(二)结合注释,理清情节
(三)概括《静女》大意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问题: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重点赏析:
1.第一章:“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文雅而美丽)
由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
“爱而不见”运用什么描写?( )
传神地展现静女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2.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贻”一“归”,美人主动赠
3.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物→热情
(二)男子
第一章:
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 )
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
明确:
2.结合“爱而不见”,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
第二章:分析“说怿女美”。
1.问题:“说”和“怿”都是“喜爱”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喜爱”可以看出“我”对静女所赠送的彤管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彤管?
明确:
2.问题:“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明确:
第三章:
1.“我”为什么喜欢“荑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
3.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民歌,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同学们会不会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
总结人物形象:
从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文静、调皮、大胆、美丽的女子,敢于邀请男主人公约会,又故意调皮地躲起来。
从诗歌内容就可以看出小伙子是一个十分憨厚、痴情的人。收到姑娘的邀请时他是多么开心得意,面对姑娘的礼物时他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重章叠唱:
每一章的字数句数相同,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换用不同的词语的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语意逐层递进,加深情感,强化主题。
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
古代的诗和歌结合为一体,歌唱总希望尽情,唱一遍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感情,所以在《诗经》中的一些国风与现代的流行曲一样,把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几句反复地咏唱。这就造成了诗中的重章叠句。
此外,《诗经》的作者往往运用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压韵,讲究对称、整齐等,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
顶真(顶针、联珠)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如: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爱的痛了 痛的哭了 哭的累了
《记事本》陈慧琳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因为爱美人,所以才爱草。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2.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①
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④,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⑤女美。
自牧归荑⑥,洵⑦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静女:文雅的姑娘。②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与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③爱:同“薆(ài)”,隐藏,隐蔽。见:同“现”,出现。一说是看见。④娈(luán):美好。⑤说怿(yuè yì):喜爱。说,同“悦”,喜爱。⑥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同“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⑦洵(xún):的确,确实。
3.下面对此诗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
C.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D.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纯朴的恋情。
E.“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4.本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_________。
6.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 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7.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⑴姝:美好。⑵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
8.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9.《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根据《静女》,完成下列题目。
10.下列对于《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基调欢快而且富有情趣,生动传神地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11.《静女》一诗中写那女子“爱而不见”时,男主人公在那里“搔首”,这一举动表现了哪些内容?
根据《静女》,完成下列题目。
12.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3.《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二、选择题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g)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g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g)
15.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
C.静女其姝D.其为惑也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静女其娈:面目姣好。
B.俟我于城隅:等待。
C.自牧归荑:归还。
D.洵美且异:确实,诚然。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8.“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 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10.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11.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1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13.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尤其是《诗经》“六艺”。
2 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3能结合文本赏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经》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4.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
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体会《静女》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习题,文件包含第101课劝学第一课时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101课劝学第一课时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41课故都的秋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141课故都的秋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精练,文件包含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15课我与地坛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