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期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8009/0-17214813731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期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8009/0-17214813732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期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998009/0-17214813732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期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化学][期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Ag-108, 中国古代工艺品制作工艺精湛,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4年1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首航,邮轮船体材料大量使用了镁铝合金。下列关于“镁铝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混合物B. 属于金属材料
C. 抗腐蚀性强D. 密度大,硬度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合金是由一种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B、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因此镁铝合金是金属材料,选项正确;
C、邮轮采用先进的铝锂合金,说明镁铝合金抗腐蚀性强,选项正确;
D、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则镁铝合金具有硬度大的特点,选项错误。
故选:D。
2. 中国古代工艺品制作工艺精湛。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彩陶烧制B. 丝绸刺绣
C. 玉器雕琢D. 龟甲刻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彩陶烧制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丝绸刺绣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B错误;
C、玉柄雕琢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C错误;
D、龟甲刻字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B. 制取氢气
C. 收集氢气 D. 测反应后溶液的pH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止生成的氢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无色、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水溶液呈碱性。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亚硝酸钠可以与硝酸反应制备亚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NaNO2+HNO3=HNO2+NaNO3。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NaNO3读作硝酸钠B. 3个硝酸根离子:
C. N原子的结构示意图:D. NaNO2中N的化合价:
5. 利用亚硝酸钠制备亚硝酸的化学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
6. 下列关于氯化钠和亚硝酸钠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有咸味,都可以用作调味品
B. 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
C. 都是由分子构成,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D. 利用硝酸银溶液,不能鉴别出氯化钠溶液和亚硝酸钠溶液
【答案】4. A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A、根据化学式的读法,NaNO3读作硝酸钠,故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硝酸根离子表示为,故错误;
C、氮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核外电子排布依次为2、5,则N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错误;
D、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NaNO2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2=0,解得x=+3,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故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亚硝酸钠可以与硝酸反应制备亚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NaNO2+HNO3=HNO2+NaNO3,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D。
【6题详解】A、都有咸味,氯化钠无毒,可用作调味品,但是亚硝酸钠有毒,不可以用作调味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亚硝酸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亚硝酸钠是由钠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构成的,故二者都是由离子构成,其水溶液均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均导电,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亚硝酸钠和硝酸银不反应,利用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亚硝酸钠,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 尿素[CO(NH2)2]的合理施用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下列有关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三种元素组成B. 属于复合肥
C. 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6.7%D. 1个尿素分子中含有2个H2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尿素[CO(NH2)2]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尿素[CO(NH2)2]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说法错误;
C、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7%,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尿素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 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电极
B. 盐酸具有挥发性,可以用作出铁锈
C. 酒精具有可燃性,医疗可用酒精消毒
D. 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可以用于焙制糕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电极,选项说法正确;
B、盐酸具有酸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因此可以用于除铁锈,选项说法错误;
C、酒精能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医疗可用酒精消毒,与可燃性无关,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且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以用于焙制糕点,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金属铝比金属铁活泼,所以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被腐蚀
B.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 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所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属于碱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铝比铁活泼,但铝在常温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即铝比铁耐腐蚀,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B、有机物中都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为有机物,如一氧化碳等,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C、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一定呈酸性,该选项推理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但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故选C。
10.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 图中四种物质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C. 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该反应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得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反应前中有一种物质是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反应后均为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因此反应前后一定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涉及到水和二氧化碳两种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反应物,因此该反应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硝酸钾和氯化钡不反应,取样,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K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KNO3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且用排水法直接收集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不能用于收集干燥的气体,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铜丝、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锌溶液中,均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Zn>Cu,Zn>Fe;无法比较铁和铜金属活动性,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2.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他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部分产物已省略)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成NaHCO3的化学反应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B. 上述流程中CO2可以循环使用,不需新增CO2即可获得稳定产品
C. 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可以向滤液中加入CaO,重新获得NH3,循环使用
D. 如图2所示,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氯化铵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故A说法正确;
B、通过分析反应流程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中,煅烧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根据碳元素守恒,碳酸氢钠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碳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故此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是最初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一部分,需要不断补充二氧化碳,故B说法错误;
C、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可以向滤液中加入CaO,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可生成氨气,重新获得NH3,循环使用,故C说法正确;
D、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氯化铵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3.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正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变。
(1)人类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化石燃料。
①化石燃料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②煤燃烧释放出SO2、NO2等气体易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是____(一条即可)。
(2)氢气是理想的“绿色能源”,产业包含氢气的生产、储存和应用等多个环节。
①制备“氢气”: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气是一种理想途径。此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能。
②储存“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具备高储氢和低成本优势。塑料碳纤维内胆属于_____材料。
③应用“氢气”:利用氢气和SiCl4高温下制高纯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①. 不可再生 ②. 使土壤酸化等(合理即可)
(2)①. 化学 ②. 复合 ③.
【解析】(1)①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②酸雨会使土壤酸化等;
(2)①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气是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塑料碳纤维内胆是由塑料和碳纤维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属于复合材料;
③利用氢气和SiCl4高温下制高纯硅,同时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探究。
(1)甲同学按照图1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匀速向烧瓶中加入稀盐酸。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溶液温度变化如题图2所示。10~-30秒内溶液温度显著升高,据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30秒后,溶液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2)乙同学选取稀H2SO4和NaOH溶液进行实验。通过pH传感器测量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乙同学实验过程中烧瓶盛放_____溶液。曲线上A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
(3)丙同学选取H2SO4与Ba(OH)2溶液进行实验。通过电导率传感器测量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已知: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个数越多,电荷数越多,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图丁中C点导电率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①. 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②. 加入的稀盐酸中含有水,起着降温的作用,且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
(2)①. 稀硫酸 ②. 氢氧化钠、硫酸钠
(3)①. ②. C点时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恰好完全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析】(1)匀速向烧瓶中加入稀盐酸,10~30秒内溶液温度显著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了热量,据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30秒后,溶液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加入的稀盐酸中含有水,起着降温的作用,且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
(2)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硫酸中,乙同学实验过程中烧瓶盛放的是稀硫酸;A点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A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硫酸钠。
(3)①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个数越多,电荷数越多,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C点导电率最低,微观上是因为C点时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恰好完全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15. 海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水中得到的粗盐进行提纯,并配制100g10%的NaCl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泥沙、可溶性CaCl2、MgCl2等杂质,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粗盐需用适量的水溶解。室温(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计算溶解14.4g粗盐,至少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实验过程中若加水过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
②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作用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出确认所加Na2CO3溶液已过量的实验方案________。
③操作a的实验名称是_______,为加快其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2)①取12克某同学配制的NaCl溶液,滴加足量的AgNO3溶液,最终获得2.87克白色沉淀,求该同学配制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___。
②若通过计算发现该小组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填字母)。
a.纸片上残留氯化钠固体 b.所得精盐没有烘干
c.配制完成装瓶时液体酒出 d.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答案】(1)①. 40g ②. 浪费燃料 ③.
④. 取适量溶液,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⑤. 过滤 ⑥. 加真空泵,抽滤
(2)①. 解:设该同学配制的NaCl溶液溶质质量为x,
x=1.17g
则该同学配制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同学配制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9.75%。 ②. a、b
【解析】(1)①室温(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溶解14.4g粗盐,设至少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100g:36.0g=x:14.4g,x=40g;实验过程中若加水过多导致的后果是蒸发结晶时浪费燃料;
②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作用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确认所加Na2CO3溶液已过量的实验方案是取适量溶液,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③操作a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实验名称是过滤,用抽气泵抽出装置中的空气,形成压强差,抽滤漏斗(即布氏漏斗)中的溶液受压能较快速地通过漏斗孔,这样就达到了加快过滤速度的效果,故为加快其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加真空泵,抽滤;
(2)①见答案;
②a、纸片上残留氯化钠固体,导致溶液中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进一步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b、所得精盐没有烘干,导致配制溶液时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进一步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完成装瓶时液体洒出,不影响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导致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进一步导致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6. 氧化镁(MgO)用途广泛。兴趣小组以“MgO的组成、性质、应用和制备”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1)组成与结构。氧化镁由两种元素组成。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MgO属于__________ 。它是由Mg2+和_______ (填离子符号)构成。
(2)性质的预测与验证。兴趣小组根据MgO所属类别,对其性质提出如下两个猜想:
Ⅰ.能与水反应生成Mg(OH)2
Ⅱ.能与CO2反应生成MgCO3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①实验一中可证明MgO能与水反应生成Mg(OH)2的实验现象:试管壁温度升高、________ 。
②为了验证猜想Ⅱ是否合理,请补充实验方案:取实验二所得固体于试管中,_____ ,证明猜想Ⅱ合理,否则不合理。(实验方案中必须使用的药品: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3)应用MgO的熔点很高,可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阻止燃烧。从燃烧所需的条件看,MgO阻燃的原理是________ 。
(4)制备。
以工业副产品水合硝酸镁[Mg(NO3)2·xH2O]为原料热解可生产MgO。
不
称取一定质量的Mg(NO3)2·xH2O样品于坩埚中加热,测得的值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题图1所示。
①170℃时,所得固体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
②390℃~500℃范围内发生了分解反应并得到三种产物,其中两种气体产物的分子模型如图2。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答案】(1)①. 氧化物 ②. O2-
(2)①.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②. 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3)隔绝氧气
(4)①. Mg(NO3)2•2H2O ②.
【解析】(1)氧化镁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氧化镁由Mg2+和O2-构成的;
①实验一:向盛有MgO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发现试管壁温度升高,底部有白色固体。向上层清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观察到试管壁温度升高,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证明MgO能与水反应生成Mg(OH)2;
(2)②猜想Ⅱ氧化镁能与CO2反应生成MgCO3,稀硫酸与碳酸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补充实验为:取实验二所得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猜想Ⅱ合理,否则不合理;
(3)燃烧的三要素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氧化镁的熔点高,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燃的原理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4)①硝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14+16×3)×2=148,水合硝酸镁[Mg(NO3)2·x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6,则有148+18x=256,x=6,氧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16=40,P点(170,),由图中即170℃时对应固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4,184-148=36,为带2个结合水的硝酸镁,其化学式为:Mg(NO3)2•2H2O;
②390℃时,对应固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8,即为硝酸镁,500℃时,对应固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即为氧化镁,390℃~500℃范围内发生了分解反应并得到三种产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其中两种气体产物的分子模型如图2,即为二氧化氮和氧气,故硝酸镁分解得到氧化镁、二氧化氮和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B
鉴别KNO3溶液和K2SO4溶液
取样,滴加BaCl2溶液
C
制取少量干燥纯净的CO2
用排水法直接收集CaCO3与稀HCl反应的气体
D
探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铜丝、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锌溶液中
实验序号
装置
操作与现象
实验一
向盛有MgO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发现试管壁温度升高,底部有白色固体。向上层清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二
将CO2气体通入盛有MgO固体的U形管中,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
相关试卷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灌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