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第1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第2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7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练习含答案,共8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葛之覃兮,施与中谷,维叶萋萋,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广东,13,4分)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答案 A 根据题意,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对虾开始取食人工饵料,减少对藻类和浮游动物的取食,导致藻类和浮游动物数量增加,藻类吸收N、P等无机盐增多,减轻了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不再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所以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不占主要地位,B错误;浮游动物取食藻类,属于消费者,浮游动物取食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由图可知,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2.(2022广东,6,2分)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D.d、f是植食动物
    答案 C 观察图中字母和箭头起点,可知起点对应的字母有a和b,所以a和b是生产者,A、B错误;c和f既可以植物(a和b)为食,又可以动物(e)为食,所以是杂食动物,C正确,D错误。
    3.(2022浙江6月选考,20,2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答案 D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体现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能量,按营养级的顺序由低至高排列起来所绘制的图形,因此需要测量各营养级的能量值才能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4.(2021浙江6月选考,7,2分)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答案 A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A正确;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处于各自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但不一定属于同一食物链,B错误;生物量金字塔存在倒置的情况,如英吉利海峡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关系,C错误;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D错误。
    5.(2021广东,2,2分)“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C 题中诗句大概的意思是“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谷中,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可见诗中描述的是山谷中所见的美景,这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故选C。
    6.(2020浙江7月选考,11,2分)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两个特点:①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即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会有一部分丢失,一般来说, 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该营养级的能量越少,A、D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称为生产者,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故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或第一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而非同种生物的总和,C错误。
    7.(2015课标全国Ⅱ,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成分,A项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符合题意;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方法技巧 任何一种“量”的稳定都源于其“来源”与“去路”的平衡。
    8.(2015天津理综,1,6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 D 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9.(2014海南单科,16,2分)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 D 土壤微生物以腐生为主,所以多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这些成分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错误。
    10.(2013广东理综,5,4分)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图2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 A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基本知识。由题中信息“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且题干中说明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可推知鲈鱼处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根据“某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知识可推知A项正确;土著鱼与鲈鱼属于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鲈鱼短时间内,鱼a、鱼b将减少,浮游动物总量增加,浮游植物减少,C、D项错误。
    11.(2020山东,24,9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依据是 。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 。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而食细菌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及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可见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可见判断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依据是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表中信息可知,无论是0~10 cm还是10~20 cm的深度,有机农业的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最复杂,因此其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3)在食物网中,由于富集作用,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因此食物链上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镉的含量越高。(4)结合本题信息分析图可推断,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会增多,它的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加,从而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捕食性线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12.(2019课标全国Ⅰ,31,8分)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 ,导致 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解析 本题借助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及害虫防治方法,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1)该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果树,所以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C。鸟(C)以果树害虫(A)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利用其诱杀B种群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无法产生后代,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知识归纳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和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3.(2017江苏单科,26,8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由于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且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蛙卵块的密度。(4)水草腐烂后,分解者将其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之后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因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包括分解者)。(5)在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分别位于第二、三营养级。分析题图可知:浮游生物类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类和鼠类等生物,故以蛙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等。
    14.(2016课标全国Ⅲ,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分)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分)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环境温度低,分解者的数量少且分解能力弱,导致土壤有机物质分解量少,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因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
    评分细则 (1)只要答出关键词“物种数目”“生物种类”即可得2分。回答“个体”“种群”等都不得分。
    (2)只要答出关键词“低温、分解作用低”或“低温、分解(降解)酶的活性低”等皆可得3分。错别字不得分。回答“冻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冻原生态系统的成分少”等都不得分。
    (3)只要答出关键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即可得分。只答“单向流动”不得分。
    15.(2013全国,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 、 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答案 (1)浮游植物B(2分) 食物(1分) 氧气(或溶解氧)(1分)
    (2)浮游植物B(1分)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每空2分,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的相关知识。由题中信息可知,此三个优势种构成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1)浮游植物B能进行光合作用,施肥能为浮游植物B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矿质元素(无机盐),因而向池塘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浮游植物B的种群数量;鳙鱼与池塘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野杂鱼为竞争关系,两者将争夺空间、食物、氧气等资源。(2)鳙鱼数量减少,短时间内将引起浮游动物A数量增加和浮游植物B数量减少。(3)若池塘施肥过量,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溶解氧降低,一段时间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而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A。再过一段时间,浮游植物B也基本消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16.(2018课标全国Ⅲ,32,10分)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答案 (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解析 (1)蚯蚓为异养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需考虑分解者的种类、待分解垃圾的性质以及分解者分解垃圾时所处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植物根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等无机盐离子。
    考点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2023全国甲,5,6分)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答案 C 同种动物的食物来源可能不同,当其捕食的对象来自不同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时,该动物也会在不同的食物链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如杂食性动物捕食植物时处于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时处于第三营养级或以上,A正确;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B正确;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自养生物),其只能被第二营养级(异养生物)捕食,而不能捕食第二营养级,故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D正确。
    2.(2023山东,13,2分)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答案 C 根据题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A错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所以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准确计算生产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比例,B错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13.5×105-3×105=10.5×105 [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粪便量=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54×105-13.5×105=40.5×105[J/(m2·a)],D错误。
    3.(2023河北,11,2分)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答案B 幼年蜜蜂向成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个体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白头翁提早开花造成其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会使其出生率下降,导致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植物同化的有机物中的部分化学能被蜜蜂同化,发生了能量流动,C正确;白头翁为植物,其种群数量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D正确。
    4.(2023辽宁,17,3分)(不定项)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答案CD P参与形成的磷酸盐等不是难以降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不会出现生物富集,A错误。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清除浅水型湖泊底泥可有效减缓水体富营养化;深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不会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清除深水型湖泊底泥对减缓水体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上层水体生物可利用外源输入的P和湖泊底泥被风浪卷上来的P等来大量增殖,而深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几乎不被上层水体生物利用,故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正确。与深水型湖泊相比,浅水型湖泊易被风浪扰动,底泥中的P易被水表藻类植物等利用而易发生富营养化,D正确。
    5.(2022湖南,8,2分)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B 该种养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硬壳蟹摄食软壳蟹属于种内竞争,而捕食属于种间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D错误。
    6.(2022山东,11,2分)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答案 A 题述稻田的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说明该稻田的物质输出量显著多于普通稻田,因此该稻田需要更多的物质输入,即该稻田需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稻田中的害虫会被鸭捕食,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可能不需要使用农药,B错误;与普通稻田相比,鸭子的存在可使题述稻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错误;题述稻田中的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中的能量可通过鸭流向人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7.(2022河北,12,2分)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 )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数量达到K值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不同生物种群的性别比例差别很大,如对于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来说,通常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为1∶1,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该比例,而对于孤雌生殖的生物来说,雌雄比例可为3∶4,故稳定的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一定为1∶1,A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备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其中,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功能平衡的特征,C正确;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D正确。
    8.(2021北京,11,2分)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答案 B 野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中的蛋白质等可为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野生草本植物栽培食用菌,菌渣可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9.(2020课标全国Ⅰ,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排遗物,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可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
    10.(2020课标全国Ⅲ,6,6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 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11.(2019课标全国Ⅱ,6,6分)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 A 本题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题目通过对比不同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演绎与推理要素的考查。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A正确,B、C、D错误。
    12.(2016课标全国Ⅲ,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本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属于对科学思维中演绎与推理要素的考查。根据题意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消耗的环节(营养级)增加,但没有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D错误;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导致黄雀的食物螳螂的数量增多,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细菌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
    13.(2015海南单科,25,2分)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易错警示 除最高营养级生物外,每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
    14.(2015福建理综,4,6分)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 780+4 200)÷31 920×100%=25%,B正确;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共计1 483-126=1 357(J·m-2·a-1),C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易错警示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下一营养级若为多种生物,应先求和再计算传递效率。
    15.(2014海南单科,17,2分)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答案 B 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的,A错误;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故选B。
    16.(2014江苏单科,10,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 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正确。
    17.(2019天津理综,5,6分)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 C 本题通过植物的抗虫反应,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植物体遭受虫害后可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正确;由题意可知,多数植物被昆虫蚕食后可启动抗虫反应,而烟粉虱可产生Bt56蛋白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以便蚕食植物,说明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抑制Bt56基因的表达可使植物的抗虫反应顺利发生,从而使昆虫数量减少,所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C错误;Bt56蛋白会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故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以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
    18.(2018课标全国Ⅲ,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B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等相关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趋光性昆虫属于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以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也可以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正确。
    19.(2013四川理综,6,6分)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 B 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作用、群落演替、种群密度等相关知识。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治农业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得到高效利用,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增加,导致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
    20.(2020山东,10,2分)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割裂的栖息地造成了地理隔离,从而使不同栖息地的绿孔雀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则可以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绿孔雀为濒危物种,提高其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B正确;某些生物之间可以通过鸣叫交流,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该措施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D错误。
    21.(2023浙江6月选考,21,10分)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 。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 。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 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 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 。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


    答案 (1)逐级积累 多年生植物 平均温度与年降雨量(或温度与水分) 逐渐变小 (2)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 (3)分层更加复杂,其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2~3个层次(或乔木层可分为多个层次) 热带雨林食物网复杂,每个营养级中动物种类多,但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
    解析 (1)从图可知营养级越高,单位质量的该营养级生物体内Q含量也越高;由于Q难以降解,会在生物体中富集,因此多年生植物体内的Q含量高;决定顶极群落类型的两大气候因素是平均温度与年降雨量;由于该草原最终演替成荒漠,故草原中的原优势种变为非优势种,其占据的生态位也就相应变窄。(2)水稻田里用灯光诱杀害虫等三项措施的目的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人工施用无机肥,通过促进农田物质循环提高水稻产量。(3)热带雨林垂直分层具体表现为从树冠到地面可以分为乔木层(包括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其中下木层和灌木层又分成多层;热带雨林植物种类多,空间结构复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所以动物种类多,但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
    22. (2022湖北,22,14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 ;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 (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 。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 ;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 。
    答案 (1)分解者 不一定 (2)1%~4% (3)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喷淋降温等;合理密植可改善通风条件,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供生长需要的无机盐、CO2等,喷淋降温可缓解因强光照高温导致的光合“午休”现象,从而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故图中A为分解者。在食物链中,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大于肉食性动物,但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②③④分别为第二、三、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④代表的能量最少是②的10%×10%=1%,④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②的20%×20%=4%,即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1%~4%。(3)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要提高棉花产量,需控制以其为食的动物数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⑦表示生产者固定CO2与产生CO2的过程,可通过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喷淋降温等调控措施提高棉花产量,理由见答案。
    23.(2021浙江1月选考,26,7分)(7分)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会经历定居→扩张→占据优势等阶段,当它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的分布型更接近 。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 (填“开花前”或“开花后”)。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 。
    (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 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 。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 的部分较多。
    (3)加拿大一枝黄花虽存在危害,但可以运用生态工程中的 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
    答案 (每空1分)(1)均匀分布 开花前 分解者
    (2)营养 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体温 (3)物质良性循环
    解析 (1)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入侵物种,当它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内竞争会比较激烈,种群的分布型应更接近均匀分布。收割加拿大一枝黄花应在其开花前进行,否则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会进一步传播,进而造成更大危害。将加拿大一枝黄花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其积聚的能量会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了取食与被取食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当某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时,该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要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当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时,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3)将加拿大一枝黄花应用于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是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24.(2021山东,24,10分)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 。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 (m2·a )。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 (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海水立体养殖中,海参处于底层,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2)图中M从生产者和遗体残骸中同化的能量为3 281 kJ/(m2·a)+2 826 kJ/(m2·a)=6 107 kJ/(m2·a),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3 619 kJ/(m2·a),则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 107 kJ/(m2·a)-3 619 kJ/(m2·a)=2 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 kJ/(m2·a)÷[3 281 kJ/(m2·a)+2 826 kJ/(m2·a)]×100%≈6.3%。生态系统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由于海带的竞争,小型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而牡蛎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牡蛎的食物减少,就会造成牡蛎减产。(4)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的养殖产品。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能增强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5.(2021全国甲,31,8分)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 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答案 (1)避免猎物被全部捕食后,捕食者自身因缺少食物而无法生存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湖泊
    解析 (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内容之一: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2)食物链中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某个营养级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向下一营养级。(3)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26.(2021河北,22,9分)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 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升温可能降低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少,或者升温提高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使二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减少,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降低 (4)(含碳)有机物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1)一个群落区别于另外一个群落最显著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池塘生物群落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简单的池塘生物群落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等,所以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中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当该生物种群密度在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时,即达到了一定的环境条件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3)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取决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差值,输入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等实现的,而输出则是通过呼吸作用等实现的,升温导致总生物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升温降低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少,或提高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使二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减少,最终使该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降低。(4)在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部分有机物流入分解者,这些过程中碳元素都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由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7.(2019课标全国Ⅱ,31,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答出2点即可)。
    (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
    答案 (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
    解析 本题主要借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试题设置的“黑白瓶”实验对照,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中结果分析要素的考查。(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通过被初级消费者摄入而直接流向初级消费者,其残枝败叶和初级消费者粪便(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中的能量可直接流向分解者。(2)此为“黑白瓶”法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A为甲、乙两瓶中O2起始含量,甲瓶不透光,生产者只进行呼吸作用,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O2含量为B,A与B的差值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乙瓶透光,生产者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若干小时后测定乙瓶中O2含量为C,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净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乙瓶与甲瓶中的O2含量进行比较,C与B的差异是由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造成的,所以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产生O2量)。
    28.(2018课标全国Ⅰ,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 本题借助猎物与天敌间相互选择,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被捕食和捕食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9.(2018课标全国Ⅱ,31,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 本题通过信息分析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变化,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要素的考查。(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2)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知识可推测,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引入顶级肉食性动物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森林中重新出现后,会减轻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因为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从而减少了野猪数量,也可能是因为野猪因恐惧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而减少了对农作物的采食量。
    30.(2018浙江4月选考,29,6分)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 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 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 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 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 ,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
    答案 (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D→”A
    解析 (1)根据图中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及相关信息提示,推测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表示大气中的CO2,E代表化石燃料等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图中的A、B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于正常演替过程中,从简单发展到复杂,则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应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则D应表示非生物环境,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取消“D→”A。
    31.(2018江苏单科,28,8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水草→甲→丁 (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题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的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题图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题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丙、丁。由图1可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初级消费者(乙)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丙和丁),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4)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甲+乙)/25 000×100%,甲同化的能量未知,乙同化的能量为1 900 kJ/(m2·a),故第一、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1 900/25 000×100%)。(5)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在最高营养级中的含量最高,即丁中农药含量最高。(6)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河流的污染物超过该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的范围时,就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
    32.(2016江苏单科,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 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 法,分别统计 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 (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
    答案 (7分)(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N、P等矿质元素。(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
    知识拓展 用样方法调查害虫种群密度时可依据地形选择取样方法。方形地块宜采用五点取样法;条形地块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33.(2015课标全国Ⅱ,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 2头·km-2(每空2分,共4分)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大于(1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1)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头÷250 km2=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即种群密度为500头÷250 km2=2 头·km-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造成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增多,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甲种植物的捕食,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易错警示 注意区分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密度为K与种群生活面积(或空间)的比值的一半。
    34.(2015海南单科,28,9分)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 (填“直接”“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 ,生物成分E表示 ,生物成分F表示 , 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 (1)间接(1分)
    (2)CO2 生产者 分解者 C(每空2分,共8分)
    解析 (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无机环境),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CO2,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
    解题关键 根据单双箭头判断生产者和CO2是解题关键。
    35.(2014课标全国Ⅱ,31,9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9分)(1)(3分)
    (2)捕食(1分) 消费者(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每空1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根据能量传递的规律,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差较小,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2)从食物网可知甲与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丁为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36.(2013江苏单科,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食物网、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实验设计应遵循平行重复原则,故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主要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放养的杂食性鲫鱼会大量捕食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同时鱼的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使实验组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随着时间的延续,浮游植物和水稻竞争稻田中有限的矿质元素等生存条件,水稻生长旺盛即水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浮游植物便会大幅度减少,浮游植物光合产量也下降,最终导致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减少。(4)稻田中鱼类的加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5)该实验的实验变量为鲫鱼的有无,与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相比,①鸟可以捕食鲫鱼,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应为①鸟。
    37.(2020课标全国Ⅲ,31,9分)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2)
    (3)竞争
    解析 (1)当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发生富营养化时,蓝藻会大量繁殖,再加上缺乏与蓝藻竞争资源和空间的生物,因此出现了湖泊水体中蓝藻种群密度极大的现象。(2)蓝藻(A)是该湖泊中的唯一生产者,动物(B)是该湖泊中的唯一消费者,故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蓝藻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蓝藻中的能量,一部分在蓝藻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蓝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蓝藻的有机物中;构成蓝藻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动物B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动物B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动物B体内的有机物中;储存在动物B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会随着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3)动物B、C都以蓝藻为食,故B、C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22海南,5,3分)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珊瑚生态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珊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被破坏,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2021河北,12,2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 D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食物网结构变得简单,A错误;随着湿地退化,鸟类缺少栖息地和食物,鸟类会大量迁出导致丰富度降低,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湿地退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明显,因此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3.(2021湖南,4,2分)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食草动物进入早期,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种群数量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图中点a表示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但不能维持,所以该点的纵坐标不能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当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加时,植物的数量就会下降,而植物的数量下降,食草动物的数量会随之下降,生物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正确;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物种丰富度下降,食物链变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4.(2016课标全国Ⅰ,5,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B错误。
    审题方法 解题时要注意找到“题眼”,如根据本题的“能量可反复利用”即可采用直选法解题。
    5.(2016江苏单科,20,2分)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6.(2023浙江1月选考,22,10分)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 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 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 营养级。
    (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 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 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 演替。
    (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 (A.物种丰富度低 B.结构简单 C.功能薄弱 D.气候多变)
    (4)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
    答案 (1)消费者 繁殖体 二 (2)水平 遗传 次生 (3)ABC (4)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解析 (1)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合成有机物,从而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来源。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了物质和能量,其迁移也有利于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属于第二营养级。(2)亚洲象随机采食部分玉米,使得玉米地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出现差异,最易改变该群落的水平结构,部分玉米被采食降低了该玉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退耕后的玉米地土壤中有机质较多且存在有生存力的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中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功能薄弱,这使得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维持系统自我稳定的能力也较差。(4)在热带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微生物、土壤小动物等较多,能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7.(2023全国乙,31,10分)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 。
    答案 (1)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2)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其天敌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种群的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3)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 (1)食物链是根据捕食关系构成的,题干中生物可组成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为玉米→蝗虫→青蛙→蛇→鹰。(2)森林中害虫存在天敌,当害虫数量增加时,其天敌因为食物充足,数量也会增加,其对害虫的捕食就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数量就会受到抑制。(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比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多。
    8.(2023广东,21,12分)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 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 。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答案 (1)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间接 (2)无瓣海桑的树冠层覆盖度较高,互花米草吸收的光能较少(或随着无瓣海桑树冠层郁闭度增加,互花米草光合作用下降) (3)赞同。无瓣海桑幼苗在较高冠层郁闭度下可以生长,且生长速度快,可能会快速占领滩涂,影响天然红树林植物的定居和扩张,表现出潜在的入侵性(或不赞同。无瓣海桑在林下自我更新困难,在天然红树林下也无法定居,目前没有表现出入侵性) (4)上层种植无瓣海桑;中层种植秋茄;下层为老鼠簕形成多层结构群落
    解析 (1)红树林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据表分析可知,无瓣海桑群落林龄由3年增加至16年间,群落高度增加,树冠层郁闭度增加,林下互花米草因光照不足,其密度减少至0,说明无瓣海桑群落的发展能使互花米草消退。(3)解析见答案。(4)遵循自生原理,需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如对该无瓣海桑纯林改造,应选择适应该环境的本地物种(秋茄、老鼠簕等)以提高生物多样性,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见答案。
    9.(2019浙江4月选考,29,6分)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 。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 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爆)发,造成水体的 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 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 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 增长方式恢复。
    答案 (1)生物放大 底泥 (2)富营养化 正反馈
    (3)自然增长率 (4)逻辑斯谛(或“S”型曲线)
    解析 本题通过食物链的案例分析,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理解,体现了对稳态与平衡观、模型与建模等要素的考查。(1)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在食鱼鸟类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属于生物放大。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底泥层被分解者分解。(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正反馈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会使该鱼类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逻辑斯谛(“S”型曲线)增长方式恢复。
    知识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10.(2017海南单科,28,8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 ,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该食物链中,草为生产者,蚱蜢、青蛙、蛇、鹰分别属于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2014山东理综,27,12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原生演替) (3)A B(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1)从题图甲中可看出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率降低,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从最初没有生物到被多种生物附着,这个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3)分析题图乙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4)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考点4 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23湖北,9,2分)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答案 D 由题干信息可知,适宜浓度的水杨酸能降低镉胁迫下苦草体内的H2O2含量,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显著偏离了其适宜生活的环境条件,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镉属于重金属,会通过富集作用沿食物链积累,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体内镉的浓度越高,C正确;由题意可知,在镉的胁迫下,苦草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需要外界进行干预,如可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来缓解镉对苦草的胁迫,D错误。
    2.(2023江苏,4,2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与树木品种相对单一的人工林相比,组成成分复杂的天然林群落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天然林,A错误;自然界中,CO2的排放量大于CO2的吸收量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还需要增加CO2的吸收量才可消除温室效应,B错误;碳循环中的无机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天然林可通过吸收CO2促进碳中和,属于生物多样性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3.(2023河北,17,3分)(多选)20大报告指出,需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加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B.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增强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D.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答案BC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复层混交林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纯林改为混交林,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遗传多样性增加,C正确;生态工程中,对群落的改造应遵循群落自然演替的规律,使之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
    4.(2022浙江6月选考,1,2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行为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范畴。
    5.(2022广东,1,2分)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答案 C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包括三方面: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和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A、B、D为间接价值,不符合题意;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C符合题意。
    6.(2022湖北,2,2分)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
    A.工业生产应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B.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发展绿色农业
    C.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D.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稳定性
    答案 C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发展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工业生产应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这样可使自然资源满足未来几代人的需要,A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发展绿色农业,可减少污染,B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而应注重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C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稳定性,D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7.(2022湖北,3,2分)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答案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实施“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并非长期禁渔,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提高相应鱼类的种群密度,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B正确;长江保护应优先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易混易错 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最常用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8.(2022辽宁,2,2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答案 A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①可以减少食物浪费情况,③④可以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①③④减少了生态足迹;②⑤⑥不仅消耗了资源,同时还产生了很多废物,增大了生态足迹。
    9.(2022浙江1月选考,12,2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 D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物种,而清理淤泥、疏浚河道需要人工和机械的参与,与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目标不符,故选D。
    10.(2022江苏,12,2分)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A 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重金属,可治理水体污染,A正确;曝气可以增加水体溶氧量,但菌剂的投放可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耗氧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植物,次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物,C错误;人为操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1.(2022北京,15,2分)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这些工作不应包括 ( )
    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
    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
    答案 D 易地保护是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措施有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A、B、C不符合题意;利用濒危植物培育观赏植物并非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符合题意。
    12.(2021浙江6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 C 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辐射可以损伤细胞DNA分子导致细胞癌变,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辐射,因此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A、B正确;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使用,C错误;减少氟利昂等物质的使用可以避免臭氧层的破坏,这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D正确。
    13.(2021浙江1月选考,2,2分)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D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符合题意。
    14.(2021辽宁,15,2分)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 B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为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而不是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A错误;题干表明该地底栖动物有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所以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错误。
    15.(2021北京,15,2分)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答案 B 生态保护可指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均属于就地保护措施,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属于公约和立法方面,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符合题意。
    16.(2021广东,3,2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从题干中可提取的关键信息有“记录到146种水鸟”“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由此可判断前者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后者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故选C。
    17.(2020浙江7月选考,1,2分)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答案 A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被破坏会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概率上升,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A正确。
    18.(2019海南单科,23,2分)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 B 本题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物种入侵的问题分析,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社会责任中保护环境、热点评价等要素的考查。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等,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
    19.(2019浙江4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答案 B 本题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社会责任中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要素的考查。臭氧能够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因此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B错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D正确。
    20.(2019北京理综,5,6分)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 C 据表格数据可知,投放植物a和c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效果最佳。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若投放植物a和b(均为浮水植物),由于a和b增多,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会改变,A错误;由于生物种类没变,因此该水体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变,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一般也不变,B、D错误;若投放植物a和c,由于这两种植物处于不同水层,相互之间竞争较少,且两者均能吸收较多N、P,因此,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C正确。
    21.(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 A 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其他三项均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与臭氧的减少无关。
    22.(2017海南单科,19,2分)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
    答案 D 该种动物经常到农田中采食,这说明该种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也没有与人形成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误;野生动物经常到农田中采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的行为,C错误;该现象说明保护区内食物资源不足,该种动物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D正确。
    23.(2017江苏单科,9,2分)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 D 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显著提高,A、B、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24.(2015江苏单科,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25.(2023北京,11,2分)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
    A.放养多种禽畜
    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
    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
    D.修筑混凝土护坡
    答案 C 采矿废渣山上的土壤极其贫瘠,不利于热带速生植物的生长,也不适合放养多种禽畜,可取周边地表土覆盖,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为植被恢复提供条件,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较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修筑混凝土护坡不利于自然演替的进行,D不符合题意。
    26.(2023浙江6月选考,2,2分)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答案 A 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化石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用绿色能源可以有效减少酸雨蔓延,A正确。
    27.(2023浙江1月选考,1,2分)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答案 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CO2浓度,不利于达成题述目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吸收量,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有利于达成题述目标。
    28.(2023湖北,1,2分)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
    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答案 A 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杂种植株具备两亲本的遗传物质,可能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B正确;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确;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保护野生种质资源,D正确。
    易混易错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都属于直接价值。
    29.(2023湖北,7,2分)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答案 B 水生消费者可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CO2,增加了碳排放,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可能使湖泊微生物代谢加快,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分解加快,C正确;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30.(2023湖北,19,16分)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
    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 的风险,原因是 。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回答一点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 和 等。
    答案 (1)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 (2)灭绝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导致雪豹的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3)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解析 (1)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食物链有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2)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故若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导致雪豹的栖息地丧失等,使其面临灭绝的风险。(3)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和易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两大类。
    31.(2023海南,19,10分)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 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 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答案 (1)增大 直接 (2)生产者 大量藻类可以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大气中CO2含量 (3)水平 (4)喜温 上升 (5)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NR、CR和CD均较高,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解析 (1)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输出的海洋资源,可以食用、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藻类属于生产者,其可以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3)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通过柱形图分析,A鱼4月、8月能调查到,12月没调查到可能与其喜温怕冷发生迁徙有关。B鱼4月、8月、12月平均资源量密度呈上升趋势。(5)具体原因参见答案。
    32.(2023辽宁,23,11分)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2)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 。
    (3)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 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 (填“提高”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 。
    (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 (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答案 (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季节 物种组成 (3)开发和利用 提高 (4)食物和天敌 (5)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
    解析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每年春季形成的“鸟浪”奇观使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3)迁徙水鸟在人们适当改造自然滩涂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中停歇和觅食,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滩涂,合理地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鸟类的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5)通过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等就地保护措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33. (2022海南,19,10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 ,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建立 (答出2点即可)。
    (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 (再答出2点即可)。
    (4)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中国特有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 。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 ,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 ,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答案 (1)CO2 (2)直接 种子库、基因库等 (3)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 (4)海南长臂猿缺乏繁衍、栖息的场所 退耕还林 自然保护区
    解析 (1)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导致CO2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热带雨林能吸收并固定CO2,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2)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称为直接价值;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3)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还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功能。(4)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使其繁衍、栖息的场所减少,从而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以及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34.(2022河北,22,9分)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见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 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 导致的。
    (2)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 。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 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 。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
    (4)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 。
    答案 (1)栖息地面积减小,斑块数基本不变 栖息地面积基本不变,斑块数增加 (2)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3)负反馈 相对稳定 下降(或降低) (4)直接价值
    解析 (1)据表可知,对于沼泽地来说,1995~2015年,栖息地面积逐年减小,而斑块数基本不变,使斑块平均面积逐年减小,导致沼泽地生境破碎化。对于盐田来说,1995~2015年,栖息地面积基本不变,而斑块数逐年增加,使斑块平均面积逐年减小,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2)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决定出生率)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而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故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种群数量特征是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4)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的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这属于直接价值。
    35.(2022辽宁,23,11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 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 (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 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养殖圩光滩翅碱蓬阶段芦苇阶段
    图1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 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 ,原因是 。
    图2
    答案 (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缺氧 较低 (3)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答出两点即可) 生态位 (4)群落演替 (5)芦苇 根系发达,覆盖度更大或芦苇的根系比翅碱蓬发达,且地上部分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水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2)碳埋藏速率与土壤中碳的来源与去向有关。土壤中碳来源于动植物遗体等,土壤中有机碳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CO2进入大气中。碳埋藏速率高,说明土壤中碳含量高。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中含氧量低,土壤微生物处于缺氧条件,不利于其进行分解作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较低。(3)生态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为加快群落演替速度,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要考虑该物种与现有物种所处空间位置的差异、种间关系等,即需考虑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态位差异。(4)盐沼湿地由翅碱蓬阶段到芦苇阶段,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说明湿地群落发生了演替。(5)图中芦苇根系发达,覆盖度更大,其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更高。若海岸滩涂淤积,盐沼湿地面积增加,则说明盐沼湿地含水量增加,图中芦苇根系比翅碱蓬发达,且芦苇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值较小,有利于保水。
    36.(2021广东,17,10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 ,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 。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温室效应加剧,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 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体或排出物利用 (3)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绿地面积
    解析 (1)在自然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去路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自养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当来源与去路大致相等时,生态系统可以自我维持碳平衡。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获取碳元素的方式不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链(网)取食获取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获取碳元素。(3)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要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植树种草增加光合面积从而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以此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37.(2021辽宁,23,13分)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发生 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 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 。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 ,判断依据是 。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 ;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答案 (1)食物、空间充裕,没有天敌 降低 次生 (2)三裂叶豚草的叶片上出现锈斑,其他植物的叶片上没有锈斑 (3)野艾蒿 B、D组中三裂叶豚草生物量逐年下降 (4)种植野艾蒿 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
    解析 (1)入侵种爆发时,由于食物、空间充裕,没有天敌,其种群数量常呈“J”型增长。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发生次生演替。(2)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给三裂叶豚草和其他植物叶片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只有三裂叶豚草的叶片上出现锈斑。(3)表中的实验数据显示,给三裂叶豚草喷洒锈菌菌液或与野艾蒿一起种植时都会出现三裂叶豚草生物量逐年下降的现象,故野艾蒿也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4)若某区域三裂叶豚草尚未入侵,可以种植野艾蒿预防三裂叶豚草的入侵;若某区域已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可以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进行控制。
    38.(2021北京,17,12分)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 。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图1
    图2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 。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 。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图3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 。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答案 (1)生产者
    (2)①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1)柏桉藻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为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2)①从图2可以看出,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两组中三种本地藻重量增加值都有所下降,且水虱数量越多,该值下降得越明显,而柏桉藻正好相反,重量增加值随着水虱数量增加而增加。②分析题意知,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有偏好性。
    (3)研究不同藻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时,自变量应为海藻的种类,为控制无关变量,每一组都应放入等量的隆头鱼和水虱,对照组应只放等量的隆头鱼和水虱,不放藻类。
    (4)从题意可知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往往不被取食,而且其能保护水虱不被隆头鱼捕食,并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二是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而不是柏桉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
    39.(2019天津理综,7,10分)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
    答案 (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
    解析 (1)弃耕地的土壤含水量为0.26%,人工乔木林的土壤含水量为1.37%,二者相差最大,所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乔木林样地。与弃耕地土壤全氮相比,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样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2)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为间接价值。(3)据题可知,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采取围封禁牧措施,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物种的数量较多,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40.(2018北京理综,31,16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 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答案 (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 (1)引起“水华”的藻类植物为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调查投放区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应捕杀鲢、鳙的天敌。(3)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由题图数据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生物积累量减少,这可能与鲢、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有关。(4)通过人为调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的比例,可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根据以上分析,若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定期适度捕捞鲢、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鳙鱼;控制性捕杀鲢、鳙鱼的捕食者(天敌);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易错警示 赤潮与水华不同
    水华是指淡水中由N、P等营养成分增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是指海水中由N、P等营养成分增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
    41.(2023新课标,33,10分)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水鸟同化 呼吸作用 分解者利用 (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答出3点即可)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3)不要近距离接触水鸟、不能伤害水鸟、不能乱扔垃圾、不能破坏水鸟栖息地、保护水鸟生存空间(答出1点即可)
    解析 (1)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同化量与粪便量,同化量可分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定量不定时)。(2)见答案。(3)游客在观赏水鸟时不能对水鸟的正常生存、活动产生影响,如不能近距离接触、不能破坏水鸟生存环境、不能伤害水鸟等。
    考点5 生态工程
    1.(2023浙江1月选考,7,2分)在我国西北某地区,有将荒漠成功改造为枸杞园的事例。改造成的枸杞园与荒漠相比,生态系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风固沙能力有所显现
    B.食物链和食物网基本不变
    C.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D.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明显增多
    答案 B 将荒漠改造为枸杞园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植被增多,防风固沙能力提高,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增多,由于物种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也发生了改变,B错误。
    2.(2023湖南,13,4分)(不定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答案 D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可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使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提高,A正确;一体化保护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缩小生态足迹,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运用自生原理无法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还需要遵循整体等原理,D错误。
    3.(2023辽宁,5,2分)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建设防护林属于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从而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选择物种时应遵循协调原理,尽量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本地种,B错误;防护林建成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防护林可防风、固沙以及保护农田,这体现了其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4.(2022天津,4,4分)天津市针对甘肃古浪县水资源短缺现状,实施“农业水利现代化与智慧灌溉技术帮扶项目”,通过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落实国家“药肥双减”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项目需遵循一定生态学原理。下列原理有误的是( )
    A.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B.项目实施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
    C.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投入
    D.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
    答案 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往复利用,而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B错误。
    5.(2022浙江1月选考,5,2分)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答案 A 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如其残留的重金属等会污染地下水资源等,A错误。
    6.(2022浙江6月选考,18,2分)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答案 D 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群落间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和寄生等,A错误;套种、间种和轮种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壤无机盐和光能的利用率,其未体现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B错误;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等属于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属于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过腹还田”是通过农作物秸秆喂养牛羊等食草性动物,牛羊粪便再作为肥料施投到农田,这样也就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D正确。
    7.(2021辽宁,11,2分)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 A 图中所示的丙和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A错误;图示中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显示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可以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不同位置上根据局部环境的不同,选择种植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生物和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遵循协调与平衡的原理,C正确;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8.(2020江苏单科,24,3分)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 BD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包括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少数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故某些微生物可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上一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变成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B正确。农作物和果树获取的能量来自太阳能,而非有机肥中的能量,有机肥中的有机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矿质元素可被植物利用,C错误。蚯蚓喜温、喜湿,故外界温度和含水量等会影响蚯蚓的分解处理效率,D正确。
    9.(2020课标全国Ⅱ,38,15分)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 。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 (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 。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 。
    答案 (1)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解析 (1)在植树造林时,与混合种植方式相比,单一种植某种植物会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抵抗力稳定性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有机肥料在土壤中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CO2、H2O和矿质元素等,这些物质都可被植物进一步利用合成有机物,同时CO2、H2O还会使土壤疏松,矿质元素还可改善土壤的酸碱度。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等优点。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这些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分解者。(3)污水净化过程中,种植一些能吸收水中铜、镉等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体内回收金属元素,就可实现污水中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
    15
    19
    17
    1.06
    1.23
    1.10
    10~20
    常规农业
    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
    13
    18
    16
    1.00
    1.11
    1.07
    生产者
    固定
    来自陆
    地的植
    物残体
    初级消
    费者摄

    初级消
    费者同

    初级消
    费者呼
    吸消耗
    能量[105 J/
    (m2·a)]
    90
    42
    54
    13.5
    3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红树林群落(林龄)
    群落高度
    (m)
    植物种类
    (种)
    树冠层郁
    闭度(%)
    林下互花
    米草密度
    (株/m2)
    林下无瓣海桑
    更新幼苗密度
    (株/100 m2)
    林下秋茄
    更新幼苗密度
    (株/100 m2)
    无瓣海桑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
    无瓣海桑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
    无瓣海桑群落(16年)
    12.5
    2
    90
    0
    0
    0
    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
    5.7
    4
    90
    0
    0
    19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群落结构指标
    不同区域
    营养级
    长度
    (NR)
    摄食来源
    多样性水
    平(CR)
    平均营养
    级多样性
    (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指标
    样地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全氮
    (g·kg-1)
    草本植物种数
    (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
    (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禁牧草地
    人工灌木林
    人工乔木林
    0.26
    0.66
    0.77
    1.37
    0.09
    0.36
    0.42
    0.27
    1.1
    2.6
    2.8
    1.6
    3.1
    9.4
    7.4
    10.0
    0.6
    1.7
    0.8
    1.1

    相关试卷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5免疫调节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5免疫调节练习含答案,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4体液调节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4体液调节练习含答案,共73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共6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