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3解三角形课件
展开题型一 三角形中最值(范围)问题1.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的解题策略(1)定基本量: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找出三角形中的边、角,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出相 关的边、角,并选择边、角作为基本量,确定基本量的范围.(2)构建函数:根据正弦、余弦定理或三角恒等变换,将所求范围的变量表示成函数形 式.(3)求最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或函数的单调性等求函数的最值.
2.求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的注意点(1)涉及求范围的问题,一定要搞清变量的范围;若已知边的范围,求角的范围可利用余弦定理进行转化.(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A+B+C=π,0例1 (2024湖南长郡十八校第一次联考,15)如图,在△ABC中,有 -sin B=0.(1)求∠B的大小;(2)直线BC绕点C顺时针旋转 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D,若△ABC为锐角三角形,AB=2,求CD长度的取值范围.
解析 (1)解法一(平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由 -sin B=0得 =sin B,两边平方得 =sin2B,将sin2B+cs2B=1代入整理得2cs2B+cs B-1=0,解得cs B= 或cs B=-1,因为B∈(0,π),所以B= .解法二(用正、余弦的二倍角公式):由 -sin B=0得 -2sin ·cs =0,则cs -2sin cs =0,则cs
=0或sin = ,因为B∈(0,π),所以 = ,B= .(2)由(1)知∠ABC= ,则∠CBD= ,由题意可知∠BCD= ,则∠D= .设BC=a,则BD=BC=a.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D2+BC2-2BD·BCcs∠DBC=a2+a2-2a·a· =3a2,则CD= a.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a= = = = +1.
因为△ABC为锐角三角形,所以 即 解得 <∠ACB< ,所以tan∠ACB∈ ,则 ∈(0, ).所以CD= a= + ∈( ,4 ),即CD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4 ).
题型二 三角形中线及角平分线问题
一、中线问题1.中线长定理: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则AB2+AC2=2(BD2+AD2). 推导过程:在△ABD中,cs B= ,在△ABC中,cs B= ,联立两个方程可得AB2+AC2=2(BD2+AD2).
2.向量表示:在△ABC中,D为BC的中点,则 = ( + +2| || |·cs∠BAC).推导过程:易知 = ( + ),则 = ( + )2= + + | |·| |cs∠BAC,所以 = ( + +2| || |·cs∠BAC).
例2 (2024山东潍坊模拟,1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 B+cs B)=c.(1)求A;(2)若c= ,a= ,D为BC的中点,求AD.
解析 (1)在△ABC中,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sin A(sin B+cs B)=sin C, (2分)由A+B+C=π,得sin C=sin(A+B),所以sin Asin B+sin Acs B=sin Acs B+sin Bcs A,化简得sin Asin B=sin Bcs A, (4分)因为sin B≠0,所以tan A=1, (5分)因为A∈(0,π),所以A= . (6分)(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5=b2+2-2b× × , (8分)所以b2-2b-3=0,
又b>0,所以b=3, (10分)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 = ( + ), (11分)两边平方得| |2= (c2+b2+2bccs∠BAC)= ,所以| |= ,即中线AD的长度为 . (13分)
二、角平分线问题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BAC、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内角平分线定理:AD为△ABC的内角∠BAC的平分线,则 = .2.因为S△ABD+S△ACD=S△ABC,所以 c·ADsin + b·ADsin = bcsin∠BAC,
所以(b+c)AD=2bccs ,整理得AD= (角平分线长公式).
例3 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AB=3,AC=5,∠BAC=120°,则AD的长为 .
解析 ∵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AC=120°,∴∠BAD=∠CAD=60°.∵S△ABD+S△CAD=S△ABC,∴ AB·ADsin∠BAD+ AC·ADsin∠CAD= AB·ACsin∠BAC,即 ×3AD× + ×5AD× = ×3×5× ,解得AD= .
题型三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两种方法(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 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 这些三角形,先解条件已知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 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求的解.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解三角形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仰角、俯角、方位角以及方向角等名词,并能准确地找出这些角;(2)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余弦定理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优化解题过程;(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及解的实际意义.
例4 (2024山东临沂一模,7)在同一平面上有相距14公里的A,B两座炮台,A在B的正东 方.某次演习时,A向西偏北θ方向发射炮弹,B向东偏北θ方向发射炮弹,其中θ为锐角,观 测回报两炮弹皆命中18公里外的同一目标,接着A改向向西偏北 方向发射炮弹,弹着点为18公里外的点M,则B炮台与弹着点M的距离为 ( )A.7公里 B.8公里 C.9公里 D.10公里
解析 设炮弹第一次命中点为C,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 由题意知AC=BC=18公里,AB=14公里,AM=18公里,过点C作CD⊥AB,垂足为D.在Rt△ACD中,cs∠CAB=cs θ= ,则cs = = (注意:θ为锐角),在△ABM中,由余弦定理得BM=
= =10,即B炮台与弹着点M的距离为10公里.
例 (多选)(2024甘肃兰州诊断考试,9)某学校开展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建模活动,学生 需通过建立模型、实地测量,迭代优化完成此次活动.在以下不同小组设计的初步方 案中,可计算出旗杆高度的方案有 ( )A.在水平地面上任意寻找两点A,B,分别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α,β,再测量A,B两点间距离B.在旗杆对面找到某建筑物(低于旗杆),测得建筑物的高度为h,在该建筑物底部和顶 部分别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α和βC.在地面上任意寻找一点A,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α,再测量A到旗杆底部的距离D.在旗杆的正前方A处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α,正对旗杆前行5 m到达B处(旗杆底部,A, B在一条直线上),再次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β
解析 对于A,当A,B两点与旗杆底部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不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故A不正确;对于B,如图1,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求AD,则旗杆的高CD=h+ADsin β,故B正确; 对于C,如图2,在直角△ADC中,直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旗杆的高DC=ACtan α,故C 正确;
对于D,如图3,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求AD,则旗杆的高CD=ADsin α,故D正确.故选BCD.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3解三角形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3解三角形练习课件,共60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练习课件,共43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微专题三角函数中ω的范围问题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微专题三角函数中ω的范围问题练习课件,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