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00338/0-17215730669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2《登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00338/0-17215730669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2《登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00338/0-17215730670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课后作业题
展开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江渚(zhǔ) 潦倒(liá) 刹那(chà) 悲怆(chuàng)
B.霜鬓(bìn) 萧飒(shà) 狭隘(ài) 逮捕(dǎi)
C.夔州(kuí) 荆州(jīn) 惘然(wǎng) 讣告(bù)
D.呼啸(xià) 匕首(bì) 舷窗(xián) 横亘(gèng)
2.下列诗词都是描述秋天景致的,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 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 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 ,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4.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二、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 ”,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主客投入自然怀抱后,兴之所至,吟诵《诗经》中的诗句的场景,同游之人此时心境开阔,无拘无束。
(3)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三、文言小题
6.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
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人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也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质量、价值的不同看法。前者属于“生命本体论”,后者属于“生命价值论”。生命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自然气候可以触发它,但不能全部培育它,尤其是“生命价值论”方面的内容,能够担当培育之责的,主要是人文气候。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虽然不那么直接。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风气、民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总之,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生命意识,而文学家生命意识又影响到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影响到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
(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及差异,既是作品学,也是作家学。
B.刘勰和钟嵘在其论著中最早提及气候对文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物色”和“气”,指的就是物候和气候。
C.竺可桢写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
D.文学家不仅对物候变化有细腻敏锐的感知体验,而且能够用诗化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影响更多人的生命体认。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
B.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中,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生命价值论”的内容。
C.生命意识来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常处于潜伏状态,需要人世生老病死或自然物候现象的触发,才会将其唤醒。
D.气候及物候不仅影响文学家对环境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内部景观。
9.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作者关于“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騒》)
C.“遵四时以逝,瞻万物而思紛。悲落叶于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材料第四段(见画线句)指出,气候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作者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11.杜甫的《登高》流传古今。试运用本文观点,简要说明诗人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2.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13.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歌主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尾联中“艰难”一词指的是个人还是国家?“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阅读本诗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宋代学者罗大经曾评价本诗仅颈联中便有八重悲,请写出其中五重悲意。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得意地鸣叫,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C.颔联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
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17.“病”是古代诗人诗中的常客。请你任选一篇学过有关“病”的诗词,并简要分析下这首诗词与本诗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六、小阅读
18.《登高》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19.杜甫《登高》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
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
D项,“匕”读为“bǐ”;“亘”读为“gèn”。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A.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B.“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的景象;着“红”色,又加程度副词“遍”字,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蒸腾热烈的意境。写“舸”用数词“百”,用动词“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表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C.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D.诗歌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
故选D。
3. 脍炙人口 无人问津 丰富多彩(或:多姿多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修饰“名句”,强调被人们传诵、赞美,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
②前文说“树叶”一词在诗中很少出现,可见诗人们不喜欢使用这个词,可填“无人问津”。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③语境是说中国的语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填“丰富多彩”或“多姿多彩”。丰富多彩: 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C项,“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错误,“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现在的情形。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
故选C。
5.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矣”“诵”“窈窕”“萧萧”“尽”。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B.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C.句意: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
D.潦倒:衰颓,失意。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故选D。
7.C 8.C 9.D 10.①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其生命意识;②生命意识最初由物候触发;③气候周期性和地域性带来了不同的物候现象;④文学家由物候的循环变化引发种种生命体验。 11.①诗人登高远望,观察到深秋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的物候现象,引发他对时间易逝的感叹。②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孤独漂泊、贫病交加的生命状态,并唤起了他对人生之秋与家国之秋的深沉思考。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段末说,竺可桢“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可见他研究的是物候学,而非文学地理学,并且“最早”也无从体现。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强加因果。“时代背景的分析”与“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的考察”与“自然气候”,彼此之间都不能画等号,原文中就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的论述。
B.“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生命价值论’的内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可知,“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属于“生命本体论”而非“生命价值论”。
D.“直接影响”是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文意曲解,原文中反复强调了“文学家生命意识”的作用,不可忽略。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的四月间大林寺桃花仍在绽放的景象,可用以证明气候、物候具有地域性,但它不适合用来支撑“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的观点。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以及原文画线句前语境内容“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可知: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其生命意识,也就是说,生命意识是文学创作的“次生动力”,而这一“次生动力”最早就是由“物候”这一“原动力”触发。
对于具体触发的过程,原文首先指出“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而这里的具体过程就是“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也就是说气候周期性和地域性带来了不同的物候现象。
而“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会想到时间的流逝……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中,作者则借此进一步说明了物候变化的循环性以及对于这一循环变化文学家与普通人反应的不同之处,由此可知:文学家由物候的循环变化引发种种生命体验。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展现了作者登高远望时眼前所见之景。其中,“风急”“天高”“猿啸”“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都是对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集中体现。正是眼前深秋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的物候现象,使诗人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秋天所蕴含的时光逝去之意味,从而引发他对时间易逝的感叹。也就是原文所说的“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
而在颈联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常”“百年”等字更是道出眼前衰瑟秋景令诗人所产生的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文学家不仅能够……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因此诗人能够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孤独漂泊、贫病交加的生命状态,并跳脱出个人“小我”之思,上升到对于人类普遍性的人生之秋与家国之秋的深沉思考。
12.A 13.同:长年漂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感伤。异:《登高》有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却无报国之路。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
A.“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手法。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的能力。
相同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登楼》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总结概括下,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
不同点:《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借用典故,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而《登高》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14.(1)C
(2)“艰难”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忧心如焚。“苦”是副词“极”,“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不能多为国家出力。这一联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忧国忧民、凄苦悲伤。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一词,一语双关,既指自身又指国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国家仍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很多人没有安定和温暖的生活。杜甫又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他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可以想到此时的杜甫恨国家仍动荡不安,也恨自己壮志难酬,不能为国家效力,国家和自身的苦恨导致他两鬓白发日渐增多。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的意思。在这穷途末路、哀病潦倒之中,展现了杜甫浑然迷茫的悲愁情绪。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道出了诗人郁积心中的凄苦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国运之恨,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5.(1)一悲“万里”,诗人远离故乡,为有家难回而愁苦;
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
三悲“作客”,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
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
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
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
七悲“登台”,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百感交集;
八悲“独登台”,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2)“艰难”指经历坎坷、壮志难酬、孤独多病,兼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言离家万里,可见离家之远;
“悲秋”言季节以及心境,“秋”本就给人萧条之感,“悲秋”则更让人黯然神伤;
“作客”是言境遇,身在他乡,漂泊异地;
“常”修饰“作客”,可见是常年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点明年龄;
“多病”言身体状况,可见身体之衰弱;
“独”言孤身一人,可见孤苦伶仃;
“登台”点明人物行为,“台”是所登之处,可见高峻阔远之感。
由此可见,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结合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所以这“艰难”首先指经历坎坷和孤独多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所以这“艰难”指壮志难酬。
结合诗人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他身处安史之乱之时,常怀忧国忧民之情,创作这首诗歌之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这“艰难”还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16.C 17.同杜甫的《登高》相比较相同之处:
①病苦之愁:贺诗“病来把酒不知厌”写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浇愁,包含病苦之愁;杜诗“百年多病独登台”突出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愁苦。
②人生漂泊之苦:贺诗“故园又负黄华约”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约定落空,更添漂泊异乡之悲;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写诗人经常漂泊在异地他乡,直言漂泊之苦。
③迟暮之悲:贺诗“但觉秋风发上生”写秋风萧萧,鬓发斑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悲;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写诗人历尽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突出人生迟暮之感。
同杜甫的《登高》相比较不同之处:
①抒情的意境不同:贺诗的意境凄凉萧瑟的,杜诗的意境苍凉雄阔。
②抒情的手法不同:贺诗先写“清蝉得意鸣”,后写“但觉秋风发上生”,由欢乐到伤感,前后对比;杜诗无对比。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错,应是诗人病后频频把盏不知满足,梦后倚楼心中情意无限,并不是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与杜甫《登高》的相同之处:
①病苦之愁:贺诗“病来把酒不知厌”写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浇愁,包含病苦之愁。这首诗是贺铸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世人并不知晓他的病是否因怀乡思虑引起,只知他当下满含辛酸强咽下杯杯苦酒,定然是为了忘却思乡的忧愁。杜诗“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指老年,自然体衰,“多病”指体弱,“独”体现孤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突出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愁苦。
②人生漂泊之苦:贺诗“故园又负黄华约”,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秋风吹上楼头,拂动他的发梢,阵阵凉意扯人归思。滞留他乡归家无计,楼头归梦醒来发觉皆是空梦,妄自催人生出白发。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约定落空,更添漂泊异乡之悲;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写诗人经常漂泊在异地他乡,直言漂泊之苦。
③迟暮之悲:贺诗“但觉秋风发上生”,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写秋风萧萧,鬓发斑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悲;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写诗人历尽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突出人生迟暮之感。
同杜甫的《登高》相比较不同之处:
①二者为抒情营造的意境不同。贺诗描写了雨后蝉鸣、暮归寒鸦、斜阳古刹、荒城草色、故园菊花、萧瑟秋风等,这些都是秋天的景象,联系标题中的“病后”可知,这些景象更多体现的是诗人的悲凉情怀,由此可知贺诗的意境特点是凄凉萧瑟的。杜诗描写了风急天高、猿猴哀啼、飞鸟徘徊、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等,这些秋景虽也有凄凉的特点,但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杜诗体现的是一种苍凉雄阔的意境。
②二者抒情的手法不同。贺诗中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慨。杜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全诗无对比。
18.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乡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登高》后两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意为: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其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的字眼有:万、常、多、独。“万”,指离乡漂泊路途远。“常”,指漂泊他乡时间长。“多”,指疾病缠身。“独”,指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在身边,孤苦伶仃。
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苦闷孤独跃然纸上。
尾联意为: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其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的字眼有:恨、停。“恨”,时世艰难,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胸中的愁闷无法宣泄。
诗人用“恨”“停”,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以致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愁苦之情,绵延不绝。
19.这首诗的诗眼是“悲”。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因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包含了因朋友已逝、子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因此诗歌的诗眼是“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离家万里之遥,旅居异国他乡而产生了思乡之情;因为身体多病,人生已到暮年而内心悲伤。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可见,诗人因为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内心悲伤;结合诗歌背景可知,其中的“苦恨”“艰难”除个人生活之苦外,还包括因为时局的艰难,社会的动荡、百姓的流离失所等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悲切之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8.2 登高课堂检测</a>,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小阅读-课内,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8.2 登高课时练习</a>,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检测,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优秀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优秀随堂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