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课 题
4.1 物质的构成
授课人
朱爱敏
单元(课)
第四单元(章)第一课
课 时
1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周
课 型
新课 复习课 练习或讲评课 写作课 阅读课 其他
一、教材分析(对学习的内容相关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共分为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通过类比、计算体会到分子的微小。“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烧瓶,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分子之间有空隙;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初步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为学生理解及解释物态变化的实质和物质的特性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该学习基础分析)
学生已在第二章第二节学习了细胞学说的知识,而本节课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及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打下基础。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的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注意三个维度:1、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2、行为动词描述 3、学为中心,分层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知识目标:
①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②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难点:分子的概念,构建抽象模型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课堂预设
课堂生成
(记录生成精彩片段或其他问题)
二次
备课
教师活动
(展示学习内容及主要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及预期效果)
导入
新课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提问】1.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得知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包括我们自身都是由什么组成呢?
2.各种各样的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引入课题)板书: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看视频,思考
生:物质
讲授
新课
我们一起去寻找构成蔗糖的最小微粒。
【活动一】学生实验: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又看到了什么?(事先已将部分蔗糖碾碎)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
学生4人一组合作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块蔗糖—蔗糖粉末—蔗糖溶液 ”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
师:蔗糖 “消失”了吗?
生:它溶解在水中。
师:我们在水中看不到蔗糖小颗粒了,你怎么证明它在水中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回答。
生:喝蔗糖水,味道是甜的。
师: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而我们看不见那些蔗糖小颗粒,这时蔗糖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我们把这些微粒叫蔗糖分子。就是这种蔗糖分子的存在才使蔗糖的味道是甜的。可见蔗糖是由大量的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转折:那空气呢?
马上纠正: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氧气,它是氧气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蒸气是由水分子构成等等。
得出◆构成物质--(1)不同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的(补: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性质也不同,如酒精可以燃烧,氧气能供给呼吸)
追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一种——(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离子构成,如: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食盐水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这部分内容会在八年级下册学习。(引出分子概念)
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微粒——(3)分子很小
资料(大数据):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大约是
1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共有21个零)每人每秒数1个大约30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乒乓球将有地球那么大。
师: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比细胞小的多,的确非常的小。
算一算:一个水分子的直径大约为4*10-10米,若有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能排多长呢?(1cm)
板书:分子很小
师:不要说用肉眼,用放大镜,即使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想要看到它,必须用放大几百万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比较大的分子,比如说苯分子,放大几百万倍的C60分子
师(举起一杯水):这杯水中就是有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这么多的水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将你们猜想的水分子微观示意图画在任务单上。
任务一:请画出下面烧杯中水的微观示意图。
师疑:一幅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而另一幅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这就需要我们去验证一下了。
【活动二】学生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1.先往分子间隔实验器内注入近一半的清水(已加),再用注射器沿内管壁缓缓注入红色酒精,直到加满。
2.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此时混合液的液面将 低于 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实验表明:水和酒精混合液的体积 小于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为了更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用黄豆和芝麻来模拟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活动三】教师演示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来模拟实验
演示:拿出黄豆种子,仔细观察,黄豆种子是否紧密的贴在一起?
分别用量筒量取30毫升的芝麻和70毫升的黄豆(事先量好备着),然后将30毫升的芝麻倒入70毫升的黄豆的量筒中,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除了体积变小,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我们用黄豆模拟了较大的酒精分子,芝麻模拟了较小的水分子,对比前后两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如果将30毫升的黄豆和30毫升的黄豆混合,那会怎么样?总体积会减少吗?(补充演示)
师:所以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的减小与哪两个因素有关?(①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空隙,②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你能推出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可以说明什么呢?
小结:说明水和酒精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同时也说明水和酒精分子的大小并不相等。
同学们要注意: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结论,我们不能认为,因为芝麻和黄豆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间也一定存在空隙。
任务二:请你画出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分子微观示意图。
解释: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图片展示)
板书: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发散:从科学性角度来说,就凭这一个实验,就得出这个结论,你认为合理吗?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这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多次实验)
追问:你有什么方法或举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构成气体、固体的分子间存在空隙?
演示:用针筒压缩空气
视频:车间里金属煅烧,压缩(压缩固体需要巨大的压力)
归纳:大量实验表明,不管气体、液体、固体构成它们的微粒间都存在空隙。那么它们的空隙大小一样吗?
任务三: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比较气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小吗?(以水和空气为例)
体验(学生力气大比拼):推针筒活塞,压缩80ml空气和80ml水(一男一女)
师: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气体体积明显变小了,而液体几乎没变。)
生: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
师:一般情况下,气体容易被压缩,而液体难被压缩,固体更难被压缩。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于固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板书:分子间的空隙:气>液>固展示常见物体内部分子排列图,学生判定对应的物体状态(三态)。
师:这三张图非常明显地表示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要比液体、固体大,一般来说,液体分子空隙比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大。但水却是一个异常情况:比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略有增大。(图片)可见液态的水分子间空隙小于固态的水分子间空隙。
课堂小结: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课堂练习:
结束妤:分子的世界很奇妙,我们这节课只学习了一部分特点,对于分子的其他特点,我们下节课继续。
生:看到了蔗糖的小颗粒。
生:颗粒更小了,粉末状
生:有部分蔗糖不见了,还有一部分
生:没有,溶解在水里了
生:糖水是甜的
生:空气分子
生:放大版的
生:画图
生:分子很小,
生:作图
生:液面下降了
总体积减少了
:总体积变小了。
生:芝麻钻到黄豆的空隙中去了。
生:分子之间可能有空隙
生:不会
作画建立模型
生:不合理
生:思考、讨论
生:压缩法(气球、针筒、塑料瓶等)
生:不一样
比较相同体积的气体和液体,谁更容易被压缩,来说明到底哪种分子间隙大
生:气体很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很不容易被压缩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很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意外的回答:
生1:闻气味
生2:水的体积增加
生3:鸡蛋在水中沉的,往水中加糖会浮起来
好多学生画圈画的太小,比较费时。
这世界上有一种水叫糖水,你们喝过吗?(喝过)什么味道?(甜的)---
体现分子的种类决定物质的性质,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先通过画图猜想,再实验验证。
通过宏观现象(体积减少)推测微观世界的情况(分子间有间隙)
补充实验比较直观得出微粒大小相同 混合时体积不会变小,从反面说明体积变小的第二个因素“微粒的大小不一样”
分层
作业
布置
作业:1)请你用微观示意示的方法表示一瓶久置的酒精为什么越来越少?
2)上网查找更多你想了解的有关分子的信息,记录下来我们一起分享。
1.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钢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构成固体钢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所以油会从钢瓶壁渗出。
2.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该实验证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该实验说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体积在大小上是不一样的
3.如右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对于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可用下图中的哪个表示( )
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2.一只充满氢气且密封良好的气球经过几个小时后,体积会变小,原因是( )
A. 氢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B. 氢气分子的体积减小
C. 氢气分子穿过气球壁粒子间的空隙而逃逸
D. 氢气被压缩了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A.气态 B.液态 C.固态 D.视具体物质判断
4. 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5.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6.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
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 体积增大 B. 质量增大 C. 空隙变大 D. 个数增多
7.以下事例能证明分子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
板书
设计
构 成 分子很小
物质 分子
一种微粒 (聚集) 分子间存在空隙 气 > 液 > 固
教学
反思
做好教材中为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时做了一个主实验和铺实验后,追问“从科学性角度来说,就凭这一个实验,就得出这个结论,你认为合理吗?”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在科学家们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可避免偶然性,进行科学方法上的引导,很有必要性。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细胞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细胞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项目时长,项目简述,核心概念,教学目标,项目实施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公开课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