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苏教版)
展开1.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76“积极思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至无机环境中,两部分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
2.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
提醒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能量用于呼吸消耗,余下的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即积累有机物中的能量。
思维拓展 第二营养级及其后营养级能量流动
(1)由上图分析可知
①输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图中的b(填字母)。
②粪便中的能量(c)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③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d)+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能量(e)。
④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c)+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2)总结: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其中最高营养级无Ⅱ。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76“图3-2-1”: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填“>”“=”或“<”)。
易错提醒 (1)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二去”模型
说明:①A是初级消费者摄入量;B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C是用于自身生命活动量;D是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②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③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命活动量。
④自身生命活动量=遗体残骸+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2)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三去”模型
说明:①D、E、F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同化量。
②三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
(3)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四去”模型
说明:①D、E、F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同化量。
②四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未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77“图3-2-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该生态系统,原因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4.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在食物网中,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以个体或种群为单位的,而是以营养级为单位的,如对于食物网,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B+C)同化的总能量占A同化的总能量的10%~20%。
(2)求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为100%,那么第n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n-1,最少为(10%)n-1。
②在多条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能量比不定,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eq \b\lc\{\rc\ (\a\vs4\al\c1(获得能量最多\b\lc\{\rc\ (\a\vs4\al\c1(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b\lc\{\rc\ (\a\vs4\al\c1(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3)求最低营养级消耗量的“至少”或“最多”
①如一条食物链共有n个营养级,则第n营养级生物每增加1 kg体重:
a.“至少”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
eq \f(1,20%n-1)=eq \f(1,\b\lc\(\rc\)(\a\vs4\al\c1(\f(1,5)))n-1)=5n-1。
b.“最多”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
eq \f(1,10%n-1)=eq \f(1,\b\lc\(\rc\)(\a\vs4\al\c1(\f(1,10)))n-1)=10n-1。
②在多条食物链中,若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所需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eq \b\lc\{\rc\ (\a\vs4\al\c1(需最多能量\b\lc\{\rc\ (\a\vs4\al\c1(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b\lc\{\rc\ (\a\vs4\al\c1(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4)关于“定值”的计算
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思考 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假如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多少克?
提示 分别计算三条食物链消耗植物的质量:如图:
eq \b\lc\{\rc\ (\a\vs4\al\c1(植物→兔→鹰:20×2/5÷10%2=800g,植物→鼠→鹰:20×2/5÷10%2=800g,植物→鼠→蛇→鹰:20×1/5÷10%3=4 000g))
相加为5 600 g,故最多消耗植物5 600 g。
5.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特点
6.能量流动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时充分考虑能量的有效利用。例如:“桑基鱼塘”和“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合理地优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生产有益的部分,可以使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效益。例如:划区轮牧、农田捉虫、除草等。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81“旁栏”:人们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考向一 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进行的
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 D
解析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A正确;该图不够完善,没有标出甲中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确;乙比甲的能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了很多的能量,D错误。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在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蝉、螳螂、黄雀、鹰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B.鹰的迁入使得黄雀的数量大幅持续锐减
C.螳螂通过捕食蝉获得了蝉能量的10%~20%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环节
答案 D
解析 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蝉、螳螂、黄雀、鹰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鹰的迁入会使黄雀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减少,但因为生态系统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当黄雀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鹰可能会调整食物来源,黄雀的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螳螂和蝉都是某个营养级的个体,无法用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衡量,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应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环节,D正确。
考向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应用
3.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如下。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
B.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
C.鱼同化的能量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D.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因为该生态系统有鱼饲料等人工输入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A正确;鱼同化量中有鱼饲料中含有的能量,故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B正确;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4.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营养级的部分能量值(单位:J·m-2·a-1)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草→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①→肉食性动物②是一条食物链
B.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X分别代表热能和CO2
C.肉食性动物①属于初级消费者,由草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①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
D.肉食性动物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约3.11%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 D
解析 草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都不止一种,因此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A错误;在能量流动中,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在碳循环中,X表示CO2,B错误;肉食性动物①属于次级消费者,C错误;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7×105(J·m-2·a-1),占同化量的约3.11%,D正确。
考向三 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
5.(多选)(2023·江苏盐城高三期末)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单位为103 kJ/(m2·a)],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答案 CD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的构成,A错误;B的同化量为18×103 kJ/ (m2·a),传递给D的能量为3×103 kJ/(m2·a),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8×100%≈16.7%,B错误;茶树菇为异养型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C正确。
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
A.2 kg B.2.5 kg
C.4 kg D.4.5 kg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取食比例改变前:蛇体重增加1 kg消耗草:3/4÷(20%)3+1/4÷(20%)2=100(kg),改变后:蛇体重增加1 kg消耗草: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 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1.(2021·浙江6月选考,7)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答案 A
解析 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食物网的同一营养级,但不属于同一条食物链,B错误;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下宽上窄的正金字塔图形,但也有倒金字塔的,如英吉利海峡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金字塔,故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并非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C错误;生态金字塔可采用生物量单位、个体数量单位和能量单位,故可分别以生物量、个体数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并非生产量,D错误。
2.(多选)(2021·江苏·15)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 BD
解析 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3.(2018·海南,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 D
解析 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故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4.(2020·全国Ⅲ,31)假设某种蓝细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2)如图所示
(3)竞争
解析 (1)若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高,则蓝细菌会大量繁殖,即水体富营养化,又因为没有其他生产者与其竞争,所以该种蓝细菌种群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需体现能量的来源、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见答案)。(3)因该湖泊中B以A为食,在引入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与B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且C的竞争力较强,使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
5.(2021·山东,24)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残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 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100%≈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6.(2019·江苏,26)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 (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 a-b
一、易错辨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 )
2.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就完成了能量流动( × )
3.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
4.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
5.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体型也越小( × )
6.“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 )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被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 )
二、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7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选择性必修2 P77)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3.(选择性必修2 P77)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再流入第三营养级……能量流动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
4.(选择性必修2 P77)进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5.(选择性必修2 P78)因为受能量转化效率的限制,难以维持过高营养级消费者种群的生存对能量的需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长度通常是有限的。
6.(选择性必修2 P79)生态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链和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质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图解模型。
7.(选择性必修2 P80)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
8.(选择性必修2 P80)“桑基鱼塘”和“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9.(选择性必修2 P8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合理地优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高效地流向对生产有益的部分,可以使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收益。
课时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梗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人是消费者,而生产者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鱼塘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蚕沙中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C正确;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D错误。
2.(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秸秆的合理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秸秆放入沼气池中发酵生产沼气,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并可改善土壤结构
C.秸秆青贮处理作为牛羊等的饲料, 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秸秆作为培养基培育菌菇类食品,可使秸秆中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
答案 C
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0.575倍
C.1.273倍 D.1.375倍
答案 D
解析 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0.5x÷10%+0.5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2∶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因为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即55x=40y,故y/x=55/40,就是1.375倍。
4.茶树菇味道鲜美,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茶树菇,并用桐树、柳树、杨树脱落的枝叶制作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在油茶树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
C.套种技术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 A
解析 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B错误;茶树菇属于分解者,不能直接利用阳光,C错误;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D错误
5.某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构成一条食物链:乙→丙→丁,甲和乙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为能量流经丙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1可知甲、乙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B.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流向M的能量是乙同化的能量
D.为了使丙同化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方向,可以对丙进行圈养
答案 C
解析 分析甲图可知甲和乙“同增同减”,说明甲与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A正确;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流向M的能量一部分是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是乙同化的能量,C错误;为了使丙同化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方向,可以人为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例如对丙进行圈养,避免其流向丁,D正确。
6.(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甲~戊各个种群能量数值(单位:102 kJ·m-2·a-1),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己为分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属于生产者,己位于第二营养级
B.乙与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5%
D.若湖泊受到重度污染,可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很快消除
答案 C
解析 己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A错误;根据表中的食物网分析,乙和戊只有种间竞争关系,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第三营养级是乙和戊,同化的能量为11.8+11.4=23.2,第二营养级是甲,同化的能量为150.8,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3.2÷150.8≈15%,C正确;若湖泊受到重度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能该生态系统会崩溃,不会恢复,D错误。
7.下图为某总面积为300 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1 200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超五个营养级
B.图示说明了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害物质a的浓度越高
C.当燕鸥的种群密度约为4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鱼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 C
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当食物链超过五个营养级后,常常传到第六营养级的能量往往不足以供应其生命活动所需,故食物链常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燕鸥的K值为1 200只,所以当燕鸥的种群密度约为4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
8.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
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B
解析 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9.(2023·江苏镇江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水域中的部分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虾与轮虫,海鸟与小鱼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若轮虫的数量减少,则浮游植物的能量会更多地直接流入虾,使其数量增加
C.浮游植物到栉水母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于10%是由于呼吸散失了很多能量
D.若增加部分食物链,使得生物的食物充足,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 B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海鸟与小鱼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只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浮游植物到栉水母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于10%是由于浮游植物的同化量还流入了和栉水母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种群内,C错误;增加部分食物链,使得生物的食物充足,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只有增加能量利用的环节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10.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A、B、C、D、E、F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生物,其中A生物的同化量为3×1010 kJ,B生物的同化量为1×109 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的六种生物共同构成了该农田的生物群落
B.该农田生态系统仅有三条食物链
C.理论上F的同化量最多为4×108 kJ
D.该农田生态系统在能量上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在物质上能实现自给自足
答案 ABD
解析 农田生物群落是指这个区域内所有生物,表中六种生物中一定没有分解者,故不能代表生物群落,A错误;因表中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故农田的生物群落的食物链至少有三条A→B→F、A→C→E→F、A→D→E→F,B错误;能量按20%传递F获得的能量最多,该效率下第二营养级(B、C、D)共获得6×109 kJ,因B生物的同化量1×109 kJ,则C、D共同化能量5×109 kJ,这样F获得的能量为1×109×20%+5×109×20%×20%=4×108(kJ),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为的投入物质,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不能实现自给自足,D错误。
11.(2023·江苏宿迁高三模拟)下表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虫鸟种群中的全部流动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虫鸟种群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能量的37.5%
B.未被同化中的部分能量以粪便的形式从食虫鸟传递给分解者
C.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与呼吸散失的热能之和就是该鸟的同化量
D.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该食虫鸟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比青蛙低
答案 BD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青蛙属于变温动物,食虫鸟是恒温动物,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其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比青蛙高,D错误。
1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环节。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
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
D.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
答案 ABD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B,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A的同化量以相同的比例来自各条食物链(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以20%计算),当A同化129 kJ的能量时,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kJ。
(4)在混合放养的鱼塘加入肉食性的乌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是否有利,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捕食和竞争 先快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2 365 (4)不利,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
解析 (1)该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故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生产者(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饲料)。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既可取食水生植物,也对鱼塘中的B进行捕食,因而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然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A同化129 kJ的能量,1/3来自浮游植物→B→A;1/3来自其他水生植物→C→A;1/3来自其他水生植物→A,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29×1/3÷20%+129×1/3÷20%÷20%+129×1/3÷20%÷20%=2 365(kJ)。
14.蝗灾指蝗虫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使农作物遭到破坏,甚至发生饥荒。回答下列问题:
(1)某蝗虫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
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2)飞蝗具有两种聚集行为上差距明显的生态型,其中群居型总是寻求同类聚集而居,散居型则躲避同类。由此可知引发蝗灾的是______________型飞蝗。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下当密度超过6只/m2后,散居型飞蝗会转变为群居型飞蝗。为监测某地飞蝗的种群密度,可选择______________法统计虫卵的数目。对成虫进行调查时,设置5种不同面积的抽样环,将铁环投出2~3 m,观察统计铁环区域内飞蝗成虫的数目,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笼罩值指用密闭的笼子捕捉某区域所有蝗虫后逐个计数后计算的结果。
5种不同抽样环中与笼罩值相比误差最小,统计结果可信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m2的抽样环。虽然该面积抽样环统计的可信度最高,但在调查较大面积的蝗虫密度时,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3)研究某种蝗虫在罩笼试验和模拟取食两种方式下对牧草的损失量如图所示。
据图可知,罩笼试验中,5只/m2蝗虫使牧草______________(填“增产”或“减产”);模拟取食实验中,该蝗虫的密度超过______________只/m2使牧草减产,这说明监测蝗虫的______________在“蝗灾”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4)我国开展对蝗虫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飞蝗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以达到控制飞蝗数量的目的。以下方式属于生态治理的有__________。
①种植飞蝗不喜食的植物 ②保护飞蝗天敌的栖息地 ③播撒寄生于飞蝗的绿僵菌 ④挖掘并消灭飞蝗产的卵
答案 (1)4 (2)群居型 样方 0.05 若样方数过多,增加统计难度;若样方数少,统计精确度差 (3)增产 11 种群密度 (4)①②
解析 (1)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表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等于(7.5-7.2)×108J/(hm2·a),故有(0.3×108)/(7.5×108)=4%。
(2)蝗灾指蝗虫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使农作物遭到破坏,故引发蝗灾的是群居型飞蝗。飞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统计飞蝗种群密度,但其虫卵无活动能力,需采用样方法进行统计虫卵密度。由表中数据可知,5种不同抽样环中与笼罩值相比误差最小,统计结果可信度最高的是0.05 m2的抽样环。虽然该面积抽样环统计的可信度最高,但在调查较大面积的蝗虫密度时,还存在若样方数过多,增加统计难度;若样方数少,统计精确度差等问题。(3)由图可知,罩笼试验中,5只/m2蝗虫使牧草损失量为负值,也就是说牧草增产;模拟取食实验中,该蝗虫的密度超过11 只/m2时牧草开始减产,说明监测蝗虫的种群密度在“蝗灾”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4)种植飞蝗不喜食的植物是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飞蝗的食物来源达到治理的目的,属于生态治理;保护飞蝗天敌的栖息地是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增加飞蝗天敌数量达到治理的目的,属于生态治理;播撒寄生于飞蝗的绿僵菌、挖掘并消灭飞蝗产的卵,未改造生态环境,不属于生态治理,故选①②。项目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象征
含义
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一般情况下,生物量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特征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但可能出现“倒置”,如“树→昆虫”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
项目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种群储存的能量
66.2
2.1
408.5
0.8
1.9
21.1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84.6
9.7
554.3
1.6
9.5
211.0
被捕食者
捕食者
A
B
C
D
E
F
B
√
C
√
D
√
E
√
√
F
√
√
项目
摄入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
能量(×103 kJ )
32
12
8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1.05×109
7.50×108
7.20×108
日期
笼罩值
昆虫平均密度(只/m2)
抽样环面积(m2)
0.02
0.05
0.10
0.20
0.35
6月25日
1.04
1.67
1.05
1.20
0.79
0.79
7月25日
0.48
1.28
0.61
0.57
0.37
0.26
8月15日
1.20
1.40
1.25
0.91
0.73
0.69
8月30日
1.09
1.45
1.07
1.04
0.87
0.74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第7课时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第7课时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苏教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五讲人与环境考点三生态工程: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五讲人与环境考点三生态工程,共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五讲人与环境考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五讲人与环境考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