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65区域发展
展开[2024·安徽六安二模]“塘浦圩(wéi)田”是江南地区早期土地开发的有效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独特智慧,2024年入选江苏省第三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居民在平地开挖出河网,东西向称为横塘,南北向称为纵浦,挖塘浦的土筑成的堤岸称为圩岸,圩岸内部为居住和耕种的圩田。下图为圩田纵向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江南建设“塘浦圩田”的地区早期土地开发的困难在于( )
A.土壤贫瘠 B.土层浅薄
C.地形崎岖 D.地势低洼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塘浦圩(wéi)田”是江南地区早期土地开发的有效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独特智慧,由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且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灾问题严重,D正确;土壤贫瘠、土层浅薄、地形崎岖不符合南方河流沉积地区的区域特征,A、B、C错误。故选D。
2.江南地区早期建设的塘浦,其主要功能是( )
A.养殖 B.航运
C.供水 D.排水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地居民在平地开挖出河网,东西向称为横塘,南北向称为纵浦,挖塘浦的土筑成的堤岸称为圩岸,塘浦是人为在平地中开挖的河道,筑堤将农田与河水隔开,旱季灌溉,雨季排水,D正确;养殖、航运、供水不是主要功能,A、B、C错误。故选D。
3.一般来说,圩田内宜居住的地区是( )
A.头进 B.二进
C.圩心 D.内河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圩田内头进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影响,适宜居住,内部地势较低,主要用于农业种植。故选A。
[2024·福建宁德高三三模]光伏扶贫是指农民利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自发自用,并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的精准扶贫方式。位于“电力天路”——川藏联网500千伏输变线沿线附近的四川甘孜乡城县正斗坝子(海拔4 000多米),却通过“集中开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异地建设光伏扶贫工程实现脱贫。据此完成4~6题。
4.正斗坝子光伏发电工程建设中,技术人员流失率极高,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原反应严重 B.食宿条件差
C.员工工资低 D.对外沟通不便
答案:A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当地海拔4 000多米,所以会产生高原反应,A正确;光伏发电安装工程建设中,对工人技术要求高,工资不低,工人不需长期驻守,食宿条件不差,B、C错误;对外沟通不会影响流失率,D错误。
5.与藏北农村相比,正斗坝子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是( )
A.光照充足 B.地广人稀
C.输电便利 D.政策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四川甘孜地区与藏北地区同样拥有光照充足、地广人稀、政策支持等相同条件,故不具有发展优势,故A、B、D错误;由材料“川藏联网500千伏输变线沿线附近的四川甘孜乡城县正斗坝子”可知,当地输电便利,所以C正确。
6.正斗坝子光伏扶贫工程采用异地集中建设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适应建设光伏发电场的地点较少 ②有利于降低建设、运营成本 ③贫困人口分散 ④可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及题中信息可知,农民利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不存在适应建设光伏发电场的地点较少问题,故①错误;同时建设在当地居民点附近会减少输电设施建设成本,故②正确;受地形影响当地人口较分散,故③正确;光伏扶贫主要建设在有人口分布地区,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不会考虑生态压力,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二模]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60%以上。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规划建设了三条陆上和一条海上油气进口通道,分别为: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国—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以及经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运通道。四大通道都是油气兼备。据此完成7~9题。
7.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能源储量减少已近枯竭
B.进口能源的价格比国内要低
C.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剧增
D.国际市场的能源品质更优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国内能源供应紧张,致使我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故C正确。国内能源储量还没有接近枯竭,故A错误;进口能源运输成本高、价格高,故B错误;进口不是因为能源品质的差异,故D错误。故选C。
8.我国保障能源进口安全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将进口煤炭改为进口石油
B.取消海运,扩大陆地管道运输
C.增加海上石油运输的护卫
D.实施能源进口区域、渠道多元化
答案:D
解析:我国目前主要从西亚、北非、中亚、南美等多地进口石油,增加了进口区域,实施能源进口区域、渠道多元化,故D正确。我国主要进口石油不是煤炭,故A错误。目前国际石油运输仍以渔业为主,取消海运是不可能的,在进口渠道上大幅增加了陆路上的管道运输,降低了海上运输石油、天然气带来的风险,且增加海上石油运输的护卫,会大大增加成本,故B、C错误。故选D。
9.为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我国应该( )
A.加大新能源开发,取代常规能源
B.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
C.完善高铁运输网,合理调配能源
D.加强能源保护,禁止国内能源开发
答案:B
解析:为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我国应该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战略供给安全,故B正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常规能源为主,新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常规能源,故A错误。高铁是以客运为主,故C错误。完全禁止能源开发,不利于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故D错误。故选B。
[2024·浙江1月卷]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呈正相关。下表为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据此完成10~11题。
10.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可采取( )
A.增加甲的降水量 B.减少乙生活用水量
C.甲乙间产业转移 D.甲乙间跨区域调水
答案:D
解析: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无法增加甲的降水量,A错误;乙的生活用水量主要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短时间内无法减少乙的用水量,B错误;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看,甲工业用水量很少,说明工业不发达,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和生活用水量大,难以用产业转移加以平衡,C错误;乙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有多余,甲、乙之间跨区域调水,可以将乙的水调到甲加以平衡,D正确。
11.两省(区、市)相比( )
A.甲的人口数量更多
B.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
C.甲水环境压力更小
D.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
答案:B
解析: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中生活用水量的对比可以判断,乙人口数量较甲多(表格中用水量除以人均用水量可计算出该地的人口数量),A错误;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中看,乙的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很大,远远超过甲,可以判断乙的第一二产业比重更高,B正确;甲降水量较小,水资源总量远远小于用水量,水环境的压力更大,C错误;乙年降水量为987.2毫米,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较充足,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状况不是特别严重,因此地下水的回灌量较甲小,D错误。
[2024·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下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12~13题。
12.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答案:C
解析: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增大,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上海)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趋势增强,这通常伴随着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联系必然增多,信息流不可能大幅降低,C正确,A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2019年上海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较2008年显著增大,反映了城市间功能分工的深化和互补性的增强,B错误。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的增大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向外围城市转移,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多样化减弱,D错误。
13.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答案:C
解析:兰州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在2008年至2019年有所增加,这表明兰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有所发展,故其产值不会降低,A错误。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的变化主要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特征,而不能直接反映都市圈的地域范围变化。因此,无法推断出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是否扩大,B错误。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在2008年至2019年显著减小,这可能与上海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有关。由上海都市圈转移出来的制造业选择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更好的合肥落户,而未能向合肥都市圈外围城市扩散,导致其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功能分工指数值显著降低,C正确。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的变化反映了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特征,但不能直接反映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变化,D错误。
二、综合题
14.
[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6分)
(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6分)
(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6分)
(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题图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4分)
答案:(1)土壤为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无植被,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
(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坡面径流,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保持水土。
(3)种草成本较低;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则工程措施实施难度大,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难以治理,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
解析:本题以南方某丘陵水土流失治理为材料,涉及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等知识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第(1)题,由表格可知,A区土壤为黏土,与B区砂土比较,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表格中显示,A区无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可推知A区地表无植被,故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表格中呈现了A区土壤中无种子,故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收,最终导致A区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第(2)题,坡面上的水平沟可以汇集来自其上侧的坡面径流,从而使得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 水平沟中,几乎无落差,水流速度较慢,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同时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减少水土的流失,从而保持水土。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草本植物体积小,价格相对较低,种植成本较低;由表格可知,C区为黏土,而草类植被根系较浅,在黏土上种草更容易成活;草类植被较密集,保持水土效果较好。第(4)题,水土流失较轻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果更好,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就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重;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地表沟壑纵横,则再实施同样的工程措施难度就更大,随着水土流失,土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可能导致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
省
(区、市)
降水量
(毫米)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用水量
(亿立方米)
人均用水量
(立方米)
甲
482.1
23.7
40.0
183.0
乙
987.2
714.2
353.1
605.0
名称
2008年
2015年
2019年
上海都市圈
3.45
5.21
6.54
兰州都市圈
2.20
2.36
2.78
合肥都市圈
2.16
0.81
0.97
土壤
类型
工程
措施
生物
措施
植被
覆盖
土壤有
种子
年产水
量/m3
年产
沙量
A
黏土
无
无
无
无
92
2 700
B
砂土
无
草
有
有
39
800
C
黏土
建水
平沟
乔灌草
混种
有
有
18
15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8地理区域图的判读: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8地理区域图的判读,共5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65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65区域发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6区域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6区域与区域发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