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练习+综合强化练习(Word版附解析)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 ① ,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 ② ”,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 ③ 。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过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钻出来,走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2)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示例:①角儿不够用 ②这场戏做得好
③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2)示例:①以“炊烟”指代日常生活,以实代虚,形象鲜明。②“炊烟”形象单一纯粹,用来代指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以简代繁,具体生动。③“炊烟”特点鲜明,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解析:(1)第①处,根据前文“这些角儿都要配齐”“要不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和后文“那戏怎么演”可知,此处是说戏班子的“角儿不够用”。第②处,根据前文“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和后文“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可知,此处应填反映观众对她们赞扬的句子。第③处,根据前文“只听说……没有听说过”可知,“没有听说过”后面的内容应与“只听说”后面的内容相反,又根据后文“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可知,此处应填“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之类的语句。(2)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以突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炊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代指日常生活,以实代虚,化抽象为具体。“世俗的”修饰“炊烟”,将纷繁复杂的人间生活聚焦到“炊烟”这一点上,使画面更加具象。“炊烟”又与后文的“晚饭”形成照应,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负压救护车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负压救护车车体是一个密闭的负压舱,里面有一套负压装置,可以使舱内的负压值在-10 Pa至-120 Pa之间。这样一来,新鲜的空气只能从外界向车厢内流动,而车厢内被患者污染的空气不能直接排出车外,有效地防止了对外造成污染。
负压救护车的第一重防护来自负压救护车医疗舱,它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负压舱,在保证一定的新鲜空气输入的同时,将舱内空气过滤消毒排出车外,这样 ① ;第二重防护是负压担架舱,舱内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空气流场,空气始终由清洁区(医务人员区)流向感染源区(病人区),再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出,最大限度地 ② 。负压救护车能够有效隔离感染者,使负压舱内的 ③ ,让狡猾的病毒在舱内没有藏身之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2)根据文段内容,给“负压救护车”下定义,不超过100个字。
答:
答案:(1)示例:①可以保证外界环境不受污染 ②减少舱内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 ③空气始终是新鲜干净的
(2)负压救护车是一种车体为密闭的负压舱,有一套负压装置,能使舱内的负压值在-10 Pa至-120 Pa之间,让新鲜空气流进车厢而车厢中污染的空气不能直接排出车外,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的救护车。
解析:(1)第二段主要介绍负压救护车的“两重防护”。第①处,根据前文“将舱内空气过滤消毒排出车外”可知,此处介绍负压救护车使车内的病毒不传播到车外的方法,可填写“可以保证外界环境不受污染”之类的语句。第②处,根据“空气始终由清洁区(医务人员区)流向感染源区(病人区)”可知,此处介绍减少病人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方法,可填写“减少舱内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之类的语句。第③处,根据前文对负压救护车“两重防护”的介绍以及后文“让狡猾的病毒在舱内没有藏身之所”可知,可填写“空气始终是新鲜干净的”之类的语句。(2)下此定义可分为三步:①找出定义的属概念,“负压救护车”的属概念为“救护车”,即此题应以“负压救护车是……的救护车”的句式回答;②筛选文段中的重要信息,包括车的结构(密闭的负压舱,有一套负压装置)、原理(使舱内的负压值在-10 Pa至-120 Pa之间,新鲜的空气只能从外界向车厢内流动,而车厢内被患者污染的空气不能直接排出车外)、作用(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有效地防止了对外造成污染);③按照结构、原理、作用的层次拟写语句,注意字数限制。
3.[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最近工作很忙,但我会拨冗参加贵公司的开业大典。预祝贵公司开业大吉!
B.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C.您送给我的书内容丰富,充满真知灼见,我会好好惠存,常常研读。
D.小张在投稿信的最后写道:“我不揣谫陋,寄来拙作,请编辑斧正。顺颂编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拨冗”指请对方百忙中抽出时间,不能用于自身。B项,“家严”指自己的父亲,谦辞,此处是称对方的父亲,应该用“令尊”。C项,“惠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
4.[2024·四川成都阶段性测试]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的确, ① ,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 ② ,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但是, ③ ,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答:
答案:①汉语语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②语音的变化之大 ③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句中的“约定俗成谓之宜”可知,该处说的是汉语语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第②处,讲的是语言的发展变化,根据前面讲的“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以及后文“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可知,该处说的是语言中的语音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③处,根据前面的“但是”和下一句“更有……”可知,此处应说“不仅仅……”,再由文段开头可知,语言不仅仅起到沟通的作用,更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该处填写“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
5.[2024·铜仁市思南中学月考]下面是全国汉字输入大赛的徽标,请简要说明该徽标的组成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
答案:该徽标上方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字”,下方是代表西方文化的键盘,二者结合在一个大圆之中,整个圆形似大钟。整个图形的寓意为:在电脑时代,汉字文化要警钟长鸣。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属于徽标类。作答时,先审读题干,明确图标的名称,然后仔细观察图标,分析图标和相应文字的关系。表述时语言要准确、鲜明;构图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本题中上方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字”,下方是代表西方文化的键盘,二者包含在一个大圆之中。寓意要结合图标的内涵分析。
6.[2023·全国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 ”;过了几个月后,则“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
答案:(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二: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示例三:昨(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示例四: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7.[2024·安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义的无效跨界,实现长期互惠互利的有效跨界,进而实现艺术史与更多样学科、更多元文化、更多媒介资源的共创共生。实际上,“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这有效的“守旧”可能比无效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真正跨界。与古为新,本就是从时空跨界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就是推进跨界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指有效跨界,它与无效跨界不同。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要么将艺术现象和历史事实简单嫁接,要么视艺术作品为已知历史叙事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肢解艺术的魅力,既对探究艺术和历史新知无所助益,也不利于研发适配于艺术史学科的有效方法论。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往往以跨界为目的和终点,对自身和其他学科、文化、媒介研究均无实质贡献。
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则将跨界作为方法和起点,跨界的意义不在破界和出界本身,而在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有效跨界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和终点,恰恰在于更好地认知与解决本学科根本性的艺术本体问题——在跨学科意义上,博采众长以解决其他学科不以为意的艺术问题;在跨文化层面上,求同存异式发掘相较其他文化资源的优秀本土艺术价值;在跨媒介研究方面,以深入媒介特质和引入非传统媒介的方式拓展新时代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因此,相比“向内”回归的艺术史研究,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不仅关注艺术本体问题,更坚持探索艺术本可能、还可以是什么,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史研究已明显呈现出“新艺术史”向“世界艺术史”研究方法转向的趋势。国际学界这一方法论转向,印证了艺术史研究在跨文化方面持续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这也表明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主导的艺术史研究已面临资源枯竭的现状。在此情势下,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致力于寻找人类艺术绵延的真正基因,复原长期为现代单一学科、文化、媒介视角所遮蔽的艺术真相,既扎根于微观层面,重识多种当地艺术现象的潜在价值,也着眼于宏观层面,探究人类多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生成机制。那么,中国学者能贡献何种有效的文化资源,阐明何种艺术现象,建构何种学术理论,拓展何种切实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既是推进艺术史研究有效跨界的初衷,也是当下艺术史研究者肩负的使命。
(摘编自董丽慧《艺术史研究需要有效跨界》)
材料二 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有聚焦文学本体的“内部研究”,也有聚焦文学本体以外社会、文化研究的“外部研究”。相对而言,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研究以符号学、结构主义、形式分析等“内部研究”为主,20世纪后半叶则转向解构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外部研究”。这种“二分法”由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揭示,在今天已成为西方文论领域中的常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领域“由内而外”的转向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外部研究的拓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内部研究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到的一些从事外部研究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往往也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投入了很多精力。相较而言,艺术史研究领域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换言之,内部研究是外部研究的一个注定不能被逾越的基础性阶段。在艺术界的内部研究根本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展之时,盲目跟风容易造成“先天不足”的缺陷。
100多年前,学者迪尔凯姆曾指出,一门学科之所以独立,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笔者想要补充的是,除了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还要有解读这一对象的独特方法。艺术史和考古学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对象是高度重合的,但考古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因其形成了地层学、田野研究、考古报告等独特的方法和路径。正因此,艺术史研究在处理类似对象时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否则它就无法与考古学拉开距离。笔者并非反对跨界和交叉学科研究,但毕竟跨界也需要以保持自身的“本体”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解读方法为前提,否则“艺术史”的学科名称就是名不副实的。我们不能为了强调艺术史研究不是艺术实践的附庸,便从逻辑上假设一种“没有艺术的艺术史”。试想,如果艺术史研究脱离了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与解析,只简单模仿与文学、哲学类似的话语方式,那么艺术史研究也就没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了吧。
(摘编自祝帅《艺术史研究要紧扣“艺术”本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内”回归作品本体与“向外”继续扩展,是艺术史研究今后将运用的两个方法。
B.“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并不对立,前者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手段。
C.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艺术史研究以“内部研究”为主,后半叶则转向“外部研究”。
D.相较于文学研究领域“由内而外”转向而言,艺术史研究领域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界是艺术史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艺术史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
B.艺术史研究跨文化持续发展趋势,表明西方艺术史研究已面临资源枯竭的现状。
C.一些从事外部研究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往往对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也很重视。
D.艺术史学科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应该有解读研究对象的独特方法。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一段“向外”有效跨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举世闻名,如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
B.中国画家吴历指出中国画求“神逸”,西洋画在“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工夫”。
C.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使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新阶段。
D.学者李松认为“视觉材料”应是美术史研究核心,否则此学科就失去存在理由。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文化创意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跨界文化创意的收益率目前较高,艺术史跨界研究有其现实的依据。
B.非跨界文化创意收益率目前较低,艺术史“内部研究”无现实意义。
C.相较于跨界文化创意而言,非跨界文化创意的经济收益率波动更大。
D.非跨界与跨界是文化创意两类型,这两类型也表现在艺术史研究上。
(5)两则材料作者对艺术史研究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1)D (2)C (3)C (4)B
(5)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肯定了艺术史研究既要做到聚焦本体的“向内”(内部研究),也要做到“向外”(外部研究)有效跨界,“向内”是基础,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不同点:材料一侧重强调的是艺术史研究需要有效跨界,并提出有效跨界的意义,明确了中国学者当前肩负的使命。材料二侧重强调的是艺术史研究要紧扣“艺术”本体,做好“内部研究”,认为艺术史学科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有解读研究对象的独特方法。
解析:(1)A项,“是艺术史研究今后将运用的两个方法”错误。材料一开篇提到,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的问题。就此作者提出自己的认识:“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由此可知,“向内”和“向外”是已在运用的方法,并不是“今后将运用”。B项,“前者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手段”错误。由“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可知,选项表述的意思成了“向外”是实现“向内”的一种手段,关系颠倒。C项,“西方艺术史研究”错误。由“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研究以符号学、结构主义、形式分析等‘内部研究’为主,20世纪后半叶则转向解构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外部研究’。这种‘二分法’由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揭示,在今天已成为西方文论领域中的常识”可知,只是说明“二分法”在今天已成为西方文论领域中的常识,由以“内部研究”为主转向“外部研究”,是指整个文学研究而言的,并不是说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方向如此。(2)“往往对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也很重视”错误。由“我们看到的一些从事外部研究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往往也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投入了很多精力”可知,C选项扩大了范围,将“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内部研究”说成“内部研究”。(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讲的是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C项,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使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新阶段,是“向外”的有效跨界的体现,符合材料中的观点,可以做论据。A项,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举世闻名,是其艺术成就,并未体现材料观点,不适合做论据。B项,中国画家吴历指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还是在绘画领域的研究,并未跨界,不适合做论据。D项,学者李松强调的是“视觉材料”对于美术史研究的核心作用,不属于研究跨界的结果,不适合做论据。(4)B项“艺术史‘内部研究’无现实意义”错误。该文化创意图表是2021—2024年当下跨界文化创意经济收益率与非跨界文化创意经济收益率的发展变化图。由图所示,非跨界文化创意经济收益率自2022年下半年起到2024年当下呈V字发展状态,2023年以后虽然收益率低于跨界文化创意经济收益率,但与之前相比还是呈上升趋势,说明艺术史“内部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选项解读不正确。(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看两则材料作者对艺术史研究的看法有何异同,先整体阅读材料,理清内容,找出观点。由材料一出处和第一段“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可知,作者观点是艺术史研究需要有效跨界,这是大势所趋,对“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这两种方法都做了肯定,且指出“向内”是基础,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由材料一第二段“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指有效跨界,它与无效跨界不同……”可知,强调的是有效跨界与无效跨界的不同。由材料一第三段“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则将跨界作为方法和起点,跨界的意义不在破界和出界本身,而在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可知,提及的是有效跨界的意义,并对中国学者提出了建议,明确了当前肩负的使命。由材料二出处和第一段“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有聚焦文学本体的‘内部研究’,也有聚焦文学本体以外社会、文化研究的‘外部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领域‘由内而外’的转向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外部研究的拓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内部研究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可知,作者承认“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并行存在,而且认为“内部研究”是“外部研究”的基础性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展而盲目跟风容易造成“先天不足”的缺陷,体现了“艺术史研究要紧扣‘艺术’本体”的观点。由材料二第二段“100多年前,学者迪尔凯姆曾指出,一门学科之所以独立,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笔者想要补充的是,除了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还要有解读这一对象的独特方法……”可知,作者在此认为艺术史学科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有解读研究对象的独特方法,并强调跨界也需要以保持自身的“本体”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解读方法为前提。
根据以上分析,两则材料在对“向内”“向外”,即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认识上一致,在强调的侧重点上有别,作答时就两则材料的异同点分别作出总结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61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散文阅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下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6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